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艾灸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4851阅读:8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艾灸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艾灸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艾灸罐。



背景技术: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但是,常用的人工艾灸易掉火星,落到皮肤表面容易形成烫伤,而且其操作不便。而现有市面上的木质艾灸盒和竹制艾灸盒存在疗效不佳,不耐高温的缺陷,长时间使用易造成用具烧坏、变形而影响使用效果;而金属材质的艾灸装置虽然能耐高温,但它属于热的良导体,使装置与使用者皮肤接触部位的温度较高,容易发生皮肤烫伤的现象;同时,以上几种材质的艾灸装置在灸疗结束以后冷却快,治疗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艾灸罐,以提高艾灸效果;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耐高温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艾灸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设置有一端开口的中空腔室;所述罐体还设置有与所述中空腔室连通的艾灸孔,且所述艾灸孔与所述中空腔室的开口位于相对的位置;所述罐体外侧壁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把手;所述罐体内侧壁设置有天然石层。

天然石类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且具有耐高温,耐热膨胀,耐腐蚀,保温性能强等优点,从而其不仅可以提高罐体的保温效果,有利于提高艾珠中药力的渗透性,促进血液循环,温补气血。

使用时,先将艾珠固定于艾灸孔处,并使艾珠与艾灸孔的内壁紧密接触,不留空隙;然后点燃艾珠,并通过固定把手将艾灸罐固定于患者的待施灸部位,使罐体形成一个密闭的腔室。随着艾珠的燃烧,罐体的中空腔室将产生真空高温室热气场效应,从而将传统艾灸与拔罐相结合,其兼具艾灸与拔罐的功效。

其中,艾珠是指:将艾叶制成艾绒后选用优质桑皮纸包裹成松紧适宜的艾珠。艾珠固定于艾灸孔处,燃烧产生的火星及烟灰落到桑皮纸或其他包裹物形成的保护膜上,防止其落在皮肤表面发生烧伤或烫伤。

因此,该艾灸罐可以提高艾灸效果,并兼顾艾灸和拔罐的效果;同时,其还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耐高温等优点。

进一步,所述艾灸孔位于所述罐体内的底端设置有透气网;所述艾灸孔的顶端设置有用于调节端口大小的挡片。

为了能够更好地防止艾珠燃烧所产生的火星落在被施灸者得皮肤表面,在艾灸孔位于罐体内的底端设置了透气网,这样,通过透气网即可以便于艾珠的装填固定,而且也可以防止艾珠燃烧所产生的火星落在皮肤表面发生烧伤或烫伤,从而有利于该艾灸罐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艾制品。

同时,燃烧过程中,通过挡片可以控制艾灸孔的顶端端口的开合程度,从而用于调节罐体的温度,从而满足使用需求。而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通过相应的挡片可以单独控制相应的艾灸孔的顶端端口的开合程度,从而其不仅有利于艾灸罐的使用,而且可以方便地调节艾灸罐内的温度,增强了艾疗的可控性。

其中,罐体的形状可以为柱状,内直径优选为102mm,外直径优选为110mm。

进一步,所述艾灸孔的数量至少为4个,并呈梅花状分布,且罐体设置有所述艾灸孔的面为外凸的弧形面。

优选地,艾灸孔的数量为7个。

上述艾灸孔的数量至少为4个,从而可以将艾灸可控按梅花状分布,即其中一个艾灸孔位于中心处,其余艾灸孔均匀分布于中心位置的艾灸孔的外围处,并且罐体设置有艾灸孔的面为外凸的弧形面。这样,位于外围的艾灸孔可以起到维持艾灸罐温度的作用,并可以与位于中心处的艾灸孔相互配合产生聚能的作用,将艾珠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汇聚于一处,更好地提高对施灸部位的治疗效果。其中,艾灸孔的数量为7个时效果最佳。

