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监护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92631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除颤监护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除颤监护装置,包括电极座、卡持组件及电极。电极座包括底壳,底壳上开设有电极槽;卡持组件安装于底壳上,卡持组件包括具有弧形面的抵持件及与抵持件固定连接的弹性件,抵持件与电极槽的底部间隔设置,且抵持件可滑动,弹性件固定于底壳上,弹性件给抵持件提供一弹性回复力;电极包括底板,底板可收容于电极槽内,且底板的边缘可夹持于抵持件和电极槽的底部之间,底板沿抵持件的弧形面可滑动,并可抵推抵持件滑动。上述除颤监护装置的电极的固定和分离操作均较为简单。
【专利说明】除颤监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颤监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除颤监护仪电极的固定方式一般都是卡扣的方式,通过组装在电极座里面的五金弹扣固定电极底板,此五金弹扣固定在电极底座的电极槽内,通过五金弹扣发生形变而将电极固定在电极槽内,然而,由于五金弹扣结构复杂,使得电极的固定和分离操作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极的固定和分离操作较为简单的除颤监护装置。
[0004]一种除颤监护装置,包括:
[0005]电极座,包括底壳,所述底壳上开设有电极槽;
[0006]卡持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壳上,所述卡持组件包括具有弧形面的抵持件及与所述抵持件固定连接的弹性件,所述抵持件与所述电极槽的底部间隔设置,且所述抵持件可滑动;所述弹性件固定于所述底壳上,所述弹性件给所述抵持件提供一弹性回复力;及
[0007]电极,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可收容于所述电极槽内,且所述底板的边缘可夹持于所述抵持件和所述电极槽的底部之间,所述底板沿所述弧形面可滑动,并可抵推所述抵持件滑动。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持件为滚轮,所述弧形面为所述滚轮的侧壁的外表面,所述弹性件为弹性轴,所述弹性件沿所述抵持件的轴向穿设于所述抵持件,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底壳上,所述抵持件绕所述弹性件可转动,所述底板可推动所述抵持件转动。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及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电极座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板状的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边缘开设有缺口,其中,所述第一本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连接,并遮蔽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缺口和所述第二通孔拼接形成一个安装孔,所述抵持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安装孔。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为矩形,所述第一通孔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及与所述两个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中部,并将所述第二侧壁分成两个部分,所述第二侧壁的两部分上均设有沿所述第二侧壁设置的阻挡凸边,且所述阻挡凸边从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所述限位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的板状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从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缺口的一侧弯折延伸,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底壳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电极槽的外部,所述第二本体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凸起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高出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阻挡凸边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的端面相抵接,且所述限位凸起高出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相抵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第一侧壁上,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的端部均位于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阻挡凸边之间。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朝向所述电极槽的表面与所述阻挡凸边朝向所述电极槽的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端面的宽度大于所述阻挡凸边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的端面的宽度,所述弹性件穿出所述抵持件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之间。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的每一端至少有两个所述限位凸起,所述底壳上还设有定位凸块,且所述定位凸块位于所述电极槽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边缘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凸块夹持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凸起之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上还设有两个条形的限位凸边,所述两个限位凸边分别位于所述缺口的相对两侧的边缘,且相对设置,且所述两个限位凸边与所述第二本体共同形成一导向槽,所述抵持件沿所述导向槽可滑动。