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定位手术台的支承面部段的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70406发布日期:2019-01-02 23:02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用于定位手术台的支承面部段的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定位手术台的至少一个支承面部段的调节装置,其带有四连杆机构,经由所述四连杆机构将所述手术台的基础元件和所述手术台的患者支承面的支承面部段连接。所述四连杆机构具有第一导杆,所述第一导杆在其第一端部处与所述基础元件绕第一枢转轴线能够枢转地连接并且在其第二端部处与耦联件的第一端部绕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平行的第二枢转轴线能够枢转地连接。此外,所述四连杆机构具有第二导杆,所述第二导杆在其第一端部处与所述基础元件绕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平行的第三枢转轴线能够枢转地连接并且在其第二端部处与所述耦联件绕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平行的第四枢转轴线能够枢转地连接。



背景技术:

在一些手术时、例如在胆囊切除术时以及在肥胖症外科手术中,布置在手术台的患者支承面上的患者的腿的伸展是需要的。为此,患者的大腿和小腿相应布置在大腿板和小腿板上,所述大腿板和小腿板相对彼此能够枢转并且相对于患者支承面的另外的部段能够枢转。

为了腿的伸展,使大腿板和与其连接的小腿板相应绕垂直于患者支承面取向的枢转轴线枢转。除此之外会需要将小腿板相应绕另外的垂直于其纵轴线取向的枢转轴线枢转,以便实现患者的合适定位、例如膝肘位。与患者的不同人体结构有关,患者支承面的枢转轴线通常没有延伸通过患者关节。由此会导致对患者的在小腿和/或大腿板枢转之后在生理学上非有利的支承,在该支承中患者的绑带发生应变并且所述支承使得患者的事后的位置修正变得必要。

患者的膝肘位例如在脊柱手术中以及在直肠手术中是必要的。在此,患者主要在其膝和其上身上得到支撑。为此,患者的膝支承在小腿板上,所述小腿板相对于患者支承面的用于支撑肘和上身的区域下降。患者的可靠的并且对于手术适宜的支承要求改变了小腿板的间距,而所述小腿板的相对于患者支承面的用于支撑上身区域的平行取向没有改变。

由文件de10253906a1已知如下患者支承面,所述患者支承面具有位置可变的枢转轴线用于小腿板相对于大腿板的枢转。在此,设置有四连杆机构,位置可变的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四连杆机构间隔开间距地布置。由于枢转轴线与四连杆机构的间距,四连杆机构和枢转轴线的锁定或锁定的脱开要求用于四连杆机构和枢转轴线的相应一个操作元件的两个操纵步骤。此外,腿板组件没有实现膝肘支承,在膝肘支承中小腿板在其位置中能够如下地改变,使得小腿板保持其取向。

此外,在已知的适用于膝肘位的四件式腿板中不可能的是,腿板以大于100°的角度相对于患者支承面的纵轴线向外枢转。由此必须将腿板在医学手术(在其中腿板短时间不需要)时去除,由此需要专业人员的另外的工作步骤。

也就是说,腿板绕不同的关节能够枢转并且应该能够尽可能理想地相对于支承的患者进行调整。出于这种原因,应该使关节最好能够无级调整地实施。能够无级调整的联结通常实施为摩擦配合的联结。但所述联结具有的缺点是,一方面为了产生所需的摩擦力必须施加和切换高的力,这会导致高的操纵力。另一方面,摩擦联结通常经受磨损,从而性质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改变。出于这种原因,针对这种关节锁合一般使用形状配合的联结。通常,在此使曲轴圆锥齿圈部件或冠形轮联接件。但它们具有的缺点是,如果想要传递高的力,则联结元件的各个齿必须变大,而为了敏感的小角度调整而期望相应的分度,这导致非常小的齿。通常实现的妥协如下实现,使得冠形轮的直径增大,从而能够构建足够高数量的带有足够定尺寸的齿的齿。但这要求结构空间并且引起整个装置的更多重量。

