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固定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8357阅读:994来源:国知局
踝关节固定支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踝关节固定支具。



背景技术:

踝关节扭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临床发病率极高。对患者踝关节进行治疗时,患者一般不乐于接受对其踝关节的固定方式,许多踝关节扭伤患者选择不做任何固定,这种方式很容易留下踝关节松弛、反复扭伤等后遗症。传统的,采用石膏固定方式,石膏固定有利于踝关节扭伤后韧带的修复,但石膏相对笨重,无法自行穿戴,治疗过程一般需要2-3周,患者难以接受。也有采用一些固定支具进行固定,但现有的固定支具通常是将整个小腿及脚包裹,不利于患者日常穿戴,且患者穿戴不舒服,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患者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穿戴方便、固定可靠、患者体验好的踝关节固定支具。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踝关节固定支具,包括调节支具以及用于将所述调节支具固定在踝关节处的固定绷带,所述调节支具为不封闭环状结构,所述调节支具的侧壁轮廓与踝关节处轮廓匹配,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一端开口与小腿外轮廓匹配,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二端开口与足背部外轮廓匹配,所述调节支具与足背踝前部相对应的侧壁处开设有使所述调节支具为不封闭环状结构的调节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支具在所述调节开口处的开口边线为波浪形,所述调节开口为波浪形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支具与内踝相对应的侧壁处开设有内踝通孔,所述调节支具与外踝相对应的侧壁处开设有外踝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支具上开设有多个透气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一端在竖向方向上距离内踝20mm-100mm,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二端在竖向方向上距离足底部1.5mm-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踝关节固定支具还包括结构与所述调节支具相同的调节垫片,所述调节垫片为硅胶垫片、海绵垫片或充气垫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支具的各边均为倒钝结构,所述调节支具靠近脚趾处的倒钝圆角大于调节支具其他部位的倒钝圆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一端设有沿横向的绷带安装槽,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二端设有沿横向或/和竖向的绷带安装槽,所述固定绷带对应为两条或三条,所述固定绷带在对应的绷带安装槽处固定所述调节支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绷带为至少两条,所述固定绷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调节支具上,至少一条所述固定绷带设置在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一端,至少一条所述固定绷带设置在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二端,所述固定绷带为扣式绷带结构或魔术贴式绷带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绷带为三条,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二端设置有两条所述固定绷带,一条所述固定绷带沿横向缠绕所述调节支具,另一条所述固定绷带沿竖向缠绕所述调节支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所述踝关节固定支具,通过调整调节支具的调节开口实现穿戴或拆卸,调节支具的侧壁轮廓与踝关节处轮廓匹配,安装在患者踝关节处时能较好的贴合,患者穿戴舒适,且配合固定绷带能够有效对患者踝关节进行固定。所述调节支具的第一端开口与小腿外轮廓匹配,第二端开口与足背部外轮廓匹配,调节支具固定至患者踝关节处时,第二端仅固定至患者足背处,而不包裹患者的足底,穿戴该调节支具时既能够实现对踝关节的有效固定,又不妨碍患者穿拖鞋,固定可靠、患者穿戴方便,体验好。此外,通过调整调节开口的开口大小,并与固定绷带配合,该踝关节固定支具能够适用不同体型患者,并随着患者患处的消肿而能够适应性地调整,固定可靠、调节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踝关节固定支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踝关节固定支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踝关节固定支具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调节支具,110、调节开口,120、透气孔,130、内踝通孔,140、外踝通孔,150、绷带安装槽,20、固定绷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踝关节固定支具,包括调节支具10以及用于将所述调节支具10固定在踝关节处的固定绷带20,所述调节支具10为不封闭环状结构,所述调节支具10的侧壁轮廓与踝关节处轮廓匹配,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一端开口与小腿外轮廓匹配,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二端开口与足背部外轮廓匹配,所述调节支具10与足背踝前部相对应的侧壁处开设有使所述调节支具10为不封闭环状结构的调节开口110。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支具10为塑料材料制成,轻便、制造成本低且固定性能好。

