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美白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96386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化妆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美白霜。
背景技术
:人的肤色、毛色及眼睛的颜色主要与黑素细胞合成的黑色素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有关。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的第一步限速酶和关键酶。因此,大多数美白剂中都含有酪氨酸酶抑制剂。人体表皮的基底层细胞中含4%-5%的色素细胞。人类皮肤的颜色不是取决于黑色素细胞数量,而是取决于黑色素体的数量、大小、分布及黑素化程度。因此,有些美白成分通过影响黑色素体的形成、成熟及转移来达到美白的效果。《一种美白霜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公布号:CN104688654A),公开了一种以珍珠粉为主要功效成分的美白霜,能够提高皮肤的屏障功能,滋润皮肤,增加皮肤的水合度,但是抗衰功能不明显;《牡丹美白霜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CN1660342A),公开了一种牡丹美白霜,能够营养皮肤细胞,增强皮肤活力,但是制作过程较为繁琐。为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美白霜,兼具保湿、美白、抗衰老等功效。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美白霜,利用多种美白保湿功效成分协同发挥作用,使其具有保湿、美白、抗衰老等功效。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美白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美白霜,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物质组成:丁二醇4~8%,丙二醇3~8%,甘油3~8%,酵母提取物3~7%,辛酸/癸酸甘油三酯1~5%,3-o-乙基抗坏血酸1~5%,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1~3.5%,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1~3%,聚二甲基硅氧烷1~3%,鲸蜡硬脂醇0.9~1.5%,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0.9~1.5%,月桂氮卓酮0.5~1.6%,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70.4~1.0%,生育酚0.3~0.8%,苯氧乙醇0.35~0.45%,1,2-己二醇0.1~0.5%,甘草黄酮0.1~0.4%,黄原胶0.05~0.2%,丁羟甲苯0.02~0.07%,透明质酸钠0.01~0.03%,余量为去离子水。上述美白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鲸蜡硬脂醇,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生育酚,月桂氮卓酮,丁羟甲苯混合作为A相投入油相锅加热至85度,搅拌溶解完全后保温待用;2)将丙二醇,甘油,黄原胶,透明质酸钠,去离子水混合作为B相加入水相锅中加热至85度,搅拌溶解完全后保温待用;3)将乳化锅预热至60-65度,搅拌速度45转/分钟,先将B相抽入,再将A相抽入,搅拌30分钟,温度保持在85度;均质3分钟;4)将C相加入乳化锅,均质4分钟,保温搅拌30分钟,温度保持在80-85度,搅拌速度35转/分钟。所述C相为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7。5)降温至40度依此加入E、F、G相,保温搅拌10分钟,搅拌速度35转/分钟,最后加入D相,保温10-20分钟。所述D相为苯氧乙醇、1,2-己二醇,所述E相为甘草黄酮、丁二醇,所述F相为3-o-乙基抗坏血酸,所述G相为酵母提取物。6)搅拌降温至40度抽真空出料。下面对本发明中的主要功效成分进行介绍:1)3-o-乙基抗坏血酸,别名维生素C乙基醚,是一种亲油的水溶性维生素C衍生物,容易穿透角质层进入真皮层,进入皮肤后易被生物酶分解而发挥维C的作用,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不仅如此,维生素C乙基醚相对普通的维生素C还显示出极高的稳定性。其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Cu2+活性,可以阻断黑色素的形成;防止日光引起的皮肤炎症;改善皮肤色泽,促进胶原蛋白产生,增加皮肤弹性。2)甘草黄酮,棕红色稠状液体,不溶于水及各种油酯,溶于乙醇、丙二醇、甘油及部分有机溶剂。甘草黄酮是天然的美白剂,它既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又能抑制多巴色素互变和DHICA氧化酶的活性,是一种快速、高效、绿色的美白祛斑化妆品添加剂。3)黄原胶,是一种白然多糖和重要的生物高聚物,由甘蓝黑腐病野油菜黄单胞菌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好氧发酵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黄原胶可以溶于冷水和热水中,具有高粘度,高耐酸、碱、盐特性、高耐热稳定性、悬浮性、触变性等,常被用作增稠剂、乳化剂、悬浮剂、稳定剂等。