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灸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3866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保健器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热灸仪。

背景技术:
热灸是依据传统灸治原理,将电能转换成热能作用于穴位。目前市面上的热灸仪包括发热主体及与之连接的灸头,用户在使用时直接将灸头贴于穴位,并记录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将灸头取下即可。这种热灸仪结构较简单,功能也不齐全,使得产品越来越不满足智能化,人性化的需要,市场竞争力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灸仪,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热灸仪结构简单,功能不齐全,智能化程度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热灸仪,包括主机及经络仪,所述主机内设有第一PCB板、所述主机外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的导线,各所述导线的端头均设有灸头,所述经络仪包括与所述主机电连接的经络盒以及设于所述经络盒内并通过所述经络盒进行充电的经络笔。可选地,所述主机的一侧壁内侧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经络盒的一侧壁内侧对应设有与第一磁性件磁吸的第二磁性件。可选地,所述第一磁性件所在的侧壁处设有与第一PCB板电连接的接口,所述第二磁性件所在的侧壁处对应设有与所述接口电连接的导电弹针。可选地,所述主机上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一侧设有多个控制按键,所述多个控制按键中包括指纹开锁键。可选地,所述主机内具有控制所述灸头开/关以及调节所述灸头温度的控制模块、分析处理所述经络笔检测数据的处理模块以及存储用户信息的存储模块。可选地,所述经络盒包括盒体及顶盖,所述盒体内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经络笔的容置槽,所述盒体内且对应所述容置槽处设有第三磁性件,所述经络笔内设有与所述第三磁性件磁吸的第四磁性件。可选地,所述经络笔内还设有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以及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电连接的充电电池,所述盒体内且与所述容置槽对应处设有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产生磁场生成电能对所述充电电池充电的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第一PCB板电连接。可选地,所述经络笔包括棒状的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PCB板、设于所述壳体一端且与所述第二PCB板电连接的感应头以及设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并与所述感应头可拆卸电连接的探头。可选地,所述探头包括探头部、连接部以及电连接所述探头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连接线,所述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可选地,所述探头部内部设有用于自动收回所述连接线的绕线结构。本实用新型中,将热灸的主机与经络检测的经络仪结合在一起,用户可先进行经络检测再进行热灸,也可以直接热灸,在功能也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体验,更加人性化;而且,将经络笔采用专门经络盒放置,不仅可以无线充电,而且便于妥善保管,避免经络笔裸置时易受损、受潮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灸仪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灸仪另一角度观察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灸头的主视图;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机与经络仪的安装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经络仪的经络盒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经络笔的主体部分与探头部的安装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经络笔的主体部分与探头部的连接部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经络仪的纵向剖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探头部绕线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B-B剖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经络仪的盒体与顶盖打开状态图;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图14是图13中C-C剖视图;图15是图12中D处放大图;图16是图12中E处放大图;图17是图12中F处放大图;10-主机;11-导线;12-灸头;13-显示区域;14-控制按键;15-第一接口;16-电源适配器;20-经络仪;21-经络盒;211-导电弹针;212-盒体;213-顶盖;214-容置槽;215-第二无线充电线圈;216-容纳槽;22-经络笔;221-第四磁性件;222-壳体;223-第二PCB板;224-感应头;2241-弹簧;225-探头;226-充电电池;227-第一无线充电线圈;228-蜂鸣器;229-LED显示灯;121-外壳;122-导热片;123-电发热片;124-第三PCB板;125-LED指示灯;126-盖板;2251-探头部;2252-连接部;2253-连接线;2254-导电件;2255-第五磁性件;2256-导电端子;2257-第六磁性件;30-饼状外壳;31-吸磁片;32-感应电极;33-转动发条;34-绕线转盘;35-拨键;40-转动轴;41-阻尼器;42-扭簧;50-锁紧座;51-锁紧槽;52-卡钩;60-锁块;61-倒钩。