收纳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7413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收纳床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纳床架包含床架本体、脚架机构以及旋转机构,其中,由床架本体形成一躺卧床面,脚架机构连接并支撑于床架本体下方,再由旋转机构连接于床架本体其中一侧,旋转机具有能够带动支撑区域翻转至床架本体侧面及下方之间任一位置的支撑区域,当旋转机构相对于床架本体进行枢转至床架本体下方时,支撑区域能够用以平行撑持接触于地面,于此同时,床架本体及脚架机构能够共同以旋转机构为中心旋转直至床架本体、脚架机构以及旋转机构三者共同呈现一直立样式,藉此,能够减少床体占据的水平方向体积大小,增加居家、医院及诊所中有限的使用空间的功效。
【专利说明】收纳床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纳床架,特别是一种能够通过一设于床体其中一侧的支撑结构用于辅助用户将床体收折以减少占据水平方向面积的床架。

【背景技术】
[0002]现今全球人口数量不断攀升,由于生活与工作的需要,各大陆的人口逐渐形成聚集在交通便利及拥有较多工作机会的大都市中的现象,导致各大都市的人口居住密度相对较高,影响了每个人实际上所能拥有的活动及居住的空间。
[0003]而且,为了让居家的环境变得舒适及美观,现代人不断地提升居家的装饰及摆放家具,如沙发、床俱等,于此同时,现代人对于有效利用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空间的有效利用对现代人而言是甚为重要的问题,唯有妥善运用居家摆设,才能在有限空间中,保有现代人的生存活动范围。
[0004]前述床俱除了做为供给一般人睡眠使用之外,床俱中的特殊医疗病床还是多数一般患者、手术患者、急诊患者等病患或行动不便者于休憩复原过程中最常使用的设备之一。
[0005]相对而言,于医院及小型诊所中,其中占有多数摆放空间的设备实为医疗病床,当有大量患者或急诊病患必须使用医疗病床作为卧床休养的情况下,医疗病床被医护人员以水平方向平放开来,供患者平卧,然而,一般于仅有少数患者的状态下,绝大多数并未被使用到的医疗病床所分别占有的水平空间实际上为一种空间浪费。
[0006]普遍于居家使用的床俱或医疗病床本身应能够分为两种,一是其不具有组装与拆解的功能,致其所占据的水平空间难以缩减也不利于搬移改变摆设位置,二是具有能够简单组装与拆解的收折功能,其能够收折的床体于不被使用时能快速收折起来,在收纳功效上较不影响居家的摆设,且具有方便移动的优点。
[0007]然而,前述第二种床体虽具有能够简单组装与拆解的功能,但其组设收折方向以水平方向为主,即便是在完全拆卸收折后仍无法达到确实减少水平占据空间的结果,且在折收结构的过程中,繁复收折的过程及床体本身的重量,让使用者不方便操作且容易感觉疲备,有据于此,如何改善习知居家、医院及诊所中所使用的能够收折床体所无法达到实际减少水平占据空间的功效,即是本实用新型待解决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床体由水平样式旋转改变位置成为直立样式的支撑结构,据此,减少床体所占据的水平空间范围,大幅提升居家、医院及诊所中有限的使用空间。
[0009]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定目的在于通过能够旋转变位的支撑结构撑持于床体下方,协助使用者于进行床体折叠收纳的过程中,减轻床体总重量,使收叠过程变得轻松简单,提升使用者的收纳操作方便性。
[0010]为达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纳床架,设一形成躺卧床面的床架本体及一组连接于所述床架本体下方的脚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架本体还连接一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具有一能够用以平行撑持接触于地面的支撑区域,由所述旋转机构带动所述支撑区域选择性地翻转至所述床架本体侧面及所述床架本体下方之间的任一位置。
[0011]当所述旋转机构平行撑持接触于地面时,所述床架本体及所述脚架机构能够以所述旋转支架为中心共同枢转,由平行于地面样式旋转转变位置成为直立样式。
[0012]当所述旋转机构备翻转至所述床架本体侧面时,所述旋转机构能够作为所述床架本体其中一侧的床板,避免躺卧于床面的患者头部或脚部部分受到外力摩擦或撞击;
[0013]当所述旋转机构平行撑持接触于地面时,所述床架本体及所述脚架机构能够以所述旋转支架为中心共同枢转,由平行于地面样式旋转转变位置成为直立样式,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减少所述床体所占据的水平空间范围,达到增加人们于有限生活空间中的可使用空间。
[0014]再者,所述脚架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固定在一与躺卧床面平行并呈现折叠收纳样式的第一位置及一展开站立样式的第二位置之间。换句话说,所述脚架机构能够依照使用者意愿将其固定收纳于所述床架本体下方的完全收叠的第一位置,或者是展开站立再一第二位置用以撑持并保持所述床架本体在一特定高度,亦或是保持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范围中。
