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经络按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络按摩仪。
背景技术:
经络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及任督二脉为主体,偏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联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整体,经络的通、阻,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所以人体经络必须时时保持畅通。人们通过采用按摩捶或找按摩师进行按摩。这样不是力度不够,达不到舒缓身体解除疲劳的作用,就是成本较高,无法实现在闲暇时就能按摩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络按摩仪,包括:手柄,手柄内部设有电池槽,电池槽设有电池槽盖,电池槽内部设有电池,手柄上设有电源开关,手柄的尾部设有与电池连接的充电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的充电插头;手柄的头部设有按摩座,按摩座上设有人体感应装置;
按摩座内部设有按摩组件,按摩组件包括壳体、按摩头和固定在壳体内的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功率模块连接,所述壳体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内穿设有伸缩轴,伸缩轴的第一端穿出第一通孔与按摩头连接,伸缩轴第二端穿出第二通孔连接有定位件,穿出第二通孔的伸缩轴外部套设有弹簧,弹簧一端与定位件相抵接,弹簧另一端与壳体壁相抵接;按摩座上设有用于安置按摩头的安置槽;
手柄内部还设有升压模块和控制器,所述升压模块连接功率模块,功率模块与控制器连接;人体感应装置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功率模块包括:驱动电路、单相桥式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单相桥式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依次连接,单相桥式电路还连接控制器;
充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可控稳压管、二极管、第一电位器和第二电位器,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可控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可控稳压管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位器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一电位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位器的滑动端与所述可控稳压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二电位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位器的滑动端连接,所述第二电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池的正极和所述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按摩座上设有设置有多个LED灯,每个LED灯分别与电池连接。
优选地,所述升压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MOS 开关电路、变压器和整流单元,所述MOS 开关电路连接电池,所述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MOS 管开关电路的触发信号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
优选地,手柄上还设有按摩调节档位开关,按摩调节档位开关与控制器连接,按摩调节档位开关包括:零档位,一档位,二档位,三档位。
优选地,人体感应装置包括:热敏电阻,热敏电阻一端接到放大器的二脚,另一端连接放大器的三脚,放大器的四脚连接+5V的电源VCC1,放大器的十一脚脚接地,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定时器的四脚,定时器的六脚和二脚同时接至电阻R4第二端和电容C1第一端的之间,电阻R4的第一端与电阻R3第二端连接;电阻R3第一端通过电阻R2连接电源VCC2,电容C1第二端接地,定时器的八脚接电源VCC3,定时器的一脚接地,定时器的三脚为信号的输出端,输出的信号连接控制器。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经络按摩仪根据需要进行档位选择,控制器根据档位控制功率模块调节按摩头力度,控制器控制功率模块输出给电磁感应线圈的电流大小和方向,电磁感应线圈根据输入电流大小的改变,带动按摩头的敲击力度进行改变,实现了根据不同档位不同的按摩效果,按摩力度可调,起到舒缓身体解除疲劳的作用。
电磁感应线圈得电后形成磁感应线,磁感应线切割伸缩轴,这里的伸缩轴即为铁心。电磁感应线圈得电后带动伸缩轴沿轴向运动,随着电磁感应线圈输入的电流方向不同,切割磁感线方向也随之变化,因此电磁感应线圈通过给定电流的方向带动伸缩轴沿轴向往复运动。为了提高击打力度,随着伸缩轴向前运动同时拉伸弹簧,电磁感应线圈断电时通过弹簧自身恢复力度可实现伸缩轴轴向向后移动,通过功率模块的导通时间控制输出的电流大小变化,电磁感应线圈带动按摩头沿着轴向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经络按摩仪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按摩组件结构图;
图3为经络按摩仪的示意图;
图4为人体感应装置电路图;
图5为充电电路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运用具体的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经络按摩仪,如图1至5所示,包括:手柄1,手柄1内部设有电池槽2,电池槽2设有电池槽盖,电池槽2内部设有电池11,手柄1上设有电源开关3,手柄1的尾部设有与电池11连接的充电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的充电插头4;手柄1的头部设有按摩座6;按摩座6上设有人体感应装置28;
按摩座6内部固定有按摩组件,按摩组件包括壳体23、按摩头8和固定在壳体23内的电磁感应线圈24,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4与功率模块连接,所述壳体23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25和第二通孔26,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4内穿设有伸缩轴9,伸缩轴9的第一端穿出第一通孔25与按摩头8连接,伸缩轴9第二端穿出第二通孔26连接有定位件22,穿出第二通孔26的伸缩轴9外部套设有弹簧21,弹簧21一端与定位件22相抵接,弹簧21另一端与壳体23壁相抵接;按摩座6上设有用于安置按摩头8的安置槽7;