在所有的这种支承中应当绝不能出现对于患者的危险。如果例如腿未受控地向下落或患者整体从支承面滑落(因为用户无意地打开关节机械的固定位置)则会出现危险。如果腿板(其能够安置在以马达运行的关节模块处)可以单个地调节并且上下相叠定位,则其它的危险会出现。因为在手术期间患者的仅一小部分没有盖在布下,所以用户不总能控制这种误调整并且这种误调整应尽可能由技术防止。

由于在腿板与支承面以及大腿板与小腿板之间的许多关节和接口存在有大量操作元件。此时会发生的是,想要进行腿板调节的用户伸到手术台的起覆盖作用的布之下的照明较差区域中并且操纵操作元件。但在此不应该发生的是,无意操纵了错误的操作元件,确切来说如果还是发生了,则这不应该导致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是,给出一种装置,利用所述装置使手术台的支承面部段能够多样化地用于具有不同人体结构的患者并且使手术台的支承面部段能够被简单调节,其中,支承面部段的不受控运动和误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避免。

所述任务通过带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用于定位手术台支承面部段的调节装置来解决。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通过带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调节装置(在该调节装置中支承面部段绕四连杆机构的转动轴线能够枢转地与四连杆机构连接)使支承面部段相对于四连杆机构的第一导杆绕与第一枢转轴线平行的、位置可变的枢转轴线能够枢转。为此,不需要与位置可变的枢转轴线间隔开距离布置的转动支承件。支承面部段能够由此简单地根据患者的人体结构进行定位。调节装置的转动轴线的数量能够相对于现有技术得到减少,由此调节装置的结构较紧凑并且支承面部段的调节得到简化。

优选地,四连杆机构构造为平行四边形,从而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形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置的平行边并且耦联件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另两个平行边中的一个。

特别有利的是,调节装置具有第一锁定单元,该第一锁定单元用于截止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相对于第一导杆或相对于耦联件的枢转运动。由此可行的是,如果仅应进行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则使得支承面部段的位置锁定得以简化。

在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借助于四连杆机构可实现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此外,调节装置具有第二锁定单元,其用于截止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由此能够使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得到截止和由此得到防止。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还在第二锁定单元的截止状态中可行(如果第一锁定单元没有截止所述枢转运动的话)。由此,支承面部段的简单定位在简单的可操作性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优选地,第一锁定单元和第二锁定单元围绕第二枢转轴线布置。优选地,锁定单元布置在转动支承件中,该转动支承件用于使第一导杆相对于耦联件绕第二转动轴线、尤其围绕所述第二转动轴线枢转。

此外有利的是,第一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一操纵位置中处于未锁止状态中,在所述未锁止状态中,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释放的。此外,第一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二操纵位置中处于锁止状态中,在所述锁止状态中,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截止的。由此,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的截止能简单地通过操纵元件的相应操纵来实现。通过在操纵元件上设置指示器以用于显示锁定状态,使得对于使用者来说通过指示器的位置能够简单地看出第一锁定单元处于锁止状态还是未锁止状态。

特别有利的是,第二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一操纵位置中处于未锁止状态中,在所述未锁止状态中,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释放的。此外,第二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二操纵位置中处于锁止状态中,在所述锁止状态中,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截止的。由此能够将这两个锁定单元通过操纵元件的操纵同时锁定,这显著简化了调节装置的操作。

备选地有利的是,第二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一和第二操纵位置中处于未锁止状态中,在所述未锁止状态中,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释放的。此外,第二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三操纵位置中处于锁止状态中,在所述锁止状态中,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截止的。由此可行的是,将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锁定,而没有同时将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锁定。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的锁定可通过操纵元件的继续操纵来实现,由此可以简单地操作调节装置并且仅需一个操纵元件。