[0015]其中,所述旋转机构是由至少一连接于所述床架本体的连接杆以及一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支撑杆共同组成,所述连接杆具有一与所述床架本体连接的枢接端,并由所述支撑杆围成所述支撑区域。通过所述连接杆将所述旋转机构以所述枢接端为轴心由所述床架本体一侧枢转至所述床架本体下方,并由所述支撑杆围成所述支撑区域,使所述旋转机构撑持于所述床架本体下方。
[0016]此外,所述支撑区域另进一步设一定位部,且所述床架本体与所述旋转机构的所述支撑区域之间设一能够选择性拆卸组合的连接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能够使所述旋转机构的所述定位部定位于所述床架本体侧面。
[0017]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提供一种能通过一与床架本体枢接的旋转机构的旋转变位动作,将床架机构及脚架机构共同由占据较大面积空间且平行于地面样式旋转成为占据较小水平空间范围的直立样式,以利于将居家或医院诊所中的床俱进行收纳,增加人们能够利用或活动的生活空间,同时,亦能够通过本实用新型旋转机构于辅助床拒收纳的过程中,减轻操作者的重量负担,让以往收纳笨重床俱的过程变得简单轻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收纳床架的立体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收纳床架的分解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1—床架本体;10—第一床架机构;101—固定杆;102—中空套杆;103---连接杆;104---枢接组件;105---第一枢接杆;106---第二枢接杆;107---枢接部;108---枢接件;109---定位轴;11---躺卧床面;12---第二床架机构;
120---连接杆;121---第一躺卧区域;122---第二躺卧区域;123---第二躺卧区域;
124—第四躺卧区域;125—凸块;126—枢接部;13—板状件;14—第一电动升降机构;140---马达;141---固定部;142---位移杆;143---第一枢接端;144---第二枢接端;15—第二电动升降机构;16—第三电动升降机构;2脚架机构;20—中空杆件;21间隔组接组件;22分位杆;23轮具组件;24第一位置;25第二位置;3旋转机构;30连接杆;31支撑杆;32枢接端;33支撑区域;34定位部;35连接组件;351螺栓组件;352孔洞;353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兹为便于更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使用及其特征有更深一层明确、详实的认识与了解,爰举出较佳实施例,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下:
[0026]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收纳床架包含一床架本体1、一组连接于所述床架本体I下方的脚架结构2以及一连接于所述床架本体I 一侧旋转机构3。
[0027]所述床架本体I是由一整体呈现为C形样式的第一床架机构10为其中心,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的上面设有一用以形成一能够供人体躺卧的躺卧床面11的第二床架机构12,并由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的其中一侧以焊接固定或者是以多个锁扣组件组接一用以避免躺卧休憩的患者头部或脚部受到外力摩擦或撞击的板状件13。
[0028]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主要是由一组位于两侧相对位置并与所述板状件13连接的固定杆101、一组活动性地套设于所述固定杆101的中空套杆102以及一垂直组设于所述中空套杆102—端的连接杆103共同组成所述C形样式,使用者便能够依据其身高长度,通过调整所述固定杆101与所述中空套杆102之间的套设长度进而改变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的总体长度,达到调整所述躺卧床面11表面积。
[0029]其中,所述中空套杆102之间设有多个枢接组件104。所述枢接组件104包含有一第一枢接杆105及一第二枢接杆106,所述第一枢接杆105由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朝向所述脚架结构2的方向一体延伸出多个带有孔洞的枢接部107,且设有一组与所述第一枢接杆105抵触并设于所述中空套杆102内侧的枢接件108,而且,另设有一穿出所述中空套杆102之间并与所述连接杆103平行的定位轴109。
[0030]请再参照图2所示,所述第二床架机构12是由至少一条连接杆120通过一体成形或者是相互连接其中一种方式形成一第一躺卧区域121、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躺卧区域121的第二躺卧区域122、一连接于所述第二躺卧区域122的第三躺卧区域123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三躺卧区域123的第四躺卧区域124所组成,而所述第一 121至第四躺卧区域124之间是通过带有孔洞的连接组件、栓件等共同组设:
