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幽门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8058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治疗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幽门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幽门凿。
背景技术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根本治疗是行幽门环肌切开术。传统手术是在右上腹作一切口,将幽门提出腹腔外行手术治疗,但其疤痕明显,不美观。1991年Alain等首次报道了三孔法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目前三孔法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安全的,比传统开腹手术更美观。随着腹壁无疤痕手术的兴起,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越来越多被报道,手术多利用幽门刀进行,但由于经脐单部位操作下,幽门刀和镜头在腹腔内几乎平行的,刀头难以直视,另外幽门刀无止血功能,这样造成术野不清,容易造成幽门粘膜穿孔。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幽门凿,缩短了幽门环肌切开术,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增加了手术视野清晰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效率更高、手术更加安全、手术效果更好的特点。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治疗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幽门凿,包括凿柄和凿杆,所述凿杆前端设有一凿头,所述凿头顶端设有一钝性弧面,所述钝性弧面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倾斜面,所述钝性弧面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圆弧过渡面,所述钝性弧面与倾斜面呈圆弧过渡,所述钝性弧面与所述圆弧过渡面呈圆弧过渡,所述钝性弧面厚度尺寸为0.2mm~0.6mm,所述钝性弧面宽度尺寸为2.5mm~5.0mm,所述倾斜面相对垂直线的倾斜角度为2°~8°。所述钝性弧面优选厚度尺寸为0.3mm~0.5mm。所述钝性弧面宽度尺寸为3.0mm~4.0mm。所述凿杆长度尺寸为15cm~25cm。所述倾斜面相对垂直线的优选倾斜角度为2°~4°。本实用新型通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设计,利用幽门凿替代传统的幽门刀,缩短了幽门环肌切开术,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增加了手术视野清晰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效率更高、手术更加安全、手术效果更好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凿头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凿头左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幽门凿,包括凿柄2和凿杆1,凿杆1前端设有一凿头3,凿头3顶端设有一钝性弧面31,钝性弧面31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一倾斜面32,钝性弧面31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圆弧过渡面33,钝性弧面31与倾斜面32呈圆弧过渡,钝性弧面31与圆弧过渡面33呈圆弧过渡,钝性弧面31厚度H尺寸为0.2mm~0.6mm,钝性弧面31宽度D尺寸为2.5mm~5.0mm,倾斜面32相对垂直线的倾斜角度α为2°~8°。进一步,本实用新型钝性弧面31优选厚度H尺寸为0.3mm~0.5mm,其中优选的具体厚度H尺寸为0.3mm、0.35mm、0.4mm、0.45mm、0.5mm。进一步,本实用新型钝性弧面31宽度D尺寸为3.0mm~4.0mm,其中优选的具体宽度D尺寸为3.0mm、3.5mm、4.0mm。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凿杆1长度L尺寸为15cm~25cm,其中优选的具体长度L尺寸为15cm、18cm、20cm、22cm、24cm。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倾斜面32相对垂直线的优选倾斜角度α为2°~4°,倾斜面32由钝性弧面31处向下逐渐增厚,其中优选的具体倾斜角度α为2.5°、2.6°、2.7°、2.8°、2.9°、3.0°、3.2°。依据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临床手术相关资料:幽门环肌切开术。