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9839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发作性睡病是以白昼难以自我控制的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幻觉、睡瘫为特征的睡眠疾病。根据是否伴发猝倒分为伴猝倒发作性睡病和不伴猝倒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明确,通常认为与遗传、感染等相关。其人群患病率为0.03~0.16%,现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会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

目前西药治疗主要适用于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的患者。传统的中枢兴奋药因不良反应明显,目前已较少应用。新型中枢兴奋药如莫达非尼,安全性良好,但存在头痛、恶心、焦虑、紧张、口干、腹泻等不良反应;羟丁酸钠适应症多,运用范围较广,但亦有眩晕、共济失调、体重减轻、抑郁、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抗抑郁药作为临床常用抗猝倒药,对睡瘫症和入睡前幻觉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良反应较其他药更多。

中医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多认为本病属于“多寐”、“厥症”、“痫症”、“五软”、“梦魇”等范畴。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基于中医的睡眠理论基础上,从卫气、阴阳、脏腑、经络等方面进行了认识。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亦有云:“脾胃一虚,则谷气不充,脾愈无所禀,脾运四肢,既禀气有亏,则四肢倦怠,无力以动,故困乏而嗜卧也。”《丹溪心法·中湿》载:“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故发明人认为,本病发作与脾胃虚弱有关。

现代医家通过临床研究与观察,结合古代睡眠及多寐理论,在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上有了发展与深入,且进行了辨证分型,且从临床报道来看,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且可避免或减轻药物的副反应,且复发率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治疗发作性睡病的中药。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人善于将现代医学理论与传统医学理论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针对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基于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博采众长,苦心研究,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而且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的药物组合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药用原料制成:刺五加、土箭芪、豇豆根、牛奶柴、太子参、香橼、赤楠根、橹罟子、玉竹、泽泻、水茴香、甘草。

进一步优选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药用原料制成:刺五加15-20份、土箭芪25-30份、豇豆根20-30份、牛奶柴10-15份、太子参18-24份、香橼6-11份、赤楠根10-15份、橹罟子13-18份、玉竹10-15份、泽泻7-12份、水茴香8-13份、甘草4-8份。

更进一步优选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药用原料制成:刺五加15份、土箭芪28份、豇豆根26份、牛奶柴12份、太子参20份、香橼9份、赤楠根15份、橹罟子15份、玉竹10份、泽泻8份、水茴香12份、甘草6份。

方中:刺五加辛微苦温,善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土箭芪甘平,宽中理气,补脾益胃,二药伍用补脾益气,补肾益胃,补肾阳,生脾阳,健脾气为君药。

豇豆根甘平,健脾益气,消积解毒;牛奶柴甘淡温,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活血通络;太子参甘微苦平,益气健脾,生津润肺,补气益血,三药伍用健脾化湿,舒调水道,使痰湿不生为臣药。

香橼平肝舒郁理气宽中,化痰利水;赤楠根益肾定喘,健脾利湿,祛风活血,橹罟子补脾胃,固元气,壮精神,益血气,利头目,开心益志;玉竹甘微寒,滋养胃阴,生津止渴;泽泻味甘而淡,淡能渗泄,利水而泄浊,令清气上行,水茴香健脾利湿,理气化痰;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合伍,有宜健脾益气、升阳化浊之效,辨证而用,甚合脾胃气虚,痰湿内滞为病机的发作性睡病。

本发明处方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药材的功能主治如下:

刺五加:【性味】辛、微苦,温。【归经】归脾、肾、心经。【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用法用量】9~27g。

土箭芪:【性味】甘;性平。【归经】脾经。【功能主治】宽中理气;补脾益胃。主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虚肿不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

豇豆根:【性味】甘;平。【归经】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消积;解毒。主脾胃虚弱;食积;白带;淋浊;痔血;疔疮。【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90g。外用:适量,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牛奶柴:【性味】甘;淡;性温。【归经】肺;脾;肾经。【功能主治】补中健脾;祛风湿;活血通络。主气虚乏力;四肢酸软;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跌打损伤;经闭;乳汁不通。【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

太子参:【性味】甘、微苦,平。【归经】归脾、肺经。【功能主治】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用法用量】9~30g。

香橼:【性味】辛、苦、酸,温。【归经】归肝、脾、肺经。【功能主治】舒肝理气,宽中,化痰。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满,呕吐噫气,痰多咳嗽。【用法用量】3~9g。

