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痘消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3467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草药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祛痘消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痤疮又名青春痘、暗疮。是发生于颜面、胸、背和颈等部位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疾病。受现代生活的影响,青年人喜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喜欢夜生活、或因神经精神过度的情绪兴奋、精神紧张等,易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从而诱发痤疮。中医认为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瘀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胸面而致;或内脏积热,经脉不畅,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出现粟丘疹、结节、脓疱和痤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祛痘消疮的中药组合物,目的是治疗实热证脾胃湿热,血热外壅,蕴阻肌肤熏蒸于面而形成的青春痘一痤疮。本发明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组配了清热利湿,解毒凉血,健脾益胃的祛痘消疮的中药组合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祛痘消疮的中药组合物,称取原料按重量份计:鸡矢藤40-100克、大田基黄25-65克、山苦荬20-50克、佩兰12-35克(后下)、冷水花20-50克、茯苓20-50克、白扁豆20-50克、沙蒿籽适量。

将鸡矢藤、大田基黄、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筛选,净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锅中,加入适量水,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钟,加入另外粉碎的佩兰粉末拌匀,再烧约3-5分钟,离火,倒滤出汤汁,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内服药液。

将药渣倒在陶瓷盘内,加入适量沙蒿籽拌匀,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外用药物。

注:佩兰含挥发油,味芳香,不宜久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是:

1. 鸡矢藤味甘、微苦,平,利湿消积解毒,清除肠胃积滞;大田基黄、山苦荬和冷水花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散结;佩兰、茯苓和白扁豆健脾化湿,醒脾和胃,治脾胃湿热;诸药配伍适宜治疗实热证的脾胃湿热,血热外壅,蕴阻肌肤的痤疮。

2.大田基黄能解毒消肿,凉血散瘀,冷水花健脾和胃,生津止渴,山苦荬活血化腐生肌。对于湿热郁结,熏蒸于头、脸部的痤疮治疗尤为适宜。

3.沙蒿籽为粘结剂,也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药物内服外用治疗粉刺、粟丘疹、青春痘、毛囊结疖、痤疮,更有利于快速痊愈康复。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祛痘消疮的中药组合物,称取原料按重量份计:鸡矢藤40-100克、大田基黄25-65克、山苦荬20-50克、佩兰12-35克(后下)、冷水花20-50克、茯苓20-50克、白扁豆20-50克、沙蒿籽适量。

将鸡矢藤、大田基黄、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筛选,净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锅中,加入适量水,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钟,加入另外粉碎的佩兰粉末拌匀,再烧约3-5分钟,离火,倒滤出汤汁,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内服药液。

将药渣倒在陶瓷盘内,加入适量沙蒿籽拌匀,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外用药物。

实施例1

一种祛痘消疮的中药组合物,称取原料按重量份计:鸡矢藤40克、大田基黄25克、山苦荬20克、佩兰12克(后下)、冷水花20克、茯苓20克、白扁豆20克、沙蒿籽适量。

将鸡矢藤、大田基黄、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筛选,净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锅中,加入适量水,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钟,加入另外粉碎的佩兰粉末拌匀,再烧约3-5分钟,离火,倒滤出汤汁,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内服药液。

将药渣倒在陶瓷盘内,加入适量沙蒿籽拌匀,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外用药物。

实施例2

一种祛痘消疮的中药组合物,称取原料按重量份计:鸡矢藤70克、大田基黄45克、山苦荬35克、佩兰23克(后下)、冷水花35克、茯苓35克、白扁豆35克、沙蒿籽适量。

将鸡矢藤、大田基黄、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筛选,净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锅中,加入适量水,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钟,加入另外粉碎的佩兰粉末拌匀,再烧约3-5分钟,离火,倒滤出汤汁,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内服药液。

将药渣倒在陶瓷盘内,加入适量沙蒿籽拌匀,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外用药物。

实施例3

一种祛痘消疮的中药组合物,称取原料按重量份计:鸡矢藤100克、大田基黄65克、山苦荬50克、佩兰35克(后下)、冷水花50克、茯苓50克、白扁豆50克、沙蒿籽适量。

