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带。
背景技术:
新生儿抢救或治疗时,需采用无创辅助通气满足呼吸要求,由于新生儿自身各个器官发育的实际情况,常持续使用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无创辅助呼吸管路放置于新生儿的脸部,造成管路压伤,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管路固定不牢固,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固定性好、不会对新生儿的皮肤造成伤害的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带,包括用于放置于新生儿后脑勺的第一固定部分,所述第一固定部分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固定带,两个第一固定带分别用于从新生儿的后脑勺起、且分别沿新生儿对应侧的耳朵上方通过,两者端部相互连接环绕于新生儿的头部;第一固定部分的左右两侧、且位于第一固定带下方,对称设置有第二固定带,第二固定带用于从新生儿的后脑勺起、且分别沿新生儿对应侧的耳朵下方通过,其端部在新生儿的脸部固定无创辅助呼吸管路的对应侧。
进一步地,该两个第一固定带的端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该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带用于放置无创辅助呼吸管路的部分的厚度略厚。
进一步地,该第二固定带的端部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粘贴层,其端部反向折起粘贴,且在折叠部形成用于固定无创辅助呼吸管路的空间。
进一步地,该第一固定部分为圆环状或者椭圆环状。
进一步地,该两个第一固定带的端部位于新生儿的额头处,且通过对应的第一粘贴层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该第一固定部分、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均选用柔性针织材质。
本实用新型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带具有如下优点:1.受力均衡,不会对新生儿的头部及面部造成伤害。2.固定性好,不易脱落。3.避免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对新生儿的面部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带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固定部分;2.第一固定带;3.第二固定带;4.第一粘贴层;5.第二粘贴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带,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放置于新生儿后脑勺的第一固定部分1,第一固定部分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固定带2,两个第一固定带2分别用于从新生儿的后脑勺起、且分别沿新生儿对应侧的耳朵上方通过,两者端部相互连接环绕于新生儿的头部;第一固定部分1的左右两侧、且位于第一固定带2下方,对称设置有第二固定带3,第二固定带3用于从新生儿的后脑勺起、且分别沿新生儿对应侧的耳朵下方通过,其端部在新生儿的脸部固定无创辅助呼吸管路的对应侧。两个第一固定带2的端部可拆卸连接。两个第一固定带2的端部位于新生儿的额头处,且通过对应的第一粘贴层4可拆卸连接。位于新生儿的额头处,方便粘贴,便于新生儿平躺或者侧躺。
本实用新型新中,第一固定带2和第二固定带3分别从新生儿对应侧耳朵的上部和下部通过,固定性好,新生儿的头部活动时也不会发生脱落。
本实用新型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带,两个第一固定带2用于放置无创辅助呼吸管路的部分的厚度略厚,以避免无创辅助呼吸管路贴于新生儿脸部的皮肤。第二固定带3的端部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粘贴层5,其端部反向折起粘贴,且在折叠部形成用于固定无创辅助呼吸管路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带,第一固定部分1为圆环状或者椭圆环状。增大了和新生儿后脑勺的接触面积,分散了压力,不会产生不适感。第一固定部分1、第一固定带2和第二固定带3均选用柔性针织材质,不会对新生儿的皮肤造成伤害。
本实用新型新生儿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带,使用时,将其平铺于新生儿的头下,并使第一固定部分1位于新生儿的后脑勺处,然后拉动两侧的第一固定管2,绕新生儿头部的左右侧、并从新生儿对应侧的耳朵上方通过,并在额头处相粘贴连接,无创辅助呼吸管路位于第一固定管2的上部。然后拉动第二固定带3,绕新生儿头部的左右侧、并从新生儿对应侧的耳朵下方通过,其端部从无创辅助呼吸管路的下方通过,然后将端部反折粘贴,以将无创辅助呼吸管路固定。可重复使用,根据新生儿头部的大小调整,固定性好,不会对新生儿的皮肤造成伤害。且制备的成本低,减轻了患者的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