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刀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3238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内热针刀治疗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腰腿痛的针刀治疗仪。



背景技术:

腰腿痛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医生常感棘手的病证。

小针刀疗法通过深入腰腿痛患者体内进行定点的靶向松解治疗,提高了治疗的精确性和针对性,具有痛苦小、疗效好,不易复发的优点,成为腰腿痛临床治疗方法中的后起之秀。临床研究证明:局部软组织温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微循环,消除因软组织损害造成的无菌性炎症,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因此,各种内热小针刀应运而生。但是目前的内热小针刀在其结构、发热、导热方面还不尽人意,更没有与相关的仪器相配套而组合成一个理想的针刀治疗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热针刀治疗仪,其结构设计合理,电压可调范围广,发热精准度高,导热快而热损少,入体温度均匀,充分发挥内热促进身体恢复的良好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单相可控硅调压器、红外温度检测器及内热小针刀 ;单相可控硅调压器包括连接220伏市电的功率输入端及连接内热小针刀的电压可调的功率输出端;红外温度检测器通过电线与单相可控硅调压器的功率输入端相连,并配置专用红外测温传感器及显示屏;内热小针刀的针刃为双斜面平刃,其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针柄为圆筒形,在其封闭的前底面中心设置一个周围装有固定卡环的圆洞,在其扣合的后底面上设有穿线孔,在其内部空间设有硅胶电热膜;针身包括前后对中连接的进肤部、过渡部及传导部;进肤部直径与针刃宽度相同;过渡部为圆台形,其前底面直径与进肤部直径相同;传导部为中空圆柱形,其外径与过渡部后底面直径相同且与针柄底面圆洞形成连接配合,其中空设有微型碳化硅圆棒;微型碳化硅圆棒的前底面与过渡部后底面紧密贴合;微型碳化硅圆棒的后端伸出圆柱中空并被硅胶电热膜包裹;在未伸出圆柱中空的微型碳化硅圆棒的侧面套装有纳米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层。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单相可控硅调压器输出电压可调的范围为6-250伏。

所述红外温度检测器设有报警灯。

所述进肤部设有尺寸刻度。

所述针刃、进肤部、过渡部、传导部、针柄的垂直长度分别为10㎜、50㎜、10㎜、50㎜、20㎜。

所述针刃宽度、进肤部直径、传导部外径、针柄外径分别为1㎜、1㎜、2㎜、10㎜。

所述针柄侧面设有间隔排列的纵向外凸条纹。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完备、精准、灵活的热量启动、发生、传导及检测机构,是治疗腰腿痛的理想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针刃侧视结构示意图(显示双斜面之一);

图中:1-针刃,2-针身,2.1-进肤部,2.2-过渡部,2.3-传导部,2.3.1-微型碳化硅圆棒,2.3.2-纳米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层,3-针柄, 3.1-硅胶电热膜,3.1.1-电线,3.2-固定卡环,4-单相可控硅调压器,4.1-输入端火线接头,4.2-输入端零线接头,4.3-输出端火线接头,4.4-输出端零线接头,5-红外温度检测器,5.1-红外测温传感器,5.2-显示屏,5.3-报警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内热针刀治疗仪,包括单相可控硅调压器4、红外温度检测器5.1及内热小针刀 。

单相可控硅调压器4包括连接220伏市电的功率输入端及连接内热小针刀的电压可调的功率输出端。单相可控硅调压器4输出电压可调的范围为6-250伏。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适当的输出电压,以达到适宜的控制温度。

红外温度检测器5通过电线分别与单相可控硅调压器4的功率输入端火线接头4.1及零线接头4.2相连,并配置专用红外测温传感器5.1、显示屏5.2及报警灯5.3。专用红外测温传感器5.1在不接触针刀的情况下,准确感应目标部位的实时温度,并通过红外温度检测器5的显示屏5.2清晰地显示出来。当温度异常时,报警灯5.3发出警示,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内热小针刀的针刃1为双斜面平刃,其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不仅便于插入体内,而且入体温度一致性较高。针柄3为圆筒形(便于转动),在其封闭的前底面中心设置一个装有固定卡环3.2的圆洞,在其扣合(便于拆装)的后底面上设有电线3.1.1穿越孔,在其内部空间设有硅胶电热膜3.1。硅胶电热3.1膜具有极好的柔软性,通电后发热迅速、稳定,且适应的电压范围大(可以从几伏到几百伏 ),在众多电热元件中脱颖而出。

针身2包括前后对中连接的进肤部2.1、过渡部2.2及传导部2.3。进肤部2.1直径与针刃1宽度相同。过渡部2.2为圆台形,其前底面直径与进肤部2.1直径相同。过渡部2.2的设置一是有利于形成热量向前方汇聚,减少散热消耗;二是在进针后,于皮肤表面形成一个缓冲带,避免皮肤直接触碰传导部2.3而引起不适感。传导部2.3为中空圆柱形,其外径与过渡部后底面直径相同且与针柄底面圆洞形成连接配合,其中空设有微型碳化硅圆棒2.3.1。传导部2.3相对粗一些更加有利于导热。

碳化硅耐高温,强度大,导热性能极佳(超过金银),用其作为间接加热材料非常适宜。

微型碳化硅圆棒2.3.1的前底面与过渡部后底面紧密贴合;微型碳化硅圆棒2.3.1的后端伸出圆柱中空并被硅胶电热膜3.1包裹;在未伸出圆柱中空的微型碳化硅圆棒2.3.1的侧面套装有纳米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层2.3.2。为使微型碳化硅圆棒2.3.1保持理想到位状态,用针柄3内部的固定卡环3.2将其卡牢。硅胶电热膜3.1的电线接头分别与单相可控硅调压器4的输出端火线接头4.3、零线接头4.4连接。

纳米二氧化硅气凝胶孔隙率极高,是迄今为止绝热性能最好的材料,用其作为绝热层2.3.2是最佳选择。

为方便识别进针深度,在进肤部2.1上设有尺寸刻度。

根据实验和实践,针刃1、进肤部2.1、过渡部2.2、传导部2.3、针柄3的垂直长度分别为10㎜、50㎜、10㎜、50㎜、20㎜较适宜;针刃1宽度、进肤部2.1直径、传导部2.3外径、针柄3外径分别为1㎜、1㎜、2㎜、10㎜较适宜。

在针柄3侧面设有间隔排列的纵向外凸条纹,以防止手滑。

具体操作时,先进行松解动作,而后通电加热进行热量刺激。当检测到温度偏离预定值时,调整电压升降,直至满意为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