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582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步伐也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因不堪重负而很容易疲乏,不论的坐在办公室的白领,还是坐在电脑前的程序员,难免会因为疲困而打瞌睡,很多人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还得开车回家,而疲劳驾车的后果可想而知。

对此,本设计提供了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可以很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通过相关检测装置检测到人的疲劳之后,可以产生瞬间电击使人瞬间回到清醒状态,很有效的解决了因疲劳而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有效解决了现在疲劳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包括监视器本体、电池、处理器、摄像头、存储器、蓝牙模块、开关、贴片本体、电池、处理器、开关、蓝牙模块、电击装置,其中,整个监视器本体呈方体形,电池、处理器、存储器、蓝牙模块均位于监视器本体内部,摄像头共两个,分别位于监视器本体的一个侧面的左右两端,开关位于监视器本体上表面的一角,电池、摄像头、存储器、蓝牙模块、开关均与处理器电连接;贴片本体呈心形,开关位于监视器本体上表面,电池、处理器、蓝牙模块、电击装置均位于贴片本体内部,电池、开关、蓝牙模块、电击装置均与处理器电连接。

上述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所述监视器本体的一个侧面有一个心形凹槽,可以将贴片本体放置在里面。

上述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所述贴片本体背面有一种特殊的胶体,可以很容易粘附在人体皮肤上。

上述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所述电击装置位于贴片本体内部紧贴着后表面,能产生瞬时微小电压。

上述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所述存储器里面存储了大量人们眨眼的样本,并确定了眨眼相关参数与人体困乏程度指数的对应关系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这种瞌睡监视器,通过检测人眨眼情况来分析人当前的困乏指数,当人的困乏指数查过某一指定值时,可以产生轻微电击,使得人瞬间回到清醒状态,很有效的解决了疲劳困乏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监视器本体; 2、电池;3、处理器;4、摄像头;5、存储器;6、蓝牙模块;7、开关;8、贴片本体;9、电池;10、处理器;11、开关;12、蓝牙模块;13、电击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瞌睡监视器,包括监视器本体1、电池2、处理器3、摄像头4、存储器5、蓝牙模块6、开关7、贴片本体8、电池9、处理器10、开关11、蓝牙模块12、电击装置13,其特征在于:整个监视器本体1呈方体形,电池2、处理器3、存储器5、蓝牙模块6均位于监视器本体1内部,摄像头4共两个,分别位于监视器本体1的一个侧面的左右两端,开关7位于监视器本体1上表面的一角,电池2、摄像头4、存储器5、蓝牙模块6、开关7均与处理器3电连接;贴片本体8呈心形,开关11位于监视器本体1上表面,电池9、处理器10、蓝牙模块12、电击装置13均位于贴片本体8内部,电池9、开关11、蓝牙模块12、电击装置13均与处理器10电连接。

本设计中所使用的处理器是该处理器采用基于C8051核的C8051F311单片机,这种单片机结构简单,功能强大,相对于8051单片机的应用技术也非常成熟,非常便于开发,可以大大结业于开发时间,而且廉价。该单片机集成10位ADC,支持在线调试功能,而且其有百分之七十的指令都是单指令周期或者双指令周期完成,时钟频率可以达到25MHz,所以处理速度很快。

整个监视器需要监视器部分和贴片部分一起工作,所有的电量均来自于电池2和电池9,使用的时候,将监视器本体1摆放在使用者的正前方,具体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由于贴片本体8背面有胶体,将其贴附到皮肤表面(这个根据自己习惯而定,如脖子、手臂、大腿均可),同时打开开关7和开关11,这时候蓝牙模块6和蓝牙模块12自动建立无线连接,摄像头开始录制人眼的活动情况(主要是眨眼的频率、力度等),并及时将数据给处理器3处理,处理器3将数据与存储器5里面的表格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人当前的困乏状态,如果检测到困乏状态指数超过了某一固定值,处理器3通过蓝牙模块6与蓝牙模块12建立的无线信号“告知”处理器10,处理器10立马启动电击装置13,点击装置13产生轻微电压给人瞬时刺激,人可以瞬间达到清醒状态。为了节省点能,检测是周期性进行的,当检测到人处于清醒状态的时候,整个装置会处于“休眠”状态,直到下一次捕捉到人的疲乏状态为止。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将心形贴片本体8放置到监视器本体1背面的心形卡槽里,使得携带、放置起来更加方便。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