将鸡矢藤、大田基黄、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筛选,净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锅中,加入适量水,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钟,加入另外粉碎的佩兰粉末拌匀,再烧约3-5分钟,离火,倒滤出汤汁,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内服药液。

将药渣倒在陶瓷盘内,加入适量沙蒿籽拌匀,即成为祛痘消疮的外用药物。

使用方法:内服,每天1-2次,每次药液约130-170毫升, 1周为1个疗程。外用,每天1-2次,1周为1个疗程,微温敷贴患部。如不外用,仅内服同样可治愈,但加上外用可缩短治疗时间。

应用对照组:

1.脾胃湿热,蕴阻肌肤的痤疮患者25人,采用西药治疗,经3个疗程后,痊愈的5人,好转的9人,显效的7人,无效的4人.

2.脾胃湿热,蕴阻肌肤的痤疮患者25人,采用实施例3内服及外用药物治疗,经3个疗程后,痊愈的10人,好转的9人,显效的4人,无效的2人。

脸上痤疮消失,皮肤光泽润滑,饮食及二便正常等为痊愈,痤疮减轻一半以上为好转,痤疮减轻1/5以上为显效,痤疮无向好方面改善为无效。

其中,部分原料的功效及作用如下:

鸡矢藤:又名女青、臭藤、鸡屎藤,甘、微苦,平。归用祛暑利湿,消积,解毒。主治中暑,风湿痹痛,食积,小儿疳积,痢疾,黄疸,肝脾肿大,瘰疬肠痈,脚气,烫伤,湿疹,皮炎,跌打损伤,蛇咬蝎螫。其头治新内伤,煲肉食补虚益肾,除火补血;预防暑毒,清肠胃积滞,化五淋,固阴气耗散。

大田基黄:又名泥鳅菜、红丝毛根、金鸡脚,苦、辛,性凉。功用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主治黄疸,泻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带,崩漏,痛经,闭经,咽喉肿痛,痈疮肿毒,流火,瘰疬,跌打,蛇虫咬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治小便不利,肝硬化,口腔炎,扁桃体炎,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山苦荬:又名苦菜、小苦麦菜、活血草,苦,寒。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主治肠痈,肺脓疡,肺热咳嗽,肠炎,痢疾,胆囊炎,盆腔炎,咽喉肿痛,疮疖肿毒,阴囊湿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损伤。止痛,调经,活血,化腐生肌。

佩兰:又名兰草、香草、针尾凤,辛,平。归脾、胃经。功用解暑化湿,醒脾和中。主治暑湿或湿温初起,发热头重,胸闷腹胀,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渴。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详,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生津止渴,益气,润肌肤。

白扁豆:又名南扁豆、藤豆,甘、淡,性平。归脾、胃经。功用健脾,化湿,消暑。主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主和中,下气,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积,解酒毒,调五脏。

茯苓:又名松苓、松木薯,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益心脾。

冷水花:又名水麻叶、土甘草、甜草,淡、微苦,性凉。功用清热利湿,消肿散结,健脾和胃。主治湿热黄疸,赤白带下,淋浊,尿血,小儿夏季热,疟母,消化不良,跌打损伤。生津止渴,退黄护肝,和胃补虚。

沙蒿籽:又名黑沙蒿籽。是生长在内蒙古沙漠地区的黑沙蒿植物的沙蒿籽。味辛、苦,性微温,无毒。经长期应用经验,其沙蒿籽也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沙蒿籽的主要成分由D-葡萄糖、D-甘露醇、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木糖组成的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多糖类物质。粘度大(1%溶液达900Pa.s)为明胶的1800倍,不溶于水,但可均匀分散于水,吸水数十倍后溶胀成蛋清样胶体。可作食品增稠剂、保水剂、稳定剂和面团调节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