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祛黄褐斑、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痤疮又名粉刺,青春豆。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见于青春期的男女。临床表现:初起毛囊周围有白色或黑色粉刺,发病过程中有红色丘疹。好发部位:颜面部,尤其是前额部前胸和后背部,又有的在肩部。近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和环境污染加剧等,本病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也上升,很多为持续及持久性痤疮,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点,常对称分布于面部,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患者虽无明显不适,但有碍美观,对患者心里造成很大压力,严重者可影响工作与生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祛黄褐斑、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一种具有祛黄褐斑、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生石膏42-58份、生大黄10-20份、茵陈15-25份、白鲜皮18-25份、炒栀子10-15份、桑白皮18-25份、知母10-15份、翻白草10-20份、水翁花18-20份、大青叶18-25份、皂角刺10-20份、野菊花7-15份、火麻仁10-15份、甘草5-10份、黄芪35-50份、当归12-20份、丹参10-15份、远志10-15份、石菖蒲13-18 份、柴胡8-12份、白芍8-12份、茯苓10-15份、鸡血藤25-40份、玫瑰花12-20份、广郁金12-20份、何首乌15-25份、淮山药20-40份、珍珠母25-35份、枸杞子8-15份、玄参25-35份。
优选的,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生石膏50份、生大黄15份、茵陈18份、白鲜皮20份、炒栀子12份、桑白皮20份、知母12份、翻白草15份、水翁花15份、大青叶20份、皂角刺15份、野菊花9份、火麻仁12份、甘草6份、黄芪40份、当归15份、丹参12份、远志12份、石菖蒲15 份、柴胡10份、白芍10份、茯苓12份、鸡血藤30份、玫瑰花15份、广郁金15份、何首乌20份、淮山药30份、珍珠母30份、枸杞子10份、玄参30份。
可以将上述药物制成药剂学上任何一种剂型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本发明优选的是口服液。
将上述各组份制成本发明所述口服液的具体制备方法是 :
将上述重量份的药物混合均匀,加水煎煮 2 ~ 4 次,每次 0.5 ~ 1 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浓缩成 70℃相对密度 1.15 ~ 1.18 的清膏,冷藏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中加入常规辅料,混匀,加纯化水至含生药量为 1份/ml,灌封、灭菌制成口服液制剂。
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药性如下:
生石膏:【性味】辛甘,寒。【归经】入肺、胃经。【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生大黄:【性味】苦,寒。【归经】入胃、大肠、肝经。【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经】归脾、胃、肝、胆经。【功能主治】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玄参:【性味】苦咸,凉。【归经】入肺、肾经。【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除烦,解毒。治热病伤阴,舌绎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津伤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瘰疬,温毒发斑、目赤、白喉、疮毒。
白鲜皮:【性味】苦咸,寒。【归经】入脾、胃经。【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
炒栀子:【性味】苦,寒。【归经】归心、肺、三焦经。【功能主治】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桑白皮:【性味】甘,寒。【归经】入肺、脾经。【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知母:【性味】苦、甘,寒。【归经】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翻白草:【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白带;外用治创伤,痈疖肿毒。
水翁花:【性味】《岭南采药录》:"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治外感恶寒发热头痛,食滞不化。
大青叶:【性味】苦,寒。【归经】入肝、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
皂角刺:【性味】辛,温。【归经】归肝、胃经。【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野菊花:【性味】苦辛,凉。【归经】《本草求真》:"入肺、肝。"【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
火麻仁:【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甘草:【性味】甘,平。【归经】入脾、胃、肺经。【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黄芪:【性味】甘,温。【归经】归肺、脾经。【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当归:【性味】甘辛,温。【归经】入心、肝、脾经。【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
丹参:【性味】苦,微温。【归经】入心、肝经。【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症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
远志:【性味】苦、辛、温。【归经】归心、肾、肺经。【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石菖蒲:【性味】辛,微温。【归经】入口、肝、脾经。【功能主治】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柴胡:【性味】苦,微寒。【归经】归肝、胆经。【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白芍:【性味】苦酸,凉。【归经】入肝、脾经。【功能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茯苓:【性味】甘、淡,平。【归经】归心、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鸡血藤:【性味】苦、甘,温。【归经】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
玫瑰花:【性味】甘微苦,温。【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功能主治】理气解郁,和血散瘀。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
