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诊断床升降机构、诊断床及医疗设备。
背景技术:
: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设备、数字X线摄影(DR)设备等医疗设备中,用于承托患者的诊断床通常需要进行升降运动,以便将患者移动到有效诊断高度,之后再通过水平进给机构将患者移动到有效诊断区域内进行诊断。目前驱动诊断床进行升降运动的升降机构有平行四边形式、单剪刀式、双剪刀式以及1.5剪刀式等各种结构形式。此外,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还在致力于寻找其它形式的升降机构。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诊断床升降机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诊断床及医疗设备,用以简化升降机构的结构,并降低诊断床的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诊断床升降机构,包括:底部支撑座、垂直升降部件、摆臂部件、连接臂部件和用于承托床板的水平支撑件;其中,所述垂直升降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部支撑座上的升降器,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升降器的升降元件上的连接部件;所述摆臂部件包括:至少一个摆臂组件,每个摆臂组件包括一第一摆臂和一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的第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底部支撑座上,所述第一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摆臂的第一端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摆臂的第二端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水平支撑件上;所述连接臂部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臂,每个连接臂的第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件上,第二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对应的摆臂组件的第一摆臂的设定位置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垂直升降部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升降器外围的可伸缩的垂直导正组件。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垂直导正组件包括:可伸缩式配合的外导正套和内导正套,所述外导正套固定安装在所述底部支撑座上,所述内导正套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件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垂直升降部件进一步包括:一支撑板;所述升降器和所述外导正套通过所述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底部支撑座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垂直升降部件进一步包括一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升降器进行升降运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摆臂组件为:相向布置在所述垂直升降部件两侧的两个摆臂组件。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连接臂为:对应所述两个摆臂组件相向布置在所述垂直升降部件两侧的两个连接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别为:双侧带有折边的钣金成型件、框架或由框架和外罩构成的组装件。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臂为:U型钣金件、连接杆或连接支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诊断床,包括上述任一实现形式的诊断床的升降机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出的医疗设备,包括上述的诊断床。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改变了常规的设计思想,采用反剪刀式结构,取消目前剪刀式结构常用的直线导轨,并采用连杆增倍结构,通过升降器,如螺旋升降器带动连接臂,并通过连接臂拉动位于摆臂组件下端的第一摆臂升降,进而推动位于摆臂组件上端的第二摆臂以及与第二摆臂连接的水平支撑件升降,实现了水平支撑件上的床板的升降,并且由于这种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安装方便且成本较低。此外,这种结构还可以实现较低的工作位置和较大的升降范围。此外,通过在升降器的外围设置可伸缩的垂直导正组件,不仅可以辅助导正垂直升降的方向,而且还可以防止升降器受侧向载荷的影响,进而可延长升降器的使用寿命。另外,采用钣金件结构的摆臂组件和/或连接臂时,可进一步降低加工复杂度,降低成本。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升降机构的示例性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诊断床升降机构中的垂直升降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诊断床升降机构在第一位置时的主视图。图4为图1所示诊断床升降机构在第二位置时的主视图。