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鼻腔黏膜出血的中药药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1641阅读:7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五官科医疗耗材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治疗鼻腔黏膜出血的中药药塞。



背景技术:

鼻出血是指由于鼻孔内的毛细血管脆弱,血管受到破坏后,血液从鼻孔里流出的一种病症,这是一种医学上的疑难病症,多数鼻出血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呈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涕中带血、数滴或数毫升,重者可达几十毫升甚至数百毫升以上,导致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可引发贫血。鼻出血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儿童较为多见,而流鼻血的原因很多,可因鼻腔本身疾病引起,也可因鼻腔周围或全身性疾病诱发,但是大多数人鼻出血并非疾病导致,发生此病多是因为鼻腔黏膜中的毛细血管分布很密,是很敏感且脆弱的,容易破裂而致出血,特别是当鼻腔过于干燥时,里面的毛细血管就容易破裂,导致流血,或者手扣鼻孔时也可能会使毛细血管破裂导致流血,从临床上来看,90%的流鼻血现象都属于血管破裂导致的血管性流血。

鼻出血属于急症,治疗时应首先尽可能先迅速止血,并对症治疗。轻轻从鼻孔两侧向中间鼻梁骨方向按压,或者鼻腔内填塞棉球几分钟等方法可达到快速止血的效果。而对于经常在鼻腔固定部位出血的患者,可找到出血点,通过铬酸把出血点烫掉或电凝止血,但这些止血治疗只是一时有用,治标不治本,并不能有效防止鼻出血症状反复发作,在患者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低头时容易复发。而且有些患者手扣鼻孔易导致鼻黏膜糜烂出血,压迫止血后易复发。另外目前常用的鼻腔内填塞棉球的止血方法,棉球填塞一段时间后,棉球容易和鼻黏膜粘接在一起,止血后直接取出时容易使鼻腔黏膜受到二次损伤,破坏刚凝结的凝血块或者凝血面,使鼻出血状况加重。而且一些儿童鼻出血塞棉球后,喜欢仰头会使鼻血呛入气管或咽到肚子中,造成患者不适。

中医认为鼻出血是由于人的气血上逆导致的。鼻属于肺窍,鼻子出现病症,一般来说,与肺和肝等部位出现异常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人的气血上升,特别是肺气较热时,人就会流鼻血。因此中医多采用疏风散热、凉血止血的方法进行治疗,但鼻出血多是鼻腔干燥使血管破裂导致的血管性流血,服用中药并不对症,而且鼻出血时突发性的急症,服用中药药效发挥慢,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本发明经长期临床实践,采用填塞与压迫相结合的止血方法,可以快速止血,设有顶塞,可以将鼻腔顶部塞住,防止鼻血呛入气管或咽到肚子中,造成患者不适,且塞入鼻腔时,充气胶囊和喷液胶囊处于收缩状态,便于塞入鼻腔,在取出药塞时,喷液胶囊可将生理盐水喷到中药药棉上进行湿润,以防止取出药塞时对鼻黏膜造成二次损伤;本发明使用中药药棉辅助止血,药棉中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收敛止血、生肌敛疮、滋阴润燥之功效,可直接透皮吸收药效,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改善血管壁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数量,促使血管局部收缩,缩短凝血时间,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对于鼻黏膜溃烂出血症状,也可杀菌消炎,促进创面消肿,敛疮生肌,形成保护性痂膜,促进组织修复,达到止血治疗效果,药效吸收速度快,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对鼻出血的止血治疗效果极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鼻腔黏膜出血的中药药塞。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治疗鼻腔黏膜出血的中药药塞,包括充气导管、顶塞、充气胶囊、喷液胶囊、中药药棉、鼻翼压垫,所述充气导管前端设有顶塞,充气导管前段外侧设有充气胶囊,充气胶囊外侧设有喷液胶囊,喷液胶囊的外壁上设有一层中药药棉,充气导管前端管壁上设有充气孔与充气胶囊相连通,充气导管的后端端部设有尾翼,充气导管内设有活塞,活塞后端设有推杆,推杆后端设有推柄,喷液胶囊的前段外壁上设有喷液孔,充气导管的后端左侧设有吸液胶囊,喷液胶囊后端设有导液管与吸液胶囊相连通,吸液胶囊后端设有吸液管,吸液管和导液管内均设有单向阀,充气导管的后端右侧设有连接片,连接片上设有扭力弹簧轴铰接有压臂和夹臂,夹臂端部设有鼻翼压垫。

