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防护眼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0425阅读:873来源:国知局
激光防护眼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激光防护眼贴。



背景技术:

由于各类光治疗(激光、高强光、红外光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光的微创性及疗效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例如,利用激光去除面部的胎记或者肿瘤等,但是在激光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激光间接的照射人体眼部会造成暂时或永久性的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的症状,直接照射存在失明的不良后果。

所以在激光治疗过程中常常使用金属眼罩对眼部进行防护,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不同患者的面部结构特征存在不一致的问题,金属眼罩无法与人体眼部周围的结构完全匹配,由于光本身的散射及折射,金属眼罩的边缘存在漏光的现象;2. 幼儿使用过程中不易配合,而且金属配备眼罩大小也不合适,眼罩易滑脱;3. 多次使用易引起交叉感染等,存在多种安全隐患。所以如何能完成治疗而又不伤害眼睛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申请号 201320009439.1公开一种激光治疗用防护眼罩,包括左、右曲面眼罩和设置在左、右曲面眼罩之间的连接鼻架,在左、右曲面眼罩的外侧边沿处开设有穿系固定束带的连接孔,所述连接鼻架为软连接绳;左、右曲面眼罩的上缘高度和弧度与人体上眼眶骨缘的生理曲线一致,下缘靠近人体下眼睑位置处,弧度与下眼睑线平行,最低点为下缘外侧 1/3 位置处。该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眼眶结构特征特制曲面眼罩的弧度,不仅制作难度大成本高,而且该结构在佩戴的过程中若是没有紧密贴合眼眶存在漏光的缝隙。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激光防护眼贴,通过遮光部和粘合部的相互配合,有效预防遮光部边缘漏光的问题发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激光防护眼贴,包括遮光部、粘合部和离型纸,所述遮光部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粘接连接的支撑层、吸热层和反射层,所述支撑层用于保持所述遮光部形状,所述吸热层用于吸收传输到遮光部上的激光产生的能量,所述反射层用于反射穿过所述吸热层的激光,所述粘合部的上端面与所述遮光部的下端面粘接,所述粘合部的下端面粘接在所述离型纸上。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部为球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层为软木复合材料吸热层,所述反射层包括多层石墨薄膜。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层为带凸起的球面结构,所述凸起为锥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粘合部之间设置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的上端面与所述遮光部粘接,所述缓冲部的下端面与所述粘合部的上端面粘接。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内设置依次电连接的电源、开关和振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包括遮光部、粘合部和离型纸,遮光部可以是球面结构或长方体结构且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粘接连接的支撑层、吸热层和反射层,支撑层可以使用非刚性但是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例如经纬交织的玻璃纤维,用于保持整个遮光部形状;吸热层可以采用烧蚀热高的材料在激光照射下发生烧蚀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而减少进入人体眼部的激光能量, 吸热层可以采用软木酚醛树脂、软木环氧树脂或软木丁腈橡胶等软木复合材料;反射层利用反光材料的反射和散射特性,使穿过吸热层的激光大部分冲洗反射或散射会吸热层,进一步减少进入人体眼部的激光能量,在面部激光治疗过程中散射或者折射的激光直接被阻挡防止进入眼部造成眼部损伤,反射层可以采用多层石墨薄膜结构;另外,遮光部通过粘合部固定在眼部的上方,整个结构质量轻、不易脱落,长时间使用也不存在对眼部的压迫感,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使用。

使用时将离型纸撕下,并将粘合部贴合在人体眼部,对遮光部的边缘轻微按压使粘合部与眼眶紧密粘合,由于遮光部为非刚性材料,在粘合部的粘接作用下与眼部周围的皮肤紧密贴合,防止激光从本实用新型的边缘进入人体眼部,有效保护人体眼部,同时可粘贴在眼部周围的结构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眼眶结构的人群使用;在低能量的激光手术过程中,直接使用本实用新型即可对眼部进行防护,在高能量的激光手术中,可以使用原有的金属眼罩覆盖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降低激光的能量;需指出,相对重新制作眼镜框的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改进,有效降低投入成本。