其中,附图标记如下:标号含义10诊断床升降机构100底部支撑座200垂直升降部件210螺旋升降器211升降元件220连接部件230垂直导正组件231外导正套232内导正套240支撑板250电机300摆臂部件310摆臂组件311第一摆臂312第二摆臂400连接臂部件410连接臂500水平支撑件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描述。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设备结构,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除非另行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及科学术语具有如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普遍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本文的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所述术语仅是用来描述具体实施方案的而并不是意图对本实用新型造成限制。如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以及“所述”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本文内容明确地另行指定。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且成本相对较低的诊断床升降机构,改变了常规的设计思想,考虑采用反剪刀式结构,取消目前剪刀式结构常用的直线导轨,并采用连杆增倍结构。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升降机构10的示例性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诊断床升降机构10中的垂直升降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诊断床升降机构10在第一位置时的主视图。图4为图1所示诊断床升降机构10在第二位置时的主视图。本说明书中将主要基于图1所示方位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升降机构10进行详细描述,除非特殊说明,本说明书中为描述方便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垂直以及水平等方位均相对于图1所示视角而言。结合图1至图4,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诊断床升降机构10可包括:底部支撑座100、垂直升降部件200、摆臂部件300、连接臂部件400和水平支撑件500。其中,水平支撑件500用于承托诊断床的床板,其可以为板状结构或者也可以为框架结构等。例如可以为水平支撑板,或者也可以为水平支撑框架等。底部支撑座100可以为板状结构或者也可以为框架结构等。其上可具有用于固定安装垂直升降部件200的安装区,以及用于与摆臂部件300实现轴旋式连接的连接端,如耳环座或铰链孔等。如图2所示,垂直升降部件200可包括: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座100上的螺旋升降器210、固定安装在螺旋升降器210的升降元件211上的连接部件220、设置在所述螺旋升降器210外围的可伸缩的垂直导正组件230、以及支撑板24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升降器210可以是由蜗轮、蜗杆、箱体、轴承、丝杠等零部件组成的蜗杆丝杠升降器,其工作原理为:电机或者手动驱动蜗杆旋转,蜗杆驱动蜗轮减速旋转,蜗轮内腔加工为内螺纹,驱动丝杠上下移动,由于内部有蜗轮蜗杆、丝杠的减速作用,因此可以达到放大推力的作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螺旋升降器210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升降器,如滚珠丝杆升降机、锥齿轮升降机等。具体选用何种类型的螺旋升降器210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此处不对其进行限定。相应地,螺旋升降器210的升降元件211可以为上述的丝杆,或者在某些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为推杆等。考虑到有些螺旋升降器210自带电机,而有些螺旋升降器210不带电机,对于采用不带电机的螺旋升降器210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垂直升降部件200还可进一步包括:电机250,用于驱动所述螺旋升降器210。当然,垂直升降部件200也可不自带电机250,而直接在现场采用一外部电机驱动所述螺旋升降器210也可以。连接部件220可以为如图2中所示的带有连接耳环的部件,或者也可以是设置有轴套或耳环座的连接部件。垂直导正组件230可如图2所示,包括可伸缩式配合的外导正套231和内导正套232。其中,外导正套231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座100上,内导正套232固定安装在连接部件220上。除了图2中所示的由外导正套和内导正套构成的两节的导正组件结构之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垂直导正组件230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结构,例如,三节或更多节的导正组件结构等。该垂直导正组件230除了可以起到垂直导向的作用以外,还可以防止螺旋升降器210受到侧向载荷的影响。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若不考虑垂直导正及载荷影响等,也可以省略垂直导正组件230。支撑板240用于方便垂直升降部件200的前期安装,即可预先将螺旋升降器210及垂直导正组件230安装在该支撑板240上,之后再将垂直升降部件200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到底部支撑座100上,也就是说,螺旋升降器210和外导正套231可通过该支撑板240固定安装在底部支撑座100上。