所述中药药棉内含有中药药粉,其中药药粉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火焰草50~55份、鼻血草47~53份、凤尾草45~50份、槐花42~47份、白茅花39~44份、鸡毛狗36~41份、水锦树33~38份、毛稔30~35份、天门冬28~33份、海松子25~30份、栗树皮22~28份、甘草20~26份、松花粉18~23份、四季青15~20份、山苦荬12~18份、玉竹9~15份、毛木树皮7~12份、荭草根5~10份、紫珠草3~8份、冰片1~6份。

所述中药药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火焰草、鼻血草、凤尾草、白茅花、水锦树、毛稔、天门冬、海松子、甘草、四季青、山苦荬、毛木树皮、荭草根混合均匀后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6~8倍量的水,先用大火煎到沸腾,再改用小火,一边加热一边搅拌去除表面泡沫,加热煎煮3~5小时,过滤取出药液,药渣加水再煎,这样反复三次,合并三次所得药液,加热,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5~1.20的稠膏,备用;

(2)将槐花、松花粉、玉竹放入容器中,加入3~5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3~5小时,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2~4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2~4小时,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蒸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0~1.20的稠膏,备用;

(3)取鸡毛狗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4)将栗树皮置火中烧灰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将紫珠草洗净晒干后,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6)将冰片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步骤(1)、步骤(2)所得的稠膏,与步骤(3)、步骤(4)、步骤(5)、步骤(6)中所得的细粉混合均匀,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后,再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中药药粉,备用;

(8)将药棉先用生理盐水浸湿,再将药棉放入步骤(7)所得的中药药粉中蘸取药粉,将药棉干燥后即可制成中药药棉。

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药性如下:

火焰草:味微苦;性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热毒疮疡;乳痈;丹毒;无名肿毒;水火烫伤;咽喉肿痛;牙龈炎;血热吐血;咯血;鼻衄;外伤出血。

鼻血草:味苦;涩;性平。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吐血;鼻衄;崩漏;带下;麻风;皮肤瘙痒;疥疮;蛇虫咬伤;口臭。《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治风湿麻木,大麻风,吐血,鼻出血,皮肤瘙痒,疮疹,癞症,崩带。

凤尾草:味淡;微苦;性寒。归大肠;心;肝经。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主治痢疾;泄泻;淋浊;带下;黄疸;疔疮肿毒;喉痹乳蛾;淋巴结核;腮腺炎;乳腺炎;高热抽搐;蛇虫咬伤;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外伤出血。《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热毒,消肿,清火。治痈疮,乳痈,淋症。

槐花:味苦;性微寒。入肝;肺;心;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主治肠风便血;痔疮下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热头痛;目赤肿痛;痈肿疮疡。《本草正》载:“凉大肠,杀疳虫。治痈疽疮毒,阴疮湿痒,痔漏,解杨梅恶疮,下疳伏毒。”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槐花所含的芸香甙可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改善血管壁脆性,降低血压、抗水肿,对高血压有防止脑血管破裂的功效,此外还有抗炎作用。

白茅花:味甘;性温。入肺;肝二经。活血止血;消瘀止痛;止血疗伤。主治吐血;衄血;刀伤。《唐本草》载:“主衄血,吐血,炙疮,罯刀箭疮,止血并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茅花能改善血管壁功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

鸡毛狗:味甘;淡;性平。止血。主治外伤出血;鼻出血。

水锦树:味辛;性凉。归肝经。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止血生肌。主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外伤出血;疮疡溃烂久收口。

毛稔:味苦;涩;性凉。归脾;肝经。解毒止痛;生肌止血。主治痧气腹痛;痢疾;便血;月经过多;疮疖;跌打肿痛;外伤出血。《广西药植名录》:根:治痧气,蛇伤,跌打损伤;叶:凉血,消肿,止血,止痛,生新。

天门冬:味甘;苦;性寒。入肺;肾经。滋阴润燥;清肺降火。主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热病伤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喉肿痛。《日华子本草》: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天门冬对炭疽杆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脱氢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呼吸。

海松子:味甘;性微温。归肝;肺;大肠经。润燥,养血,祛风。主治肺燥干咳,大便虚秘,诸风头眩,骨节风,风痹。并有润泽皮肤,敷荣毛发的功能。《日华子本草》: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

栗树皮:味微苦;涩;性平。解毒消肿;收敛止血。主治癞疮;丹毒;口疳;漆疮;便血;鼻衄;创伤出血;跌仆伤痛。《滇南本草》:敷打伤,烧灰治癞疮。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本草纲目》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从药有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甘草有较强的解毒作用,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镇痉镇咳、降血压、降血脂、抗癌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咽喉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血等疾病,此外还具有抗胃溃疡、抗胃炎作用。

