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搁手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轮椅上的可调节搁手架。
背景技术:
临床工作中发现轮椅上无适合摆放瘫痪上肢的位置,临床上常在腿上塞1-2个枕头,这样一方面患侧上肢容易受到外伤、碰擦,另一方面,由于重力作用,患侧肩关节周围肌张力下降,可引起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轮椅上的可调节搁手架,适用于偏瘫、高位截瘫患者,抬高患肢,患肢用搁手托板固定,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实用性强,适合临床推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轮椅上的可调节搁手架,包括:搁手板、支架、支撑杆和螺旋底座固定器;所述支撑杆包括外杆、内杆和调节螺钉,外杆为空心杆,内杆可滑动的设置在外杆内,外杆上端的侧壁上开有螺纹孔,调节螺钉设在螺纹孔内且调节螺钉抵住内杆,外杆下端设有外螺纹;所述支架一端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内杆顶端,所述搁手板固定在支架上;所述螺旋底座固定器包括固定夹板、移动夹板和固定套,固定套内设有与外杆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固定套设置在外杆的外螺纹上,固定夹板固定在外杆底部,移动夹板上设有套孔,移动夹板通过套孔可滑动的套在固定套与固定夹板之间的外杆上,固定套外径大于移动夹板的套孔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内杆上设有紧固螺栓、紧固螺母和一对夹块,两个夹块对称固定在内杆顶端,夹块上开有定位孔,定位孔轴线与内杆轴线垂直,所述紧固螺栓穿过两个定位孔,紧固螺母套在夹块外侧的紧固螺栓上;所述支架上与内杆连接的一端固定有定位块,定位块上开有通孔,定位块通过通孔套在两块夹块之间的紧固螺栓上,定位块厚度与两块夹块之间的间距相等。
优选的,所述搁手板上设有软垫,软垫上设有弧形凹面,搁手板上固定有绑带。
优选的,所述固定夹板上表面和移动夹板下表面上均设有防滑垫,防滑垫为橡胶材质。
优选的,所述固定夹板、移动夹板和固定套均为铝合金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实用性强,搁手架可以使病人的患肢处于良肢位,预防肩关节脱位及肩手综合征,减少外伤、碰擦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轮椅上的可调节搁手架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搁手板;2、支架;3、内杆;4、外杆;5、固定套;6、移动夹板;7、固定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适用于轮椅上的可调节搁手架,包括:搁手板1、支架2、支撑杆和螺旋底座固定器;所述支撑杆包括外杆4、内杆3和调节螺钉,外杆4为空心杆,内杆3可滑动的设置在外杆4内,外杆4上端的侧壁上开有螺纹孔,调节螺钉设在螺纹孔内且调节螺钉抵住内杆3,外杆下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内杆3上设有紧固螺栓、紧固螺母和一对夹块,两个夹块对称固定在内杆顶端,夹块上开有定位孔,定位孔轴线与内杆轴线垂直,所述紧固螺栓穿过两个定位孔,紧固螺母套在夹块外侧的紧固螺栓上;所述支架2一端固定有定位块,定位块上开有通孔,定位块通过通孔套在两块夹块之间的紧固螺栓上,定位块厚度与两块夹块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搁手板1固定在支架2上,搁手板1上设有软垫,软垫上设有弧形凹面,搁手板上固定有绑带;所述螺旋底座固定器包括固定夹板7、移动夹板6和固定套5,固定夹板7、移动夹板6和固定套5均为铝合金材质;固定套5内设有与外杆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固定套5设置在外杆4的外螺纹上,固定夹板7固定在外杆4底部,移动夹板6上设有套孔,移动夹板6通过套孔可滑动的套在固定套5与固定夹板7之间的外杆4上,固定套5外径大于移动夹板的套孔的直径,固定夹板7上表面和移动夹板6下表面上均设有防滑垫,防滑垫为橡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搁手板的倾斜角度可调节,搁手托板上面设置软垫,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支架可根据病人的身高、体型调节高度,通过紧固螺栓将搁手架固定在轮椅的扶手上,可防止其移动。本实用新型针对患者坐在轮椅上,患肢随意的下垂,放在大腿上,引起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故需搁手架抬高患肢,患肢用搁手托板固定,患者的身高体型不一样,所以,本搁手架的支架做成类似输液架,可调节高度。故适用于所有偏瘫、高位截瘫患者。且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实用性强,适合临床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