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肩部按摩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肩部按摩器的使用对于人们而言, 具有息息相关与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人时常因为生活忙碌, 无法适时的疏解压力, 而长期累积下来, 就容易导致颈部肩部僵硬、 从而导致头痛。 因此, 市面上除了有各种四肢按摩器及按摩椅等按摩装置外, 同时也售有肩部按摩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肩部按摩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肩部按摩器,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上设有第一按摩头组件,所述的壳体内设有主电机,所述的主电机通过齿轮组带动第一按摩头组件运动,所述的第一按摩头组件运动包括按摩头,所述的壳体沿第一按摩头组件的朝向设有肩部按摩端,所述的肩部按摩端为弧形,所述的肩部按摩端有两个,分布在第一按摩头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的肩部按摩端与壳体形成U形结构,所述的肩部按摩端上设有凹槽,所述的凹槽内设有能进行肩部振动的振动块,所述的振动块内设有振动电机或电磁线圈。
所述的振动块包括底壳和上盖,所述的底壳内设有安装槽,所述的振动电机安装在安装槽内。
所述的振动块与凹槽之间可拆卸连接。
所述的主电机上设有蜗杆,所述的主电机通过蜗杆与齿轮组传动连接。
所述的齿轮组包括传动配合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以及第四齿轮,所述的第二齿轮和第四齿轮上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所述的传动杆顶部连接有按摩头,所述的齿轮组带动传动杆转动从而带动按摩头旋转。
所述的传动杆底部设有固定槽,所述的第二齿轮和第四齿轮穿过传动杆卡接在固定槽内。
所述的按摩头底部设有插接槽,所述的传动杆顶部插接在插接槽内。
所述的壳体的底端还设有复合人体颈部弧度的弧形槽。
所述的壳体上还设有盖板,所述的盖板安装在主电机上,所述的盖板与壳体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所述的壳体上还设有海绵衬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肩部按摩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第一按摩头组件,壳体内设有主电机,主电机通过齿轮组带动第一按摩头组件运动,壳体沿第一按摩头组件的朝向设有肩部按摩端,肩部按摩端上设有能进行肩部振动的振动块,通过第一按摩头组件实现颈部按摩功能,通过可振动的振动块实现肩部振动按摩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部内部传动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第一按摩头组件,3-齿轮组,4-振动块,11-主电机,12-凹槽,13-蜗杆,14-传动杆,15-固定槽,16-弧形槽,17-盖板,21-按摩头,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33-第三齿轮,34-第四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图1、图2、图3、图4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一种肩部按摩器,包括壳体1,所述的壳体1上设有第一按摩头组件2,所述的壳体1内设有主电机11,所述的主电机11通过齿轮组3带动第一按摩头组件2运动,所述的第一按摩头组件2运动包括按摩头21,所述的壳体1沿第一按摩头组件2的朝向设有肩部按摩端头11,所述的肩部按摩端头11为弧形,所述的肩部按摩端头11有两个,分布在第一按摩头组件2的左右两侧,所述的肩部按摩端头11与壳体1形成U形结构,所述的肩部按摩端头11上设有凹槽12,所述的凹槽12内设有能进行肩部振动的振动块4,所述的振动块4内设有振动电机或电磁线圈。所述的振动块4包括底壳和上盖,所述的底壳内设有安装槽,所述的振动电机安装在安装槽内。所述的振动块4与凹槽12之间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按摩头组件2实现颈部按摩功能,通过可振动的振动块4实现肩部振动按摩的功能。
所述的主电机11上设有蜗杆13,所述的主电机11通过蜗杆13与齿轮组3传动连接。所述的齿轮组3包括传动配合的第一齿轮31、第二齿轮32、第三齿轮33以及第四齿轮34,所述的第二齿轮32和第四齿轮34上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14,所述的传动杆14顶部连接有按摩头21,所述的齿轮组3带动传动杆14转动从而带动按摩头21旋转。所述的传动杆14底部设有固定槽15,所述的第二齿轮32和第四齿轮34穿过传动杆14卡接在固定槽15内。所述的按摩头21底部设有插接槽,所述的传动杆14顶部插接在插接槽内。
所述的壳体1的底端还设有复合人体颈部弧度的弧形槽16。
所述的壳体1上还设有盖板17,所述的盖板17安装在主电机11上,所述的盖板17与壳体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所述的壳体1上还设有海绵衬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