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35037阅读:9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药领域,具体是一种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头孢地嗪钠是由德国赫斯特公司和法国罗塞尔公司共同开发的第三代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免疫增强功能的第三代头孢菌素,1990 年首次以商品名“Neucef”在日本上市。

头孢地嗪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免疫增强功能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临床主要用于链球菌属、肺炎球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淋菌性尿道炎、胆囊炎、胆管炎、妇科感染、败血症及中耳炎等,但头孢地嗪对凝杆菌属、肠杆菌属、表皮葡萄糖、灵杆菌有不同的敏感性,对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粪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等不敏感。

目前市场上的头孢地嗪钠的制剂主要是注射用头孢地嗪钠无菌粉针,该制剂存在着稳定性差,对光和热很不稳定,长时间放置有关物质增加,且溶解后出现浑浊现象,导致其在使用上遇到很多困难。

为解决其稳定性问题,中国专利 ZL200910016147.9 公开了一种头孢地嗪的脂质体冻干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但其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其中加入大量药用辅料,由此导致注射剂中杂质含量增多,使用药安全隐患大大增加,由于杂质增多,有关物质含量在检测中难以达到药典要求,无法工业化生产。另外,脂质体的制备收率很低,导致药品成本大大增加,不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市场上需求一种质量稳定、工艺简单、安全可靠、适于临床使用并可以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头孢地嗪钠制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按照重量份称取以下原料:头孢地嗪钠75-80份、枸橼酸17-21份、克拉维酸钾32-37份、羟丙基-β-环糊精104-108份、水550-650份;

2)将头孢地嗪钠加入至水中,搅拌溶解后,获得第一溶液;

3)将枸橼酸和克拉维酸钾均加入至第一溶液内,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获得第二溶液;

4)将第二溶液的pH调节至6.4-6.6,获得第三溶液;

5)将羟丙基-β-环糊精加入至第三溶液内,升温至53-58℃,搅拌混合1-2h,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第四溶液;

6)向第四溶液内加入其总重量1-2%的活性炭,搅拌混合20-30min,粗滤去除活性炭,获得第五溶液;

7)将第五溶液依次采用0.45μm的微孔滤膜和0.20μm的微孔滤膜进行过滤,获得注射液;

8)将注射液放入冷冻箱内,在-40~-30℃下进行预冻处理,保温3-4h后抽真空,使真空度值达到8Pa,保持1-2h,然后升温至4-5℃,保温20-30min,再升温至25-30℃,保温20-30min,真空压塞,进洁净空气复压后出箱。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1)中各原料按照重量份的配比如下:头孢地嗪钠76-79份、枸橼酸18-20份、克拉维酸钾33-36份、羟丙基-β-环糊精105-107份、水560-630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步骤1)中各原料按照重量份的配比如下:头孢地嗪钠78份、枸橼酸19份、克拉维酸钾35份、羟丙基-β-环糊精106份、水595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步骤4)中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调节第二溶液的p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制备的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稳定性好,制备方法简单,安全可靠,适于临床使用,并可以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能够大范围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按照重量份称取以下原料:头孢地嗪钠75份、枸橼酸17份、克拉维酸钾32份、羟丙基-β-环糊精104份、水550份;

2)将头孢地嗪钠加入至水中,搅拌溶解后,获得第一溶液;

3)将枸橼酸和克拉维酸钾均加入至第一溶液内,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获得第二溶液;

4)将第二溶液的pH调节至6.4,获得第三溶液,可以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调节第二溶液的pH;

5)将羟丙基-β-环糊精加入至第三溶液内,升温至53℃,搅拌混合1h,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第四溶液;

6)向第四溶液内加入其总重量1%的活性炭,搅拌混合20min,粗滤去除活性炭,获得第五溶液;

7)将第五溶液依次采用0.45μm的微孔滤膜和0.20μm的微孔滤膜进行过滤,获得注射液;

8)将注射液放入冷冻箱内,在-40℃下进行预冻处理,保温3h后抽真空,使真空度值达到8Pa,保持1h,然后升温至4℃,保温20min,再升温至25℃,保温20min,真空压塞,进洁净空气复压后出箱。

实施例2

一种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按照重量份称取以下原料:头孢地嗪钠76份、枸橼酸18份、克拉维酸钾35份、羟丙基-β-环糊精108份、水630份;

2)将头孢地嗪钠加入至水中,搅拌溶解后,获得第一溶液;

3)将枸橼酸和克拉维酸钾均加入至第一溶液内,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获得第二溶液;

