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步态助行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脑卒中造成的下肢偏瘫病人的步态训练多采用人工辅助或设备辅助训练,现有的辅助训练设备大多都是固定设置在地面上,不能在地面上行走;运动轨迹为简单的圆形,不能模拟正常行走的步态轨迹;不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训练模式,不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速度调节。
申请号为201420167495.2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步态训练装置,其包括门框减重架、控制系统和步态训练机,步态训练机包括底架、电机、连杆支架、主轮、飞轮兼阻力调节器以及活动架,活动架上设有脚部支撑装置,脚部支撑装置与连接板固定连接,脚部支撑装置上设有腿部绑定架,脚部支撑装置上设有滑轮,滑轮设置于滑槽内,主轮上设有曲轴,曲轴与所述连接板的前端连接;主轮与所述飞轮兼阻力调节器通过皮带连接。
对比文件所述的训练装置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站立支持,模拟正常直立行走姿态;同时,患者能够实现被动、主动步态训练的切换;但是对比文件中所述的自动步态训练装置通过主轮和滑槽带动脚部支撑装置运动,脚步支撑装置为前、后交叉运动,运动时脚步支撑装置为倾斜面且会进行上下摆动,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脚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整体受力比较大,不适合重症下肢偏瘫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且对比文件所述的自动步态训练装置只能架设在地面上进行锻炼,不能在地面上行走,当患者想要在室外边行走、边锻炼时对比文件所述的技术方案无法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步态助行训练装置,能够让使用者进行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训练时可以模拟正常行走的步态轨迹且步态轨迹更加平稳,同时使用者可以控制训练装置在地面上边行走边锻炼。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步态助行训练装置,包括底架、左踏板和右踏板,底架上设有动力单元、扶手支架和踏板驱动装置,所述左踏板和右踏板与踏板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踏板驱动装置包括左驱动轮单元、右驱动轮单元;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均包括两个具有偏心轴的驱动轮对;左踏板水平设置在左驱动轮单元上且左踏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左驱动轮单元的两个驱动轮对的偏心轴相铰接,右踏板水平设置在右驱动轮单元上且右踏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右驱动轮单元的两个驱动轮对的偏心轴相铰接,左踏板和右踏板上均设置有腿部绑定架;左踏板前端内侧的驱动轮与右踏板前端内侧的驱动轮共有第一同心轴,动力单元与第一同心轴通过传动装置传动连接,左踏板的运动方向与右踏板的运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左踏板后端内侧的驱动轮与右踏板后端内侧的驱动轮共有第二同心轴。
进一步地所述左驱动轮单元中的两个驱动轮对之间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和/或右驱动轮单元中的两个驱动轮对之间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变速电机、离合器及控制单元,变速电机和离合器相配合设置,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变速电机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和离合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蓄电池,蓄电池设置在底架上,蓄电池为控制单元、变速电机和离合器供电。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脚,所述支撑脚设置在底架下方,支撑脚上设置有螺栓,底架下端面上设置有与螺栓相配合的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扶手支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为具有内套杆和外套筒的伸缩套筒结构,外套筒上设有限制内套筒移动的定位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为两对并分别设置在底架的前端上方和后端上方;设置在扶手支架后端上方的一对支撑杆之间还设置有安全门,安全门一端通过铰链与其中一个支撑杆相连接,安全门的另一端通过锁扣与另一个支撑杆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门上设有座椅。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为链条。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动力单元的运转,从而让患者选择进行主动训练或被动训练;通过左踏板和右踏板分别水平设置在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上,左驱动轮单元带动左踏板运动,右驱动轮单元带动右踏板运动,左踏板前端内侧的驱动轮与右踏板前端内侧的驱动轮共有第一同心轴,左踏板和右踏板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设置方式,患者在左踏板和右踏板上进行锻炼时,左踏板和右踏板在模拟正常行走的步态轨迹的同时能始终保持水平,病人的踝关节和膝关节受力比较小,步态轨迹更加平稳,并且使用者可以控制训练装置在地面上边行走边锻炼。
