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自动转运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8535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高强度自动转运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和钛合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自动转运床。



背景技术:

在医学发展的今天,对于心脑血管患者的急救搬运,或者脊柱损伤、骨外伤、CT检查、术前术后需要搬运的病人而言,目前仍然需要医务人员搬运病人,但是这样做浪费大量人力的同时也会给病人造成二次伤害。虽然现在也有一些自动化的转运床,但是其在对接的时候均需要人力辅助,伸出板样式的转运床对于板的强度要求极高且不易实现,如果采用强度较高的钢材,则增加了自重,久而久之则会造成搬运板的变形,但是如果采用常规轻质合金,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亟需开发出一种高强度高自动化的高强度自动转运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强度自动转运床。

具体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高强度自动转运床,包括转运板系统、链轮系统、动力系统和支撑系统。

所述转运板系统包括上层转运板、中层转运板、下层转运板以及包裹在上层转运板上的转运带;所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小型滑动轮,用于实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的相对滑动。

所述上层转运板、中层转运板和下层转运板侧边均设置有凹形滑动卡槽,在上层转运板与中层转运板之间以及中层转运板与下层转运板之间均设置有滑动卡扣,在滑动的过程中将上层转运板和中层转运板以及中层转运板和下层转运板卡接在一起。

所述上层转运板为层状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高强度橡胶层、高强度钛合金层以及钢丝强化橡胶层。

所述高强度钛合金层按质量百分比含量计为:Nb:10~15%,Zr:3~6%,Ta:0.8~1.6%,Si:1~2%,La:0.05~0.1%,余量为T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微观结构中(Ti,Zr,Nb)5Si3增强相的平均晶粒粒径为180~230nm。

所述链轮系统包括设置在下层转运板内部的下层行走轴、包裹在下层行走轴外部的下层链轮、环绕包裹在下层链轮上的第一链条、设置在中层转运板内部的上层行走轴、包裹在上层行走轴外部的上层链轮以及环绕包裹在上层链轮上的第二链条;所述第一链条用于控制中层转运板的吐出和回收,所述第二链条用于控制上层转运板的吐出和回收。

所述动力系统安装在所述支撑系统上,用于控制下层行走轴和上层行走轴的转动以及所述多个小型滑动轮的转动。

所述支撑系统包括转运车本体、转运控制装置以及行走轮。

所述转运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动力系统,从而实现所述转运板系统和所述链轮系统的运动。

所述转运带的行动方向与所述上层转运板的行动方向相反。

在从对接床上将患者转接到转运床上时,所述中层转运板带动所述上层转运板同时伸出到对接床的患者身下,然后上层转运板继续伸出,同时所述转运带向与上层转运板运动相反的方向滑动,从而在保持患者不动的情况下将上层转运板伸入到患者身体下部,然后上层转运板整体收回,然后中层转运板整体收回,将患者转运到所述医用转运车上。

在从转运床上将患者转运到目标床(或手术台)上时,所述中层转运板带动所述上层转运板同时伸出到目标床上,然后上层转运板继续伸出,直到上层转运板上的患者整体位于目标床上,然后上层转运板收回,同时所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即保持患者相对目标床的位置不变,从而将所述上层转运板从患者身下抽出并收回到中层转运板上部,然后中层转运板整体收回,完成转运。

所述支撑系统还包括床体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说应转运床的高度。

所述行走轮为万向轮。

所述转运控制装置还包括无线信息传输部件,用于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信息通信。

所述智能终端设备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所述高强度钛合金层的微观结构中(Ti,Zr,Nb)5Si3增强相在表面至表面以下1mm处与中心直径1mm处的区域内平均晶粒粒径的比例为1:(1.2~1.8)。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

1,通过设置三层转运板以及配合转运带,使得对患者的转运实现了精细挪移,减少了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通过将上层转运板设置为层状结构,使得上层韧性和中层强度得到很好的配合,从而即使上层转运板伸出床体较多,且上部承受重量较大,也不会导致设备损坏,也不会导致转运板以及其附属部件被压坏。

通过将其中中间层的钛合金的组分含量以及微观结构进行限定,使得其表面强度得到提升,尤其是通过改善Ta的含量以及通过稀土元素La的添加和含量的限定,使得其中(Ti,Zr,Nb)5Si3增强相的晶粒得到非常的细化,从而使得合金的强度和韧性得到改善。通过测量该钛合金25℃下的压缩屈服强度为1200~1320MPa,弹性模量为36~46GPa。

