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转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4540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颈动脉转流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中的颈动脉转流管。



背景技术:

颈动脉转流管是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中的一种医疗器械,主要作用是在手术中建立血管转流,在保证远端血流通畅的前提下进行手术。现阶段国内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简称CEA)手术中的颈动脉转流管,多为国外进口的带球囊转流管或内带弹簧的转流管,虽然这两种转流管都可以起到临时替代血管的作用,但是,在临床使用中,带有弹簧的转流管质地偏硬,两端的膨大部分质地偏软,使得其不容易放入血管内,尤其是颈内动脉一侧;而带球囊的转流管它的两端都有闭合的球囊,影响管子外壁的光滑度,不容易快速放入。放入之前还需要用注射器打入空气,检验气囊是否漏气,多了一个程序。同时,这两类转流管都容易对血管壁造成损伤。此外,CEA手术在国内开展的医院相对较少,熟练掌握建立转留技术的医生也少,所以,市场上迫切需要一个操作简便,医生容易掌握,又不损伤血管的一类转流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颈动脉转流管,解决手术中建立血管内转流,在保证远端血流通畅的前提下,对阻塞的血管进行内膜剥离和修补手术,减小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降低死亡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颈动脉转流管,包括第一转流管和第二转流管,所述第一转流管与第二转流管均为空心直管且相对端部的管头为圆弧结构,所述第一转流管与第二转流管连接处垂直连接有延长管,所述延长管末端设置有双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流管的直径大于第二转流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流管与第二转流管管壁上设置有刻度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流管与第二转流管通过胶粘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流管还包括连接设置的过渡管,所述过渡管另一端连接第二转流管。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管中部开设通孔且用于连通延长管。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手术时简单的管头结构可以快速放入血管,手术者很容易掌握操作使用,同时也减少转流管对血管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2、本实用新型生产制作工艺简单,使用医用级PVC或硅胶单一材料,减少材料对人体的损害,便于国内推广生产和使用。

3、本实用新型延长管既可以观察血液在转流管内是否通畅,也可以排出转流管中多余的空气,同时,如果患者术中需要放置支架,也可以作为指引导丝路径,很快放入支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颈动脉转流管,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转流管1和第二转流管2,所述第一转流管1与第二转流管2均为空心直管且相对端部的管头为圆弧结构,手术时简单的管头结构可以快速放入血管,手术者很容易掌握操作使用,圆弧结构的管头可以减少转流管对血管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所述第一转流管1与第二转流管2连接处垂直连接有延长管3,所述延长管3末端设置有双向阀4,延长管3既可以观察血液在转流管内是否通畅,也可以排出转流管中多余的空气,同时,如果患者术中需要放置支架,也可以在导丝指引下,很快放入,缩短手术时间,患者少受痛苦。所述第一转流管1的直径大于第二转流管2,可以更好的与近端较粗的血管和远端较细的血管配合。所述第一转流管1与第二转流管2管壁上设置有刻度线,能准确判断插入颈动脉的深度。所述第一转流管1与第二转流管2通过胶粘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医用级PVC或硅胶材料制成,减少材料对人体的损害,便于国内推广生产和使用。

使用时,在颈部堵塞动脉两端相应的部位放置转流管,将第一转流管1一端快速放入颈动脉近心端,第二转流管2快速放入颈动脉远心端,并同时使用无创血管钳钳夹,以便控制术中出血,保证大脑血液不阻断的情况下,对阻塞的血管进行内膜剥离和修补,并通过延长管3观察血液在转流管内是否通畅,也可以排出转流管中多余的空气,同时,如果患者术中需要放置支架,也可以在导丝指引下,很快放入,缩短手术时间,患者少受痛苦,术后去除转流管,缝合完成手术。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需求制作不同的规格型号。

结合附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

一种颈动脉转流管,所述第一转流管1还包括连接设置的过渡管5,所述过渡管5另一端连接第二转流管2,所述过渡管5中部开设通孔6且用于连通延长管3。

本实施例通过过渡管5连接,结构更合理,患者使用后损伤更小。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同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