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设备,尤其是一种智能控制术后病人搬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将病人在手术床、手术车、病床之间搬运,需要多个身强力壮的大夫或护士一起搬运,在搬运过程中,会对手术部位或伤口产生作用力,引起病人疼痛,浪费大夫或护士大量的体力,费时费力;另外,病人在病床上长时间平躺,肌肉麻木酸痛,撤换床单不方便,不利于病人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的智能控制的医疗设备,用于智能控制术后病人搬运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控制的医疗设备,其关键技术在于:包括放置在术后病人身下的气囊式担架;
气囊式担架包括两个并列放置的横向充气气囊、两个并排设置在所述两个横向充气气囊之间纵向充气气囊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纵向充气气囊左右两端的第一连接带;
横向充气气囊分别与病人的肩部以及臀部对应,纵向充气气囊分别与病人的左后背以及右后背对应;
纵向充气气囊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按摩气囊、至少两个第二按摩气囊、设置在相邻第一按摩气囊之间的第一连通管、设置在相邻第二按摩气囊之间的第二连通管、与第一按摩气囊连通的第一通气嘴、与第二按摩气囊连通的第二通气嘴以及设置在第一按摩气囊和/或第二按摩气囊上表面的按摩充气凸起;
按摩充气凸起下端与相应的第一按摩气囊或第二按摩气囊连通;
第一按摩气囊与第二按摩气囊依次交错设置,第一按摩气囊与第二按摩气囊不连通;
第一连接带通过卡扣或绳子与相应的横向充气气囊连接。
进一步, 还包括阀组、气源以及出气管,阀组包括并联的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一进口a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一进口e分别通过管路与气源的出口连通;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另一进口b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另一进口b分别通过管路与出气管连通;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一出口c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一出口g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通气嘴连通;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另一出口d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另一出口h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二通气嘴连通。
进一步, 还包括电气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单片机、PNP三极管、执行继电器、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电磁铁电路;
电源模块用于提供电能;
单片机通过PNP三极管控制执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通断,执行继电器的执行开关控制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相应电磁铁电路的通断。
进一步, PNP三极管包括第一PNP三极管与第二PNP三极管,执行继电器包括第一中间继电器与第二中间继电器,电磁铁电路包括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电磁铁与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二电磁铁;
单片机通过第一PNP三极管控制第一中间继电器实现第一电磁铁的通断;
单片机通过第二PNP三极管控制第二中间继电器实现第二电磁铁的通断;
单片机的一输出端与第一PNP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一中间继电器的控制线圈设置在第一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执行开关与第一电磁铁串联连接,第一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相应的电源VCC电连接;
单片机的另一输出端与第二PNP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一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相应的电源VCC电连接,第二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中间继电器的控制线圈电连接,第二中间继电器的控制线圈设置在第二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第二中间继电器的常开执行开关与第二电磁铁串联连接。
进一步, PNP三极管包括第一PNP三极管与第二PNP三极管,执行继电器包括第一中间继电器与第二中间继电器,电磁铁电路包括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电磁铁与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二电磁铁;
单片机通过第一PNP三极管控制第一中间继电器;
单片机通过第二PNP三极管控制第二中间继电器;
第一中间继电器与第二中间继电器联动控制第一电磁铁断通与第二电磁铁的通断;
单片机的一输出端与第一PNP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一中间继电器的控制线圈设置在第一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第一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相应的电源VCC电连接;
单片机的另一输出端与第二PNP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二中间继电器的控制线圈设置在第二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第二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相应的电源VCC电连接;
第二中间继电器的常闭执行开关、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执行开关以及第一电磁铁串联连接;第二中间继电器的常开执行开关、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闭执行开关以及第二电磁铁串联连接。
进一步, 还包括二个保护二极管,第一中间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相应的保护二极管并联在第一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 第二中间继电器的控制线圈与相应的保护二极管并联在第二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
进一步, 单片机为51单片机,第一PNP三极管与第二PNP三极管均为9012。