4)将第二溶液的pH调节至6.5,获得第三溶液,可以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调节第二溶液的pH;

5)将羟丙基-β-环糊精加入至第三溶液内,升温至54℃,搅拌混合1.5h,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第四溶液;

6)向第四溶液内加入其总重量1.3%的活性炭,搅拌混合23min,粗滤去除活性炭,获得第五溶液;

7)将第五溶液依次采用0.45μm的微孔滤膜和0.20μm的微孔滤膜进行过滤,获得注射液;

8)将注射液放入冷冻箱内,在-35℃下进行预冻处理,保温3.5h后抽真空,使真空度值达到8Pa,保持1h,然后升温至4℃,保温24min,再升温至28℃,保温26min,真空压塞,进洁净空气复压后出箱。

实施例3

一种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按照重量份称取以下原料:头孢地嗪钠78份、枸橼酸19份、克拉维酸钾35份、羟丙基-β-环糊精106份、水595份;

2)将头孢地嗪钠加入至水中,搅拌溶解后,获得第一溶液;

3)将枸橼酸和克拉维酸钾均加入至第一溶液内,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获得第二溶液;

4)将第二溶液的pH调节至6.5,获得第三溶液,可以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调节第二溶液的pH;

5)将羟丙基-β-环糊精加入至第三溶液内,升温至55℃,搅拌混合1.5h,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第四溶液;

6)向第四溶液内加入其总重量1.5%的活性炭,搅拌混合25min,粗滤去除活性炭,获得第五溶液;

7)将第五溶液依次采用0.45μm的微孔滤膜和0.20μm的微孔滤膜进行过滤,获得注射液;

8)将注射液放入冷冻箱内,在-35℃下进行预冻处理,保温3.5h后抽真空,使真空度值达到8Pa,保持1.5h,然后升温至5℃,保温25min,再升温至28℃,保温25min,真空压塞,进洁净空气复压后出箱。

实施例4

一种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按照重量份称取以下原料:头孢地嗪钠79份、枸橼酸20份、克拉维酸钾36份、羟丙基-β-环糊精107份、水640份;

2)将头孢地嗪钠加入至水中,搅拌溶解后,获得第一溶液;

3)将枸橼酸和克拉维酸钾均加入至第一溶液内,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获得第二溶液;

4)将第二溶液的pH调节至6.6,获得第三溶液,可以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调节第二溶液的pH;

5)将羟丙基-β-环糊精加入至第三溶液内,升温至57℃,搅拌混合1.5h,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第四溶液;

6)向第四溶液内加入其总重量1.8%的活性炭,搅拌混合26min,粗滤去除活性炭,获得第五溶液;

7)将第五溶液依次采用0.45μm的微孔滤膜和0.20μm的微孔滤膜进行过滤,获得注射液;

8)将注射液放入冷冻箱内,在-32℃下进行预冻处理,保温3.5h后抽真空,使真空度值达到8Pa,保持2h,然后升温至4℃,保温27min,再升温至28℃,保温25min,真空压塞,进洁净空气复压后出箱。

实施例5

一种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按照重量份称取以下原料:头孢地嗪钠80份、枸橼酸21份、克拉维酸钾37份、羟丙基-β-环糊精108份、水650份;

2)将头孢地嗪钠加入至水中,搅拌溶解后,获得第一溶液;

3)将枸橼酸和克拉维酸钾均加入至第一溶液内,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获得第二溶液;

4)将第二溶液的pH调节至6.6,获得第三溶液,可以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调节第二溶液的pH;

5)将羟丙基-β-环糊精加入至第三溶液内,升温至58℃,搅拌混合2h,自然冷却至室温,获得第四溶液;

6)向第四溶液内加入其总重量2%的活性炭,搅拌混合30min,粗滤去除活性炭,获得第五溶液;

7)将第五溶液依次采用0.45μm的微孔滤膜和0.20μm的微孔滤膜进行过滤,获得注射液;

8)将注射液放入冷冻箱内,在-30℃下进行预冻处理,保温4h后抽真空,使真空度值达到8Pa,保持2h,然后升温至5℃,保温30min,再升温至30℃,保温30min,真空压塞,进洁净空气复压后出箱。

稳定性检测

对本发明实施例3所获得的注射用头孢地嗪钠进行稳定性检测试验,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结果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备的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在各项稳定性试验中,其各项参数不变化或出现极小的变化,稳定性好。

本发明制备的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稳定性好,制备方法简单,安全可靠,适于临床使用,并可以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能够大范围推广应用。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