所述踝关节固定支具,通过调整调节支具10的调节开口110实现穿戴或拆卸,调节支具10的侧壁轮廓与踝关节处轮廓匹配,安装在患者踝关节处时能较好的贴合,患者穿戴舒适,且配合固定绷带20能够有效对患者踝关节进行固定。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一端开口与小腿外轮廓匹配,第二端开口与足背部外轮廓匹配,调节支具10固定至患者踝关节处时,第二端仅固定至患者足背处,而不包裹患者的足底,穿戴该调节支具10时既能够实现对踝关节的有效固定,又不妨碍患者穿拖鞋,固定可靠、患者穿戴方便,体验好。此外,通过调整调节开口110的开口大小,并与固定绷带20配合,该踝关节固定支具能够适用不同体型患者,并随着患者患处的消肿而能够适应性地调整,固定可靠、调节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支具10在所述调节开口110处的开口边线为波浪形,所述调节开口110为波浪形开口。本实施例中,调节支具10的两条开口边线为相匹配的波浪形。通过将调节开口110设置成波浪形,从竖向方向向足背踝前作截面时,所述调节支具10在足背处总能有至少两个受力点与足背接触,可实现对足背部的可靠固定。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支具10上开设有多个透气孔120,透气性能好。所述调节支具10与内踝相对应的侧壁处开设有内踝通孔130,所述调节支具10与外踝相对应的侧壁处开设有外踝通孔140。通过设置内踝通孔130与外踝通孔140,一方面能够有效固定内踝与外踝,且透气性好,另一方面也便于调节支具10的制造,调节支具10结构简单、轻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一端在竖向方向上距离内踝20mm-100mm,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二端在竖向方向上距离足底部1.5mm-3mm。所述调节支具10安装至患者踝关节处时,调节支具10的第一端位于脚踝上部一小段距离处,第二端距离足底一小段距离,既能够有效实现对患者的固定,又不会包覆患者足底,且仅包覆患者靠近脚踝部分的小腿,固定可靠、患者穿戴舒适。所述调节支具10的各边均为倒钝结构,所述调节支具10靠近脚趾处的倒钝圆角大于调节支具10其他部位的倒钝圆角。采用上述结构,调节支具10各边不会对患者造成戳伤、刮伤等伤害,结构美观。并且,调节支具10在靠近脚趾处的倒钝圆角相对于其他部位具备较大值的圆角,患者佩戴过程中不会戳伤患者足背脚趾处,使用安全。

所述踝关节固定支具还包括结构与所述调节支具10相同的调节垫片(图中未示出),所述调节垫片为硅胶垫片、海绵垫片或充气垫片。通过设置调节垫片,安装时调节垫片安装在调节支具10与患者之间,进而所述调节支具10能够进一步与患者实现紧密贴合,固定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支具10与固定绷带20可以为相互独立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结构。所述调节支具10与固定绷带20为相互独立结构时,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一端设有沿横向的绷带安装槽150,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二端设有沿横向或/和竖向的绷带安装槽150,所述固定绷带20对应为两条或三条,所述固定绷带20在对应的绷带安装槽150处固定所述调节支具10。其中,横向是指调节支具10安装在踝关节处时与地面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向,纵向是指与地面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方向,图1中示意出了调节支具10的第二端设有沿竖向的绷带安装槽150的情形。通过设置绷带安装槽150,便于固定绷带20的安装锁紧,并且,位于调节支具10第一端的固定绷带20能够在小腿部位固定调节支具10,位于调节支具10第二端的固定绷带20能够在足背足跟部位或/和足背足底部位固定调节支具10,进而可靠地将调节支具10固定在患者踝关节处。

所述调节支具10与固定绷带20为一体的结构时,所述固定绷带2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调节支具10上,至少一条所述固定绷带20设置在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一端,至少一条所述固定绷带20设置在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二端,所述固定绷带20为扣式绷带结构或魔术贴式绷带结构。优选的,所述固定绷带20为三条,所述调节支具10的第二端设置有两条所述固定绷带20,一条所述固定绷带20沿横向缠绕所述调节支具10,另一条所述固定绷带20沿竖向缠绕所述调节支具10。进而,位于调节支具10第二端的一根固定绷带20能够在足背足跟部位固定调节支具,另一条固定绷带20能够在竖向方向缠绕足底而在足背足底部位固定调节支具10,可靠地将调节支具10固定在患者踝关节处。图2中示意出了调节支具10的第二端设有两条固定绷带20的情形。

本实施例所述的踝关节固定支具,结构简单、轻便、穿戴方便、透气性好,患者穿戴调节支具10时能够穿拖鞋,并且可随着患者患处消肿情况来调整调节开口110的大小,实现对患者的灵活调整和可靠固定。此外,本实施例的调节支具10可以依据患者身高、体重、脚部及踝部大小等参数设置不同的型号,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踝关节进行固定,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泛。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