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药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216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药膏,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在我国,腹泻病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其死亡率为0.51%。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根据病程腹泻病分为: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按病情分为: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轻度至中度脱水或有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其表现为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如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等;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即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如过敏性腹泻;其他腹泻病如乳糖不耐症、糖原性腹泻等。

症状体征为:

1、消化道症状: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量增加,性质改变,大便3次/d以上,甚至10~20次/天,可呈稀便、糊状便、水样便,或是黏液脓血便。恶心、呕吐是常见的伴发症状,严重者呕吐咖啡样物,其他可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2、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全身症状明显,大多数有发热,体温38~40℃,少数高达40℃以上,可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惊厥、甚至昏迷等表现。随着全身症状加重,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肝、肾功能失调。

3、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主要为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有时还有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4、脱水:由于腹泻与呕吐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使体内保留水分的能力减低;严重呕吐、禁食、食欲减低或拒食,使食物和液体摄入量均减少;患儿发热、呼吸加快、酸中毒者呼吸加深,使不显性失水增加。根据水、电解质损失的量及性质不同分为3种类型:等渗性脱水(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低渗性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高渗性脱水(血清钠浓度>150mmol/L)。大多数急性腹泻患儿为等渗性脱水。一般表现为体重减轻,口渴不安,皮肤苍白或苍灰、弹性差,前囟和眼眶凹陷,黏膜干燥,眼泪减少,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导致循环障碍。按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5、代谢性酸中毒:脱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产生原因为:大量的碱性物质随粪便丢失;脱水时肾血流量不足,尿量减少,体内酸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摄入热量不足,脂肪氧化增加,代谢不全,致酮体堆积且不能及时被肾脏排出;严重脱水者组织灌溶不足,组织缺氧,乳酸堆积。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长呈叹息状,口唇樱红,严重者意识不清、新生儿及小婴儿呼吸代偿功能差,呼吸节律改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嗜睡、面色苍白、拒食、衰弱等,应注意早期发现。

6、低钾血症: 腹泻时水样便中钾浓度约在20~50mmol/L。吐泻丢失过多以及摄入不足、钾不能补偿等可导致低血钾发生。

西医认为,小儿腹泻病多是因细菌、病毒感染导致肠炎所引起,主要采用静脉注射或内服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其只能控制病症,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因,存在疗程长、药物依耐性强、停药后容易复发、副作用大、药物容易沉积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药力强、见效快、疗效显著、疗效短、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安全可靠、从根本上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药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药膏,由下列原料药材熬制而成:艾叶40~60g、肉桂8~12g、黄连4~6g、砂仁4~6g、水100~120ml、30~40°白酒20~30ml。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艾叶50g、肉桂10g、黄连5g、砂仁5g、水110ml、36°白酒25ml。

该药膏的熬制方法为:将艾叶、肉桂、黄连、砂仁在60℃左右的温度下烘干,研磨成粉,用水及酒搅拌均匀,文火熬制5~10min,成膏状即可。

用法用量为:用纱布包裹贴于肚脐处,一日一次,一次5~10g。一次见效,一般2~3次治愈。

上述技术方案中:

艾叶,性味苦、辛、温,无毒。入脾、肝、肾。具有温中、逐冷、除湿、祛寒、疏通经络、去虚火和寒火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实验告诉我们,艾叶具有很强的祛寒作用,使用艾叶泡脚或外敷能够有效的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令体内的湿寒之气排出体外。艾叶能够疏通十二经络,调理身体中的阴阳平衡。体内的经络疏通了,气血循环自然就变得顺畅起来,气血健康了,体内的寒气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

肉桂,味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脉止痛和止泻的功效。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腰膝冷痛、阴疽流注、虚阳浮越之上热下寒等症。常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肾不纳气的虚喘、气逆,脾胃虚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泻,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肢体疼痛。

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砂仁,性味辛,温。归脾经、胃经、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之功效。用于呕吐泄泻,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白酒,性温,味甘苦辛,具有散寒气、助药力、活血通脉、增进食欲、消除疲劳、御寒提神、促进血液循环之功效。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以中医药学理论为依据,在民间经验方的基础上配制而成。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多是因风、寒、湿、热毒、冷气入侵并淤积与体内所致,其治疗原则为祛风、祛寒、除湿、泻火、解毒、除积冷;故以逐冷、除湿、祛寒、去虚火、去寒火、疏通经络的艾叶为君药,以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脉止痛和止泻的肉桂为臣药,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黄连以及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除寒的砂仁为佐药,以散寒气的白酒为引药增强药效,诸药配伍、合而用之,使药效充分发挥,直达患处,从而从根本上快速消除小儿腹泻病患的目的。本发明为外用中药膏,使用方便、药力强、见效快、疗效显著、疗效短、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标本兼治、安全可靠。一次见效,一般2~3次即可治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药膏,由下列原料药材熬制而成:艾叶40g、肉桂12g、黄连4g、砂仁6g、水100ml、30°白酒30ml。该药膏的熬制方法为:将艾叶、肉桂、黄连、砂仁在60±2℃的温度下烘干,研磨成粉,用水及酒搅拌均匀,文火熬制5min,成膏状即可。

实施例2: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药膏,由下列原料药材熬制而成:艾叶50g、肉桂10g、黄连5g、砂仁5g、水110ml、36°白酒25ml。该药膏的熬制方法为:将艾叶、肉桂、黄连、砂仁在60±2℃的温度下烘干,研磨成粉,用水及酒搅拌均匀,文火熬制8min,成膏状即可。

实施例3: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药膏,由下列原料药材熬制而成:艾叶60g、肉桂8g、黄连6g、砂仁4g、水120ml、40°白酒20ml。该药膏的熬制方法为:将艾叶、肉桂、黄连、砂仁在60±2℃的温度下烘干,研磨成粉,用水及酒搅拌均匀,文火熬制10min,成膏状即可。

本发明人收治患腹泻病小儿108例,用纱布包裹本发明所述中药膏贴于肚脐处进行治疗,一日一次,一次5~10g。一次见效,3次治愈102例,治愈率为94%。其余6例病症均有好转,有效率为100%。

典型病例如下:

王某某之女,6月龄,正常情况下大便1~2次/天,其洗澡后,大便次数增多到8~10次/天,开始呈稀便、几次稀便后转为水样状。伴有呕吐症状,哭闹不止,食欲不振。用纱布包裹本发明所述中药膏贴于肚脐处进行治疗,一日一次,一次8g。第一天大便次数减少到5次,水样便状转为稀便,食欲有所好转,哭闹次数明显减少;第二天大便次数减少到3次,大便性转正常,食欲恢复,不饿的情况下不哭不闹;第三天继续巩固治疗一天,病症痊愈。一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张某某之子,13月龄,由于天气寒冷,穿衣过多,在其出汗时脱衣服并携带外出,傍晚大便次数增多,量增加,性质改变,到第二天8点,大便15次,呈水样便,伴有恶心、呕吐现象,哭闹不止,腹部有鼓胀、食欲不振,体温38.2~39.1℃,面色苍白、嗜睡。用纱布包裹本发明所述中药膏贴于肚脐处进行治疗,一日一次,一次10g。三天治愈。一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