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平衡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2692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平衡担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担架,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平衡担架。



背景技术:

担架为医疗、救护领域常见的使用工具,用于转移伤、病员的位置。为了便于使用,医院内的电梯普遍空间较大,能够容纳平放的担架。但是在其他使用情况,如:没有电梯的楼房或者坡度较大的地带,就会导致伤、病员容易从担架上摔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带有绑带的担架应运而生,能够有效的防止伤、病员从担架上摔落。但是这种担架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安全隐患,因为伤、病员往往身体状况不好,采用带有绑带的担架有可能导致伤、病员的伤势、病情加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平衡担架,不用对伤、病员的身体进行束缚,在坡度较大的路面上时,也能够保持伤、病员的身体处于水平状态,防止从担架上掉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平衡担架,包括承载架和两根托杆,所述两根托杆均通过支撑架连接在承载架的两侧,支撑架和托杆连接,承载架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和支撑架铰接,承载架的旋转轴上设有第一平衡传感器,第一平衡传感器和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电连接。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水平设置,可以带动承载架围绕水平轴旋转。

前述的一种自平衡担架中,支撑架成U型,支撑架一端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和承载架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二伺服电机和托杆相连,第二伺服电机同轴设有第二平衡传感器,第二平衡传感器和第二伺服电机电连接。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竖直设置,可以带动承载架围绕竖直轴旋转。

前述的一种自平衡担架中,托杆的中部设有第三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和托杆的两端铰接,第三伺服电机同轴设有第三平衡传感器,第三平衡传感器和第三伺服电机电连接。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方向同时垂直于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伺服电机的可以选用型号为型号为HS-1000SGT的电机。

前述的一种自平衡担架中,还包括供电装置,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三伺服电机均和供电装置电连接,托杆为空心的筒状,供电装置位于托杆内。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方式,承载架的边框为空心的筒状,供电装置位于承载架的边框内。

前述的一种自平衡担架中,所述承载架的旋转轴垂直于托杆。

前述的一种自平衡担架中,托杆的两端均设有水平设有的扶手,扶手固定连接在托杆上。

前述的一种自平衡担架中,还包括承重带,承重带套设在承载架上相对的两根边框上,套设有承重带的两根边框相互平行。承重带可以在边框上滑动,调节承重带的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手扶托杆的两端将承载架撑起,当行进在楼梯或者其它坡度较大的环境中时,平衡传感器会控制伺服电机正转或者反转,使承载架一直维持在水平状态。并且配有三个伺服电机,能够带动承载架沿X、Y、Z轴旋转,使位于承载架上的伤、病员不易送担架上掉落,也不用收到绑带的束缚,还不会出现头部向下倾斜的状况,对伤、病员的救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电路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1-承载架,2-第一伺服电机,3-托杆,4-第一平衡传感器,5-承重带,6-扶手,7-支撑架,8-旋转轴,9-边框,10-第二伺服电机,11-第三伺服电机,12-第二平衡传感器,13-第三平衡传感器,14-供电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自平衡担架,包括承载架1和两根托杆3,所述两根托杆3均通过支撑架7连接在承载架1的两侧,支撑架7和托杆3连接,承载架1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和支撑架7铰接,承载架1的旋转轴8上设有第一平衡传感器4,第一平衡传感器4和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电连接。

支撑架7成U型,支撑架7一端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和承载架1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二伺服电机10和托杆3相连,第二伺服电机10同轴设有第二平衡传感器12,第二平衡传感器12和第二伺服电机10电连接。托杆3的中部设有第三伺服电机11,第三伺服电机11和托杆3的两端铰接,第三伺服电机11同轴设有第三平衡传感器13,第三平衡传感器13和第三伺服电机11电连接。

还包括供电装置14,第一伺服电机2、第二伺服电机10和第三伺服电机11均和供电装置14电连接,承载架1的边框9为空心的筒状,供电装置14位于承载架1的边框9内。所述承载架1的旋转轴8垂直于托杆3。托杆3的两端均设有水平设有的扶手6,扶手6固定连接在托杆3上。还包括承重带5,承重带5套设在承载架1上相对的两根边框9上,套设有承重带5的两根边框9相互平行。

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一种自平衡担架,包括承载架1和两根托杆3,所述两根托杆3均通过支撑架7连接在承载架1的两侧,支撑架7和托杆3连接,承载架1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和支撑架7铰接,承载架1的旋转轴8上设有第一平衡传感器4,第一平衡传感器4和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电连接。支撑架7成U型,支撑架7一端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和承载架1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二伺服电机10和托杆3相连,第二伺服电机10同轴设有第二平衡传感器12,第二平衡传感器12和第二伺服电机10电连接。

托杆3的中部设有第三伺服电机11,第三伺服电机11和托杆3的两端铰接,第三伺服电机11同轴设有第三平衡传感器13,第三平衡传感器13和第三伺服电机11电连接。还包括供电装置14,第一伺服电机2、第二伺服电机10和第三伺服电机11均和供电装置14电连接,托杆3为空心的筒状,供电装置14位于托杆3内。

所述承载架1的旋转轴8垂直于托杆3。托杆3的两端均设有水平设有的扶手6,扶手6固定连接在托杆3上。还包括承重带5,承重带5套设在承载架1上相对的两根边框9上,套设有承重带5的两根边框9相互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当在坡度较大的路况下使用本担架时,由于担架两端的使用人员位于不同的高度,导致两根托杆3的两端均位于不同的高度,承载架1也产生倾斜的趋势。此时,平衡传感器4会控制伺服电机2正转或者反转,使承载架1保持水平,防止承载架1倾斜。第一伺服电机2、第二伺服电机10和第三伺服电机11控制承载架1在空间内保持水平。可以调节承重带5在承载架1的位置,从而调整伤、病员的重心,减小伺服电机2的负载,保证伤、病员的安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