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双头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1551阅读:681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双头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按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双头按摩仪。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普遍较大,越来越多的人群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按摩器作为一种理疗器械对人体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作用,可使劳累了一天的身体放松,有利于消除疲劳,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因此,人们对按摩器械的需求日益增大。

传统的按摩器械体积大,不能满足人们便于携带、随时随地可取出使用的需求,市场上应运而生了小型的手持式的按摩器械,可是这类手持式的按摩器械虽然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却按摩效果不佳,并不能仿真出人手按摩的真实感,常常出现对使用者的皮肤按压、提拉能力里不足,或者对皮肤作用力不均匀,而造成使用感受不佳的问题。并且,传统的具有穴位按摩功能的按摩器械通常采用外力直接按压的工作方式,此种方式不但按摩效率低,而且十分费力,使用者不能长时间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人体皮肤按压、提拉能力佳,且对皮肤作用力均匀,并同时带有极佳的穴位按摩效果的便携式双头按摩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携式双头按摩仪,其要点在于:包括手柄,在该手柄的前端部设有两个向外延伸且可转动的按摩头,当两个所述按摩头相对转动时,两个按摩头相互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按摩头的中部设置有一圈凹槽,该凹槽中均匀分布有多个按压凸起,所有的按压凸起均高于所述凹槽的槽壁。

采用以上结构,通过手握手柄使两个按摩头抵在皮肤上,然后使其沿按摩部位往复运动,两个按摩头能够不断地揪起皮肤,对皮肤进行提拉按摩,促进使用者的肌肤紧致,同时在揪起皮肤的过程中通过按压部的外表面上的按压凸起对人体穴位进行不断地按压,实现穴位按摩功能,且此种穴位按压方式十分省力,同时穴位按摩极佳,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市场推广价值。

作为优选:在所述凹槽前部的按摩头外表面上设置有向外凸起的S形发散线组,该S形发散线组中,所有发散线的前端汇聚在所述按摩头的前端中心,所有发散线的后端均匀发散至所述按摩头的凹槽的槽壁。采用以上结构,S形发散线组使按摩头能够揪起皮肤的同时,其S形的均匀发散设计能够使按摩头在揪起皮肤时对皮肤的作用力更加均匀,避免造成使用者发生疼痛等不适情况,既有效提高了提拉按摩、紧致肌肤的效果,又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作为优选:所述按摩头设置有安装部、按压部和提拉部,其中,所述提拉部的外表面布置有所述S形发散线组,所述按压部的外表面布置有所述凹槽,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手柄连接。采用以上结构,按摩头采用三段式的设计便于制造和装配。

作为优选:在所述手柄的前端设有两个向外延伸的安装轴,所述安装轴均通过轴承和轴承套支撑对应的按摩头。采用以上结构,使按摩头既能够在可靠地安装在安装轴上,又能够顺畅地滚动,且使用寿命长。

作为优选:在所述安装轴上套设有紧固卡环,该紧固卡环与所述轴承套螺纹配合,使轴承套尾部的外壁与所述安装部的内壁抵接,所述轴承套头部和提拉部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按压部卡接在所述安装部和提拉部之间。采用以上结构,结构巧妙,既便于按摩头的安装部、按压部和提拉部实现可靠装配,又便于拆卸,以对内部部件进行检修、维修和更换。

作为优选:所述按压凸起为球型,其顶点位置高于所述凹槽的槽壁。采用以上结构,按压部的按压凸起对人体穴位的按压力度更大,能够起到更好的穴位按压效果。

作为优选:两个所述按摩头之间的张开角度为95~125度。采用以上结构,使两个按摩头在转动时能够不断循环地夹住提拉或放开人体的皮肤,实现“揪”这一按摩动作。

作为优选:每个所述按摩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手柄的中心线的侧方位投影角度为100~150度。采用以上结构,符合人体工学,无需弯曲手腕,可以在手腕保持自然伸展状态下手握手柄对皮肤进行按摩,提高使用舒适度。