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参照图1、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灸仪,其包括主机10以及与主机10可拆卸连接的经络仪20。经络仪20包括经络盒21以及设于经络盒21内的经络笔22。主机10内设有第一PCB板(图中未示出),主机10上设有若干与第一PCB板电连接的导线11,各导线11的端头均设有灸头12。通过经络笔22对穴位进行检测,在经络畅通的情况下,经络笔22与人体之间会形成循环静电流,经络笔22会产生出鸣响,反之,热灸仪不发生鸣响,提示此处经络不畅;对于经络不畅的穴位,则利用灸头12进行热灸,同时通过主机10进行控制调节,控制热灸时间与温度。本实施例提供的热灸仪,将热灸的主机10与经络检测的经络仪20结合在一起,用户可先进行经络检测再进行热灸,也可以直接热灸;经络仪20与主机10之间是可拆卸连接,方便携带与使用,在功能也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体验,更加人性化;而且,将经络仪20的经络笔22采用专门经络盒21放置,可无线充电,同时便于妥善保管,避免经络笔22裸置时易受损、受潮等问题。主机10整体外形结构呈平板状,其正前面具有较大的显示区域13,在显示区域13的一侧为多个控制按键14。多个控制按键14纵向排列。设置这种控制按键14,主要便于中老年使用者在使用时通过按键来控制手感更好,更易于控制。当然,也可以省去控制按键14,而采用当前最前沿的触摸屏控制技术。多个控制按键14中,位于最下方,即主机10的右下角,为一指纹开锁键,从而提高仪器使用的安全性能。本实施例中,主机10为内置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内具有相互电连接的控制模块、处理模块以及存储模块。其中,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灸头12的开/关以及调节灸头12的温度,而处理模块用于分析处理经络笔的检测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用户的个人信息。由于主机10具有上述各功能模块,使热灸仪的检测、使用实现智能控制,用户操作、使用更方便,同时,其数据分析功能也为客户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参照图2,经络盒21与主机10之间电连接。具体地,沿主机10后侧的上端边缘设置若干第一接口15,上述的导线11即连接于第一接口15处。通过多个第一接口15,可连接多条导线11。本实施例中,每条导线11的端部设有两个灸头12。这样,提高灸头12数量,可同时对多个穴位热灸。本实施例中,主机10上还连接有电源适配器16,通过电源适配器16与外部电源连接,为主机10提供电能。电源适配器16为标准件,可与大多数场合的供电插口对接。这样,方便热灸仪携带在不同地方使用。当然,对主机10的供电也可以通过电池等来实现。结合图3、图4,通过主机10的控制,利用灸头12对穴位进行热灸。灸头12呈圆块状,其包括具有中空空腔的外壳121、设于外壳121底部的导热片122、叠置于导热片122上方的电发热片123以及与电发热片123电连接的第三PCB板124。导热片122还与一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连接。当灸头12通过导线11与主机10接通后,电发热片123通过第三PCB板124接通电源开始发热,其发出的热量传导给导热片122,导热片122贴紧皮肤,将热量传至穴位,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导热片122温度达到主机10设定的热灸温度时,主机10停止供电,导热片122保持此温度进行热灸。本实施例中,第三PCB板124叠置于电发热片123的顶部,第三PCB板124顶部设有LED指示灯125,在第三PCB板124顶部罩设有半透明盖板126。LED指示灯125的亮、熄,表示灸头12处于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通过LED指示灯125的指示作用,也提醒使用者注意安全使用。参照图5,主机10与经络仪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具体为磁吸连接,如图5中箭头所示。采用磁吸连接,将二者分开或组合简单、易操作。具体地,主机10的一侧壁内侧设有第一磁性件(图中未示出),经络盒21的一侧壁内侧对应设有可与第一磁性件磁吸的第二磁性件(图中未示出)。为使磁吸效果更好,连接更可靠,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组成的磁性组件为两组,且两组磁性组件间隔设置。第一磁性件所在的侧壁还设有与主机10第一PCB板电连接的接口(图中未示出)),经络盒21上第二磁性件所在的侧壁对应设有与接口电连接的导电弹针211。通过导电弹针211与接口的电连接,可通过主机10对经络仪20进行充电。这样,不需要再单独为经络仪20提供充电装置,直接将主机10与经络仪20磁吸后即可充电,方便、快捷。参照图6,经络盒21呈长方体状,其长度与主机10的长度匹配,宽度比长度窄。经络盒21包括盒体212以及设于盒体212上的翻转式顶盖213。盒体212内设有与经络笔22外形尺寸匹配的容置槽214,经络笔22置于容置槽214内。虽然盒体212上设有顶盖213,但为保证经络笔22能更稳固地固定在容置槽214内不发生移位,盒体212内部且对应容置槽214处设有第三磁性件(图中未示出),经络笔22内设有第四磁性件221,这样利用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221之间的磁吸力,将经络笔22牢固固定在容置槽214内,避免经络笔22在经络盒21内滚动。