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小儿肺虚型哮喘的中药汤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0161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领域,涉及一种中药汤剂,尤其是能够有效防治小儿肺虚型哮喘的一种中药汤剂。



背景技术:

小儿肺虚型哮喘是中医辨证论治哮喘病中的一种证型,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活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小儿哮喘患病率从0-30%不等。哮喘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性基本研究(ISAAC)组2000年调查显示,我国城市0-14岁儿童哮喘,平均患病率为0.5%-3.33%,1990年为0.11-2.03%,十年内儿童哮喘患病率平均上升了64.8%。

中医作为一个极富特色的医疗系统成为我国医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以西医为主,但是中医在小儿哮喘治疗效果的维持、治疗周期的缩短以及对病人机体的重建方面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小儿哮喘的治疗,中医在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引导下,以标本兼治,长于固本的特点而成为西医无法取代的治疗手段。因此在治疗哮喘的过程中,如果能牢牢抓住中医的这个特点,便会成为保证哮喘治疗效果的关键。中国民间用中医药偏方、奇方成功治愈疑难杂症的例子不胜枚举;并且西医治疗哮喘对患儿有一定副作用,该中药汤剂能够有效治疗小儿哮喘的辩证之一肺虚型哮喘(缓解期),而且没有副作用,这说明中医药在此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

发明申请号201010603506.3,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汤剂,不能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治疗小儿哮喘效果仍不佳。目前,治疗哮喘并没有较好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以上不足,目地在于提供能够有效治疗小儿肺虚型哮喘(缓解期)的中药汤剂,它改变了在我国众多医院对治疗肺虚型哮喘(缓解期)只能用西药治疗的状况。

小儿肺虚型哮喘(缓解期)中医病因: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痰饮内伏,平时可不发病,遇某种因素致使痰饮搏击于气道而发病。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凡外感风热暑热,未能及时表散,邪阻于肺,气不布津,聚液成痰。饮食酸咸肥甘,生冷腥腻而致脾失健运,内酿痰湿,上干于肺,壅阻肺气。素禀体弱,或病后体虚,如幼年麻疹、百日咳及反复感冒,咳嗽日久,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由此可以看出,导致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所谓“哮喘专主于痰”,外感、饮食、病后失调,情志内伤,疲劳等均是诱发因素。

孙氏认为:肺朝百脉,辅以行血,哮喘者肺失肃降,则可产生血瘀;哮喘日久,肺气损耗,气虚血运无力亦可致血瘀;痰瘀互结,互相影响,使哮喘反复发作【孙运岭.略谈活血法在儿科常见病中的运用.陕西中医,1996,17(12):542】。张氏认为风为六淫之首,为外邪引发哮喘之先导,且本病起病迅速,病情变化快,具有风的“数变”而“动”的特性,故哮喘发作除痰瘀外,风亦为重要因素【张茂信.加味平喘验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57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12):764】。张氏提出痰瘀气壅是哮喘的重要病机,痰瘀的产生与气机不利互为因果,肺气不利则不能布津行血,津停血滞即成痰瘀,痰瘀伏肺则益增肺气之阻滞【张彩玲.疏利气机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哮喘12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5(7):306】。周氏指出小儿肺、脾、肾不足致痰饮内生,痰气搏结为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周明君.加味定喘汤治疗儿童哮喘106例.新中医,1995,27(5):25】。

小儿肺虚型哮喘中医病机:肺肾亏虚, 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久病咳伤,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短气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发为哮喘。

小儿肺虚型哮喘证候:喘促短气,语声低微,自汗畏风,痰清稀色白,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证候分析:肺主气,肺虚型哮喘则气无所主,故喘促短气,语声无力;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故自汗畏风;痰饮蕴肺,故痰清稀色白。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质淡,脉虚细,皆属肺气虚弱之征。

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小儿肺虚型哮喘的中药汤剂,其具有疗效好、治愈后不易复发等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治疗肺虚型哮喘的中药汤剂优选配方由:黄芪、太子参,冬虫夏草、白芨、白术、白芍、白芥子、防风、地龙、桂枝、生姜、大枣组成。

本发明,一种防治小儿肺虚型哮喘的中药汤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的:黄芪6-20份、太子参6-15份,冬虫夏草3-16份、白芨3-12份、白术3-9份、白芍3-20份、白芥子1-6份、防风2-6份、地龙3-9份、桂枝4-10份、生姜3-9份、大枣3份。

优选的,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的:黄芪6份、太子参9份,冬虫夏草12份、白芨4份、白术5份、白芍6份、白芥子3份、防风3份、地龙4份、桂枝5份、生姜4份、大枣3份。

肺虚型哮喘治法:补肺固卫,益气平喘。 方药: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肺;防风祛风以助黄芪实表固卫,并加入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白芥子化痰利气而祛痰;地龙清热解毒、化瘀通络,定惊,平喘,利尿,抗过敏。若气阴两虚,出现咳呛、痰少粘稠,口咽干,舌质红可选用生脉散加味,加入沙参、玉竹、川贝、石斛以清热化痰。若食少便溏,肺脾同病,中气下陷,宜用补中益气汤补益肺脾,升提下陷之气。