2,上层设置为橡胶层也满足了其与小型滑动轮的摩擦和接纳小型滑动轮的要求,使得在小型滑动轮的部位橡胶被压的凹陷,滑动过程中标准化了转运带行走的距离。

通过设置三层转运板的卡扣,强化了三层转运板之间的承压能力。

3,通过多个小型滑动轮的方式首先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的相对运动,平稳且高效,避免了现有通过拉拽转运带的方式带来的转运距离不好控制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强度自动转运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高强度自动转运床与目标床对接时(放下患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转运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上层转运板与转运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转运车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转运带,12-上层转运板,13-中层转运板,14-下层转运板,15-小型滑动轮,21-上层链轮,22-下层链轮,23-第二链条,24-第一链条, 31-转运控制装置,32-行走轮,33-床体高度调节装置,34-转运车本体,35-动力系统,41-凹形滑动卡槽,42-滑动卡扣,5-目标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高强度自动转运床,包括转运板系统、链轮系统、动力系统和支撑系统。

所述转运板系统包括上层转运板、中层转运板、下层转运板以及包裹在上层转运板上的转运带;所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之间设置有8个小型滑动轮,用于实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的相对滑动。

所述上层转运板、中层转运板和下层转运板侧边均设置有凹形滑动卡槽,在上层转运板与中层转运板之间以及中层转运板与下层转运板之间均设置有滑动卡扣,在滑动的过程中将上层转运板和中层转运板以及中层转运板和下层转运板卡接在一起。

所述上层转运板为层状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高强度橡胶层、高强度钛合金层以及钢丝强化橡胶层。

所述高强度钛合金层按质量百分比含量计为:Nb:13%,Zr:5%,Ta:0.92%,Si:1.5%,La:0.08%,余量为T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微观结构中(Ti,Zr,Nb)5Si3增强相的平均晶粒粒径为196nm。

所述高强度钛合金层的微观结构中(Ti,Zr,Nb)5Si3增强相在表面至表面以下1mm处与中心直径1mm处的区域内平均晶粒粒径的比例为1:1.3。

所述链轮系统包括设置在下层转运板内部的下层行走轴、包裹在下层行走轴外部的下层链轮、环绕包裹在下层链轮上的第一链条、设置在中层转运板内部的上层行走轴、包裹在上层行走轴外部的上层链轮以及环绕包裹在上层链轮上的第二链条;所述第一链条用于控制中层转运板的吐出和回收,所述第二链条用于控制上层转运板的吐出和回收。

所述动力系统安装在所述支撑系统上,用于控制下层行走轴和上层行走轴的转动以及所述多个小型滑动轮的转动。

所述支撑系统包括转运车本体、转运控制装置以及行走轮。

所述转运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动力系统,从而实现所述转运板系统和所述链轮系统的运动。

所述转运带的行动方向与所述上层转运板的行动方向相反。

在从对接床上将患者转接到转运床上时,所述中层转运板带动所述上层转运板同时伸出到对接床的患者身下,然后上层转运板继续伸出,同时所述转运带向与上层转运板运动相反的方向滑动,从而在保持患者不动的情况下将上层转运板伸入到患者身体下部,然后上层转运板整体收回,然后中层转运板整体收回,将患者转运到所述医用转运车上。

在从转运床上将患者转运到目标床(或手术台)上时,所述中层转运板带动所述上层转运板同时伸出到目标床上,然后上层转运板继续伸出,直到上层转运板上的患者整体位于目标床上,然后上层转运板收回,同时所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即保持患者相对目标床的位置不变,从而将所述上层转运板从患者身下抽出并收回到中层转运板上部,然后中层转运板整体收回,完成转运。

所述支撑系统还包括床体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说应转运床的高度。

所述行走轮为万向轮。

实施例2

一种高强度自动转运床,包括转运板系统、链轮系统、动力系统和支撑系统。

所述转运板系统包括上层转运板、中层转运板、下层转运板以及包裹在上层转运板上的转运带;所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之间设置有12个小型滑动轮,用于实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的相对滑动。

所述上层转运板、中层转运板和下层转运板侧边均设置有凹形滑动卡槽,在上层转运板与中层转运板之间以及中层转运板与下层转运板之间均设置有滑动卡扣,在滑动的过程中将上层转运板和中层转运板以及中层转运板和下层转运板卡接在一起。

所述上层转运板为层状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高强度橡胶层、高强度钛合金层以及钢丝强化橡胶层。

所述高强度钛合金层按质量百分比含量计为:Nb:11%,Zr:3.9%,Ta:1.2%,Si:1.8%,La:0.06%,余量为T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微观结构中(Ti,Zr,Nb)5Si3增强相的平均晶粒粒径为225nm。