在有利的备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一操纵位置中和在操纵元件的第二操纵位置中处于未锁止状态中,在所述未锁止状态中,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释放的。此外,第一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三操纵位置中处于锁止状态中,在所述锁止状态中,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截止的。此外,第二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一操纵位置中处于未锁止状态中,在所述未锁止状态中,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释放的。在操纵元件的第二和第三操纵位置中,第二锁定单元处于锁止状态中,在所述锁止状态中,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截止的。由此可以将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锁定,而没有同时将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锁定。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的锁定可通过操纵元件的继续操纵来实现,由此可以简单地操作调节装置并且仅需一个操纵元件。

在另外的备选的设计方案中,第一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一和第二操纵位置中处于未锁止状态中,在所述未锁止状态中,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释放的。此外,第一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三操纵位置中处于锁止状态中,在所述锁止状态中,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是被截止的。此外,在这种设计方案中,第二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二操纵位置中处于锁止状态中。由此可以将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锁定,而没有同时将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锁定。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的锁定可通过操纵元件的继续操纵来实现,由此可以简单地操作调节装置并且仅需一个操纵元件。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第一锁定单元包括相对于第一导杆或相对于耦联件不可相对转动的第一截止元件。此外,支承面部段与第一接合元件固定连接。在此,第一接合元件在第一锁定单元的锁止状态中与第一截止元件处于接合中。此外,第一接合元件在未锁止状态中没有与第一截止元件处于接合中。由此能够将支承面部段相对于四连杆机构的第一导杆或耦联件的枢转简单地截止和释放。此外能够通过相应的锁定来实现将支承面部段的取向耦联于第一导杆或耦联件的取向,由此支承面部段能够简单地针对患者的人体结构适宜地定位。

特别有利的是,第二锁定单元具有相对于第一导杆不可相对转动的第二截止元件。此外,耦联件具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接合元件。在此,第二接合元件在锁定单元的锁止状态中与第二截止元件处于接合中。此外,第二接合元件在未锁止状态中没有与第二截止元件处于接合中。由此,第二枢转轴线绕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以简单的方式得到截止。此外,第一锁定单元和第二锁定单元能够由此与彼此无关地被锁止。

在上面阐述的设计方案的有利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杆中构造有柱形的通孔。第一截止元件布置在通孔中并且具有面向通孔的第一开口的第一侧,在所述第一侧上构造有第一截止元件的第一齿部。此外,第一接合元件具有与第一截止元件的第一齿部互补构造的齿部,经由所述齿部使得第一接合元件在第一锁定单元的锁止状态中与第一截止元件处于接合中。此外,第二截止元件布置在通孔中并且具有面向通孔第二开口的第一侧,在所述第一侧上构造有第二截止元件的第一齿部。此外,第二接合元件具有与第二截止元件的第一齿部互补构造的齿部,经由所述齿部使得第二接合元件在第二锁定单元的锁止状态中与第二截止元件处于接合中。由此能够使得这两个锁定单元在通孔中紧凑布置并且同时或顺序地与彼此无关地处于锁止状态或未锁止状态中。通孔在此优选构造在第一导杆的第二端部处。由此能够实现第二锁定单元与耦联件的简单接合。

此外有利的是,第一截止元件和第二截止元件相应绕通孔的纵轴线相对于第一导杆不可相对转动地布置。此外,第一截止元件和第二截止元件相应沿着通孔的纵轴线能够移动地布置。由此,锁定单元的简单结构是可行的。截止元件能够相应与第一接合元件或第二接合元件通过截止元件的移动简单地置于接合中并且从所述第一接合元件或第二接合元件中又脱开。

在另外的有利设计方案中,在通孔的壁部中构造有齿部,所述齿部的齿面平行于通孔的纵轴线。第一截止元件和第二截止元件在此相应柱形地构造并且相应在它们的周面处具有与通孔的齿部互补的第二齿部。在此,第一截止元件和第二截止元件相应与第一导杆经由它们的第二齿部处于接合中并且相应沿着通孔的纵轴线能够运动。通过设置如此构造的齿部能够使得第一截止元件和第二截止元件沿着通孔的纵轴线简单地移动并且仍然可靠地相对彼此不可相对转动地布置。第二齿部在此相应优选根据正齿轮的类型构造。

