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耳蜗纤细电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6621阅读:10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耳蜗纤细电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神经刺激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工耳蜗纤细电极。



背景技术:

随着高新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在逐渐发展和不断完善,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人工耳蜗是目前运用最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对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人工耳蜗是一种先进的,专为聋哑人士设计的具有尖端科技水平的精密电子医疗装置。它是由体内的植入体、体外的言语处理器、麦克风及信号传输装置所组成。声音由麦克风接收后转换成电信号再传送至言语处理器将信号放大、过滤,编目前,世界各国采用人工耳蜗刺激电极品种繁多,技术呈多元化。一般地人工耳蜗电极长度可选择性少,不可根据术者的耳蜗病理情况选择适合的电极。码并传输到体内的接收刺激器。产生的电脉冲送至相应的电极触点,从而刺激耳蜗内听神经末梢纤维或螺旋神经节细胞产生兴奋并将声音信息传入大脑,产生听觉,从而使聋哑患者重新听到声音。

人工耳蜗在植入过程中需把蜗内电极插入耳蜗鼓阶内。因此设计一款纤细和柔软的电极,减少对耳蜗组织的损伤,以便有效地保护残余听力变得尤为重要。如果电极比较粗和僵硬,一旦电极从鼓阶偏移进入前庭阶,就意味着蜗内结构的严重破坏,有可能导致耳蜗核的传入神经冲动刺激被减弱或者去除,影响到耳蜗核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系统、代谢机制等,从而导致植入的电极刺激失效。

当人工耳蜗所提供信号的频带与通道所在部位的自然听觉频率不匹配时,植入者的言语识别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电极植入的深度、电极阵列位置方式对听力康复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插入方便,植入更深,可靠性高,对耳蜗伤害小,可根据耳蜗病理情况选择不同电极长度的人工耳蜗纤细电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人工耳蜗纤细电极,包括电极头和与电极头连接的电极身,其中,

所述电极头包括柔性电极头尖端、电极头微弯部、电极头硅胶体和布置在电极头硅胶体内的触点电极,触点电极连接有触点电极丝;

所述电极身包括电极方向定位块、电极身硅胶体、设置在电极身硅胶体内的触点电极丝阵列、设置在电极身硅胶外表面的回路电极,和与回路电极连接的回路电极丝。

可选地,所述电极头分为三段,记为段Ⅰ、段II、段III,电极直径依次为0.4mm、0.5mm、0.6mm;所述电极头中布置12-32个所述触点电极,长度为12-32mm。

可选地,所述电极头段Ⅰ中布置4-10个所述触点电极,长度为4-10mm;段II中布置2-6个所述触点电极,长度为2-6mm;段III中布置6-16个所述触点电极,长度为6-16mm。

可选地,所述触点电极为内扣U形。

可选地,所述触点电极丝为纯铂线,铂铱合金丝的截面为扁椭圆形,所述触点电极丝宽度为:0.05-0.1mm,高度为:0.02-0.05mm,表面设有绝缘层,绝缘层厚度为0.001-0.01mm。

可选地,所述回路电极丝的一端布置在电极身硅胶体内,回路电极丝的另一端露出电极身硅胶体;所述触点电极丝的一端布置在电极头硅胶体和电极身硅胶体内,触点电极丝的另一端露出电极身硅胶体。

可选地,所述电极方向定位块与电极身呈135度角,厚度为0.3-0.6mm,一体注塑成型。

可选地,所述回路电极为空心管状。

可选地,每一根与所述触点电极连接的所述触点电极丝在所述电极头中呈环形排列的阵列形状,在所述电极身硅胶体中呈波浪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插入方便,植入更深,可靠性高,针对听神经进行刺激,能更好的保护电极、减轻电极对耳蜗内结构的损伤,还可根据耳蜗病理情况选择不同长度的电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耳蜗纤细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人工耳蜗纤细电极中触点电极丝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B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图4,一种人工耳蜗纤细电极,包括电极头和与电极头连接的电极身,其中,

所述电极头包括依次设置的柔性电极头尖端1、电极头微弯部2、电极头硅胶体3和布置在电极头硅胶体内的触点电极4,触点电极4通过两处不同的,位于触点电极内侧的焊点与触点电极丝12连接,电极头尾部布置有第一硅胶环5、第二硅胶环6作为植入深度标记,位置在所有触点电极4的右端;

所述电极身包括电极方向定位块7、电极身硅胶体、设置在电极身硅胶体内的触点电极丝12阵列、设置在电极身硅胶外表面的回路电极10,和与回路电极连接的回路电极丝11。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头分为三段,记为段Ⅰ、段II、段III,电极直径依次为0.4mm、0.5mm、0.6mm;所述电极头中布置12-32个所述触点电极4,长度为12-32mm。所述电极头尖端1电极直径为0.4mm,电极柔软而富有弹性,对耳蜗损伤小。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头段Ⅰ中布置4-10个所述触点电极4,长度为4-10mm;段II中布置2-6个所述触点电极4,长度为2-6mm;段III中布置6-16个所述触点电极4,长度为6-16mm。常用的所述电极头三段电极的触点电极4个数分别为8,4,12个,长度分别为8mm,4mm,12mm。所述纤细电极设计了三种长度,可根据耳蜗的病理情况选择不同长度的电极,以便有效地保存残余听力。

进一步地,所述触点电极4为内扣U形,触点电极丝12在电极头硅胶体3内更加牢固,不易脱落。内扣部17使触点电极4扣在电极头硅胶体3内,不易脱落。

进一步地,所述触点电极丝12为纯铂线,铂铱合金丝的截面为扁椭圆形,所述触点电极丝12宽度为:0.05-0.1mm,高度为:0.02-0.05mm,表面设有绝缘层,绝缘层厚度为0.001-0.01mm。纤细电极横截面积远远小于耳蜗鼓阶截面的对应深度处的横截面积,所以插入时阻力小,对耳蜗造成的创伤也小。

进一步地,所述回路电极丝11的一端布置在电极身硅胶体内,回路电极丝11的另一端露出电极身硅胶体;所述触点电极丝12的一端布置在电极头硅胶体3和电极身硅胶体内,触点电极丝12的另一端露出电极身硅胶体。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方向定位块7与电极身呈135度角,厚度为0.3-0.6mm,一体注塑成型,方便电极头植入耳蜗,同时也易于取出。

进一步地,所述回路电极10为空心管状,与触点电极4通过体液形成回路。

进一步地,每一根与所述触点电极4连接的所述触点电极丝12在所述电极头中呈环形排列的阵列形状,在所述电极身硅胶体中呈波浪状。所以抗拉性能大大提高。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