本发明一种防治小儿肺虚型哮喘的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将上述各组分中药混合,加水浸没,煎煮30 ~ 50 分钟,过滤,滤液即为治疗哮喘的中药汤剂。

治疗时每次的生药量约64 份,水煎口服,每日四次。2周天为一个疗程,一般1 ~ 2个疗程见效,3 ~ 4 个疗程明显好转,7 ~ 10 个疗程治愈。

生活注意事项: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本发明的中药汤剂,至今已治疗患者126 例,总有效率99.2 %,疗效好,且无副作用,治愈后不易复发。

发明有益效果

由于小儿哮喘与成人有着重要区别,缓解期成人以脾肾阳虚为主,而小儿以肺脾气虚不足为主,因此针对小儿哮喘的特点,本发明选药、用药都以健脾补肺为主;本人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认为,运用中医药标本兼治、对症下药,治疗小儿小儿肺虚型哮喘,能通过调节与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炎、抗过敏、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微循环的综合效应,达到推迟哮喘复发,延长缓解期,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哮喘的中药汤剂

配方为:黄芪3份、太子参6份,冬虫夏草9份、白芨2份、白术3份、白芍4份、白芥子1份、防风2份、地龙3份、桂枝3份、生姜2份、大枣3份。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物混合,加水浸没,煎煮30 ~ 50 分钟,过滤,滤液即为治疗哮喘的中药汤剂。

实施例2 一种哮喘的中药汤剂

配方为:黄芪6份、太子参9份,冬虫夏草12份、白芨4份、白术5份、白芍6份、白芥子3份、防风3份、地龙4份、桂枝5份、生姜4份、大枣3份。。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物混合,加水浸没,煎煮30 ~ 50 分钟,过滤,滤液即为治疗哮喘的中药汤剂。

实施例3 一种哮喘的中药汤剂

配方为:黄芪9份、太子参12份,冬虫夏草15份、白芨5份、白术6份、白芍9份、白芥子5份、防风4份、地龙6份、桂枝6份、生姜6份、大枣3份。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物混合,加水浸没,煎煮30 ~ 50 分钟,过滤,滤液即为治疗哮喘的中药汤剂。

临床资料

  126例均门诊患儿,辩证确诊为小儿肺虚型哮喘的患儿。其中男67例,女59例;发病年龄最小者5月,最大者15岁;病程最短者21 d,最长者10年。

治疗方法:

取优选实施例2的黄芪6g、太子参9g,冬虫夏草12g、白芨4g、白术5g、白芍6g、白芥子3g、防风3g、地龙4g、桂枝5g、生姜4g、大枣3g。治疗时每次的生药量约64 g,水煎口服,每日四次。2周天为一个疗程,一般1 ~ 2个疗程见效,3 ~ 4 个疗程明显好转,7 ~ 10 个疗程治愈。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3]。痊愈:咳嗽、咳喘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完全消失。显效:咳、痰、喘症状明显改善,活动后无发作。好转:咳、痰、喘症状明显减轻,次数减少。无效:经过10个疗程,症状没有改善或症状加重。

治疗结果

  治愈:74例,占58.73 %;显效18例,占14.28 %;好转33例,占26.19 %;无效1例,占0.8%。总有效率99.2 %。

典型病例

病例一:洪某某,男,13岁,患儿哮喘反复发作五年余,每遇凉后发作,夜间尤为明显,哮喘发作时伴鼻塞、喷嚏,甚至呼吸困难,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以上。经多家医院治疗均不缓解。来诊时舌红,苔薄白,脉弦紧,诊断为“肺虚哮喘”。经口服本发明方:黄芪6g、太子参9g,冬虫夏草12g、白芨4g、白术5g、白芍6g、白芥子3g、防风3g、地龙4g、桂枝5g、生姜4g、大枣3g;治疗二疗程后症状消失,再巩固治疗半个疗程,痊愈。

病例二:女,1岁,患儿反复咳喘一月余,两肺满布哮鸣音,有痰,色黄质稠。住院输液10天(用药不详)无缓解,症见舌淡红,苔薄腻,脉浮紧,诊断为“肺虚哮喘”。经口服本发明自拟方:黄芪6g、太子参9g,冬虫夏草12g、白芨4g、白术5g、白芍6g、白芥子3g、防风3g、地龙4g、桂枝5g、生姜4g、大枣3g;治疗一疗程后症状消失,再巩固治疗半个疗程,痊愈。

病例三:周某,男,6岁,咳嗽兼喘病4年,加重半月,于2010年3月19日来我院治疗。主诉:活动后及晚上咳甚。长期使用抗生素、氨茶碱及喷雾剂等治疗,严重时用激素治疗,治疗后诸症缓解。初诊:咳嗽,痰少稀薄、色白、呈泡沫状,易出汗,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体检:双肺布满哮鸣音及散在干湿性啰音,心肺(–)。X线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心膈未见异常。中医诊断:肺虚型支气管哮喘。经口服本发明自拟方:黄芪6g、太子参9g,冬虫夏草12g、白芨4g、白术5g、白芍6g、白芥子3g、防风3g、地龙4g、桂枝5g、生姜4g、大枣3g;共计21剂,咳喘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次年“冬病夏治”时,又巩固治疗口服本发明汤剂6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