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部提升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6976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部提升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部提升带。



背景技术:

目前,面部提升手术采用的方法较多,但手术后效果不太理想;很多手术采用聚丙烯线或者硅胶制作的提升带进行手术后面部固定,但由于不能被吸收需要二次手术进行摘除,增加了患者痛苦和手术难度。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720191212.8中公开了一种可吸收材料制成的整形手术用的整形带。该整形带的可吸收材料带身上开有通孔,在带身通孔的轴向或径向上设置有多个起固定作用的尖齿。该专利文件所公开的尖齿截面呈锐角三角形,通过尖齿固定人体组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种齿形结构虽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但仍有改进之处。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820165179.6中公开了一种面部提升带,进一步完善了上述整形手术用的整形带。采用尖齿截面呈钝角三角形,通过钝角尖齿来固定人体组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种齿形结构虽然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但仍有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采用聚丙烯线或者硅胶制作的提升带进行手术后面部固定,但由于不能被吸收需要二次手术进行摘除,增加了患者痛苦和手术难度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提高工作效率的面部提升带。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面部提升带,该面部提升带由窄带、宽带、锁紧机构、提拉带、固定片、引导器和穿孔组成;

所述窄带设置在宽带的左端,锁紧机构设置在宽带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窄带上设置有横截面为梯形的齿廓,窄带的末端采用梯形结构,并且窄带的断面带有斜坡;提拉带与宽带的末端连接在一起,提拉带和固定片相连接;引导器设置在窄带上,引导器前端的器体上设有一个长条形的穿孔。

进一步,所述的面部提升带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而成。

进一步,所述的锁紧机构的下端设置有与窄带的梯形齿廓配合的第二齿廓。

进一步,所述固定片上设有 5 个钩钉。

进一步,所述固定片呈圆形;引导器呈楔形长扁条状,引导器后端的手柄处设置防滑条纹。

进一步,所述引导器前端的两侧和端头为刀刃。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锁紧机构上的第二齿廓与窄带上的齿廓配合锁紧,使用简单,整体无尖锐部件,减轻患者痛苦,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避免二次手术带来的伤害。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部微创提升埋线引导器可在创伤很小的情况下将美容整形所需的悬吊线植入面部的皮肤和肌肉之间,对面部肌肉和皮肤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以达到除皱美容的目的,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悬吊稳定,效果持久等优点。本实用新型的面部提升术用的AST 固定装置结构简单,该固定装置放置于人体面部浅筋膜系统中,使之在之后的吸收降解过程中逐渐被人体自身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而形成新的韧带,最终使求美者的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紧致达到消除多余皱纹的效果,且使用安全、不会发生感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部提升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窄带;2、宽带;3、锁紧机构;4、提拉带;5、固定片;5-1、钩钉;6、引导器;7、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面部提升带由窄带1、宽带2、锁紧机构3、提拉带4、固定片5、引导器6和穿孔7组成。

窄带1设置在宽带2的左端,锁紧机构3设置在宽带2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窄带1上设置有横截面为梯形的齿廓,窄带1的末端采用梯形结构,并且窄带1的断面带有斜坡;与提拉带4宽带2的末端连接在一起,提拉带4和固定片5相连接,所述固定片5 上设有 5 个钩钉 5-1。该固定片5呈圆形结构,其固定在颅骨外板、眶下缘等部位;引导器6设置在窄带1上;引导器6呈楔形长扁条状,引导器6的后端较宽为手柄,引导器6后端的手柄处可设置一些防滑的条纹,以增大摩擦力,方便手术操作;引导器6的前端较窄,引导器6前端的端头为尖状,引导器6前端的两侧和端头为刀刃,

所述的面部提升带整体采用可吸收材料制作而成。

所述的锁紧机构3的下端设置有与窄带1的梯形齿廓配合的第二齿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医护人员给病人实施手术时只需将该面部提升带固定在相应位置,通过将窄带1穿过锁紧机构3的通孔,然后慢慢拉伸直至调整到合适位置,然后将多余的窄带1剪切掉,最后缝合伤口便可。面部提升带为人体可吸收材料制作而成,不用二次手术取出提升带,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同时减轻患者痛苦;引导器6前端的两侧和端头的刀刃可用于分离表皮和内部组织,在表皮和内部组织之间开辟一条植线通道;引导器6前端的器体上设有一个长条形的穿孔7,引导器6前端的长条形穿孔7的长度应该可以允许弯弓形的缝合针在缝合时一针两次穿过其中,引导器6的前端一般呈直线状,也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弧状,穿孔7的内侧壁与引导器6表面圆滑过度,防止割断悬吊线;该固定片5呈圆形结构,其固定在颅骨外板、眶下缘等部位。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