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心电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7331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心电监测仪,属于智能可穿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心电监测仪可随身携带的、可对个人心脏进行随时随地监护,其检测原理与医院使用的心电图机检测原理一样,但其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及时检测以及自适应调整ECG显示幅度等优点,为心脏疾病的早期检测和亚健康人群进行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为医生提供病人相关的有效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可穿戴的心电监测仪,该心电监测仪使用方便、便于携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可穿戴心电监测仪,后壳2为两端窄中间宽的对称结构,后壳2的中间设有凸起,凸起的中间为凹槽结构;磁铁3、电池4、主板5均设置在凹槽结构内;前壳6压在主板5上,螺钉7通过前壳6角部的螺纹孔安装在主板5上;前壳压接件8安装在前壳6的表面,前壳压接件8与后壳2通过卡扣连接在一起;电池4通过电池连接线与主板5相连接。

磁铁3直接通过粘胶装入后壳2中,电池4的外壳吸附卡接在磁铁3上。

第一顶针式连接器9焊接在主板5的底部一侧。

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通过点胶粘结在后壳2的凹槽内侧,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与第一顶针式连接器9的安装位置相对应。

左电极1、右电极11分别对称设置在后壳2的底部两端窄处。左电极1、右电极11通过导线与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连接;

对前壳压接件8施加压力,第一顶针式连接器9和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之间接触。第一顶针式连接器9和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通过压接进行接触进行导通控制。通过导通控制实现左电极1、右电极11与主板5的连接。

左电极1、右电极11的下面分别粘贴有标准电极贴。

后壳2通过模内注塑方式成型为壳体整体结构。

后壳2内部是PC材料,外部是硅胶材料。

螺钉7与后壳2相连接,组装时,螺钉7固定住夹在后壳2和前壳6中间的主板5和电池4。

前壳压接件8通过其卡扣与后壳2连接,前壳压接件8通过盖住螺钉7,使本结构的外观更美观。

本实用新型是一款专门为家庭环境使用的医用心电记录仪。轻巧、便携、易收纳、快速记录,省去去医院的很多繁杂步骤。本产品采用了创口贴的造型,底层为柔性材料,左右放置电极。电极下面可以接标准电极贴。中间的方形结构为医用ABS,内置电池、USB充电口、电路板。

此产品采用了创口贴的造型,底层为柔性材料,左右放置电极,整个结构应用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心电监测仪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可穿戴心电监测仪,后壳2为两端窄中间宽的对称结构,后壳2的中间设有凸起,凸起的中间为凹槽结构;磁铁3、电池4、主板5均设置在凹槽结构内;前壳6压在主板5上,螺钉7通过前壳6角部的螺纹孔安装在主板5上;前壳压接件8安装在前壳6的表面,前壳压接件8与后壳2通过卡扣连接在一起;电池4通过电池连接线与主板5相连接。

磁铁3直接通过粘胶装入后壳2中,电池4的外壳吸附卡接在磁铁3上。

第一顶针式连接器9焊接在主板5的底部一侧。

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通过点胶粘结在后壳2的凹槽内侧,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与第一顶针式连接器9的安装位置相对应。

左电极1、右电极11分别对称设置在后壳2的底部两端窄处。左电极1、右电极11通过导线与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连接;

对前壳压接件8施加压力,第一顶针式连接器9和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之间接触。第一顶针式连接器9和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通过压接进行接触进行导通控制。通过导通控制实现左电极1、右电极11与主板5的连接。

左电极1、右电极11的下面分别粘贴有标准电极贴。

后壳2通过模内注塑方式成型为壳体整体结构。

后壳2内部是PC材料,外部是硅胶材料。

螺钉7与后壳2相连接,组装时,螺钉7固定住夹在后壳2和前壳6中间的主板5和电池4。

前壳压接件8通过其卡扣与后壳2连接,前壳压接件8通过盖住螺钉7,使本结构的外观更美观。

本实用新型是一款专门为家庭环境使用的医用心电记录仪。轻巧、便携、易收纳、快速记录,省去去医院的很多繁杂步骤。本产品采用了创口贴的造型,底层为柔性材料,左右放置电极。电极下面可以接标准电极贴。中间的方形结构为医用ABS,内置电池、USB充电口、电路板。

此产品采用了创口贴的造型,底层为柔性材料,左右放置电极,整个结构应用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携带。

使用时,将标准电极贴粘贴在人体上,摁下前壳压接件8,前壳压接件8带动前壳6、主板5,将第二顶针式连接器10与第一顶针式连接器9相接触;左电极1、右电极11将人体的心电参数信息传输至主板5上,由此完成人体心电参数信息的采集,本结构小巧,可批量化生产,便携性能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