其中,艾灸孔的深度优选为小于或等于4mm,且位于中心位置的艾灸孔的直径优选为20mm,位于外围位置的艾灸孔的直径优选为14-20mm,位于外围位置的艾灸孔与位于中心位置的艾灸孔的圆心距离为35mm。

进一步,所述罐体为采用土陶制成;所述天然石层选自石英砂层或电气石层。

土陶是一种纯天然矿产资源,富含多种矿物质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例如铁,钙,铜,镁,锰等。在真空热气场作用下,土陶富含的这些微量元素可以释放出来进入体内,起作保肝护肝,排毒养颜,美容养生,保健的功效;并且其还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同时,土陶具有较高的透气性,烧结后的罐体透气不透水,并有较强的吸水性,不含重金属物质及化学物质,无毒,无副作用。

因此,采用土陶制成的罐体有利于提高艾疗效果。

其中,电气石具有较高的负离子产生量和远红外发射率,是硅酸盐矿物质的总称,具有压电性和热电性;主要含有微量元素硼,还含有铝,钠,镁,锂,铁等。电气石在受热时会带上电荷而产生热释放电效应。

石英砂所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特别是其内在的分子链结构,晶体形状和晶格变化规律,使其具有耐高温,热膨胀系数小,高度绝缘,耐腐蚀等优点;同时,其具有压电效应,谐振效应及光学特性,在许多高科技产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挡片与所述罐体转动连接;或者所述挡片与所述罐体滑动连接。

为了便于调节挡片的位置,优选地,挡片采用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的方式设置于艾灸孔的顶端端口处,这样,调节艾灸孔的顶端端口的开合程度时,只需要滑动或转动挡片就可以实现,其调节非常方便而有利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艾灸罐,不仅提高了艾灸效果,而且兼顾艾灸和拔罐的效果,扩大了其适应范围,减少内服药物对人体脏腑功能的损害,是传统中医外用技术的变革创新,也是中医治疗疑难病症的创新领域;同时,其还具有耐高温,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所述的艾灸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为:

罐体101,固定把手102,中空腔室103,石英砂层104,挡片105,艾灸孔106,透气网10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艾灸罐,其包括:采用土陶制成的罐体101,罐体101为柱状。其中,罐体101设置有一端开口的中空腔室103,开口位于罐体101底部;罐体101还设置有与中空腔室103连通的艾灸孔106,且艾灸孔106位于罐体101的顶部;罐体101外侧壁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把手102,通过固定把手102可以将罐体101固定于患者的施灸部位处;罐体101内侧壁设置有天然石英砂层104。

上述艾灸孔106的数量为7个,其中一个艾灸孔位于罐体101顶部的中心位置,其他6个艾灸孔均匀分布于中心位置的艾灸孔的外围,呈梅花状;且罐体101设置有艾灸孔106的顶面为外凸的弧形面,从而便于将每个艾灸孔内艾珠燃烧释放的热量汇聚于施灸部位。

其中,罐体101的内直径为102mm,外直径为110mm;艾灸孔106的深度均为4mm,其中,位于中心位置的艾灸孔的直径为20mm,位于外围位置的艾灸孔的直径20mm,且位于外围位置的艾灸孔与位于中心位置的艾灸孔的圆心距离为35mm。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本实施例中艾灸罐的各部分尺寸还可以设计为其他规格,例如位于外围的艾灸孔的直径还可以设计为14mm,16mm或18mm等。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艾灸孔106位于罐体101内的底端设置有透气网107;艾灸孔106的顶端设置有用于调节端口大小的挡片105,且罐体101临近艾灸孔106的位置设置有销轴,挡片105通过销轴与罐体101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石英砂层104还可以选用其他含有矿物质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的天然石层代替,例如电气石。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机构实现挡片105的调节。例如采用滑动机构,在罐体101邻近艾灸孔的位置设置滑槽,挡片105的一端设置于滑槽内,并可沿滑槽滑动,从而通过滑动挡片105而控制艾灸孔的顶端端口的开合程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