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灌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7245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灌肠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一次性灌肠器。



背景技术:

通过直肠用药使液体原药在直肠内通过肠粘膜充分吸收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这种治疗方法痛苦小、收效快,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或不能吞服的患者则更为合适。

其中,目前采用的方法一般为使用一次性灌肠器进行直肠给药,现有技术中,一次性灌肠器主要包括:盛药瓶、连接软管、出药管、莫菲氏滴管,连接软管设置于盛药瓶底部,连接软管与出药管通过莫菲氏滴管相连,且莫菲氏滴管靠近盛药瓶设置,出药管远离莫菲氏滴管一端开设有出药口;实际使用时,将盛药瓶挂在高处,将出药口插入患者直肠内,药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依次通过连接软管、莫菲氏滴管、出药管,最终通过出药口流入患者直肠内。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一次性灌肠器,由于莫菲氏滴管上方至盛药瓶之间的连接软管长度较短、且材质较软,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弯折并阻断管内液体的流动,从而导致现有技术的一次性灌肠器难以实现顺畅给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灌肠器,以解决现有的一次性灌肠器在使用过程中难以实现顺畅给药的问题。

一种一次性灌肠器,包括:盛药装置、依次设置在所述盛药装置底端的连接管、莫菲氏滴管以及出药管,且所述出药管远离所述莫菲氏滴管的一端设置有出药口;所述连接管为硬质医用级管。

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还包括:流量调节开关,所述流量调节开关设置在所述出药管上。

其中,所述盛药装置为盛药袋。

实际应用时,所述盛药装置为盛药瓶。

其中,所述盛药瓶包括:瓶体、瓶盖;所述瓶体与所述瓶盖为螺纹连接。

具体地,所述盛药瓶上设置有注药孔。

进一步地,所述盛药瓶上还设置有进气孔。

实际应用时,所述盛药装置顶部设置有提手。

其中,所述出药管的所述出药口一端设置有刻度线。

具体地,所述出药口的顶端为圆弧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次性灌肠器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包括:盛药装置、依次设置在所述盛药装置底端的连接管、莫菲氏滴管以及出药管,且所述出药管远离所述莫菲氏滴管的一端设置有出药口;所述连接管为硬质医用级管。由此分析可知,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时,将盛药装置放置于高处,盛药装置内的药液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连接管滴至莫菲氏滴管内,并从莫菲氏滴管流入出药管,最终药液通过出药口送入患者直肠内,在实际应用时,为了便于观察莫菲氏滴管内药液滴落的速度,一般将莫菲氏滴管靠近盛药装置设置,因此连接管长度一般较短,然而在操作时,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管一般采用与出药管相同的材质,并且此种材质的管体较为柔软,连接管一旦发生弯折,容易阻碍管内液体流动,从而造成给药不顺畅,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采用硬质医用级管作为连接管,能够有效避免连接管发生弯折,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能够实现顺畅地给药,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做到人性化服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流量调节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另一种流量调节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另一种流量调节开关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一次性灌肠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出药口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另一种出药口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连接管;

20-莫菲氏滴管;

30-出药管;31-出药口;311-刻度线;

40-流量调节开关;

50-盛药袋;

60-盛药瓶;61-瓶体;62-瓶盖;63-注药孔;64-进气孔;

70-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次性灌肠器,包括:盛药装置、依次设置在盛药装置底端的连接管10、莫菲氏滴管20以及出药管30,且出药管30远离莫菲氏滴管20的一端设置有出药口31;连接管10为硬质医用级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次性灌肠器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如图1所示,包括:盛药装置、依次设置在盛药装置底端的连接管10、莫菲氏滴管20以及出药管30,且出药管30远离莫菲氏滴管20的一端设置有出药口31;连接管10为硬质医用级管。由此分析可知,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时,将盛药装置放置于高处,盛药装置内的药液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连接管10滴至莫菲氏滴管20内,并从莫菲氏滴管20流入出药管30,最终药液通过出药口31送入患者直肠内,在实际应用时,为了便于观察莫菲氏滴管20内药液滴落的速度,一般将莫菲氏滴管20靠近盛药装置设置,因此连接管10长度一般较短,然而在操作时,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管10一般采用与出药管30相同的材质,并且此种材质的管体较为柔软,连接管10一旦发生弯折,容易阻碍管内液体流动,从而造成给药不顺畅,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采用硬质医用级管作为连接管10,能够有效避免连接管10发生弯折,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能够实现顺畅地给药,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做到人性化服务。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实际使用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出药口31给药的流畅性,连接管10的管径可设置为0.5厘米,采用此种设置能够增加连接管10的横截面积,从而增强连接管10的抗弯强度。

此外,硬质医用级管可以为医用硅胶管、医用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管、医用磨砂PVC管、医用亚光PVC管、医用消光PVC管等,只要能保证材料硬度高,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弯折即可。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流量调节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另一种流量调节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另一种流量调节开关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实际应用时,为了控制给药速度,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还包括:流量调节开关40,流量调节开关40设置在出药管30上。

其中,流量调节开关40可以为图2所示的结构,包括外壳和一个调节轮,调节轮能够在外壳内沿滑槽上下移动,外壳内表面横截面积由上至下依次减小,出药管30穿射在外壳内,当调节轮处于图2中所示的最高点时,出药管30内药液流速为最大值,当调节轮向下滑动时,调节轮将出药管30挤压变形,阻碍出药管30内药液流动,当调节轮滑至最低点时,出药管30完全被封闭,出药管30内药液停止流动。