作为优选:在所述手柄内部设置有配重块。采用以上结构,使用者手持时更有质感,握感更佳。

作为优选:在所述安装部的外表面上呈环形均匀分布有多个装饰下沉部。采用以上结构,既美观大方,又具有按摩头减重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双头按摩仪,结构新颖,易于实现,其能够以合适的力度,揪起并提拉皮肤,有效提高了按摩、紧致皮肤的效果,同时在揪起皮肤的过程中通过按压部的外表面上的凸粒对人体穴位进行不断地按压,实现穴位按摩功能,穴位按摩效果佳,且十分省力,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仰视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按摩头和安装轴的装配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一种便携式双头按摩仪,包括手柄1,在该手柄1的前端部设有两个向外延伸且可转动的按摩头2,该手柄1与两个按摩球头2共同构成Y字形,两个所述按摩头2之间的张开角度β为95~125度,且按摩头2均向下倾斜设置,每个所述按摩头2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手柄1的中心线的侧方位投影角度α为100~150度。为了让使用者手持时更有质感,握感更佳,在所述手柄1内部设置有配重块(图中未示出)。并在每个所述按摩头2的前端中心位置均设有一块永磁铁4,以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并且,两个按摩球头2均为偏心设置,实现使用时不断揪起皮肤的功能。

请参见图1~图4,所述按摩头2的中部设置有一圈凹槽222,该凹槽222中均匀分布有多个按压凸起221,所有的按压凸起221均高于所述凹槽222的槽壁。所述按摩头2设置有安装部21、按压部22和提拉部23,其中,所述提拉部23的外表面布置有所述S形发散线组,所述按压部22的外表面布置有所述凹槽222,所述安装部21与所述手柄1连接,在安装部21的外表面上呈环形均匀分布有多个内陷的装饰下沉部211。

请参见图1~图4,按压凸起221呈环形均匀分布,在提拉部23揪起皮肤的过程中通过按压部22的外表面上的凸粒221对人体穴位进行不断地按压,实现穴位按摩功能,所述凸粒为球型,其顶点位置高于所述发散线的顶点位置。并且按压部22的按压凸起221对人体穴位的按压力度更大,能够起到更好的穴位按压效果,且此种穴位按压方式十分省力,同时穴位按摩极佳。

请参见图1~图4,在所述凹槽222前部的按摩头2外表面上设置有向外凸起的S形发散线组,该S形发散线组中,所有发散线231的前端汇聚在所述按摩头2的前端中心,所有发散线231的后端均匀发散至所述按摩头2的凹槽222的槽壁。每条所述发散线231具有第一弯曲部231a和第二弯曲部231b,其中,第一弯曲部231a的曲率半径为5~10cm,第二弯曲部231b的曲率半径为3~7cm。能够使提拉部23在揪起皮肤时对皮肤的作用力更加均匀,避免造成使用者发生疼痛或者夹伤皮肤等不适情况,既有效提高了提拉按摩、紧致肌肤的效果,又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请参见图5,在所述手柄1的前端设有两个向外延伸的安装轴5,两个所述按摩头2均通过轴承7和轴承套6可转动地支撑在对应的安装轴5上。每个所述轴承套6均分别固定安装在一个所述按摩头2上,在每个所述安装轴5上套设有两个所述轴承7,该轴承7分别与所述安装轴5和轴承套6过盈配合。在所述安装轴5上还套设有紧固卡环81,该紧固卡环81与所述轴承套6螺纹配合,使轴承套6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部21上,所述轴承套6和提拉部23通过螺钉82固定连接,所述按压部22卡接在所述安装部21和提拉部23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使用者手握手柄1在身体皮肤上来回推动、拖动或滑动时,两个所述按摩头2相对转动,由于两个按摩头2偏心设置,两个按摩头2相互靠近或者远离,按摩头2的提拉部23实现不断“揪起”皮肤或者松开的按摩动作,在“揪起”皮肤的同时,按摩头2的按压部22的凸粒221不断地按压身体穴位,实现穴位按摩的功能。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