参照图7、图8,经络笔22整体呈棒状,其包括棒状的壳体222、设于壳体222内的第二PCB板223、设于壳体222一端且与第二PCB板223电连接的感应头224以及设于壳体222的另一端并与感应头224电连接的探头225。探头225与壳体222之间可拆卸连接。当需要检测时,将探头225安装于壳体222的另一端。检测完毕后,将探头225拆下并放回盒体212内。第四磁性件也设于壳体222内。壳体222内还设有充电电池226,充电电池226与第二PCB板223电连接,壳体222内还设有与第二PCB板223电连接的第一无线充电线圈227。对应地,参照图9,盒体212内且对应容置槽214处设有第二无线充电线圈215,第二无线充电线圈215与第一PCB板电连接,当盒体212通过导电弹针211与主机10电连接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215与第一无线充电线圈227之间产生磁场,并利用电感耦合传送电能,对经络笔22内的充电电池226进行充电。这种无线充电方式,省去线路连接,使用方便,也使经络盒21内更干净、整洁。本实施例中,壳体222内还设有与第二PCB板223电连接的蜂鸣器228以及LED显示灯229。LED显示灯229用于显示经络笔22的工作状态。而蜂鸣器228则用于提示检测结果,当经络畅通时,蜂鸣器228发出鸣响,反之,则无鸣响声。本实施例中,探头225包括探头部2251、连接部2252以及电连接探头部2251与连接部2252的连接线2253。经络笔22远离感应头224的端部设有接口,接口内侧设有导电件2254以及第五磁性件2255,连接部2252的端部设有可插入接口内与导电件2254电连接的导电端子2256。同时,连接部2252内还设有与第五磁性件2255磁吸的第六磁性件2257。具体地,导电件2254为导电箔。通过磁吸作用,将连接部2252与经络笔22固定连接,同时,导电箔与导电端子2256的电性连接,使探头225与经络笔22电连接,从而可对人体进行经络检测。在进行检测时,将探头225的探头部2251握在手心,感应头224接触人体皮肤进行检测,在经络畅通的情况下,形成循环静电流,经络笔22发出鸣响,反之,经络笔22不发生鸣响,从而提示此处经络不畅。请再参照图10、图11,探头部2251呈圆饼状,这样便于整个探头部2251与皮肤接触。探头部2251包括饼状外壳30、设于饼状外壳30中心的吸磁片31以及与吸磁片31贴设的感应电极32,感应电极32与连接线2253电连接。在检测时,探头部2251握在手心,通过感应电极32与皮肤导通。作为优化的方案,探头部2251内部设有用于自动收回连接线2253的绕线结构。具体地,绕线结构包括设于饼状壳体222中心的转动发条33以及套设于转动发条33上的绕线转盘34。连接线2253缠绕在绕线转盘34上,并通过转动发条33缩紧。同时,饼状壳体222侧壁设有一拨键35,拉出连接线2253后,拨动拨键35,使拨键35内端卡住绕线转盘34上的转盘棘齿36,转动发条33不能带动绕线转盘34转动,连接线2253被固定,不能被收回,从而控制连接线2253的伸出长度;将拨键35复位,绕线转盘34的限位被解除,转动发条33带动绕线转盘34转动将连接线2253收回在饼状壳体222内。由图6中可以看出,盒体212内还设置有用于放置探头225的容纳槽216。由于连接线2253被收纳于饼状壳体222内,故盒体212内无需再预留用于放置连接线2253的位置,使盒内空间被合理利用,盒内更干净、整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检测时,利用感应头224来接触穴位,为使感应头224在接触皮肤时质感更好,本实施例中,在感应头224内侧设置弹簧2241,在抵压皮肤时,感应头224可随弹簧2241伸展或压缩而上下移动,这种伸缩性接触,避免直接触接而伤到皮肤表层组织。作为替代方案,此处也可以直接在经络笔22远离感应头224的设置探头部2251。而不需设置连接线2253。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部2252及连接线2253将探头部2251引出,增加探头225长度,方便对身体不同部位进行检测。作为替代方案,连接部2252与经络笔2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接口与接头的方式来实现,如在连接部2252的端部设置USB接头,而在经络笔22壳体222的端部设置USB接口,通过接口与接头的连接,同时实现电性连接以及固定连接。参照图12至图15,盒体212与顶盖213之间铰接,同时,顶盖213与盒体212之间设有阻尼结构,顶盖213与盒体212解锁后,顶盖213可以缓缓开启,这种缓慢开启的方式不需要用户进行翻转操作,使用更方便。具体地,盒体212的一端部设有与顶盖213连接的转动轴40,转动轴40上套设有阻尼器41及扭簧42。当顶盖213解锁后,扭簧42扭力作用在转动轴40上,转动轴40带动顶盖213转动,同时,阻尼器41通过其内部转轴施加阻尼力给转动轴40,使转动轴40缓慢转动,从而使得顶盖213缓慢打开。结合图16、图17,本实施例中,在顶盖213的自由端端部与盒体212的端部之间设有按压式锁紧/开锁结构。按压式锁紧/开锁结构设计独特,顶盖213在合盖时通过一次按压锁紧,在开盖时再次通过按压解锁,相较于一般通过抠动来开盖的解锁方式,这种锁紧与解锁结构更可靠,更耐用,不易损坏。具体地,按压式锁紧/开锁结构包括设于盒体212边缘的锁紧座50以及设于顶盖213边缘与锁紧座50配合的锁块60,锁紧座50具有截面呈倒立“八”字型的锁紧槽51,锁紧槽51相对的两内壁面上相对设置有卡钩52,而锁块60的端部呈三角形,锁块60的两侧壁上设有可分别卡于卡钩上的倒钩61。一次按压时,锁块60的三角形端部沿锁紧槽51伸入,当倒钩51卡于卡钩52上时,锁块60与锁紧槽51锁紧,顶盖213关闭;当继续向下按压顶盖213时,锁块60的三角形端部继续沿倒立“八”字型的锁紧槽51向下移动,由于锁紧槽51的开口角度越向下越大,当锁块60的三角形端部继续向下被按压时,锁块60的三角形端部完全与锁紧槽51脱离,此时,再通过扭簧42的作用,顶盖213被转动轴40带动向上转动直到完全打开。当然,这种按压式锁紧/开锁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当为其它结构时也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