4)透明质酸钠,具有特殊的保水作用,份量高达其本身重量的100倍,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保湿性最好的物质,被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它可以改善皮肤营养代谢,使皮肤柔嫩、光滑、去皱、增加弹性、防止衰老,在保湿的同时又是良好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与其他营养成分配合使用,可以起到促进营养吸收的更理想效果。5)酵母提取物,是从天然酵母中提取的一种活性物,主要是通过将酵母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和肽,核酸降解为核苷酸,并和酵母细胞中的其他活性物一起被抽提得到的。目前,已通过通过离体实验和人体实验分别验证了纯天然酵母提取物的美白功效。离体组织切片实验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质量分数为0.5%和1.0%的酵母提取物水溶液对黑色素的抑制率分别为55.8%(p<0.05)和81.2%(p<0.01),而质量分数为1.0%的曲酸水溶液(阳性对照)对黑色素的抑制率为25.9%(p<0.05)。在双盲人体实验中,相比使用安慰剂一侧的皮肤,使用质量分数为3%酵母提取物美白霜的皮肤亮度在整个测试期间呈增长趋势,截至测试42d时,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长(p<0.05);皮肤的黑色素指数(MI)值在整个测试期间呈下降趋势,截至42d时,仍然保持38%的下降(p<0.05)。可见酵母提取物有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美白功效(p<0.05)。本发明的美白霜以酵母提取物、3-o-乙基抗坏血酸和甘草黄酮为主要功效成分,并与其他组份按照特定的比例复配形成美白霜,各功效组份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互补、协同、配合,得到了更合理高效的利用。具体的,一方面,利用酵母提取物实现本美白霜保湿、抗衰老的功效;另一方面,利用本美白霜中的甘草黄酮抑制酪氨酸酶、多巴色素互变和DHICA氧化酶的活性,同时,另一功效成分3-o-乙基抗坏血酸穿透角质层进入真皮层,有效阻断黑色素形成,使本发明的美白霜兼具美白效果;同时,本美白霜中还包含可以修复肌肤损伤、补水保湿的透明质酸钠,可以补充肌底水分,有助于减缓皮肤络氨酸酶活性,生育酚可修复皮肤,使肌肤屏障功能健康,抵御外界对皮肤的伤害。通过以上各组分的共同作用,使本发明的美白霜在抑制黑色素形成、滋白肌肤的同时,还可以修复肌肤损伤,抗皱抗衰老。文中出现的以下成分名称均为INCI(InternationalNomenclatureCosmeticIngredient,即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所规定的名称:辛酸/癸酸甘油三酯,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具体实施方式制备方法:1)将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鲸蜡硬脂醇,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生育酚,月桂氮卓酮,丁羟甲苯混合作为A相投入油相锅加热至85度,搅拌溶解完全后保温待用;2)将丙二醇,甘油,黄原胶,透明质酸钠,去离子水混合作为B相加入水相锅中加热至85度,搅拌溶解完全后保温待用;3)将乳化锅预热至60-65度,搅拌速度45转/分钟,先将B相抽入,再将A相抽入,搅拌30分钟,温度保持在85度;均质3分钟;4)将C相加入乳化锅,均质4分钟,保温搅拌30分钟,温度保持在80-85度,搅拌速度35转/分钟。所述C相为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7。5)降温至40度依此加入E、F、G相,保温搅拌10分钟,搅拌速度35转/分钟,最后加入D相,保温10-20分钟。所述D相为苯氧乙醇、1,2-己二醇,所述E相为甘草黄酮、丁二醇,所述F相为3-o-乙基抗坏血酸,所述G相为酵母提取物。6)搅拌降温至40度抽真空出料。实施例1丁二醇4%,丙二醇3%,甘油3%,酵母提取物3%,辛酸/癸酸甘油三酯1%,3-o-乙基抗坏血酸1%,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1%,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1%,聚二甲基硅氧烷1%,鲸蜡硬脂醇0.9%,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0.9%,月桂氮卓酮0.5%,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70.4%,生育酚0.3%,苯氧乙醇0.35%,1,2-己二醇0.1%,甘草黄酮0.1%,黄原胶0.05%,丁羟甲苯0.02%,透明质酸钠0.01%,余量为去离子水。实施例2丁二醇8%,丙二醇8%,甘油8%,酵母提取物7%,辛酸/癸酸甘油三酯5%,3-o-乙基抗坏血酸5%,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3.5%,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3%,聚二甲基硅氧烷3%,鲸蜡硬脂醇1.5%,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1.5%,月桂氮卓酮1.6%,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71%,生育酚0.8%,苯氧乙醇0.45%,1,2-己二醇0.5%,甘草黄酮0.4%,黄原胶0.2%,丁羟甲苯0.07%,透明质酸钠0.03%,余量为去离子水。