当前,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若不考虑此安装需求,该支撑板240也可以省略,即也可将螺旋升降器210及垂直导正组件230直接安装在底部支撑座100上。摆臂部件300可包括:至少一个摆臂组件310,本实施例中以包括两个摆臂组件310的情况为例,两个摆臂组件310相向布置在垂直升降部件20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每个摆臂组件310可包括一第一摆臂311和一第二摆臂312。其中,第一摆臂311的第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底部支撑座100上,例如,其可与底部支撑座100上的连接端通过转轴、连接销或铰链等连接。第一摆臂311的第二端与第二摆臂312的第一端可旋转地连接,例如可通过转轴、连接销或铰链等连接。第二摆臂312的第二端可旋转地安装在水平支撑件500上。相应地,水平支撑件500上可具有与第二摆臂312的第二端可旋转地连接的连接端,如耳环座或铰链孔等。相应地,第二摆臂312的第二端可与水平支撑件500上的连接端通过转轴、连接销或铰链等连接。可见,本文中提到的“可旋转地连接”或“可旋转地安装”等连接方式,可以是轴旋式连接方式或铰接式连接方式等。以下同。本实施例中,第一摆臂311和第二摆臂312可如图1所示,分别为双侧带有折边的钣金成型件,即扁U型钣金件。该钣金件结构的摆臂组件310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较低。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摆臂311和第二摆臂312也可以为其它的结构形式,例如可以为框架结构,或者也可以为由框架和外罩构成的组装件等结构。连接臂部件400可包括:至少一个连接臂410,本实施例中以包括两个连接臂410的情况为例,两个连接臂410对应两个摆臂组件310相向布置在垂直升降部件200的两侧。每个连接臂410的第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连接部件220上,第二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对应的摆臂组件310的第一摆臂311的设定位置处。该设定位置也称支点位置,其可根据实际需要的增倍效果确定。支点位置越低,增倍效果越大,升降驱动电机的推力也越大,即升降驱动电机运动很小的距离,床体会快速成倍的升高。本实施例中,连接臂410可如图1所示,为U型钣金件。该钣金件结构的连接臂410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较低。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连接臂410也可以为其它的结构形式,例如可以为连接杆或连接支架等。在上升驱动时,电机驱动螺旋升降器210的升降元件211向上运动,升降元件211带动与之连接的连接部件220以及与连接部件220连接的内导正套232上升,同时连接部件220拉动两个连接臂410的第一端向上运动,使两个连接臂410的第二端向靠近垂直升降部件200的方向旋转的同时,拉动摆臂组件310的第一摆臂311的第二端向靠近垂直升降部件200的方向旋转,使得第一摆臂311的第二端推动第二摆臂312及与第二摆臂312相连的水平支撑件500上升。即随着第一摆臂311与垂直升降部件200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小,水平支撑件500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同理,如图4所示,在下降驱动时,电机驱动螺旋升降器210的升降元件211向下运动,升降元件211带动与之连接的连接部件220以及与连接部件220连接的内导正套232下降,同时连接部件220拉动两个连接臂410的第一端向下运动,使两个连接臂410的第二端向远离垂直升降部件200的方向旋转的同时,拉动摆臂组件310的第一摆臂311的第二端向远离垂直升降部件200的方向旋转,使得第一摆臂311的第二端拉动第二摆臂312及与第二摆臂312相连的水平支撑件500下降。即随着第一摆臂311与垂直升降部件200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大,水平支撑件500的高度也越来越低,如图4所示,床体落下时的可达到较低的高度。由于两个连接臂410的铰接位置位于第一摆臂311的下部,因此可产生放大效应,从而提高运动速度,达到增倍效果,可以满足大行程的结构需求。上升时,由慢到快,下降时,由快到慢。本实施例中的结构运行稳定性高。上述实施例中,升降器均以螺旋升降器为例进行的描述,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升降器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升降器,如链轮链条升降器、带轮传动带升降器等。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升降机构进行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诊断床可包括上述任一具体实现形式的诊断床升降机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医疗设备可包括上述诊断床,并且,该医疗设备可以为MRI设备,也可以为CT设备或DR设备等。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改变了常规的设计思想,采用反剪刀式结构,取消目前剪刀式结构常用的直线导轨,并采用连杆增倍结构,通过升降器带动连接臂,并通过连接臂拉动位于摆臂组件下端的第一摆臂升降,进而推动位于摆臂组件上端的第二摆臂以及与第二摆臂连接的水平支撑件升降,实现了水平支撑件上的床板的升降,并且由于这种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安装方便且成本较低。此外,这种结构还可以实现较低的工作位置和较大的升降范围。此外,通过在升降器的外围设置可伸缩的垂直导正组件,不仅可以辅助导正垂直升降的方向,而且还可以防止升降器受侧向载荷的影响,进而可延长升降器的使用寿命。另外,采用钣金件结构的摆臂组件和/或连接臂时,可进一步降低加工复杂度,降低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