广郁金:【性味】辛、苦,寒。【归经】归肝、胆、心经。【功能主治】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何首乌:【性味】苦甘涩,微温。【归经】入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
淮山药:【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肺、肾经。【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珍珠母:【性味】咸,凉。【归经】《中国医学大辞典》:"入心、肝两经。"【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定惊,止血。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
枸杞子:【性味】甘,平。【归经】入肝、肾经。【功能主治】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
本发明痤疮疾病的药物比现有药物有制作简易,服用方便,见效快,对痤疮疾病能起到彻底治愈,修复患处皮肤与增新,无副作用等优点。且具有显著的美白和祛除日晒斑、黄褐斑、产后雀斑的作用。原料易得,成本低廉。治疗见效快,有效率高。患者不留后遗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制备具有祛黄褐斑、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50份、生大黄15份、茵陈18份、白鲜皮20份、炒栀子12份、桑白皮20份、知母12份、翻白草15份、水翁花15份、大青叶20份、皂角刺15份、野菊花9份、火麻仁12份、甘草6份、黄芪40份、当归15份、丹参12份、远志12份、石菖蒲15 份、柴胡10份、白芍10份、茯苓12份、鸡血藤30份、玫瑰花15份、广郁金15份、何首乌20份、淮山药30份、珍珠母30份、枸杞子10份、玄参30份。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的药物混合均匀,加水煎煮 2 ~ 4 次,每次 0.5 ~ 1 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浓缩成 70℃相对密度 1.15 ~ 1.18 的清膏,冷藏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中加入常规辅料,混匀,加纯化水至含生药量为 1份/ml,灌封、灭菌制成口服液制剂。
使用方法 :口服,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
实施例2 制备具有祛黄褐斑、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55份、生大黄16份、茵陈20份、白鲜皮22份、炒栀子15份、桑白皮23份、知母15份、翻白草15份、水翁花15份、大青叶20份、皂角刺15份、野菊花9份、火麻仁12份、甘草6份、黄芪40份、当归15份、丹参12份、远志12份、石菖蒲15 份、柴胡10份、白芍10份、茯苓12份、鸡血藤30份、玫瑰花15份、广郁金15份、何首乌20份、淮山药30份、珍珠母30份、枸杞子10份、玄参30份。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制备具有祛黄褐斑、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50份、生大黄15份、茵陈18份、白鲜皮20份、炒栀子12份、桑白皮20份、知母15份、翻白草15份、水翁花15份、大青叶20份、皂角刺15份、野菊花10份、火麻仁12份、甘草6份、黄芪40份、当归15份、丹参12份、远志12份、石菖蒲15 份、柴胡10份、白芍10份、茯苓12份、鸡血藤30份、玫瑰花15份、广郁金15份、何首乌20份、淮山药30份、珍珠母30份、枸杞子10份、玄参30份。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制备具有祛黄褐斑、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48份、生大黄12份、茵陈15份、白鲜皮18份、炒栀子12份、桑白皮20份、知母10份、翻白草15份、水翁花15份、大青叶20份、皂角刺15份、野菊花9份、火麻仁12份、甘草6份、黄芪40份、当归15份、丹参12份、远志12份、石菖蒲15 份、柴胡10份、白芍10份、茯苓12份、鸡血藤30份、玫瑰花15份、广郁金15份、何首乌20份、淮山药30份、珍珠母30份、枸杞子10份、玄参30份。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制备具有祛黄褐斑、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45份、生大黄13份、茵陈16份、白鲜皮18份、炒栀子10份、桑白皮18份、知母18份、翻白草12份、水翁花12份、大青叶18份、皂角刺13份、野菊花7份、火麻仁10份、甘草5份、黄芪40份、当归15份、丹参12份、远志12份、石菖蒲15 份、柴胡10份、白芍10份、茯苓12份、鸡血藤30份、玫瑰花15份、广郁金15份、何首乌20份、淮山药30份、珍珠母30份、枸杞子10份、玄参30份。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制备具有祛黄褐斑、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50.05份、生大黄13.53份、茵陈20.25份、白鲜皮20.30份、炒栀子12.50份、桑白皮20.33份、知母15.25份、翻白草15.65份、水翁花15.66份、大青叶20.78份、皂角刺15.50份、野菊花9.62份、火麻仁10.45份、甘草6.55份、黄芪40份、当归15份、丹参12份、远志12份、石菖蒲15 份、柴胡10份、白芍10份、茯苓12份、鸡血藤30份、玫瑰花15份、广郁金15份、何首乌20份、淮山药30份、珍珠母30份、枸杞子10份、玄参30份。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典型病例举例:
病例1:
王小姐,二十三岁,因脸上起痘痘就诊。面部起疹十余年,面颊可见散在红色脓疱,粉刺多,鼻两侧眉间毛孔粗大,纳可,睡眠少,大便二日一行,月经偶尔后错十余天,量少,白带多,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滑。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病例2:
梁小姐,十六岁,因脸上起痘痘就诊。面部起疹一余年,粉刺多,鼻两侧眉间毛孔粗大。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病例3:
李先生,三十三岁,因脸上起痘痘就诊。面部起疹三余年,面颊可见散在红色脓疱,粉刺多,鼻两侧眉间毛孔粗大。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病例4:
谢先生,二十六岁,因脸上起痘痘就诊。面部起疹三余年,面颊可见散在红色脓疱,粉刺多,鼻两侧眉间毛孔粗大。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病例5:
张先生,三十岁,因脸上起痘痘就诊。面部起疹六余年,面颊可见散在红色脓疱,粉刺多,鼻两侧眉间毛孔粗大。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改善。
病例6:
杨某,女,36岁。时常熬夜。脸部现黄斑片片,曾用美容祛斑霜,收效甚微。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30天,服药期静养、禁食辛辣及烟酒,斑退而愈。
病例7:
黄某,女,34岁。面部褐斑5年,孕期面颊即出现蝴蝶斑,产后褐斑增多,颜色加深。曾用美容祛斑霜治疗,收效甚微。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40天,服药期静养、禁食辛辣及烟酒,斑退而愈。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凡是采用本发明的相似结构及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