[0031]所述第一躺卧区域121与人体的头部及上半身相对应,所述第二躺卧区域122对应于人体的下腹部,所述第三躺卧区域123对应于人体的臀部部位以及所述第四躺卧区域124对应于人体的腿部部位。
[0032]而且,所述第一躺卧区域121朝向所述脚架结构2的方向一体延伸出一组具有孔洞的凸块125,所述枢接件108能够活动性地枢设于所述凸块125,使所述第一床架10与所述第二床架机构12之间作一初步连接,且所述枢接件108能够撑持于所述第一躺卧区域121,使所述第一躺卧区域121保持一固定角度,而所述第二 122、第三123及第四躺卧区域124朝向所述脚架结构2的方向皆分别设有至少一带有孔洞的枢接部126。
[0033]再者,为了使休憩于所述躺卧床面11的人体部位能够分别被抬升,或者是依照使用者最舒适的姿势进行部分床面的因此于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及所述第二床架机构12之间额外增设有一第一 14及第二电动升降机构15。
[0034]所述第一 14及第二电动升降机构15分别是由一马达140、一由所述马达140—体延伸出的固定部141以及一能够来回移动穿入于所述固定部141的位移杆142所构成,而所述固定部141设有一第一枢接端143,所述位移杆142设有一第二枢接端144。
[0035]据此,由图式中能够察知,一所述第一电动升降机构14通过其所述固定部141的所述第一枢接端143与所述第二躺卧区域122的所述枢接部126枢设连接,同时通过其所述位移杆142与所述第三躺卧区域123枢设连接;
[0036]而另一所述第二电动升降机构15通过其所述固定部141的所述第一枢接端143与所述第三躺卧区域123枢设连接,同时通过其所述位移杆142与所述第四躺卧区域124枢设连接。
[0037]操作者依据其意愿能够通过机械式按键或者是触碰式屏幕传输动作指令至所述第一 14及所述第二电动升降机构15,并通过所述第一 14及第二电动升降机构15中所述马达140驱动所述位移杆142身长或缩端长度,控制所述躺卧床面11部分被抬升。
[0038]请再参照图2所示,所述脚架机构2包含至少一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的所述枢接部107的中空杆件20、至少一组间隔组接组件21将所述中空杆件20与所述中空杆件20之间枢接连接、至少一连接于所述中空杆件20另一端的分位杆22以及至少一组连接于所述分位杆22的轮具组件23,所述中空杆件20之间以位置相互交错的方式通过所述间隔组接组件21保持一等距枢接。
[0039]所述间隔组接组件21若设计为通过一栓件或螺栓件将所述能够活动性枢转的复数条中空杆件20共同穿设连接,则操作者便能够藉此进行手动式改变所述脚架机构2与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之间的距离并达到收纳所述脚架机构2至第一位置24、或者是将所述脚架机构2展开站立支撑于所述床架本体I的第二位置25的功效;
[0040]然而,若如图式中所示,以一第三电动升降机构16连接于所述第二床架机构12的所述枢接部126及一所述中空杆件20之间,操作者便能够依据其意愿能够通过机械式按键或者是触碰式屏幕传输动作指令至所述第三电动升降机构16,并通过所述第三电动升降机构16中所述马达140驱动间接连接的所述位移杆142,控制所述脚架机构2与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之间的距离并达到收纳所述脚架机构2至第一位置24、或者是将所述脚架机构2展开站立支撑于所述床架本体I的第二位置25的功效。
[0041]最后,所述旋转机构3主要是由两条位于相互对应位置的连接杆30以及一由所述连接杆30 —体成形或者是与所述连接杆30连接的支撑杆31共同组成,且所述连接杆30通过一枢接端32与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的所述定位轴109枢设连接,如此一来,所述旋转机构3便能够依据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的所述定位轴109为中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活动性地枢转。
[0042]由图式中能够察知,本实用新型支撑杆31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呈现为由所述连接杆30弯折组接的U型杆件,并通过所述支撑杆31围出界定一支撑区域33,再进一步而言,所述支撑区域33中设有一杆件形状的定位部34,通过一组设于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以及所述旋转机构3之间的连接组件35将所述定位部34与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作一定位于所述床架本体I其中一侧面的功效。
[0043]其中,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35的拆卸性设计能够为一螺栓组件351或一栓件、一具有至少一对应于所述螺栓组件大小的孔洞352以及一设置于所述床架本体I具有至少一对应于所述螺栓组件351大小的孔洞352的连接部353共同组设而成。