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槽的具有两个相对的侧壁及与所述两个相对的侧壁连接的连接壁,所述底壳上还设有条形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电极槽的内部,所述定位凸起从所述两个相对的侧壁中的一个侧壁弯折延伸至所述连接壁上,且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电极槽的底部共同配合可夹持所述底板的边缘,所述抵持件穿设于所述两个相对的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边缘设有承接所述抵持件的弧形抵接面,所述弧形抵接面的弯曲半径等于所述抵持件的弧形面的弯曲半径。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槽的侧壁上设有条形的导向凸起,且所述导向凸起从所述电极槽的底部朝向所述电极槽的开口延伸,所述底板的边缘开设有与所述导向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0017]上述除颤监护装置包括具有弧形面的抵持件及与抵持件固定连接的弹性件,抵持件可滑动,弹性件能够给抵持件提供一弹性回复力,当将电极装入到电极座上时,使用电极的底板的边缘抵推抵持件的弧形面,并沿弧形面滑动,以推动抵持件滑动,当底板靠近电极槽的底部的一面与电极槽的底部接触时,抵持件在弹性件的作用力下回复,而使底板的边缘夹持在抵持件和电极槽的底部之间,从而简单地实现了电极安装到电极座上;当需要将电极从电极座上取下时,同样使用电极的底板边缘抵推抵持件的弧形面,并沿弧形面滑动,以推动抵持件滑动,此时,电极就可从电极座上取下,分离也十分的简单,因此,上述除颤监护装置的电极的固定和分离操作均较为简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除颤监护装置省略了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省略了卡持组件及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2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的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图1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安装有底盖的剖面图;
[0023]图6为图5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的I部的放大图;
[0024]图7为图1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的省略了限位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图1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0026]图9为图1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的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图1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视图;
[0028]图11为图10所示的除颤监护装置的II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3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2]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除颤监护装置10,包括电极座100、卡持组件200及电极300。
[0033]电极座100用于安装电极300。电极座100包括底壳110。底壳110上开设有电极槽112。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底壳110由具有一收容槽的壳体的底部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0034]具体的,电极座100上开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电极槽112。此时,一个电极座100上可以安装两个电极300。
[0035]请一并参阅图3,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极槽11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12a及与第一通孔112a相通的第二通孔112b。请一并参阅图4,电极座100还包括限位件120,限位件120包括板状的第一本体122,第一本体122的边缘开设有缺口 122a,其中,第一本体122的边缘与第一通孔112a的侧壁连接,并遮蔽第一通孔112a,且缺口 122a和第二通孔112b拼接形成一个安装孔。
[0036]进一步的,电极槽112的底部还开设有与第一通孔112a相通的第三通孔112c,且第三通孔112c与第二通孔112b分别位于第一通孔112a的相对两侧。第二本体124与第一本体122连接的一端延伸形成延伸部126,延伸部126的边缘与第三通孔112c的侧壁连接,并遮蔽第三通孔112c。
[0037]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将限位件120与底壳110固定,底壳110上还设有凸台,且凸台位于电极槽112的外部,凸台的自由端的端面上开设有贯通孔,第二本体124上开设有与贯通孔相对应的螺孔,使用螺钉依次穿设于螺孔和贯通孔,而将限位件120与底壳110固定在一起。
[0038]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整个限位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
[0039]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极槽112的底部还开设有第四通孔,电极座100还包括底盖130、导电接触片140及弹性体150。底盖130盖设于底壳110上。导电接触片140设置于电极槽112的外部,导电接触片140的一端与第四通孔的边缘可转动地连接,且导电接触片140可遮蔽第四通孔。弹性体150的一端与底壳130抵接,另一端与导电接触片140的另一端抵接,以给导电接触片140提供一向电极槽112的内部的抵持力。
[0040]具体的,底盖130上设有固定筒132,且固定筒132的底部设有固定柱134,且固定柱134收容于固定筒132内。具体的,固定柱134的截面为十字形。弹性体150为柱形弹簧,弹性体150远离导电接触片140的一端收容于固定筒132内,并套设于固定柱134上。
[0041]请一并参阅图7,卡持组件200安装于底壳110上,卡持组件200包括具有弧形面的抵持件210及与抵持件210固定连接的弹性件220。
[0042]抵持件210与电极槽112的底部间隔设置,且抵持件210可滑动。具体的,抵持件210可滑动地穿设于缺口 122a和第二通孔112b拼接形成的安装孔。
[0043]弹性件220固定于底壳110上,弹性件220给抵持件210提供一弹性回复力。
[0044]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抵持件210为滚轮,其中,弧形面为滚轮的侧壁的外表面,弹性件220为弹性轴,弹性件220沿抵持件210的轴向穿设于抵持件210,且弹性件220的两端固定于底壳110上,抵持件210绕弹性件220可转动。
[0045]可以理解,抵持件210不限于为滚轮的方式,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圆柱体或球体,更或者是具有一个弧形面的块体。其中,弹性件220也不限于为弹性轴的方式,还可以为其它方式,例如,弹性件220还可以为弹簧,可以是一个弹簧,也可以是两个弹簧。当为一个弹簧时,该弹簧可以穿设于抵持件210,也可以与抵持件210的中部连接,均能够实现给抵持件210提供弹性回复力的作用。当弹簧为两个时,两个弹簧的一端可以分别与抵持件210的两端连接,两个弹簧的另一端均与底壳110固定连接。