在上面阐述的设计方案的有利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单元包括第一切换元件。操纵元件在此与第二切换元件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元件与第一切换元件处于接合中。此外,在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处于所述未锁止状态中的操纵位置到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处于所述锁止状态中的操纵位置中运动时,所述第二切换元件使得所述第一切换元件沿着所述通孔的纵轴线从所述第一切换元件的第一切换位置运动到所述第一切换元件的第二切换位置中。在此,所述第一截止元件的齿部在所述第一切换元件的第一切换位置中与所述第一接合元件的齿部间隔开距离地布置,从而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处于所述未锁止状态中。此外,所述第一截止元件的第一齿部在所述第一切换元件从所述第一切换位置到所述第二切换位置中运动时沿着所述通孔的纵轴线运动并且与所述第一接合元件的齿部置于接合中,从而所述第一锁定单元此后处于所述锁止状态中。由此以简单的方式通过操纵元件的运动能实现第一截止元件的运动并且将第一截止元件与第一接合元件置于接合中。

此外有利的是,所述第二锁定单元包括第三切换元件。此外,在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二锁定单元处于所述未锁止状态中的操纵位置到所述第二锁定单元处于所述锁止状态中的操纵位置中运动时,所述第二切换元件使得所述第三切换元件沿着所述通孔的纵轴线从所述第三切换元件的第一切换位置运动到所述第三切换元件的第二切换位置中。在此,所述第二截止元件的第一齿部在所述第三切换元件的第一切换位置中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齿部间隔开距离地布置,从而所述第二锁定单元处于所述未锁止状态中。此外,所述第二截止元件的第一齿部在所述第三切换元件从所述第一切换位置到所述第二切换位置中运动时沿着所述通孔的纵轴线运动并且与所述第二接合元件的齿部置于接合中,从而所述第二锁定单元处于所述锁止状态中。由此可行的是,操纵元件与第一锁定单元和与第二锁定单元置于接合中并且实现锁定单元的不同锁止状态。第一锁定单元和第二锁定单元在操纵元件的第一操纵位置中相应位于未锁止状态中并且在操纵元件的第三位置中相应位于锁止状态中。在操纵元件的第二操纵位置中,要么第一锁定单元、要么第二锁定单元处于锁止状态中。

此外有利的是,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处于所述未锁止状态中的操纵位置到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处于所述锁止状态中的操纵位置中的运动是所述操纵元件绕所述通孔的纵轴线的转动。此外有利的是,所述第二切换元件包括与所述操纵元件固定连接的轴和横向于所述轴布置的并且与所述轴连接的销钉,所述轴的纵轴线沿着所述通孔的纵轴线延伸。此外能够将所述第一切换元件构造为第一凸轮盘,所述第一凸轮盘的凸轮轨道在面向所述销钉的侧上围绕所述通孔的纵轴线布置,其中,所述凸轮轨道具有至少一个带有斜坡的倾斜区段。在此,所述销钉在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处于所述未锁止状态中的操纵位置到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处于所述锁止状态中的操纵位置中运动时沿着所述第一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倾斜区段运动。由此,通过转动操纵元件能以简单的方式实现第一锁定单元的锁定。操纵元件的转动的必要的度及其转动方向能够通过第一凸轮盘的构造的变化而简单地确定。优选地,第一凸轮盘如下地构造,使得第一锁定单元能够通过操纵元件绕通孔的纵轴线的八分之一、四分之一或者一半的转动来锁定。