[0044]除此之外,所述连接组件35还能够设计为一具有锁扣功能的锁扣组件、或一具有夹固功能的夹持组件、或一具有夹扣功能的夹扣组件、或一具有扣合功能的扣件(例如:登山扣具)、或一具有黏合功能的黏扣组件(例如:魔鬼沾)其中一种,并能够将所述旋转机构3夹持锁合定位于所述床架本体I其中一侧面。
[0045]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收纳床架于操作者使用时的连续式状态示意图,其中,一旦操作者将所述旋转机构3与所述床架本体I之间的所述连接组件35拆除卸下时,所述旋转机构3便由原先所述床架本体I定位的其中一侧面,以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的所述定位轴109为中心作一枢转动作,改变位置直至所述床架本体I下方并利用所述支撑区域33与所述脚架机构2同时平行撑持接触于地面。
[0046]接续操作者能够在尚未将所述床架本体I及所述脚架机构2进行收纳折叠的情况下,即能够把所述床架本体I及所述脚架机构2共同以所述旋转机构3为中心枢转,形成一逐渐减少占据大水平平面空间范围的样式,直至所述床架本体I及所述脚架机构2与所述旋转机构3枢接定位并呈现为一直立样式,大幅减少收纳床架的水平平面空间范围。
[0047]又或者,为了再减少更多收纳床架所占据的水平平面空间范围,能够在所述旋转机构3旋转改变位置直至所述床架本体I下方并利用所述支撑区域33与所述脚架机构2同时平行撑持接触于地面后,通过手动式将所述脚架机构2之间的栓件移除,并施以一外力于所述脚架机构2将其收折叠合直至贴近于所述床架本体I下方,而在将所述脚架机构2收纳的过程中,因有所述旋转机构3撑持于地面,所以能够减少操作者所必须承受的收纳床架整体重量;
[0048]另外,针对设置有所述第三电动升降机构16的情况下,操作者仅需以触碰式屏幕传输动作指令至所述第三电动升降机构16,并通过所述第三电动升降机构16中所述马达140驱动间接连接的所述位移杆142,控制所述脚架机构2与所述第一床架机构10之间的距离并达到收纳所述脚架机构2至第一位置24,完成所述脚架机构2收纳叠合的功效,再把所述床架本体I及所述脚架机构2共同以所述旋转机构3为中心枢转,形成一逐渐减少占据大水平平面空间范围的样式,直至所述床架本体I及所述脚架机构2与所述旋转机构3枢接定位并呈现为一直立样式,确实大幅减少收纳床架的水平平面空间范围。
[0049]因此,本实用新型收纳床架能够确实达到与仅能进行水平方向收纳功效的习知不同的纵向收纳功效,亦即是由占据较大面积空间且平行于地面样式旋转成为占据较小水平空间范围的直立样式。
[0050]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收纳床架,设一形成躺卧床面的床架本体及一组连接于所述床架本体下方的脚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架本体还连接一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具有一能够用以平行撑持接触于地面的支撑区域,由所述旋转机构带动所述支撑区域选择性地翻转至所述床架本体侧面及所述床架本体下方之间的任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床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旋转机构平行撑持接触于地面时,所述床架本体及所述脚架机构能够以所述旋转支架为中心共同枢转,由平行于地面样式旋转转变位置成为直立样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纳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架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固定在一与躺卧床面平行并呈现折叠收纳样式的第一位置及一展开站立样式的第二位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的支撑区域近一步设有一定位部,且所述床架本体与所述旋转机构的所述支撑区域之间设一能够选择性拆卸组合的连接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能够使所述旋转机构的所述定位部定位于所述床架本体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纳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是由至少一连接于所述床架本体的连接杆以及一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支撑杆共同组成,所述连接杆具有一与所述床架本体连接的枢接端,并由所述支撑杆围成所述支撑区域。
【文档编号】A61G7/05GK203969827SQ201420287546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30日
【发明者】刘宗轩 申请人:繁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