所述高强度钛合金层的微观结构中(Ti,Zr,Nb)5Si3增强相在表面至表面以下1mm处与中心直径1mm处的区域内平均晶粒粒径的比例为1:1.5。

通过测量该钛合金25℃下的压缩屈服强度为1280MPa,弹性模量为45GPa。

所述链轮系统包括设置在下层转运板内部的下层行走轴、包裹在下层行走轴外部的下层链轮、环绕包裹在下层链轮上的第一链条、设置在中层转运板内部的上层行走轴、包裹在上层行走轴外部的上层链轮以及环绕包裹在上层链轮上的第二链条;所述第一链条用于控制中层转运板的吐出和回收,所述第二链条用于控制上层转运板的吐出和回收。

所述动力系统安装在所述支撑系统上,用于控制下层行走轴和上层行走轴的转动以及所述多个小型滑动轮的转动。

所述支撑系统包括转运车本体、转运控制装置以及行走轮。

所述转运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动力系统,从而实现所述转运板系统和所述链轮系统的运动。

所述转运带的行动方向与所述上层转运板的行动方向相反。

在从对接床上将患者转接到转运床上时,所述中层转运板带动所述上层转运板同时伸出到对接床的患者身下,然后上层转运板继续伸出,同时所述转运带向与上层转运板运动相反的方向滑动,从而在保持患者不动的情况下将上层转运板伸入到患者身体下部,然后上层转运板整体收回,然后中层转运板整体收回,将患者转运到所述医用转运车上。

在从转运床上将患者转运到目标床(或手术台)上时,所述中层转运板带动所述上层转运板同时伸出到目标床上,然后上层转运板继续伸出,直到上层转运板上的患者整体位于目标床上,然后上层转运板收回,同时所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即保持患者相对目标床的位置不变,从而将所述上层转运板从患者身下抽出并收回到中层转运板上部,然后中层转运板整体收回,完成转运。

所述上层转运板为层状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高强度橡胶层、高强度硅钢层以及钢丝强化橡胶层。

所述支撑系统还包括床体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说应转运床的高度。

所述行走轮为万向轮。

所述转运控制装置还包括无线信息传输部件,用于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信息通信。

实施例3

一种高强度自动转运床,包括转运板系统、链轮系统、动力系统和支撑系统。

所述转运板系统包括上层转运板、中层转运板、下层转运板以及包裹在上层转运板上的转运带;所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小型滑动轮,用于实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的相对滑动。

所述上层转运板、中层转运板和下层转运板侧边均设置有凹形滑动卡槽,在上层转运板与中层转运板之间以及中层转运板与下层转运板之间均设置有滑动卡扣,在滑动的过程中将上层转运板和中层转运板以及中层转运板和下层转运板卡接在一起。

所述上层转运板为层状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高强度橡胶层、高强度钛合金层以及钢丝强化橡胶层。

所述高强度钛合金层按质量百分比含量计为:Nb:11%,Zr:5.8%,Ta:1.2%,Si:1.2%,La:0.08%,余量为T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微观结构中(Ti,Zr,Nb)5Si3增强相的平均晶粒粒径为201nm。

所述高强度钛合金层的微观结构中(Ti,Zr,Nb)5Si3增强相在表面至表面以下1mm处与中心直径1mm处的区域内平均晶粒粒径的比例为1:1.6。

所述链轮系统包括设置在下层转运板内部的下层行走轴、包裹在下层行走轴外部的下层链轮、环绕包裹在下层链轮上的第一链条、设置在中层转运板内部的上层行走轴、包裹在上层行走轴外部的上层链轮以及环绕包裹在上层链轮上的第二链条;所述第一链条用于控制中层转运板的吐出和回收,所述第二链条用于控制上层转运板的吐出和回收。

所述动力系统安装在所述支撑系统上,用于控制下层行走轴和上层行走轴的转动以及所述多个小型滑动轮的转动。

所述支撑系统包括转运车本体、转运控制装置以及行走轮。

所述转运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动力系统,从而实现所述转运板系统和所述链轮系统的运动。

所述转运带的行动方向与所述上层转运板的行动方向相反。

在从对接床上将患者转接到转运床上时,所述中层转运板带动所述上层转运板同时伸出到对接床的患者身下,然后上层转运板继续伸出,同时所述转运带向与上层转运板运动相反的方向滑动,从而在保持患者不动的情况下将上层转运板伸入到患者身体下部,然后上层转运板整体收回,然后中层转运板整体收回,将患者转运到所述医用转运车上。

在从转运床上将患者转运到手术台上时,所述中层转运板带动所述上层转运板同时伸出到目标床上,然后上层转运板继续伸出,直到上层转运板上的患者整体位于目标床上,然后上层转运板收回,同时所述转运带与上层转运板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即保持患者相对目标床的位置不变,从而将所述上层转运板从患者身下抽出并收回到中层转运板上部,然后中层转运板整体收回,完成转运。

所述支撑系统还包括床体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说应转运床的高度。

所述行走轮为万向轮。

所述转运控制装置还包括无线信息传输部件,用于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信息通信。

所述智能终端设备为智能手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