进一步, 在每个横向充气气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挂圈;还包括搬运架,搬运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在手术床或病床左右两侧的高低升降架、设置在每个高低升降架下端的带滑轮底架以及设置在高低升降架上端的口型上架梁;
口型上架梁的长度长于手术床或病床的长度,在口型上架梁上设置有四个与挂圈对应的吊钩。
进一步, 在纵向充气气囊之间设置有连接气囊,连接气囊分别通过第二连接带与相应的纵向充气气囊连接。
进一步, 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中位机能为O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在手术床或病床上预先防止为充气的气囊式担架,并通过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将横向充气气囊与纵向充气气囊、纵向充气气囊与连接气囊连接固定,当手术完或需要更换床单(搬运病人时候),接通气源,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通电,通过第一通气嘴与第二通气嘴分别对第一按摩气囊与第二按摩气囊充气,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中位O型密封,为了更好的控制充气量,可以增设压力表,为了更好的防止气体外泄,可以增加单向阀;当充满后,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断电,第一按摩气囊与第二按摩气囊将病人撑起来,此时,通过滑轮将搬运架移动到手术床或病床上方,通过高低升降架可以调节高度,高低升降架可以为丝杠丝母、电动推杆、千斤顶等常用结构。将吊钩分别挂装在挂圈上,然后通过高低升降架将病人升起或搬运到其他病床或手术车上,或更换床单;当需要更换完后,反向将病人放置到床上,取下吊钩,通过放气嘴放气。将病人放置到病床上,通过打开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将横向充气气囊与纵向充气气囊、纵向充气气囊与连接气囊拆开,将其取出即可。当更换床单的时候,由于未充气的横向充气气囊与纵向充气气囊、纵向充气气囊与连接气囊很薄,轻微抬起病人相应的部位即可放置于身下。
当病人需要活动背部肌肉时候,单片机通过第一PNP三极管控制第一中间继电器,单片机通过第二PNP三极管控制第二中间继电器,使得第一电磁铁通电时候第二电磁铁断电,第一电磁铁断电时候第二电磁铁通电,此时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断电不通气也不放气。联动控制提高作用效果,安全可靠,保护二极管提高安全性,稳定性,提高使用寿命,
在第一电磁铁通电第二电磁铁断电时候,气源通过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对第一按摩气囊充气,第二按摩气囊通过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通过出气管放气,
在第一电磁铁断电第二电磁铁通电时候,气源通过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对第二按摩气囊充气,第一按摩气囊通过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通过出气管放气,
通过单片机设定第一PNP三极管与第二PNP三极管的各自通断时间以及共同断电时间,提高按摩效果。
连接气囊起到加强连接作用。第一连通管实现第一按摩气囊之间连通,第二连通管实现第二按摩气囊连通,按摩充气凸起可以增加按摩的舒适度与按摩效果;口型上架梁结实牢固,带滑轮底架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智能控制,极大地节省了搬运病人的时间,节省了大夫与护士的体力,提高了搬运时候,病人的舒适度,缓解病人背部肌肉的疲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按摩充气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气路控制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气控制改进的电气原理框图;
其中:1、病人;2、横向充气气囊;3、纵向充气气囊;4、挂圈;5、连接气囊;6、第一连接带;7、第二连接带;8、第一按摩气囊;9、第一连通管;10、第一通气嘴;11、第二按摩气囊;12、第二连通管;13、第二通气嘴;14、按摩充气凸起;15、高低升降架;16、口型上架梁;17、带滑轮底架;18、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0、气源;21、出气管;22、单片机;23、第一PNP三极管;24、第一中间继电器;25、第一电磁铁;26、第二PNP三极管;27、第二中间继电器;28、第二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放置在术后病人1身下的气囊式担架;
气囊式担架包括两个并列放置的横向充气气囊2、两个并排设置在两个横向充气气囊2之间纵向充气气囊3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纵向充气气囊3左右两端的第一连接带6;
横向充气气囊2分别与病人1的肩部以及臀部对应,纵向充气气囊3分别与病人1的左后背以及右后背对应;
纵向充气气囊3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按摩气囊8、至少两个第二按摩气囊11、设置在相邻第一按摩气囊8之间的第一连通管9、设置在相邻第二按摩气囊11之间的第二连通管12、与第一按摩气囊8连通的第一通气嘴10、与第二按摩气囊11连通的第二通气嘴13以及设置在第一按摩气囊8和/或第二按摩气囊11上表面的按摩充气凸起14;
按摩充气凸起14下端与相应的第一按摩气囊8或第二按摩气囊11连通;
第一按摩气囊8与第二按摩气囊11依次交错设置,第一按摩气囊8与第二按摩气囊11不连通;
第一连接带6通过卡扣或绳子与相应的横向充气气囊2连接。
进一步, 还包括阀组、气源20以及出气管21,阀组包括并联的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8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
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8的一进口a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一进口e分别通过管路与气源20的出口连通;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8的另一进口b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另一进口b分别通过管路与出气管21连通;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8的一出口c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一出口g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通气嘴10连通;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8的另一出口d以及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另一出口h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二通气嘴13连通。
进一步, 还包括电气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单片机22、PNP三极管、执行继电器、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的电磁铁电路;
电源模块用于提供电能;
