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包涵体肌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2996阅读:6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包涵体肌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包涵体肌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肌浆或肌核内有管状细丝包涵体。包涵体肌炎起病隐匿,缓慢进展,首发症状约70%为下肢近端无力,也可为下肢远端、上肢或四肢均匀无力起病。肌无力可对称或不对称,随着病情进展,远端肌无力可达50%,但仅有35%其远端无力的程度达到或超过近端无力。最易受累的肌肉是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髂腰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而三角肌、胸大肌、骨间肌、颈屈肌、腓肠肌及足趾屈肌受累较轻。腱反射常减低,尤以膝反射减退最为常见。

皮质类固醇治疗通常无效,据报道少数患者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轻微改善。有的学者推荐用小剂量甲蝶呤与皮质类固醇组织本病进展但尚未被广泛采纳。因此,对某些临床颇似多发性肌炎的难治性病例应想到IBM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治疗包涵体肌炎的中药,以纯天然的中草药为原料,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治疗包涵体肌炎的中药,是由中草药猫须草、玉米须、通草、葶苈子、鱼脑石、半边莲、白屈菜、黄蜀葵花、黄秋葵根、金针菜、豌豆、向日葵茎髓、土茯苓、节节花、龙须草、红毛走马胎、黄瓜、黄花地丁、鸡屎白组成。

单剂药量为猫须草8 g、玉米须8 g、通草8 g、葶苈子12 g、鱼脑石10 g、半边莲10 g、白屈菜10 g、黄蜀葵花8 g、黄秋葵根15 g、金针菜10 g、豌豆15 g、向日葵茎髓8 g、土茯苓10 g、节节花5 g、龙须草8 g、红毛走马胎12 g、黄瓜15 g、黄花地丁12 g、鸡屎白12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7 天为一疗程。

各中药的药理作用

猫须草:清热去湿、排石利水,主治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玉米须:利尿、泄热、平肝、利胆,主治肾炎水肿、脚气、黄疸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渊、乳痈;通草:泻肺、利小便、下乳汁,主治小便不利、淋病、水肿、产妇乳汁不通、目昏、鼻塞;葶苈子:下气行水,主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鱼脑石:化石、通淋、消炎,主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半边莲:利水、消肿、解毒,主治黄疸、水肿、臌胀、泄泻、痢疾、蛇伤、疔疮、肿毒、湿疹、癣疾、跌打扭伤肿痛;白屈菜:镇痛、止咳、利尿解毒,主治胃肠疼痛、黄疸、水肿、疥癣疮肿、蛇虫咬伤;黄蜀葵花:通淋、消肿、解毒,主治淋病、痈疽肿毒、汤火烫伤;黄秋葵根:清热利湿,主治水肿、尿路感染;金针菜:利湿热、宽胸膈,主治小便赤涩、黄疸、胸膈烦热、夜少安寐、痔疮便血;豌豆:和中下气、利小便、解疮毒,主治霍乱转筋、脚气、痈肿;向日葵茎髓:治血淋、尿路结石、乳糜尿、小便不利;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节节花:清热、利尿、解毒,主治咳嗽吐血、痢疾、肠风下血、淋病、痈疽肿毒、湿疹;龙须草:利尿通淋、泄热安神,主治小便赤涩、热淋、肾炎水肿、头昏、齿痛、鼻衄、咽痛、心烦失眠、消渴、梦遗;红毛走马胎:清热利湿、活血和瘀,主治痢疾、肝炎、胆囊炎、风湿、跌打劳伤、咳血、吐血、妇女痛经、血崩、小儿疳积、疮疖痈肿疼痛;黄瓜:除热、利水、解毒,主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汤火伤;黄花地丁:清热、解毒、利尿,主治久咳痰喘、尿道炎、膀胱炎、痈疽疔疮、黄疸、乳疮、疳积;鸡屎白:利水、泄热、祛风、解毒,主治臌胀积聚、黄疸、淋病、风痹、破伤中风、筋脉挛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纯天然的中草药为原料,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中草药配比:猫须草8 g、玉米须8 g、通草8 g、葶苈子12 g、鱼脑石10 g、半边莲10 g、白屈菜10 g、黄蜀葵花8 g、黄秋葵根15 g、金针菜10 g、豌豆15 g、向日葵茎髓8 g、土茯苓10 g、节节花5 g、龙须草8 g、红毛走马胎12 g、黄瓜15 g、黄花地丁12 g、鸡屎白12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7 天为一疗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