赤楠根:【性味】味甘;微苦;辛;性平。【归经】归肾;脾;肝经。【功能主治】益肾定喘;健脾利湿;祛风活血;解毒消肿。主喘咳;浮肿;淋浊;尿路结石;痢疾;肝炎;子宫脱垂;风湿痛;疝气;睾丸炎;痔疮;痈肿;水火烫伤;跌打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橹罟子:【来源】药材基源: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核果。【性味】味辛;淡;性凉。【归经】肾;脾;肝;胃经。【功能主治】补脾益血;行气止痛;化痰利湿;明目。主痢疾;胃痛;咳嗽;疝气;睾丸炎;痔疮小便不利;目生翳障。【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浸酒或浸蜜。外用:适量:煎水洗。

玉竹:【性味】甘,微寒。【归经】归肺、胃经。【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用法用量】6~12g。

泽泻:【性味】味甘;淡;性寒。【归经】归肾;膀胱经。【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痰饮眩晕;遗精。【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水茴香:【性味】味辛;甘;性温。【归经】归肺;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利湿;理气化痰。主水肿;胃痛;胸腹胀满;咳嗽;小儿乳积;疮疖【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甘草:【性味】甘,平。【归经】归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用法用量】1.5~9g。

为了便于使用,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由刺五加、土箭芪、豇豆根、牛奶柴、太子参、香橼、赤楠根、橹罟子、玉竹、泽泻、水茴香、甘草或其水或其有机溶剂提取物为活性成分,依照制剂学常规技术制成口服剂型,如:片剂、糖衣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胶囊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颗粒剂、冲剂、丸剂、散剂、混悬剂、粉剂。

优选地,上述所述的口服剂型为胶囊剂、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丸剂。

最优选地,上述所述的口服剂型是胶囊剂。

本发明的制剂在使用时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用法用量。本发明的制剂在使用时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用法用量,可每日服1-3次,每次1-20剂,如:1-20袋或粒或片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通过优化制备方法,能够在保持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去除杂质或无药效的部分,减少杂质对治疗效果的干扰,使得该药物组合物更加有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按处方取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粉碎、混合,加所述四味药材重量份3~8倍的浓度为7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加热回流的时间为0.5~2小时,收集四药乙醇提取后滤渣,合并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成稠膏;

(2)按处方称取刺五加、土箭芪、豇豆根、牛奶柴、太子参、玉竹、泽泻、甘草与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乙醇提取后滤渣混合,加入2~10倍重量份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2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静置,取上层清夜,减压浓缩成稠膏;

(3)将步骤(1)和步骤(2)获得的稠膏混合做为活性成分,该活性成分单独或与药物可接受的载体混合,按本领域常规制剂工艺制备即得。

上述所述的药物可接受的载体可为:甘露醇、山梨醇、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盐酸半胱氨酸、巯基乙酸、蛋氨酸、维生素C、EDTA二钠、EDTA钙钠,一价碱金属的碳酸盐、醋酸盐、磷酸盐或其水溶液、盐酸、醋酸、硫酸、磷酸、氨基酸、氯化钠、氯化钾、乳酸钠、木糖醇、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右旋糖苷、甘氨酸、淀粉、蔗糖、乳糖、甘露糖醇、硅衍生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藻酸盐、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甘油、土温80、琼脂、碳酸钙、碳酸氢钙、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环糊精、β-环糊精、磷脂类材料、高岭土、滑石粉、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等等。

本发明是发明人经过反复研究,逐步改进得到的一种疗效较好的治疗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的药物,通过临床观察试验实施例10验证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药物对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效果,在符合要求的病例77例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9%和84.2%,两组近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缓解率达89.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远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评价中,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无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且无恶心呕吐、过敏等不良反应,可见本发明药物明显优于哌甲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意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因此,本发明还请求保护上述所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发作性睡病药物中的用途,以及在制备治疗发作性睡病脾胃气虚证药物中的用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既遵循了中医辨证用药规律,又融入了现代药理,立法全面,按照君臣佐使原则配伍严谨组方,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调控作用,是发作性睡病的理想中药复方;同时,临床疗效确切,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副作用较小,患者依从性较好,服用方便,可有效地减轻病者负担和痛苦,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或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的变更、组合或替换,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且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实施例1胶囊剂

处方:刺五加15份、土箭芪28份、豇豆根26份、牛奶柴12份、太子参20份、香橼9份、赤楠根15份、橹罟子15份、玉竹10份、泽泻8份、水茴香12份、甘草6份。

制备方法:

(1)按处方取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粉碎、混合,加所述四味药材重量份3~8倍的浓度为7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加热回流的时间为0.5~2小时,收集四药乙醇提取后滤渣,合并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成稠膏;

(2)按处方称取刺五加、土箭芪、豇豆根、牛奶柴、太子参、玉竹、泽泻、甘草与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乙醇提取后滤渣混合,加入2~10倍重量份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2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静置,取上层清夜,减压浓缩成稠膏;