单片机22通过PNP三极管控制执行继电器的控制线圈通断,执行继电器的执行开关控制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相应电磁铁电路的通断。
进一步, PNP三极管包括第一PNP三极管23与第二PNP三极管26,执行继电器包括第一中间继电器24与第二中间继电器27,电磁铁电路包括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的第一电磁铁25与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的第二电磁铁28;
单片机22通过第一PNP三极管23控制第一中间继电器24实现第一电磁铁25的通断;
单片机22通过第二PNP三极管26控制第二中间继电器27实现第二电磁铁28的通断;
单片机22的一输出端与第一PNP三极管23的基极电连接,第一中间继电器24的控制线圈设置在第一PNP三极管23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第一中间继电器24的常开执行开关与第一电磁铁25串联连接,第一PNP三极管23的发射极与相应的电源VCC电连接;
单片机22的另一输出端与第二PNP三极管26的基极电连接,第一PNP三极管23的发射极与相应的电源VCC电连接,第二PNP三极管26的集电极与第二中间继电器27的控制线圈电连接,第二中间继电器27的控制线圈设置在第二PNP三极管26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第二中间继电器27的常开执行开关与第二电磁铁28串联连接。
进一步, PNP三极管包括第一PNP三极管23与第二PNP三极管26,执行继电器包括第一中间继电器24与第二中间继电器27,电磁铁电路包括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的第一电磁铁25与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的第二电磁铁28;
单片机22通过第一PNP三极管23控制第一中间继电器24;
单片机22通过第二PNP三极管26控制第二中间继电器27;
第一中间继电器24与第二中间继电器27联动控制第一电磁铁25断通与第二电磁铁28的通断;
单片机22的一输出端与第一PNP三极管23的基极电连接,第一中间继电器24的控制线圈设置在第一PNP三极管23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第一PNP三极管23的发射极与相应的电源VCC电连接;
单片机22的另一输出端与第二PNP三极管26的基极电连接,第二中间继电器27的控制线圈设置在第二PNP三极管26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第二PNP三极管26的发射极与相应的电源VCC电连接;
第二中间继电器27的常闭执行开关、第一中间继电器24的常开执行开关以及第一电磁铁25串联连接;第二中间继电器27的常开执行开关、第一中间继电器24的常闭执行开关以及第二电磁铁28串联连接。
进一步, 还包括二个保护二极管,第一中间继电器24的控制线圈与相应的保护二极管并联在第一PNP三极管23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 第二中间继电器27的控制线圈与相应的保护二极管并联在第二PNP三极管26的集电极与相应接地端GND之间。
进一步, 单片机22为51单片机,第一PNP三极管23与第二PNP三极管26均为9012。
进一步, 在每个横向充气气囊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挂圈4;还包括搬运架,搬运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在手术床或病床左右两侧的高低升降架15、设置在每个高低升降架15下端的带滑轮底架17以及设置在高低升降架15上端的口型上架梁16;
口型上架梁16的长度长于手术床或病床的长度,在口型上架梁16上设置有四个与挂圈4对应的吊钩。
进一步, 在纵向充气气囊3之间设置有连接气囊5,连接气囊5分别通过第二连接带7与相应的纵向充气气囊3连接。
进一步, 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8的中位机能为O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横向充气气囊2、纵向充气气囊3、连接气囊5设置有放气嘴,横向充气气囊2、连接气囊5可以通过放气嘴进行充气;其中,气源可以为空压机或设定风管,也可以使用气泵。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在手术床或病床上预先防止为充气的气囊式担架,并通过第一连接带6与第二连接带7将横向充气气囊2与纵向充气气囊3、纵向充气气囊3与连接气囊5连接固定,当手术完或需要更换床单(搬运病人1时候),接通气源20,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8通电,通过第一通气嘴10与第二通气嘴13分别对第一按摩气囊8与第二按摩气囊11充气,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中位O型密封,为了更好的控制充气量,可以增设压力表,为了更好的防止气体外泄,可以增加单向阀;当充满后,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8断电,第一按摩气囊8与第二按摩气囊11将病人1撑起来,此时,通过滑轮将搬运架移动到手术床或病床上方,通过高低升降架15可以调节高度,高低升降架15可以为丝杠丝母、电动推杆、千斤顶等常用结构。将吊钩分别挂装在挂圈4上,然后通过高低升降架15将病人1升起或搬运到其他病床或手术车上,或更换床单;当需要更换完后,反向将病人1放置到床上,取下吊钩,通过放气嘴放气。将病人放置到病床上,通过打开第一连接带6与第二连接带7将横向充气气囊2与纵向充气气囊3、纵向充气气囊3与连接气囊5拆开,将其取出即可。当更换床单的时候,由于未充气的横向充气气囊2与纵向充气气囊3、纵向充气气囊3与连接气囊5很薄,轻微抬起病人1相应的部位即可放置于身下。
当病人需要活动背部肌肉时候,单片机22通过第一PNP三极管23控制第一中间继电器24,单片机22通过第二PNP三极管26控制第二中间继电器27,使得第一电磁铁25通电时候第二电磁铁28断电,第一电磁铁25断电时候第二电磁铁28通电,此时两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8断电不通气也不放气。联动控制提高作用效果,安全可靠,保护二极管提高安全性,稳定性,提高使用寿命,
在第一电磁铁25通电第二电磁铁28断电时候,气源20通过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对第一按摩气囊8充气,第二按摩气囊11通过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通过出气管21放气,
在第一电磁铁25断电第二电磁铁28通电时候,气源20通过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对第二按摩气囊11充气,第一按摩气囊8通过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9通过出气管21放气,
通过单片机22设定第一PNP三极管23与第二PNP三极管26的各自通断时间以及共同断电时间,提高按摩效果。
连接气囊5起到加强连接作用。第一连通管9实现第一按摩气囊8之间连通,第二连通管12实现第二按摩气囊11连通,按摩充气凸起14可以增加按摩的舒适度与按摩效果;口型上架梁16结实牢固,带滑轮底架17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智能控制,极大地节省了搬运病人的时间,节省了大夫与护士的体力,提高了搬运时候,病人的舒适度,缓解病人背部肌肉的疲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