[0046]请一并参阅图8,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弹性件220在受力过程中,弹性件220穿出抵持件210的两端会过度弯曲,第一通孔112a为矩形,第一通孔112a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及与两个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二侧壁,第二通孔112b位于第二侧壁的中部,并将第二侧壁分成两个部分,第二侧壁的两部分上均设有沿第二侧壁设置的阻挡凸边114,且阻挡凸边114从第二侧壁靠近第一侧壁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通孔112b的边缘。限位件120还包括与第一本体122固定连接的板状的第二本体124,第二本体124从第一本体122远离缺口 122a的一侧弯折延伸,第二本体124与底壳110固定连接,并位于电极槽112的外部,第二本体124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凸起124a,限位凸起124a的一侧与第一本体122固定连接,且限位凸起124a远离第一本体122的一端高出第一本体122远离第二本体124的一侧。其中,第一本体122远离第二本体124的一端的端面与阻挡凸边114远离第二侧壁的一端的端面相抵接,且限位凸起124a高出第一本体122的一端与第二侧壁相抵接。弹性件22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侧壁上,且弹性件220的两端的端部均位于限位凸起124a与阻挡凸边114之间,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对弹性件220穿出抵持件210的两端的端部进行限定,防止弹性件200过度弯曲。
[0047]进一步的,第二本体122的每一端至少有两个限位凸起124a,底壳110上还设有定位凸块116,且定位凸块116位于电极槽112的外部,并与第二侧壁的边缘固定连接,定位凸块116夹持于相邻的两个限位凸起124a之间,从而便于限位件120安装于底壳110上时,对限位件120进行限位,方便限位件120的安装。具体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本体124的每一端均设有三个限位凸起124a。
[0048]进一步的,由于抵持件210的滑动可能导致弹性件220会上下移动,第一本体122朝向电极槽112的表面与阻挡凸边114朝向电极槽112的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第一本体122远离第二本体124的一端的端面的宽度大于阻挡凸边114远离第一通孔112a的第二侧壁的一端的端面的宽度,弹性件220穿出抵持件210的两端均位于第一通孔112a的第二侧壁和第一本体122远离第二本体124的一端的端面之间,从使弹性件220只能在第一通孔112a的第二侧壁和第一本体122远离第二本体124的一端的端面之间的有限空间内上下移动。
[0049]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抵持件210在滑动过程中偏移,第二本体124上还设有两个条形的限位凸边124b,两个限位凸边124b分别位于缺口 122a的相对两侧的边缘,且相对设置,且两个限位凸边124b与第二本体124共同形成一导向槽128,抵持件210沿导向槽128
可滑动。
[0050]请一并参阅图9,电极300包括底板310,底板310可收容于电极槽112内,且底板310的边缘可夹持于抵持件210和电极槽112的底部之间,底板310沿抵持件210的弧形面可滑动,并可抵推抵持件210滑动。即底板310可抵推抵持件210的弧形面,并沿弧形面可滑动,以推动抵持件210滑动。具体的,底板310还可推动抵持件210转动。
[0051]为了更稳定地将底板310定位在电极槽112内,电极槽112具有两个相对的侧壁及与两个相对的侧壁连接的连接壁,底壳110上还设有条形的定位凸起118,定位凸起118位于电极槽112的内部,定位凸起118从两个相对的侧壁中的一个侧壁弯折延伸至连接壁上,且定位凸起118与电极槽112的底部共同配合可夹持底板310的边缘,抵持件210穿设于两个相对的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从而使底板310的两侧边缘均被夹持住,实现底板310稳定地定位在电极槽112内。
[0052]请再次一并参阅图8,进一步的,由于电极300的导电金属片320通常都安装在底板310靠近电极槽112的底部的一侧,为了使导电金属片320能够与导电接触片140稳定地电性接触,定位凸起118靠近第四通孔设置,且使底板310的边缘可夹持在导电接触片140和定位凸起118之间,在弹性体150提供的弹性抵持力的作用下,导电接触片140与底板310靠近电极槽112的底部的一面紧密接触,从而使导电接触片140与导电金属片320紧密地抵接在一起。
[0053]可以理解,实现底板310稳定地定位在电极槽112内不限于采用设置定位凸起118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例如,在电极槽112内安装两个卡持组200,且两个卡持组件200相对设置在底壳110上,从而夹持住底板310的相对两侧的边缘。然而,为了实现底板310上的导电金属片320与导电接触片140稳定的电性接触,优选为图示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定位凸起118的方式。
[0054]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1,进一步的,为了使抵持件210更好地与底板310抵接,底板310的边缘上设有承接抵持件210的弧形抵接面312,弧形抵接面312的弯曲半径等于抵持件210的弧形面的弯曲半径。
[0055]请再次一并参阅图2和图9,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底板310更好地导入电极槽112内,电极槽112的侧壁上设有条形的导向凸起119,且导向凸起119从电极槽112的底部朝向电极槽112的开口延伸,底板310的边缘开设有与导向凸起119相配合的凹槽314。
[0056]上述除颤监护装置将电极300装入到电极座100上的方法具体为:使电极300的底板310的一侧插入到定位凸起118与电极槽112的底部之间,然后将底板310的另一侧下压,底板310沿着导向凸起119滑动,且底板310抵推抵持件210的侧壁,并沿抵持件210的侧壁滑动,以推动抵持件210转动,且推动抵持件210滑动,底板310的另一侧与电极槽112的底部接触后,在弹性件220提供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抵持件210回到初始位置,从而底板310的另一侧的边缘就夹持在抵持件210和电极槽112的底部之间。
[0057]将电极300从电极座100上取出的方法具体为:用底板310靠近抵持件210的一侧抵推抵持件210的侧壁,并沿抵持件210的侧壁滑动,抵推件210转动,且使抵持件210滑动,此时,底板310不再被抵持件210和电极槽112的底部所夹持,然后将底板310的另一侧倾斜取出即可,即实现了电极300从电极座100上取出。当底板310没有抵推抵持件210时,在弹性件220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抵持件210复位。