进一步地左踏板后端内侧的驱动轮与右踏板后端内侧的驱动轮共有第二同心轴,可以让左踏板和右踏板受力均匀,并可分担第一同心轴的受力,延长装置的实用寿命。
进一步地通过离合器和变速电机的相配合设置,在被动训练模式下变速电机与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相传动,在主动模式下变速电机与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的传动相分离,可以对动力单元进行有效的保护。
进一步地底架下方设置由可控制底架升降的支撑脚,通过支撑脚控制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与地面分离或接触,从而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选择使用装置在地面上行走训练或者把装置架设在地面上训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步态助行训练装置,包括:控制单元1、底架3以及设置在底架3上的动力单元、扶手支架2、踏板驱动装置和蓄电池6;动力单元包括变速电机4和离合器5,变速电机4和离合器5相配合设置,控制单元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变速电机4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和离合器5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控制单元1控制变速电机4八档可调,当在被动训练时可使根据使用者的状况进行速度调节;蓄电池6为控制单元1、变速电机4和离合器5供电。
所述踏板驱动装置包括左驱动轮单元、右驱动轮单元,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均包括两个具有偏心轴19的驱动轮对20;左踏板7水平设置在左驱动轮单元上且左踏板7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左驱动轮单元的两个驱动轮对20的偏心轴19相铰接,右踏板8水平设置在右驱动轮单元上且右踏板8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右驱动轮单元的两个驱动轮对20的偏心轴19相铰接,左踏板7和右踏板8上均设置有腿部绑定架15;左踏板7前端内侧的驱动轮与右踏板8前端内侧的驱动轮共有第一同心轴9,左踏板7后端内侧的驱动轮与右踏板8后端内侧的驱动轮共有第二同心轴10,通过设置第一同心轴9,既可以让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之间互相可以传动,又可以防止在锻炼时左驱动轮单元与右驱动轮单元的相对应设置发生位移,通过第二同心轴10,可以让左踏板7和右踏板8受力均匀,并可分担第一同心轴9的受力,延长装置的实用寿命;左驱动轮单元外侧的两个驱动轮的外侧面上和右驱动轮单元外侧的两个驱动轮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同心轴21,左驱动轮单元中外侧的驱动轮的同心轴21之间通过同步带17传动连接,这里也可以是右驱动轮单元中外侧的驱动轮的同心轴21之间通过同步带17传动连接,或者是这两种方案同时实施,通过同步带17进行传动,不仅可以对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的运动起到同步作用,还能分担左踏板7和右踏板8的受力,减少踏板的损坏几率;离合器5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主动链轮21,第一同心轴9上设置有从动链轮18,主动链轮21的从动链轮18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左踏板7的运动方向与右踏板8的运动方向相反;通过左踏板7和右踏板8分别水平设置在左驱动轮单元和右驱动轮单元上,左驱动轮单元带动左踏板7运动,右驱动轮单元带动右踏板8运动,左踏板7前端内侧的驱动轮与右踏板8前端内侧的驱动轮共有第一同心轴9,左踏板7和右踏板8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设置方式,患者在左踏板7和右踏板8上进行锻炼时,左踏板7和右踏板8在模拟正常行走的步态轨迹的同时能始终保持水平,病人的踝关节和膝关节受力比较小,步态轨迹更加平稳,并且使用者可以控制训练装置在地面上边行走边锻炼。
所述扶手支架2包括两对支撑杆12,两对支撑杆12并分别设置在底架3的前端上方和后端上方;所述支撑杆12为具有内套杆和外套筒的伸缩套筒结构,外套筒上设有限制内套筒移动的调节螺钉16,通过调节螺钉16调节支撑杆的伸缩可以适用不同患者的身高要求;设置在扶手支架2后端上方的一对支撑杆12之间还设置有安全门13,安全门13一端通过铰链与其中一个支撑杆12相连接,安全门13的另一端通过锁扣与另一个支撑杆12相连接,安全门13上设有座椅14,通过在安全门13上设置座椅14,可以方便患者进行坐位训练。
所述底架3的下方设置有支撑脚11,支撑脚11上设置有螺栓,底架下端面上设置有与螺栓相配合的螺纹孔,通过支撑脚11控制底架3上升或降下,从而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选择使用装置在地面上行走训练或者把装置架设在地面上训练。
使用时,当支撑脚11降下后,病人打开安全门13,脚部踩到左踏板7和右踏板8上;进入训练装置后,将安全门13关闭,坐在座椅14上,然后将腿部绑定架15绑紧在病人小腿部位;根据病人的身高,松开调节螺钉16,调节扶手支架2的高低;通过控制单元1设置训练模式;在主动训练模式下,变速电机4停止,离合器5松开,病人可以很轻松的进行训练;在被动训练模式下,变速电机4启动,离合器5的两个离合片相结合,变速电机4带动左踏板7和右踏板8运动;当支撑脚11升起后,整个装置能够在地面进行运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