(3)将步骤(1)和步骤(2)获得的稠膏混合做为活性成分,按本领域常规制剂工艺制备成胶囊剂,每粒0.3g,相当于生药1.3g。

实施例2胶囊剂

处方:刺五加15份、土箭芪25份、豇豆根25份、牛奶柴10份、太子参22份、香橼8份、赤楠根12份、橹罟子15份、玉竹10份、泽泻8份、水茴香12份、甘草6份。

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进行。

实施例3胶囊剂

处方:刺五加18份、土箭芪25份、豇豆根30份、牛奶柴15份、太子参20份、香橼9份、赤楠根10份、橹罟子13份、玉竹12份、泽泻7份、水茴香10份、甘草5份。

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进行。

实施例4胶囊剂

处方:刺五加20份、土箭芪25份、豇豆根20份、牛奶柴10份、太子参18份、香橼10份、赤楠根12份、橹罟子15份、玉竹10份、泽泻8份、水茴香8份、甘草8份。

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进行。

实施例5胶囊剂

处方:刺五加15份、土箭芪30份、豇豆根26份、牛奶柴12份、太子参18份、香橼11份、赤楠根10份、橹罟子18份、玉竹15份、泽泻7份、水茴香12份、甘草6份。

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进行。

实施例6胶囊剂

处方:刺五加18份、土箭芪25份、豇豆根25份、牛奶柴10份、太子参24份、香橼6份、赤楠根15份、橹罟子18份、玉竹12份、泽泻8份、水茴香10份、甘草6份。

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进行。

实施例7片剂

处方:刺五加15份、土箭芪28份、豇豆根26份、牛奶柴12份、太子参20份、香橼9份、赤楠根15份、橹罟子15份、玉竹10份、泽泻8份、水茴香12份、甘草6份。

制备方法:(1)按处方取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粉碎、混合,加所述四味药材重量份3~8倍的浓度为7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加热回流的时间为0.5~2小时,收集四药乙醇提取后滤渣,合并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成稠膏;

(2)按处方称取刺五加、土箭芪、豇豆根、牛奶柴、太子参、玉竹、泽泻、甘草与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乙醇提取后滤渣混合,加入2~10倍重量份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2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静置,取上层清夜,减压浓缩成稠膏;

(3)将步骤(1)和步骤(2)获得的稠膏混合做为活性成分,按本领域常规制剂工艺制备成片剂,每片0.5g,相当于生药1.0g。

实施例8颗粒剂

处方:刺五加15份、土箭芪28份、豇豆根26份、牛奶柴12份、太子参20份、香橼9份、赤楠根15份、橹罟子15份、玉竹10份、泽泻8份、水茴香12份、甘草6份。

制备方法:(1)按处方取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粉碎、混合,加所述四味药材重量份3~8倍的浓度为7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加热回流的时间为0.5~2小时,收集四药乙醇提取后滤渣,合并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成稠膏;

(2)按处方称取刺五加、土箭芪、豇豆根、牛奶柴、太子参、玉竹、泽泻、甘草与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乙醇提取后滤渣混合,加入2~10倍重量份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2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静置,取上层清夜,减压浓缩成稠膏;

(3)将步骤(1)和步骤(2)获得的稠膏混合做为活性成分,按本领域常规制剂工艺制备即得成颗粒剂,每袋10g,相当于生药5.0g。

实施例9口服液

处方:刺五加15份、土箭芪28份、豇豆根26份、牛奶柴12份、太子参20份、香橼9份、赤楠根15份、橹罟子15份、玉竹10份、泽泻8份、水茴香12份、甘草6份。

制备方法:(1)按处方取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粉碎、混合,加所述四味药材重量份3~8倍的浓度为7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加热回流的时间为0.5~2小时,收集四药乙醇提取后滤渣,合并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成稠膏;

(2)按处方称取刺五加、土箭芪、豇豆根、牛奶柴、太子参、玉竹、泽泻、甘草与水茴香、香橼、赤楠根、橹罟子乙醇提取后滤渣混合,加入2~10倍重量份的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2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静置,取上层清夜,减压浓缩成稠膏;

