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夹板及一种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9865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夹板及一种引流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夹板及一种引流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管夹板均为普通卡槽式管夹板,具体见图1所示,其包括一主板2,主板2为一个片状塑胶板,其中间开有一个孔径渐变式的条形孔,该条形孔包括一大头端201和一小头端202。在引流器中,一般设有两个这种管夹板,1个用于控制橡胶棒的开或关,另一个用于控制连接管的开或关,当需要打开连接管1时,应当用手将连接管1沿条形孔的轮廓线推到条形孔的大头端201,当需要关闭连接管1时,应当用手将连接管1沿条形孔的轮廓线推到条形孔的小头端202。

但是,这种卡槽式管夹板的加工尺寸固定,若连接管1的外径尺寸为上限允差时,将难以卡紧;若连接管1的外径尺寸为下限允差时,则将使引流器造成漏气。

而且,在生产安装时需用较大力才能卡紧,且临床使用时,医生常会遇到管夹板过紧而难以打开、未能顺利实施引流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卡槽式管夹板的外形尺寸固定、易导致难以卡紧或漏气的缺陷,以及使用时用力较大的缺陷,而提供了一种管夹板及一种引流器。所述管夹板克服了因橡胶棒和连接管允差不匹配出现的难以安装或漏气的缺陷;生产安装极为方便,操作便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夹板,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一弹性件和一紧固件,所述弹性件包括一上夹持臂和一下夹持臂,所述上夹持臂的左端和所述下夹持臂的左端相互连接以形成一封闭端、右端相互分离以形成一开放端,所述上夹持臂的右端还开设有一上下竖直贯通的通孔,所述下夹持臂的对应位置开处设有一卡紧槽,所述紧固件从上至下穿设所述通孔,所述紧固件的末端卡紧于所述卡紧槽内,所述紧固件用于控制所述上夹持臂和所述下夹持臂之间的间距,从而使所述弹性件形成为一个通过所述开放端的间距调节实现所述封闭端的夹角在0°至锐角内变化的三角状弹性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夹持臂的左端和所述下夹持臂的左端为一体的弹性结构,以形成所述封闭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夹持臂的左端和所述下夹持臂的左端采用一弹性连接件连接,以形成所述封闭端。

其中,所述弹性连接件较佳地为一弹簧。

其中,所述封闭端的夹角为0°时,所述上夹持臂和所述下夹持臂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橡胶棒或连接管的壁厚的两倍。

其中,所述锐角的度数确定以保证所述上夹持臂和所述下夹持臂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橡胶棒或连接管的外径为准,较佳地为30°~45°。

较佳地,所述的紧固件包括一螺纹杆和一旋转头,所述螺纹杆从上至下穿设于所述通孔中,其上端突出于所述上夹持臂的上方,其底端卡紧于所述下夹持臂的卡紧槽内,且其整体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封闭端的夹角为所述锐角时所述上夹持臂和所述下夹持臂之间的间距,所述旋转头可调节式地拧设在位于所述上夹持臂上方的所述螺纹杆上。

较佳地,所述的旋转头为一螺母或一旋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引流器,其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引流瓶、一橡胶棒、一鲁尔接头、一连接管和一T塔接头,所述引流瓶的顶部端口与所述橡胶棒连接,所述橡胶棒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鲁尔接头与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T塔接头连接,其特点在于,所述引流器还包括两个上述的管夹板,其中一个所述的管夹板垂直卡设于所述橡胶棒上,并且不与所述引流瓶的顶部端口或所述鲁尔接头重叠,用于控制所述橡胶棒的连通或闭合;另一个所述的管夹板垂直卡设于所述连接管上,用于控制所述连接管的连通或闭合。

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夹板用于引流器时,所述橡胶棒或连接管垂直设于两个夹持臂之间的空间内,并通过紧固件控制橡胶棒或连接管的打开或闭合。当所述封闭端的夹角从0°调节为锐角时,橡胶棒或连接管的状态从闭合状态逐渐过渡为打开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下”、“左”、“右”等用词只是为了描述方便设定的,并不能理解为对于结构本身作出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夹板尤其适用于引流器中。所提供的管夹板克服了因橡胶棒和连接管允差不匹配出现的难以安装或漏气的缺陷;生产安装极为方便,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卡槽式管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管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管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管夹板的旋转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引流器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三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夹板如图2所示,其包括一弹性件和一紧固件4,所述弹性件包括一上夹持臂301和一下夹持臂302,所述上夹持臂301和所述下夹持臂302的左端相互连接以形成一封闭端、右端相互分离以形成一开放端,所述上夹持臂301的右端还开设有一上下竖直贯通的通孔,所述下夹持臂302的对应位置开处设有一卡紧槽,所述紧固件4从上至下穿设所述通孔,所述紧固件4的末端卡紧于所述卡紧槽内,用于控制所述上夹持臂301和所述下夹持臂302之间的间距,从而使所述弹性件形成为一个通过所述开放端的间距调节实现所述封闭端的夹角调节的三角状弹性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夹持臂301和所述下夹持臂302之间为一体的弹性结构。

所述封闭端的夹角在0°至锐角范围内进行调节。其中,所述封闭端的夹角为0°时,所述上夹持臂301和所述下夹持臂302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连接管1的壁厚的两倍。

其中,所述锐角的度数确定以保证所述上夹持臂301和所述下夹持臂302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连接管1的外径为准,本实施例为30°。

所述的紧固件4包括一螺纹杆402和一旋转头,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头为一螺母401。所述螺纹杆402从上至下穿设于所述通孔中,其上端突出于所述上夹持臂301的上方,其底端卡紧于所述下夹持臂302的卡紧槽内,且其整体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封闭端的夹角为所述锐角时所述上夹持臂301和所述下夹持臂302之间的间距,所述旋转头可调节式地拧设在位于所述上夹持臂301上方的所述螺纹杆402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夹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旋转头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图5所示。相比实施例1的管夹板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管夹板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上夹持臂301和所述下夹持臂302的左端采用一弹簧303连接,且所述旋转头为一旋钮403,便于手动调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夹板,生产安装极为方便,安装时不会因橡胶棒和连接管允差不匹配出现难以安装或漏气现象,橡胶棒和连接管经管夹板夹紧后,非常牢固不易松动、密封性好,临床使用时,只要轻轻拧开橡胶棒和连接管处的管夹板的螺母或旋钮,即可迅速释放瓶体内的高负压,操作极为便捷。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引流器的结构如图6所示,其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引流瓶5、一橡胶棒6、一鲁尔接头8、一连接管1和一T塔接头7,所述引流瓶5的顶部端口与所述橡胶棒6连接,所述橡胶棒6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鲁尔接头8与所述连接管1连接,所述连接管1的另一端与所述T塔接头7连接,所述引流器还包括两个实施例1所述的管夹板,其中一个所述的管夹板垂直卡设于所述橡胶棒6上(即图6的A位置处),并且不与所述引流瓶5的顶部端口或所述鲁尔接头8重叠,用于控制所述橡胶棒6的连通或闭合;另一个所述的管夹板垂直卡设于所述连接管1上(即图6的B位置处),用于控制所述连接管1的连通或闭合。

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夹板用于引流器时,所述橡胶棒6或连接管1垂直设于上夹持臂301和下夹持臂302之间的空间内,并通过紧固件控制橡胶棒6或连接管1的打开或闭合。当所述封闭端的夹角从0°调节为锐角时,橡胶棒6或连接管1的状态从闭合状态逐渐过渡为打开状态。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