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4395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特别是供外感发热患者使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祖国医学认为:发热(fever)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确认发热的孩子,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体温在40℃,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关注。而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是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外感发热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以解决外感发热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外感发热一证。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3~12g、大青叶10~16g、黄芩5~16g、法半夏3~12g、太子参10~18g、穿心莲9~16g、生石膏15~55g、知母6~12g、羌活3~12g、防风5~12g、青蒿8~18g、葛根10~16g、金银花15~26g、连翘15~26g、牛蒡子8~16g、板蓝根15~35g、谷芽15~26g、甘草8~15g。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5~11g、大青叶11~14g、黄芩8~14g、法半夏5~11g、太子参11~16g、穿心莲10~14g、生石膏20~50g、知母8~11g、羌活5~11g、防风6~11g、青蒿10~16g、葛根11~14g、金银花17~23g、连翘17~23g、牛蒡子10~14g、板蓝根17~30g、谷芽18~23g、甘草10~13g。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10g、大青叶12g、黄芩12g、法半夏10g、太子参14g、穿心莲12g、生石膏42g、知母10g、羌活10g、防风10g、青蒿14g、葛根12g、金银花20g、连翘20g、牛蒡子12g、板蓝根26g、谷芽20g、甘草12g。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分别粉碎成粗粒状包煎;

B、将包好的原料中药放入冷开水中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再将浸泡好的药物和浸泡药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锅内,注入过药37mm的冷开水进行第一次煎煮45分钟,滤取药液后,再次注入过药33mm的微温开水进行第二次煎煮35分钟,二次混合浓缩成50%的中药液480毫升备用。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中药液分二天服用,早晚各服一次,给药量120毫升/次,饭前一小时服。服药3~7天后,症状消失,病获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柴胡,性味: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大青叶,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效,用于治疗治疗热病、高热烦渴、神昏、斑疹、吐血、衄血、黄疸、泻痢、丹毒、喉痹、口疮、痄腮等症;

黄芩,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法半夏,性味:辛、温,具有燥湿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太子参,性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气阴两伤、干咳痰少、自汗气短以及温病后期气虚津伤、内热口渴、或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健忘、小儿夏季热等症;

穿心莲,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发热、肺热咳嗽、百日咳、肺痈、咽喉肿痛、湿热黄疸、淋证、丹毒、疮疡痈肿、湿疹、毒蛇咬伤等症;

生石膏,性味:辛甘、寒,具有解肌清熱,除煩止渴之功效,用于治疗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鍛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知母,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用于治疗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等症;

羌活,性味:味辛、苦、性温,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防风,性味:味辛、甘、性微温,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青蒿,性味:味苦、微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之功效,用于治疗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等;

葛根,性味:甘、辛、平,具有解肌退热、发表透诊、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等症;

金银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

连翘,性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风热感冒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热淋尿闭、痈疽、肿毒、瘰疬、瘿瘤、喉痹等症;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板蓝根,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用于治疗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疮肿、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

谷芽,性味:性温、味甘,具有健脾开胃、和中消食之功效,用于治疗宿食不化、胀满、泄泻、不思饮食;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治疗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症。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从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认为:就外感发热,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外感发热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10g、大青叶12g、黄芩12g、法半夏10g、太子参14g、穿心莲12g、生石膏42g、知母10g、羌活10g、防风10g、青蒿14g、葛根12g、金银花20g、连翘20g、牛蒡子12g、板蓝根26g、谷芽20g、甘草12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11g、大青叶14g、黄芩14g、法半夏11g、太子参16g、穿心莲14g、生石膏50g、知母11g、羌活11g、防风11g、青蒿16g、葛根14g、金银花23g、连翘23g、牛蒡子14g、板蓝根30g、谷芽23g、甘草13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柴胡12g、大青叶16g、黄芩16g、法半夏12g、太子参18g、穿心莲16g、生石膏55g、知母12g、羌活12g、防风12g、青蒿18g、葛根16g、金银花26g、连翘26g、牛蒡子16g、板蓝根35g、谷芽26g、甘草15g。

典型病例

经临床诊断治疗外感发热患者共615,年龄为13岁以上的360,只有255例为8岁以下。615例患者中痊愈的603例,显效的12例,总有效率达100%以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