(3)将步骤(1)和步骤(2)获得的稠膏混合做为活性成分,按本领域常规制剂工艺制备成口服液,每瓶10ml,相当于生药3.5g。

实施例10临床观察试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研究对象来自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睡眠医学专题门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9~57岁,其中年龄6~12岁者22例,12~18岁者30例,18~57岁者34例;病程5个月~15年,平均(39.1±44.3)个月;有家族史7例;四联征中,嗜睡86例,猝倒27例,幻觉22例,睡瘫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发作性睡病诊断标准:①嗜睡或突然感觉肌无力。②白天频繁小睡或突然进入睡眠的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③猝倒发作。④相关症状还包括睡眠瘫痪、睡眠幻觉、自动行为、夜间频繁觉醒。⑤多导睡眠图证实下述一项以上:睡眠潜伏期<10min;REM睡眠潜伏期<20min;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平均潜伏期<5min;出现2次或2次以上睡眠始发的REM睡眠。⑥HLA检测证实DQB1*0602或DR2阳性。⑦临床症状不能用躯体和精神方面疾病解释。⑧可以伴有其他睡眠障碍,如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或中枢性或外周性睡眠呼吸暂停,但不是引起以上症状的主要原因。上述8项中如符合②和③两项或符合①、④、⑤和⑦项均可诊断。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结合临床症状,制定伴四肢乏力、脘腹胀满、食入则精神昏昧、语声低微或食少便溏、苔白质淡、脉细缓或沉细弱。

1.3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数据完整者。排除因自身免疫性疾病、脑部肿瘤、头部外伤、神经变性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发作性睡病者。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胶囊,每日2次,每次3-6粒,饭后半小时服用,儿童减半。

对照组:口服哌甲酯片:一次10mg,一日2~3次,饭前服用;6岁以上儿童5mg/次,一日2次,早和中餐前服。以上两组病例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不用其他方法治疗。

1.5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包括白天嗜睡、猝倒、睡瘫、多梦、幻觉、睡语、吐舌的发生例数,统计远期疗效和近期疗效。

1.6疗效判定标准:参照贾建平第6版《神经病学》拟定。疗效标准:痊愈:瞌睡消失,能正常生活、工作、学习;显效:偶有瞌睡,但不影响生活、工作、学习。有效:瞌睡减少,仍影响生活、工作、学习;无效:仍旧磕睡,影响生活、工作、学习。停药6个月后,通过现场、电话或电子邮件进行随访。根据末次就诊情况评价近期疗效,停药6个月后情况评价远期疗效。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各数值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纳入研究的86例研究对象中,治疗组未能坚持治疗脱落2例,失访2例,对照组治疗脱落3例,失访2例,最后符合要求的病例77例,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

2.1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9%和84.2%,两组近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有效的37例患者中,13例自述或家长述症状全部消失,14例家长述患儿日间睡眠过多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猝倒症状明显改善,夜间睡眠打鼾、肢体抖动症状均有好转,夜间睡眠质量得到提高,4例复发的患者分别于第3个月、第3个月、第5个月、第5个月后复发,但症状较前为轻,仅于午、晚餐后出现睡眠发作,继续服药后即恢复正常,总缓解率达89.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8例复发的患者症状如前,其中有1例之前无猝倒患者出现猝倒。两组远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两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安全性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无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且无恶心呕吐、过敏等不良反应,可见本发明的药物是安全的。

典型病例:

病例1:赵某,男,学生,2014年5月3日就诊。主诉,近几个月以来,总是想睡觉,很疲劳,以为是学习累的,并没有在意,近期吃饭越来越少了,不想吃,而且开始拉肚子,大便越来越稀,吃了治拉肚子的药,但没有见效,现在连走路都没有力气了,每天很想睡觉,很想躺在床上,躺下后,很快就能入睡,叫醒后还总是有想睡觉的感觉。观其面色无华,苔薄白,其脉虚弱。经诊断为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服用本发明按实施例1制得的药物,4个疗程后,症状即基本消失,后又服用2个疗程进行了巩固治疗,痊愈。痊后随访半年没有复发过。

病例2:祝某,女,20岁。2014年1月因频繁发作难以抑制的睡眠,伴多次卒倒症发作6年就诊。患者近6年来睡眠增多,不分昼夜睡意频繁,安静、单调的环境,劳累及餐后易发作。近2年来与人谈话、进餐中也曾有睡眠发作,每次持续2~10m in,并有睡眠性麻痹体验,亦曾被疑诊癫痫,但多次做脑电图均正常。2个月前再次出现卒倒,至省某医院,在做常规脑电图检查中,患者突然入睡,脑电图记录到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脑电波,遂被诊为发作性睡病,先后服用丙咪嗪、利他林,服药后病情逐渐缓解,但出现头痛、头晕、口干、便秘、食欲减退、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自动停药。3d后病情复发如前,经查血糖、肝功、血肌酐、血尿素氮、心电图、血压等均无异常,颅脑CT及FT 3、FT4、TSH亦无异常。患者症见神疲倦怠,面色萎黄,其脉虚弱经,经诊断为脾胃气虚型发作性睡病。服用本发明按实施例1制得的药物,3个疗程后者睡眠发作明显减少,仅于午、晚餐后发作1次,睡眠性麻痹消失,已无卒倒发作,症状即基本消失,后又服用3个疗程进行了巩固治疗,自感精力较前改善,记忆力较前增强。痊后随访半年没有复发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