[0058]上述除颤监护装置包括具有弧形面的的抵持件210及与抵持件210固定连接的弹性件220,抵持件210可滑动,弹性件220能够给抵持件210提供一弹性回复力,当将电极300装入到电极座100上时,使用电极300的底板310的边缘抵推抵持件210的弧形面,并沿弧形面滑动,以推动抵持件210滑动,当底板310靠近电极槽112的底部的一面与电极槽112的底部接触时,抵持件210在弹性件220的作用力下回复,而使底板310的边缘夹持在抵持件210和电极槽112的底部之间,从而简单地实现了电极300安装到电极座100上;当需要将电极300从电极座100上取下时,同样使用电极300的底板310的边缘抵推抵持件210的弧形面,以推动抵持件210滑动,此时,电极300就可从电极座100上取下,分离也十分的简单,因此,上述除颤监护装置的电极300的固定和分离操作均较为简单。
[0059]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座,包括底壳,所述底壳上开设有电极槽; 卡持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壳上,所述卡持组件包括具有弧形面的抵持件及与所述抵持件固定连接的弹性件,所述抵持件与所述电极槽的底部间隔设置,且所述抵持件可滑动;所述弹性件固定于所述底壳上,所述弹性件给所述抵持件提供一弹性回复力;及 电极,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可收容于所述电极槽内,且所述底板的边缘可夹持于所述抵持件和所述电极槽的底部之间,所述底板沿所述抵持件的弧形面可滑动,并可抵推所述抵持件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件为滚轮,所述弧形面为所述滚轮的侧壁的外表面,所述弹性件为弹性轴,所述弹性件沿所述抵持件的轴向穿设于所述抵持件,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底壳上,所述抵持件绕所述弹性件可转动,所述底板可推动所述抵持件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及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电极座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板状的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边缘开设有缺口,其中,所述第一本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连接,并遮蔽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缺口和所述第二通孔拼接形成一个安装孔,所述抵持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为矩形,所述第一通孔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及与所述两个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中部,并将所述第二侧壁分成两个部分,所述第二侧壁的两部分上均设有沿所述第二侧壁设置的阻挡凸边,且所述阻挡凸边从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所述限位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的板状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从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缺口的一侧弯折延伸,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底壳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电极槽的外部,所述第二本体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凸起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高出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阻挡凸边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的端面相抵接,且所述限位凸起高出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相抵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第一侧壁上,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的端部均位于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阻挡凸边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朝向所述电极槽的表面与所述阻挡凸边朝向所述电极槽的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端面的宽度大于所述阻挡凸边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的端面的宽度,所述弹性件穿出所述抵持件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的每一端至少有两个所述限位凸起,所述底壳上还设有定位凸块,且所述定位凸块位于所述电极槽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边缘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凸块夹持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凸起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上还设有两个条形的限位凸边,所述两个限位凸边分别位于所述缺口的相对两侧的边缘,且相对设置,且所述两个限位凸边与所述第二本体共同形成一导向槽,所述抵持件沿所述导向槽可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槽的具有两个相对的侧壁及与所述两个相对的侧壁连接的连接壁,所述底壳上还设有条形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电极槽的内部,所述定位凸起从所述两个相对的侧壁中的一个侧壁弯折延伸至所述连接壁上,且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电极槽的底部共同配合可夹持所述底板的边缘,所述抵持件穿设于所述两个相对的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边缘设有承接所述抵持件的弧形抵接面,所述弧形抵接面的弯曲半径等于所述抵持件的弧形面的弯曲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颤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槽的侧壁上设有条形的导向凸起,且所述导向凸起从所述电极槽的底部朝向所述电极槽的开口延伸,所述底板的边缘开设有与所述导向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文档编号】A61N1/38GK204073106SQ201420419512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8日
【发明者】谢超群, 李名文, 邹海涛 申请人: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