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的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5305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的控制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电路,具体涉及一种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伴有恶心、呕吐,患者常有抑郁等精神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的偏头痛甚至会引起残疾。

目前,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的方法见效慢、且伴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对身体有损伤,且需要每天三餐按时服用,比较麻烦,且花费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的控制电路,能输出低频脉冲对人体的前额三叉神经进行脉冲治疗,以缓解偏头痛病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的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升压模块、电脉冲驱动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升压模块、电脉冲驱动模块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所述升压模块还分别与电源模块、电脉冲驱动模块连接。

还包括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连接的模数转换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蓝牙模块;所述模数转换模块与电脉冲驱动模块连接;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分别与模数转换模块、蓝牙模块连接。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包括芯片U2以及外围电路,该芯片U2的型号为MSP430G2352IRSA16。

所述电脉冲驱动模块包括电阻R4、电阻R8、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9、三极管Q10、三极管Q13、三极管Q14、二极管Q11和二极管Q12;

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依次经电阻R18、电阻R19与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经电阻R21与芯片U2的P12脚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18与电阻R19的连接点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经电阻R20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还经电阻R14与芯片U2的P2脚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的发射极经二极管Q12与三极管Q14的集电极连接;

三极管Q5的集电极经电阻R22后接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经二极管Q11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9的基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8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经电阻R13与芯片U2的P13脚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8与三极管Q3的基极的连接点经电阻R4与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经电阻R12接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升压模块包括三极管Q2、电阻R5、二极管Q1、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

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容C3与芯片U2的P4脚连接,电阻R5与电容C3并联,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经二极管Q1、电容C1后接地,电容C2与电容C1并联;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能够输出低频脉冲,用于对人体的前额三叉神经进行脉冲治疗,以缓解偏头痛的病情,且对人体无任何损伤和副作用;

(2)能够与手机进行通信,治疗过程中的数据可发送至手机端进行保存和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为图1中数据处理模块与电源模块的电路图;

图3为图1中升压模块的电路图;

图4为图1中电脉冲驱动模块的电路图;

图中:1、电源模块,2、升压模块,3、电脉冲驱动模块,4、数据处理模块,5、蓝牙模块,6、数据采集模块,7、模数转换模块,8、电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的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模块1、升压模块2、电脉冲驱动模块3和数据处理模块4;所述电源模块1、升压模块2、电脉冲驱动模块3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4连接;所述升压模块2还分别与电源模块1、电脉冲驱动模块3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的控制电路,还包括分别与数据处理模块4连接的模数转换模块7、数据采集模块6和蓝牙模块5;所述模数转换模块7与电脉冲驱动模块3连接;所述数据采集模块6分别与模数转换模块7、蓝牙模块5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数据处理模块4包括芯片U2及外围电路,该芯片U2的型号为MSP430G2352IRSA16。芯片U2的P1脚接VDD,芯片U2的P2脚、P12脚、P13脚分别与电脉冲驱动模块3连接;芯片U2的P5脚和P7脚分别与电源模块1连接,芯片U2的P4脚与升压模块2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电源模块1包括芯片U1及外围电路,芯片U1的型号为TPS73101DBVR。芯片U1的P3脚与芯片U2的P7脚连接,芯片U1的P3脚还经电阻R17、电阻R15与芯片U2的P5脚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升压模块2包括电阻R5、三极管Q2、电感L1、二极管Q1、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以上各元器件的连接关系如下:

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容C3与芯片U2的P4脚连接,电阻R5与电容C3并联,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感L1与电源VBAT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经二极管Q1、电容C1后接地,电容C2与电容C1并联;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如图4所示,电脉冲驱动模块3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9、三极管Q10、三极管Q13、三极管Q14、二极管Q11和二极管Q12;以上各元器件的连接关系如下:

三极管Q5的基极经电阻R10接电源VC1,三极管Q5的基极还依次经电阻R18、电阻R19与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经电阻R21与芯片U2的P12脚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18与电阻R19的连接点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经电阻R20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还经电阻R14与芯片U2的P2脚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的发射极经二极管Q12与三极管Q1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经电阻R22后接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经电阻R9与电源VC1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经二极管Q11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9的基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8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经电阻R13与芯片U2的P13脚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8与三极管Q3的基极的连接点经电阻R4与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3的基极还经电阻R3接电源VC1,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经电阻R12接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

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包括治疗仪本体、电极片8,且治疗仪本体呈类眼镜架的形状,治疗仪本体的内侧壁具有与人体头部相适应的弧度。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的控制电路布置到PCB上后形成控制电路板,将该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治疗仪本体内。治疗仪本体内还设有电池和麦克风,通过电池向控制电路板供电。

如图1和图4所示,使用时,将电极片8分别与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治疗时,通过电脉冲驱动模块3输出100HZ的低频脉冲到电极片8上,电极片8贴合于人体前额,通过变频的低频脉冲对前额三叉神经进行脉冲治疗,能够缓解和治疗偏头痛。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能够通过蓝牙模块5与手机连接通讯连接,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模数转换模块7将低频脉冲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由数据采集模块6采集后通过蓝牙模块5发送至手机端,由手机端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后生成用户的脉冲报告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