手柄1内部还设有升压模块和控制器19,所述升压模块连接功率模块,功率模块与控制器19连接,人体感应装置28与控制器19连接。
所述功率模块包括:驱动电路15、单相桥式电路16和过流保护电路17,所述驱动电路15、单相桥式电路16和过流保护电路17依次连接,单相桥式电路17还连接控制器;单相桥式电路17为本领域常用的单相桥式电路。
所述按摩座6上设有设置有多个LED灯5,每个LED灯分别与电池连接。LED灯包括:电源LED灯,充电LED灯,工作LED灯。
所述升压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MOS 开关电路12、变压器13和整流单元14,所述MOS 开关电路12连接电池11,所述整流单元14的输出端连接驱动电路15的输入端,所述MOS管开关电路12的触发信号端连接控制器19的输出端。手柄1上还设有按摩调节档位开关10,按摩调节档位开关10与控制器19连接。按摩调节档位开关包括:零档位,一档位,二档位,三档位。
控制器19根据电源开关3的开启,通过MOS管开关单元把直流电变成单相交流电并控制输出给变压器13,变压器13进行升压在二次侧绕组上输出升压后的电流进行整流滤波成直流电发送给驱动电路15,驱动电路15导通给单相桥式电路16一定的压降,同时控制器19控制单相桥式电路16工作从而控制经络按摩仪工作。
这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档位选择,控制器根据档位控制功率模块调节按摩头力度,控制器控制功率模块输出给电磁感应线圈的电流大小和方向,电磁感应线圈根据输入电流大小的改变,带动按摩头的敲击力度进行改变,实现了根据不同档位不同的按摩效果。
本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线圈得电后形成磁感应线,磁感应线切割伸缩轴,这里的伸缩轴即为铁心。电磁感应线圈得电后带动伸缩轴沿轴向运动,随着电磁感应线圈输入的电流方向不同,切割磁感线方向也随之变化,因此电磁感应线圈通过给定电流的方向带动伸缩轴沿轴向往复运动。为了提高击打力度,随着伸缩轴向前运动同时拉伸弹簧,电磁感应线圈断电时通过弹簧自身恢复力度可实现伸缩轴轴向向后移动,通过功率模块的导通时间控制输出的电流大小变化,电磁感应线圈带动按摩头沿着轴向移动。
所述人体感应装置包括:热敏电阻R1,热敏电阻R1一端接到放大器U2的二脚,另一端连接放大器U2的三脚,放大器U2的四脚连接+5V的电源VCC1,放大器U2的十一脚脚接地,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定时器U3的四脚,定时器U3的六脚和二脚同时接至电阻R4第二端和电容C1第一端的之间,电阻R4的第一端与电阻R3第二端连接;电阻R3第一端通过电阻R2连接电源VCC2,电容C1第二端接地,定时器的八脚接电源VCC3,定时器U3的一脚接地, 定时器U3的三脚为信号的输出端,输出的信号连接控制器;当按摩调节档位开关处于零档位,且经络按摩仪处于通电状态时,经络按摩仪靠近人体,热敏电阻R1检测到人体热量向放大器发出感应信号,感应信号通过放大器U2进行放大,放大的信号经过定时器U3,定时器U3的4脚则为高电平,定时器处于触发的工作状态。定时器构成了多谐振荡器,其振荡的周期与外电路中的电阻R2、R3、R4和电容C1有关。在多谐振荡的作用下,定时器U3的三脚则输出方波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经络按摩仪运行。
充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可控稳压管VS、二极管D、第一电位器RP1 和第二电位器RP2,二极管D 为发光二极管,第一三极管Q1 为NPN 型,第二三极管Q2 和第三三极管Q3 均为PNP 型,第一电阻R1 的第一端同时与第三三极管Q3 的发射极和直流电源DC 的正极连接,直流电源DC 的负极与第四电阻R4 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 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二电阻R2 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 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1 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阻R2 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Q3 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 的集电极与第五电阻R5 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 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三极管Q1 的基极和可控稳压管VS 的负极连接,可控稳压管VS 的正极同时与第四电阻R4 的第二端、第一电位器RP1 的第一端、第六电阻R6 的第一端和电池11 的负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 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三极管Q2 的发射极和第一电位器RP1 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位器RP1 的滑动端与可控稳压管VS 的控制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 的基极同时与第二电位器RP2 的第一端和第二电位器RP2 的滑动端连接,第二电位器RP2 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R6 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 的集电极同时与电池11 的正极和二极管D 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 的正极与第五电阻R5 的第二端连接。
通过充电电路给电池11充电,确保不会过充,第三电阻R3、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位器RP1 和可控稳压管VS 组成精密可调稳压电路,第二三极管Q2、第二电位器RP2 和第六电阻R6 构成可调恒流电路,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五电阻R5 和二极管D 为充电指示电路,随着被充电池11电压的上升,充电电流将逐渐减小,待电池充满后第一电阻R1 上的压降将降低,从而使第三三极管Q3截止,二极管D将熄灭。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考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