实际应用时,流量调节开关40还可以为图3所示的结构,包括上中下依次设置的三个圆柱体,每个圆柱体上的非圆心位置对应设置有通孔,出药管30能够从通孔内依次穿过三个圆柱体,其中,设置于中间位置的圆柱体能够沿自身的轴线转动,如图4所示,随着设置于中间位置的圆柱体旋转,出药管30被挤压变形,出药管30内药液流速逐渐变慢,当设置于中间位置的圆柱体旋转到一定角度后,出药管30内药液停止流动。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实际使用时,三个圆柱体之间应留有间隙,若三个圆柱体紧密贴合,当转动设置于中间的圆柱体时,出药管30受到相邻两个圆柱体的剪切力,容易损坏,同时也不便于设置于中间的圆柱体转动。

此外,流量调节开关40能够在出药管上移动,采用此种设置,能够便于患者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调整流量调节开关40的位置,保证患者能够自己控制给药速度,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做到人性化服务。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一次性灌肠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为了使整体结构更简单,如图5所示,盛药装置可以为盛药袋50,盛药袋50底端呈漏斗设置,便于药液流出,同时,盛药袋50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同时,盛药袋50在药液流出的过程中,会随着药液的流出改变自身的体积,因此药液流出不会受阻(即药液不会因袋内压力的减小而难以流出),从而使给药过程更顺畅。

实际应用时,为了使盛药装置更结实耐用,如图1所示,盛药装置为盛药瓶60,盛药瓶60结构更稳定,更加结实耐用,同时盛药瓶60可以反复使用,节约成本。

其中,为了延长盛药瓶60的使用寿命,如图1所示,盛药瓶60包括:瓶体61、瓶盖62;瓶体61与瓶盖62为螺纹连接,在实践中发现,若瓶体61与瓶盖62采用压紧形式连接,长时间反复使用后,容易导致瓶体61或瓶盖62变形,从而导致瓶盖62无法压紧,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瓶体61与瓶盖62可采用螺纹连接,不容易发生变形,同时,若瓶体61或瓶盖62某一部分发生变形、损坏等情况,能够单独更换瓶体61或瓶盖62,从而能够有效地延长盛药瓶60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够节约成本。

具体地,为了便于向盛药瓶60内加药,如图1所示,盛药瓶60上设置有注药孔63,若不设置注药孔63,在给药操作开始前,或给药操作进行中,为了能随时想盛药瓶60内加药,往往需要开启瓶盖62,将药液加入瓶体61中,增加了操作难度,为了能够简化操作难度,在盛药瓶60上设置注药孔63,需要加药时,直接从注药孔63向盛药瓶60内加药,使加药操作更便捷。

进一步地,为了使药液能够顺利地流出,如图1所示,盛药瓶60上还设置有进气孔64,随着盛药瓶60内液体减少,盛药瓶60内压强降低,当盛药瓶60内压强降低至一定程度后,药液液柱两端的压力差使得药液无法继续流出,给药流程中断,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盛药瓶60上设置进气孔64,能够使盛药瓶60内压强一直为大气压,避免出现给药中断的情况。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注药孔63同时也能够起到平衡压强的作用,但是若在加药操作中,由于加药操作导致注药孔63被封闭,此时需要进气孔64来实现平衡压强的目的。

实际应用时,为了便于盛药装置悬挂于高处,如图1、图5所示,盛药装置顶部设置有提手7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实现给药的,因此使用时需要将盛药装置悬挂于高处,保证盛药装置内液面高于出药口31,因此在盛药装置顶部设置提手70,从而方便地将盛药装置悬挂于支架或其它位置,使给药过程顺利进行。

图6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为了确定出药管30插入患者直肠的深度,如图6所示,出药管30的出药口31一端设置有刻度线311,在给药过程中,需要将出药管30插入患者直肠内,若插入深度过浅,可能会导致药液从患者肛门溢出,使药液吸收效果变差,若插入深度过深,可能会损伤患者肠道内壁,因此为了能掌握插入的深度,在出药管30的出药口31一端设置刻度线311,医护人员根据刻度线311的位置,确定插入深度,从而在不损伤患者身体的情况下,使给药效果更好。

具体地,为了避免出药管30插入过程中造成患者不适,如图6所示,出药口31的顶端为圆弧结构,若出药口31的顶端为方形结构,或其它带有棱的结构,在将出药管30插入患者体内的过程中,出药口31的棱会刮蹭患者的肠道内壁,造成患者不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将出药口31的顶端加工成圆弧结构,从而使患者更舒适,做到人性化服务。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出药口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灌肠器中另一种出药口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此外,为了能够顺畅地出药,如图7所示,在出药管30顶端设置一个出药口31,出药口31的孔径可以设置为0.3厘米,采用此种设置,能够使药液顺畅地从出药口31流出,同时此种结构的出药口加工难度低,便于制造与使用。

另外,为了能使患者更舒适,如图8所示,还可以在出药管30顶端设置多个小孔径出药口31,在实际使用中,若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给药,需要将流量调节开关40调至最大值,即出药管30内药液流速较快,若采用单个出药口31的结构,由于出药口31孔径较大,药液会从出药口31内喷射而出,冲击患者的肠道内壁,造成患者不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出药管30顶端设置多个小孔径的出药口31,药液流至出药口31时,会在出药口31附近形成缓冲区域,并且从多个出药口31分别流出,避免直接冲击患者肠道内壁,造成患者不适的情况发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