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切换元件构造为第二凸轮盘,所述第二凸轮盘的凸轮轨道在面向所述销钉的侧上围绕所述通孔的纵轴线布置,其中,所述凸轮轨道具有至少一个带有斜坡的倾斜区段。所述第一凸轮盘和所述第二凸轮盘在此如下地相对于所述销钉布置,使得所述销钉在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一操纵位置到所述第二操纵位置中运动时沿着所述第一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倾斜区段并且沿着所述第二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倾斜区段运动。备选于此地,所述销钉在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一操纵位置到所述第二操纵位置中运动时沿着所述第一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倾斜区段并且沿着所述第二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没有斜坡的区段运动并且在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二操纵位置到所述第三操纵位置中运动时沿着所述第一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没有斜坡的区段并且沿着所述第二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倾斜区段运动。在另外的备选方案中,所述销钉在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一操纵位置到所述第二操纵位置中运动时沿着所述第一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没有斜坡的区段并且沿着所述第二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倾斜区段运动并且在所述操纵元件从所述第二操纵位置到所述第三操纵位置中运动时沿着所述第一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倾斜区段并且沿着所述第二凸轮盘的凸轮轨道的没有斜坡的区段运动。由此能够实现通过转动操纵元件同时锁定第一和第二锁定单元或通过使操纵元件转动到第二操纵位置和第三操纵位置中依次锁定各锁定单元。在此,操纵位置取决于第一凸轮盘和第二凸轮盘的具体构造及它们相对彼此的相对布置。第一凸轮盘和第二凸轮盘在此具有没有斜坡的区段,所述没有斜坡的区段处于与通孔的纵轴线垂直延伸的平面中。优选地,第一凸轮盘和第二凸轮盘如下构造,使得第一锁定单元和第二锁定单元相应能够通过操纵元件绕通孔的纵轴线的八分之一、四分之一或者一半的转动来锁定。

此外有利的是,存在有轴,所述轴具有带有第一斜坡的第一外螺纹和带有第二斜坡的第二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一外螺纹在所述轴的第一区域中并且所述第二外螺纹在所述轴的第二区域中相应围绕所述轴的纵轴线布置并且所述第一斜坡和所述第二斜坡的方向彼此相反。所述第一截止元件具有带有内螺纹的开口,所述内螺纹互补于所述第一外螺纹地构造并且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处于接合中。此外,所述第二截止元件具有带有内螺纹的开口,所述内螺纹互补于所述第二外螺纹地构造并且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外螺纹处于接合中。所述操纵元件与所述轴连接,并且操纵元件从第一操纵位置到第二操纵位置中的运动是操纵元件绕通孔的纵轴线的转动,由此不可相对转动地与操纵元件连接的轴绕其纵轴线转动。优选地,轴的外螺纹和截止元件的内螺纹相应是标准螺纹、粗螺纹或在另外的示例性的实施方案中是细螺纹。例如,轴的外螺纹和截止元件的内螺纹的斜坡相应如下实施,使得第一锁定单元和第二锁定单元相应能够通过操纵元件绕通孔的纵轴线的八分之一、四分之一或者一半的转动来锁定。

此外有利的是,所述第二切换元件包括轴。所述轴具有带有第一斜坡的第一外螺纹和带有第二斜坡的第二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一外螺纹在所述轴的第一区域中并且所述第二外螺纹在所述轴的第二区域中相应围绕所述轴的纵轴线布置并且所述第一斜坡和所述第二斜坡的方向彼此相反。此外,所述第一切换元件具有带有内螺纹的开口,所述内螺纹互补于所述第一外螺纹地构造并且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处于接合中。所述第三切换元件具有带有内螺纹的开口,所述内螺纹互补于所述第二外螺纹地构造并且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外螺纹处于接合中。此外,操纵元件从第一操纵位置到第二操纵位置中的运动是操纵元件绕通孔的纵轴线的转动,由此,不可相对转动地与操纵元件连接的轴绕其纵轴线转动。优选地,轴的外螺纹和切换元件的内螺纹相应是标准螺纹、粗螺纹或在另外的示例性的实施方案中是细螺纹。例如,轴的外螺纹和切换元件的内螺纹的斜坡相应如下地实施,使得第一锁定单元和第二锁定单元相应能够通过操纵元件绕通孔的纵轴线的八分之一、四分之一或者一半的转动来锁定。