实施例3丁二醇6%,丙二醇5%,甘油5%,酵母提取物5%,辛酸/癸酸甘油三酯3%,3-o-乙基抗坏血酸3%,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2.5%,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2%,聚二甲基硅氧烷2%,鲸蜡硬脂醇1.2%,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1.2%,月桂氮卓酮1%,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70.7%,生育酚0.5%,苯氧乙醇0.45%,1,2-己二醇0.3%,甘草黄酮0.2%,黄原胶0.1%,丁羟甲苯0.05%,透明质酸钠0.02%,余量为去离子水。对比例1丁二醇6%,丙二醇5%,甘油5%,辛酸/癸酸甘油三酯3%,3-o-乙基抗坏血酸3%,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2.5%,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2%,聚二甲基硅氧烷2%,鲸蜡硬脂醇1.2%,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1.2%,月桂氮卓酮1%,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70.7%,生育酚0.5%,苯氧乙醇0.45%,1,2-己二醇0.3%,甘草黄酮0.2%,黄原胶0.1%,丁羟甲苯0.05%,透明质酸钠0.02%,余量为去离子水。对比例2丁二醇6%,丙二醇5%,甘油5%,酵母提取物5%,辛酸/癸酸甘油三酯3%,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2.5%,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2%,聚二甲基硅氧烷2%,鲸蜡硬脂醇1.2%,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1.2%,月桂氮卓酮1%,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70.7%,生育酚0.5%,苯氧乙醇0.45%,1,2-己二醇0.3%,甘草黄酮0.2%,黄原胶0.1%,丁羟甲苯0.05%,透明质酸钠0.02%,余量为去离子水。对比例3丁二醇6%,丙二醇5%,甘油5%,酵母提取物5%,辛酸/癸酸甘油三酯3%,3-o-乙基抗坏血酸3%,鲸蜡硬脂醇/鲸蜡硬脂基葡糖苷2.5%,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环己硅氧烷2%,聚二甲基硅氧烷2%,鲸蜡硬脂醇1.2%,甘油硬脂酸酯/PEG-100硬脂酸酯1.2%,月桂氮卓酮1%,聚丙烯酰胺/C13-14异链烷烃/月桂醇聚醚-70.7%,生育酚0.5%,苯氧乙醇0.45%,1,2-己二醇0.3%,黄原胶0.1%,丁羟甲苯0.05%,透明质酸钠0.02%,余量为去离子水。实验过程:1)补水保湿效果评价根据化妆品成分吸湿、保湿性能的差异,不同的保湿剂分子对水分子的作用力不同,吸收水分和保持水分的能力不同。油份对水分有封闭作用,可防止水分的散失。吸湿作用力大的,对水分子结合力强,吸收和保持水分的量也比较大,封闭性好的,水分散失的也少。利用胶带模仿角质层、表皮等的生物材料,在胶带上涂布化妆品,模拟实际化妆品的应用状况。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后,称量样品放置前后的质量差,求出样品量的损失,可以计算出保湿成分保湿的效果。通过对比,分析评价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制得的晚霜的补水保湿效果。实验材料7.5×7.5cm干净玻璃板若干块,3M胶布,50~500μl移液枪,分析天平,醋酸钾【KC2H3O2】饱和溶液相对湿度约60%,万分之一天平。实验方法和测试步骤(1)称量6块贴有3M胶布的玻璃板重量(M0),分别记录,3块为空白对照,3块为样品试验。(2)用移液枪取200μl样品滴加于贴有3M胶布的玻璃板上,用分析天平称量该重量M1(精确到0.0001g),将样品涂匀,将玻璃板放入要求的恒定湿度的干燥器,重复3次。将其余3块空白对照玻璃板一起放入恒定湿度的干燥器中。(3)在放置4h、8h后,取出玻璃板,称量该玻璃板重量(M2),测试其保湿率及相对湿度率,称量后马上放入恒定湿度的干燥器(4)本试验的注意事项:涂抹样品时要尽量均匀,不能有样品遗留在涂抹器上。将样品取出称量及放入,一个干燥器控制在用15min之内,平均1块玻璃板用1min。控制时间是由于样品暴露于外环境其水分散失非常快,会严重影响测试结果。玻璃板取出后立即倒置在预先准备好的空白玻璃板上,称量时也倒置在天平内的容器(5)保湿率计算公式:保湿率=(M2–M0)/(M1–M0)×100%M0:空板质量/gM1:加样后玻璃板质量/gM2:干燥器中放置若干小时后质量/g测试了其在相对湿度为60%时4h及8h内保湿率。实验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施例1~3的保湿效果要明显优于对比例1~3,即本发明的美白霜通过3-o-乙基抗坏血酸、甘草黄酮和酵母提取物三种功效成分的复配协同,达到了良好的保湿效果。表1美白霜在RH60%的保湿率t/h实1实1实1对1对2对3431.2334.4336.7522.0223.2121.26830.8534.5436.1820.5921.5620.432)美白抗皱效果测试试用对象:每个实施例制备的美白霜试用对象为年龄25-35岁的女性100名。使用方法:使用周期为2个月,每天早晚洁面后取适量均匀涂于面部,轻轻按摩至吸收。使用效果如表2所示:表2美白霜的美白抗皱实验试用后,均未发现刺激性及过敏现象。从表中可知,实施例1~3制得的美白霜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比例1~3制得的美白霜的治疗效果,对比例1的美白效果显著,而抗衰的表现则较差,对比例2,3的美白效果相比于实施例1~3要逊色不少。由此可知,单独添加甘草黄酮或3-o-乙基抗坏血酸的美白霜制品,美白的功能都不完备,只有在两种成分均有的情况下,所制得的美白霜因各组分的协同作用,具有良好的美白功效。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