2. 遮光部为球面结构,结合人体眼部的形状,避免遮光部的下端面与眼球或睫毛接触,有效降低使用者的不适感而且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投入成本。

3.反射层设计成带凸起的球面结构,凸起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有利于提高光的反射效率,进一步减少穿透反射层的激光能量。

4.遮光部和粘合部之间设置缓冲部,遮光部的边缘覆盖缓冲部的侧端面,缓冲部可以使用橡胶材料或者泡棉,本结构设计通过增设缓冲部一方面可以提高遮光部距离眼部的高度,同时在粘贴眼部和按压过程中起缓冲作用,防止直接施力在人体眼眶造成不适。

5.在缓冲部内设置振动机构,振动结构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电源、开关和振动器,本实用新型粘贴在人体眼眶后通过开启振动结构对眼部周围的肌肉进行振动按摩,有效缓解病人手术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的标号A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遮光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标号B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遮光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遮光部、粘合部1和离型纸2,遮光部为球面结构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粘接连接的支撑层3、吸热层4和反射层5,支撑层3用于保持整个遮光部形状,吸热层4采用吸热材料,例如软木丁腈橡胶,用于吸收散射或者折射到遮光部激光产生的热量,反射层5为多层石墨薄膜结构用于反射穿过吸热层4的激光,粘合部1为环形的上端面与遮光部的下端面粘接,粘合部1的下端面粘接在离型纸2上。

生产时离型纸2上对称设置两组遮光部和粘合部1,使用时遮光部和粘合部1从离型纸2上撕下,并将粘合部1粘贴在眼眶周围轻微按压遮光部的边缘使粘合部1与眼眶周围的皮肤紧密贴合,做激光面部手术时,遮光部对散射或者折射带眼部上方的激光进行吸收,有效保证人体眼部安全,使用完毕后将遮光部和粘合部1做废弃物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实施例二

如图5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遮光部、缓冲部6、粘合部1和离型纸2,粘合部1为环形和缓冲部6均为环形,遮光部为球面结构或者平面结构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粘接连接的支撑层3、吸热层4和反射层5,本实施例优选平面结构,支撑层3用于保持整个遮光部形状,吸热层4采用吸热材料,例如软木丁腈橡胶,用于吸收散射或者折射到遮光部激光产生的热量,反射层5为多层石墨薄膜结构用于反射穿过吸热层4的激光,反射层上表面均匀设置多个凸起7,凸起7为锥形结构,缓冲部6的上端面与反射层5下端面粘接,遮光部包围缓冲部6的外侧面,缓冲部6的下端面与粘合部1的上端面粘接,粘合部1的下端面粘接在离型纸2上。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遮光部不局限于球面结构可以设计成平面结构,在遮光部与粘合部1之间增设缓冲部6,有效提高遮光部与眼球之间的距离,改善患者眼部的压迫感。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包括遮光部、缓冲部6、粘合部1和离型纸2,遮光部为球面结构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粘接连接的支撑层3、吸热层4和反射层5,支撑层3用于保持整个遮光部形状,吸热层4为软木丁腈橡胶用于吸收散射或者折射到遮光部激光产生的热量,反射层5为多层石墨薄膜结构用于反射穿过吸热层4的激光,反射层上表面均匀设置多个凸起7,凸起7为锥形结构,缓冲部6的上端面与反射层5下端面粘接,缓冲部6的下端面与粘合部1的上端面粘接,粘合部1的下端面粘接在离型纸2上,缓冲部6内安装振动机构(图未示),振动结构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电源、开关和振动器,振动器为多个均匀的分布在振动结构内,开关为红外控制开关。

本实施例与实施是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缓冲部6内设置振动结构,手术过程中振动机构做微振动,缓解患者眼部周围的肌肉紧张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