病例纳入标准:1、有非胆汁性呕吐病史;2、经B超检查幽门肌层厚度均大于4mm;3、上消化道碘油造影提示:幽门管线样变或不显影伴胃排空延迟,提示幽门部梗阻。病例情况:幽门刀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17d~71d,体重2.3kd~4.1kg;幽门凿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5d~72d,体重2.5kg~4.5kg;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实用新型手术方法为:所有病例术前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前经胃管排空胃内容物。患儿仰卧位,胸部略垫高,显示器置于头侧,术者位于患儿左侧,助手位于患儿右侧。术中气腹压力设定在8~10mmHg,于脐轮上缘12点方向沿脐窝弧形切开5mm,直视下置入Trocar及30度镜头,建立气腹后,再分别于脐轮3点方向、9点方向处作长约3mm的切口,在腔镜监视下将操作钳直接置入腹腔。沿胃体找到肥大的幽门,经3点方向置入的抓钳固定胃体前壁近幽门处,并适当向前下翻转牵拉,暴露幽门管对系膜侧无血管处。切开幽门肌层后,再置入幽门分离钳将幽门肌层分开使幽门管黏膜完全膨出,由胃管注入空气100mL,胃充盈后,观察气体通过幽门是否通畅,有无漏气现象。检查无异常后,大网膜覆盖于幽门上方。去除操作器械,取消气腹,拔除Trocar,缝合脐部小切口的腹膜及筋膜缺损。医用组织胶粘合皮肤。两组在切开幽门肌层的方法不同:幽门刀组:于9点处置入幽门刀,切开部分幽门浆肌层后,回缩刀头,用头端左右旋转扩大切开,再换幽门分离钳分离幽门肌层;幽门凿组:于9点处置入电凝钩,自幽门的十二指肠端向胃端电凝开部分幽门浆肌层,置入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幽门凿,凿开幽门肌层至粘膜并左右旋转幽门凿扩大肌肉之间的间隙。通过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幽门凿组明显短于幽门刀组,术中出血量幽门凿组明显少于幽门刀组。在并发症上,两组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切口疝,但幽门刀组出现2例幽门粘膜破裂,均中转行开腹手术,幽门刀组造成幽门浆膜撕裂5例,幽门凿组发生幽门浆膜撕裂1例。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脐部切口无明显疤痕。具体参数如下表所示:手术幽门刀组和幽门凿组临床资料比较分类幽门凿幽门刀P手术时间(min)27.8±3.736.3±8.3<0.05术中出血量(ml)1.3±0.42.3±0.8<0.05手术并发症例数17<0.05从两组的数据比较来看,在手术时间上幽门凿组明显短于幽门刀组,术中出血量幽门凿组明显少于幽门刀组。由于幽门刀和镜头都从脐部进入,镜头和幽门刀几乎是并行关系,所以刀头难以直视,造成术者对刀头和幽门管壁之间的距离位置很难准确定位,这明显增加了手术的时间和术中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幽门刀无止血作用,增加了出血量,手术视野也容易模糊,有时需反复用吸引器吸血,手术器械的反复交换也增加了手术时间;然而利用幽门凿组,由于电凝钩钝头的钩是弯的,在单部位操作下的腔镜视野很容易看清电凝钩的位置,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电凝的位置及深度,另外电灼开幽门浆肌层后,由于电凝的自身止血作用,出血量少,视野清晰。在并发症上,幽门刀组有幽门浆膜撕裂5例,2例幽门粘膜破裂,而幽门凿组仅1例发生幽门浆膜撕裂。分析幽门浆膜撕裂,是由于幽门刀切开肌层不够,用幽门分离钳分离时幽门钳从肌层中间滑脱,造成幽门浆膜撕裂。虽然5例幽门浆膜撕裂没有修补处理,对术后恢复无影响,但这肯定增加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出血风险。2例穿孔,1例是由于幽门肌层切开的不够,直接用力用分离钳分离造成,1例是幽门刀头切深过度造成十二指肠端粘膜穿孔。这些并发症都是由于在脐部单部位操作下幽门刀头难以直视,对刀头切开幽门肌层的深度难以把握造成的,而幽门凿组,由于电凝钩的自身特点,在单部位操作下容易看清电凝钩的位置,不会造成电灼穿孔。同时由于幽门凿的应用,即使电灼开的幽门肌层较浅,固定好幽门管后,由于幽门凿的自身钝性结构特点,即使用较大力凿开幽门肌层,也不用担心会穿孔。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幽门凿,因本实用新型所涉及产品其结构形状呈凿状结构,用于幽门环肌切开术中使用,故命名为幽门凿。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设计,利用幽门凿替代传统的幽门刀,缩短了幽门环肌切开术,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增加了手术视野清晰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效率更高、手术更加安全、手术效果更好的特点。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