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中药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6617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治疗急性阑尾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以六种中草药为原材料制成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汤剂。



背景技术:

西医对急性阑尾炎的治疗现状: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发热及阑尾点压痛、腹部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急性阑尾炎一般分三种类型: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为早期的阑尾炎,病变以阑尾黏膜或黏膜下层较重。阑尾轻度肿胀、浆膜面充血、失去正常光泽。黏膜上皮可见一个或多个缺损,并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黏膜下各层有炎性水肿。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又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常由单纯阑尾炎发展而来。阑尾显著肿胀,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纤维素性渗出物。镜下可见炎性病变呈扇面形由表浅层向深层扩延,直达肌层及浆膜层。阑尾壁各层皆为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并有炎性水肿及纤维素渗出。阑尾浆膜面为渗出的纤维素和嗜中性粒细胞组成的薄膜所覆盖,即有阑尾周围炎及局限性腹膜炎表现。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是一种重型的阑尾炎。阑尾因内腔阻塞、积脓、腔内压力增高及阑尾系膜静脉受炎症波及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等,均可引起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以致阑尾壁发生坏死。此时,阑尾呈暗红色或黑色,常导致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常见的病因是:1.梗阻:阑尾为一细长的管道,仅一端与盲肠相通,一旦梗阻可使管腔内分泌物积存、内压增高,压迫阑尾壁阻碍远侧血运。在此基础上管腔内细菌侵入受损黏膜,易致感染。梗阻为急性阑尾炎发病常见的基本因素。2.感染:其主要因素为阑尾腔内细菌所致的直接感染。阑尾腔因与盲肠相通,因此具有与盲肠腔内相同的以大肠杆菌和厌氧菌为主的菌种和数量。若阑尾黏膜稍有损伤,细菌侵入管壁,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3.其他:被认为与发病有关的其他因素中有因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功能障碍引起内脏神经反射,导致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一旦超过正常强度,可以产生阑尾管腔狭窄、血供障碍、黏膜受损,细菌入侵而致急性炎症。此外,急性阑尾炎发病与饮食习惯、便秘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急性阑尾炎病人白细胞计数增多,约占病人的90%,是临床诊断中重要依据。一般在(10~15)×109/L。随着炎症加重,白细胞数随之增加,甚至可超过20×109/L。但年老体弱或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病人,白细胞数不一定增多。与白细胞数增多的同时,中性粒细胞数也有增高。二者往往同时出现,但也有仅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临床治疗:可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一旦炎症吸收消退,阑尾能恢复正常。当急性阑尾炎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但因病人周身情况或客观条件不允许,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延缓手术。若急性阑尾炎已合并局限性腹膜炎,形成炎性肿块,也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使炎性肿块吸收,再考虑择期阑尾切除。

中医临床对急性阑尾炎的治疗现状:

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药内服:中医一般将阑尾炎分为:淤滞证、湿热证、热毒证,按症治疗:淤滞证的治则是行气活血、通府泄热;湿热证的治则是通俯泄热,利湿解毒,热毒证的治则为通府排毒、养阴清热。

二、外敷药物:双柏散、消炎散等调糊外敷。

三、针刺治疗。

四、中药灌肠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急性阑尾炎的成因,依照发明人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总结而发明的一种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一种中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但因病人身体情况或客观条件不允许时使用。组成该中药的草药简单易得,同时疗效十分明显。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中草药制成:

赤芍25克、蚤休12克、蒲公英12克、红藤15克、大黄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次,六味草药中,大黄要后下。

本发明的重要特点是药剂中丰富的营养成分,本发明各原料组分所含成分以及功能主治如下:

赤芍:别名川赤芍、赤芍药等,主要产自中国的内蒙古和东北等省份,其味苦,性寒,入肝经。赤芍所含的药用成分为赤芍甙和挥发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些药用成分具有使平滑肌松弛和镇静、抗炎的药理作用。中医临床认为该味草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是凉血化瘀的良药,可用于癥瘕腹痛等症,可用于阑尾炎的治疗。

蚤休:别名重楼、七叶一枝花等,是百合科植物、金线重楼及其数种同属植物的根茎。主产于中国的湖北、四川等省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蚤休水煎剂含有蚤休甙、薯蓣皂甙,这些药用成分经临床试验认为对肠道杆菌和化脓性球菌等多种致病菌皆有抗菌作用。中医临床总结认为,蚤休是止血镇痛之良药,其功能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等。常用于治痈肿,疔疮,瘰疬等症。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黄花苗等,中国各地均有分布,该味草药味甘苦,性寒,入肝、胃、肾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蒲公英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中医临床总结认为,蒲公英是清热解毒之良药,可用于热毒证,尤善清肝热,治疗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多种感染、化脓性疾病。还具有消痈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壅所致的痈肿疮毒,高热不退。本发明用于配大黄治疗肠痈。

红藤:别名大血藤等,分布于中国中东部,中南半岛北部。根茎可药用,该味草药味苦,性平。归大肠、肝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红藤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胡萝卜甙、原儿茶酸、红藤多糖等,这些成分具有抗炎和松弛平滑肌的药理作用。中医临床总结认为,红藤具有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的功效,主治肠痈及虫积腹痛等症。

大黄:别名将军、川军等。主产中国的甘肃、四川等省份。该味草药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黄含游离性蒽醌,是公认的抑菌成分之一。中医临床总结认为:大黄是药中之良将,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肠痈腹痛等症。

甘草:别名粉草、甜草根等,主产于中国的新疆、内蒙古、甘肃,中国多地也有生长。甘草味甘,性平,入肺、脾、胃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含有以下成分:根和根茎含三萜皂甙甘草酸,即甘草甜素,是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酸甙,为甘草的甜味成份。甘草根的水解产物中尚分出18a-甘草次酸。从甘草根茎还分出多种黄酮成分中有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甙等。国产甘草检样分析结果:水溶物18.7-40.54%,甘草酸3.63-13.06%,还原糖3.38-13.67%,淀粉及胶质2.04-6.32%,水分6.04-8.44%,灰分3.35-6.68%。中医临床证实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本发明使用了甘草的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这一功能。

实例:

原患者佟某,男,37岁,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颁桃村中心小学教师,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11小时于2016年11月7日到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拟诊急性阑尾炎,病家暂时不愿意用手术治疗而于当天下午到发明人的医疗机构就诊,自诉转移性右下腹痛11小时伴恶心、发热。检查体温38.5摄氏度,腹肌紧张、阑尾点压痛、、腹部反跳痛,肠鸣音亢进。白细胞计数为16×109/L,中性粒细胞占75%。确诊急性阑尾炎,取赤芍25克、蚤休12克、蒲公英12克、红藤15克、大黄10克(后下)甘草9克,共开具7剂,医嘱病家,水煎服,每日一剂,同时清淡饮食,注意休息,五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