松花粉:味甘,性温。归肝、脾经。收敛止血,燥湿敛疮。用于外伤出血,湿疹,黄水疮,皮肤糜烂,脓水淋漓。《本草逢原》:松花润心肺,益气除风湿。今医治痘疮湿烂,取其凉燥也。

四季青:味苦;涩;性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活血止血。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痢疾;腹泻;胆道感染;尿路感染;冠心病心绞痛;烧烫伤;热毒痈肿;下肢溃疡;麻风溃疡;湿疹;冻疮;皲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伤出血。《本草拾遗》载:“微酸性热,主生肌,敛疮,活血,止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四季青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产碱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能促进创面消肿,形成保护性痂膜,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脉,所含的儿茶酸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此外还有抑制肿瘤的功效。

山苦荬: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主治肠痈;肺脓疡;肺热咳嗽;肠炎;痢疾疾;胆囊炎;盆腔炎;疮疖肿毒;阴囊湿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损伤。《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泻肺火,凉血,止血,止痛,调经,活血,化腐生肌。治无名肿毒,阴囊湿疹,肺炎,跌打损伤,骨折。

玉竹:味甘;性平。归肺;胃经。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野,好颜色,润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玉竹有滋养镇静神经和强心的作用,还有降血糖作用,及润泽皮肤,消散皮肤慢性炎症和治疗跌伤扭伤的功效。

毛木树皮:味涩;性平;有小毒。涩肠止泻;驱虫;截疟;收敛止血。主治泄泻;痢疾;蛔虫腹痛;疟疾;子宫脱垂;鼻出血。

荭草根:味辛;性凉;有毒。清热解毒;除湿通络;生肌敛疮。主治痢疾;肠炎;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荨麻疹;疮痈肿痛或久溃不敛。

紫珠草:味苦;涩;性凉;平。归肝;脾;胃经。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外用治疗外伤出血;跌打肿痛;风湿骨痛。《中国药植图鉴》:对食道静脉出血,肠胃溃疡出血,鼻出血,创伤伤出,肺出血以及拔牙出血均有良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紫珠草含有黄酮类缩合鞣质的止血成分,增加小血板数量,促使血管局部收缩,具有止血、散瘀、消炎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外科手术时切口出血及手术后出血。

冰片:味辛;苦;性凉。入心;肺经。开窍醒神;散热止痛;明目去翳。主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目赤翳膜;喉痹;口疮;痈肿;痔疮;蛲虫病。《本草正》载:“味微甘大辛,敷用者其凉如冰,而气雄力锐。善散气,散血,散火,散滞,通窍,辟恶,逐心腹邪气。”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冰片可抑制或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菌性链球菌等5种常见细菌,能有效促进其他药物透皮吸收,有利于冠状痉挛的防治,可减轻缺血所致的心肌损伤。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使用简单方便,采用填塞与压迫相结合的止血方法,可以快速止血,设有顶塞,可以将鼻腔顶部塞住,防止鼻血呛入气管或咽到肚子中,造成患者不适,且塞入鼻腔时,充气胶囊和喷液胶囊处于收缩状态,便于塞入鼻腔,在取出药塞时,喷液胶囊可将生理盐水喷到中药药棉上进行湿润,以防止取出药塞时对鼻黏膜造成二次损伤;本发明使用中药药棉辅助止血,药棉中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收敛止血、生肌敛疮、滋阴润燥之功效,可直接透皮吸收药效,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改善血管壁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数量,促使血管局部收缩,缩短凝血时间,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对于鼻黏膜溃烂出血症状,也可杀菌消炎,促进创面消肿,敛疮生肌,形成保护性痂膜,促进组织修复,达到止血治疗效果,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对鼻出血的止血治疗效果极佳。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做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充气导管1、顶塞2、充气胶囊3、喷液胶囊4、中药药棉5、鼻翼压垫18,所述充气导管1前端设有顶塞2,充气导管1前段外侧设有充气胶囊3,充气胶囊3外侧设有喷液胶囊4,喷液胶囊4的外壁上设有一层中药药棉5,充气导管1前端管壁上设有充气孔19与充气胶囊3相连通,充气导管1的后端端部设有尾翼13,充气导管1内设有活塞10,活塞10后端设有推杆11,推杆11后端设有推柄12,喷液胶囊4的前段外壁上设有喷液孔20,充气导管1的后端左侧设有吸液胶囊7,喷液胶囊4后端设有导液管6与吸液胶囊7相连通,吸液胶囊7后端设有吸液管8,吸液管8和导液管6内均设有单向阀9,充气导管1的后端右侧设有连接片14,连接片14上设有扭力弹簧轴15铰接有压臂16和夹臂17,夹臂17端部设有鼻翼压垫18。

