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9795阅读:26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头,尤其是一种留置针。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其能在血管留置数天,减少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患者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以及危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的输注,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普通留置针在临床穿刺完毕后,钢针抽出时一般都是通过护士手持针柄慢慢抽出,抽出的同时还要将导管插入血管内,因此现有的留置针普遍存在操作复杂的问题。其次,现有的留置针都为一次性的,使用一次后留置针的材料需要全部废弃,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也造成了对原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留置针,不仅实现了留置针的便于操作,同时还实现了留置针中部分部件的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留置针,包括外针管和内针管,外针管固定在外针座上,外针座固定在外针管的后部,内针管固定在内针座上,其中,所述内针座固定在内针管的尾部,内针管的前端设置在外针管内,内针管的中后端设置在外针座内,内针座设置在外针座内,内针座与外针座接触的侧壁上设有固定内针座的插销;

所述外针座的内表面固定有固定块,固定块设置在内针座和外针管之间,固定块内固定有导向管,内针管设置在导向管内,内针管在导向管内移动;

所述固定块和内针座之间的外针座的外表面设有管套,管套与外针座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内设有检测光源和光电接收器,检测光源和光电接收器对称设置在管套的内表面上,检测光源和光电接收器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固定块和内针座之间的内针管的外表面固定有内针管套,内针管套具有遮光性,内针管套与固定块之间连接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检测光源位于固定块和内针管套之间;

所述外针座的尾部设有肝素帽,肝素帽包括肝素帽体和肝素帽盖,肝素帽体位于外针座尾部的环形外侧,肝素帽盖位于肝素帽体的中心位置,肝素帽盖通过过盈配合与肝素帽体连接,肝素帽盖的外侧设有把手,肝素帽盖内设有通电螺旋管,通电螺旋管与控制器连接,对应的在内针座朝向肝素帽盖的一侧设有铁片。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块与外针管之间的外针座上设有进液管。药液通过进液管进入留置针内。

所述的控制器是型号为STM32的单片机,该单片机可以同时对多个光电接收器进行控制。

所述检测光源发出特定波长的检测光线,其波长为290-385nm。光电接收器对检测光源发生的光线进行实施监测。

所述肝素帽体内侧的外针座外壁上设有外针座凸起。

所述内针管通过过盈配合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内针座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的弹力和磁力实现了内针管的自动回撤,简化了护士对留置针的操作使用;同时该留置针的部分零部件如肝素帽、固定座等部件可以循环使用,大大提高了留置针的使用率,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外针管;2导向管;3外针座;4固定块;5管套;6检测光源;7内针座;701铁片;8肝素帽体;9肝素帽盖;901把手;902通电螺旋管;10外针座凸起;11光电接收器;12内针管套;13弹簧;14进液管;15内针管;16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的留置针包括外针管1和内针管15,其中外针管1固定在外针座3上,外针座3固定在外针管1的后部,内针管15固定在内针座7上,内针座7固定在内针管15的尾部,内针管15通过过盈配合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内针座7内。内针管15的前端设置在外针管1内,内针管15的中后端设置在外针座3内,内针座7设置在外针座3内。此时外针座3的侧壁上设有插销16,通过插销16使内针座7的位置固定。

所述外针座3的内表面设有固定块4,固定块4与外针座3固定连接,固定块4设置在内针座7和外针管1之间,固定块4内固定有导向管2,内针管15设置在导向管2内,内针管15可以在导向管2内移动,导向管2主要起到导向作用,防止内针管15的针头在前后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对患者造成痛苦。固定块4与外针管1之间的外针座3上设有进液管14,药液通过进液管14进入留置针内。

固定块4和内针座7之间的外针座3的外表面设有管套5,管套5与外针座3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内设有检测光源6和光电接收器13,检测光源6和光电接收器13对称设置在管套5的内表面上,检测光源6和光电接收器13与控制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控制器是型号为STM32的单片机,该单片机可以同时对多个光电接收器13进行控制。检测光源6发出特定波长的检测光线,其波长为290-385nm,光电接收器13对检测光源6发生的光线进行实施监测。同时,固定块4和内针座7之间的内针管15的外表面固定有内针管套12,内针管套12具有遮光性,使得光电接收器13接收不到检测光源6发出的光线,内针管套12与固定块4之间连接有弹簧13。如图所示的状态为内针管向前伸长最长的状态,此时弹簧13处于压缩状态,检测光源6位于固定块4和内针管套12之间。当内针管套12移动至检测光源6处时,会遮挡住检测光源6发生的光线,光电接收器13感应到光线发生变化,向控制器发出信号。

外针座3的尾部设有肝素帽,肝素帽包括肝素帽体8和肝素帽盖9,肝素帽体8位于外针座3尾部的环形外侧。在肝素帽体8内侧的外针座外壁上设有外针座凸起10,外针座凸起10防止肝素帽体8脱离外针座3,主要起限位作用。肝素帽盖9位于肝素帽体8的中心位置,肝素帽盖9通过过盈配合与肝素帽体8连接,肝素帽盖9的外侧设有把手901,肝素帽盖9内设有通电螺旋管902,通电螺旋管902与控制器连接,对应的在内针座7朝向肝素帽盖9的一侧设有铁片701。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通电螺旋管902通电并产生磁场,其产生的磁场会对内针座7上的铁片701产生吸力,在吸力作用下,内针座7会带动内针管15向肝素帽盖9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内针管15的自动拔出。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实现了内针座7的准确动作,并且控制器传输给通电螺旋管902的电流越大,其产生的磁场越大,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通电螺旋管902的电流来控制内针管15的拔出速度,从而实现内针管15的顺利拔出。同时,上述内针座7和肝素帽盖9可以循环利用,无需废弃,节省了原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将外针管1和内针管15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外针管1进入血管后,拔掉插销16,此时内针管15在弹簧13的弹力作用下迅速回撤,内针管15上的内针管套12也随着向后运动,当内针管套12运动至与检测光源6处时,内针管套12起到遮光作用,光电接收器11接收不到检测光源6的光后向控制器发出信号,控制器为通电螺旋管902通电,通电螺旋管902通电后会产生磁场,其磁场会对内针座7上的铁片产生磁力,磁力会吸引内针座7向通电螺旋管方向运动,从而带动内针管15继续后撤,直至内针座7与肝素帽盖9接触,最后通过肝素帽盖9上的把手901将内针座7和内针管15拔出。拔出后,将内针管15从内针座7内取出,内针座7和肝素帽9消毒后可以继续循环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