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的泛昔洛韦片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75171阅读:6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制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泛昔洛韦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泛昔洛韦(Famciclovir)是喷昔洛韦(penciclovir)的6-脱氧衍生物的二乙基酰脂,分子式为C14H19N5O4,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

泛昔洛韦具有很好的生物利用度及较长的作用时间,除抗疱疹病毒外,对乙肝病毒也有一定的作用,已被视为抗乙肝病毒的一线药物。

目前,现有技术对泛昔洛韦制剂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溶出度和减少制片时的粘冲问题方面。如中国专利201310432394.3通过将泛昔洛韦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作为润滑剂,获得了5min溶出度高达99.1%以上的泛昔洛韦片,实现了泛昔洛韦的快速溶出。中国专利201310430095.6通过对辅料的选择,解决了在制片过程中的工艺稳定性问题。

然而,现有技术对泛昔洛韦片的长期稳定性的还鲜有研究,导致现有的泛昔洛韦片杂质较高,不耐储存。

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可以降低杂质并提高贮存稳定性的泛昔洛韦片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泛昔洛韦片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混合,所述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3-5:1-1.5:0.5-0.6:0.8-1;

(2)向步骤(1)所得物加入重量百分数为2.8-3.5%的羧丙甲纤维素乙醇溶液,制软材,过14目筛制粒,于65-75℃烘干,再于20目筛整粒;

(3)向步骤(2)所得物加入硬脂酸镁和交联聚维酮,进行压片,即得。

优选的,步骤(1)中,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4.5-4.8:1.2-1.4:0.5-0.6:0.8-1。更优选的,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4.6:1.3:0.55:0.85。

优选的,所述羧丙甲纤维素乙醇溶液的重量百分数为3%。

所述硬脂酸镁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5-8%,交联聚维酮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3-5%。

优选的,所述硬脂酸镁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6%,交联聚维酮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4%。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泛昔洛韦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得泛昔洛韦片的溶出度高,5min溶出度可达99.2%以上;杂质少,总杂仅为0.21-0.23%,单杂不超过0.10%;

(2)本发明所得泛昔洛韦片在加速实验条件下,稳定性很高,杂质含量基本不增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所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1)将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混合,所述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3:1:0.5:0.8;

(2)向步骤(1)所得物加入重量百分数为3.5%的羧丙甲纤维素乙醇溶液,制软材,过14目筛制粒,于65-75℃烘干,再于20目筛整粒;

(3)向步骤(2)所得物加入硬脂酸镁和交联聚维酮,硬脂酸镁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5%,交联聚维酮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3%,进行压片,即得。

实施例2

(1)将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混合,所述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5:1.5:0.6:1;

(2)向步骤(1)所得物加入重量百分数为2.8%的羧丙甲纤维素乙醇溶液,制软材,过14目筛制粒,于65-75℃烘干,再于20目筛整粒;

(3)向步骤(2)所得物加入硬脂酸镁和交联聚维酮,硬脂酸镁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8%,交联聚维酮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5%,进行压片,即得。

实施例3

(1)将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混合,所述泛昔洛韦、甘露醇、羧甲基淀粉纳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4.6:1.3:0.55:0.85;

(2)向步骤(1)所得物加入重量百分数为3%的羧丙甲纤维素乙醇溶液,制软材,过14目筛制粒,于65-75℃烘干,再于20目筛整粒;

(3)向步骤(2)所得物加入硬脂酸镁和交联聚维酮,硬脂酸镁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6%,交联聚维酮的加入量为泛昔洛韦重量的4%,进行压片,即得。

对比实施例1

除不添加羧甲基淀粉钠之外,其余与实施例3一致。

对比实施例2

中国专利201310432394.3的实施例3。

实验例1

对实施例1-3进行溶出度检测,检测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0版)。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例2

对实施例1-3和对比实施例1-2进行有关物质检测和加速实验(40℃,75%相对湿度,6个月),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