所述中药药棉5内含有中药药粉,其中药药粉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火焰草50~55份、鼻血草47~53份、凤尾草45~50份、槐花42~47份、白茅花39~44份、鸡毛狗36~41份、水锦树33~38份、毛稔30~35份、天门冬28~33份、海松子25~30份、栗树皮22~28份、甘草20~26份、松花粉18~23份、四季青15~20份、山苦荬12~18份、玉竹9~15份、毛木树皮7~12份、荭草根5~10份、紫珠草3~8份、冰片1~6份。

所述中药药棉5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火焰草、鼻血草、凤尾草、白茅花、水锦树、毛稔、天门冬、海松子、甘草、四季青、山苦荬、毛木树皮、荭草根混合均匀后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6~8倍量的水,先用大火煎到沸腾,再改用小火,一边加热一边搅拌去除表面泡沫,加热煎煮3~5小时,过滤取出药液,药渣加水再煎,这样反复三次,合并三次所得药液,加热,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5~1.20的稠膏,备用;

(2)将槐花、松花粉、玉竹放入容器中,加入3~5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3~5小时,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2~4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2~4小时,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蒸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0~1.20的稠膏,备用;

(3)取鸡毛狗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4)将栗树皮置火中烧灰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将紫珠草洗净晒干后,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6)将冰片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步骤(1)、步骤(2)所得的稠膏,与步骤(3)、步骤(4)、步骤(5)、步骤(6)中所得的细粉混合均匀,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后,再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中药药粉,备用;

(8)将药棉先用生理盐水浸湿,再将药棉放入步骤(7)所得的中药药粉中蘸取药粉,将药棉干燥后即可制成中药药棉5。

本发明中药药塞使用时,手指压动压臂16,将夹臂17张开,然后将顶塞2塞到鼻腔顶部,松开压臂16,鼻翼压垫18会压住患者鼻翼,两指夹住尾翼13,一指推动推柄12,对充气胶囊3进行充气,待充气胶囊3膨胀到一定程度,停止推动推柄12即可,通过充气胶囊3膨胀局部施压与鼻翼压垫18挤压鼻翼进行快速止血,取出药塞前,将吸液管8插入生理盐水中,挤压吸液胶囊7,将生理盐水吸入喷液胶囊4中并从喷液孔20中喷出对中药药棉5进行湿润,解除中药药棉5和鼻腔黏膜的粘连,然后拉动推柄12吸气,使充气胶囊3收缩,然后手指压动压臂16,将夹臂17张开,将中药药塞从鼻腔中取出即可。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接治的鼻出血患者60例临床观察,所选患者均为非外伤或血液性及身体病变引致的鼻出血症状,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37岁,平均年龄17.3岁。对照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35岁,平均年龄16.9岁。两组资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组患者鼻出血时使用本发明中药药塞,外用塞鼻止血。对照组患者使用沾有三七粉、云南白药、小蓟等止血药物的药棉外用塞鼻止血。

3、疗效判定:

(1)治愈:5分钟内快速止住鼻出血症状,7天内未反复鼻出血。

(2)有效:10分钟内止住鼻出血症状,但7天内有复发。

(3)无效:止血效果不好,10分钟内未止住鼻出血症状。

4、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8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率60%、总有效率9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治疗组对于本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本发明采用填塞与压迫相结合的结构设计,并加以中药药棉辅助止血,较其他止血药棉止血速度更快,而且设有顶塞,可以将鼻腔顶部塞住,防止鼻血呛入气管或咽到肚子中,造成患者不适,且塞入鼻腔时,充气胶囊和喷液胶囊处于收缩状态,便于塞入鼻腔,在取出药塞时,喷液胶囊可将生理盐水喷到中药药棉上进行湿润,以防止取出药塞时对鼻黏膜造成二次损伤;另外本发明使用中药药棉中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收敛止血、生肌敛疮、滋阴润燥之功效,可直接透皮吸收药效,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改善血管壁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数量,促使血管局部收缩,缩短凝血时间,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对于鼻黏膜溃烂出血症状,也可杀菌消炎,促进创面消肿,敛疮生肌,形成保护性痂膜,促进组织修复,达到止血治疗效果,避免了止血后短期内易反复发作,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对鼻出血的止血治疗效果极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