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可以规定,设置有组合的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包括联接件,所述联接件在第一切换位置中实现所述支承面部段利用所述四连杆机构围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和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围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在第二切换位置中截止所述第二枢转轴线围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并且在第三切换位置中附加地还截止所述支承面部段围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导杆或所述耦联件的枢转运动。由此能够利用组合的锁定单元选择性地将四连杆机构的运动或者将支承面部段以附加自由度相对于四连杆机构的转动或者将这些运动中的两者都进行锁定。组合的锁定单元由此承担上面描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锁定单元的功能。

在此,调节装置此外能够包括连接元件,其用于支承面部段与四连杆机构的能够转动的连接,并且联接件能够轴向地沿第二枢转轴线的方向能够移动。此外可以规定,联接件具有至少一个外齿部,所述至少一个外齿部能够接合到第一导杆和/或耦联件和/或连接元件的内齿部中。经由联接件的外齿部到第一导杆、耦联件和/或连接元件处的相应内齿部中的接合能够实现相应构件相对于联接件的可靠锁定。

此外能够在此规定,联接件此外包括至少一个定心突起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定心突起部上,第一导杆和/或耦联件和/或连接元件能够自由转动。通过定心突起部能够使得第一导杆、耦联件和连接元件相应精确地在转动支承件中定心保持,即使这些构件中的一些或所有都没有被锁定单元锁住。定心突起部的有利的实施方案是柱状的形状。然而还可考虑其它的几何结构,在这些几何结构中,定心突起部达到内齿部的齿顶圆的周面之内。因此能够将一种实施方案还如下设计,使得定心突起部的周面的仅仅少的、例如两个或三个区域与最大能够实施的定心突起部的柱面接触。

此外,能够将联接件的外齿部的至少一个轴向的边缘区域如下地构造,使得在所述边缘区域中相应相邻的齿的侧壁如下地相对于彼此倾斜,使得在相邻的齿之间形成漏斗形的中间空间。由此能够在联接件轴向移动时保证:相应的内齿部(外齿部接合到所述内齿部中)的齿相应能够进入到漏斗形的中间空间中,而联接件在第一导杆、耦联件或连接元件的内齿部之内没有被锁住。

在联接件上能够在此设置有弹性支承的卡锁元件,所述卡锁元件接合到第一导杆和/或耦联件和/或连接元件的内齿部中。卡锁元件在此保证:联接件的外齿部总是配合地相对于其它的构件的内齿部取向。

第一导杆、耦联件和连接元件的相应内齿部能够沿轴向方向以任意顺序相继布置。联接件能够在此选择性地与内齿部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置于接合中。如果联接件在此防止第一导杆和耦联件的相对运动,则四连杆机构被锁定,并且如果联接件防止连接元件相对于第一导杆或相对于耦联件的相对运动,则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转动被锁定。

根据另外的实施方式可以规定,支承面部段具有第一子部段和第二子部段,所述第一子部段和第二子部段相对于彼此绕另外的枢转轴线能够枢转,其中,所述另外的枢转轴线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枢转轴线延伸。旋转截止装置能够在此在绕所述另外的枢转轴线的枢转的预先确定的角度范围中截止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沿至少一个方向的旋转。各子部段能够例如是用于患者的小腿和大腿的支托面。如果针对患者的跪式支承将小腿板和大腿板垂直于彼此取向,则通过旋转截止装置截止了小腿板的不希望的旋转,从而患者的跌落能够得到防止。在此可以规定,例如仅截止小腿板向外的旋转,因为这基于患者跪在小腿板上时的力分布而是很可能的旋转方向。

旋转截止装置能够在此具有接触元件,所述接触元件与第二子部段固定连接。此外,旋转截止装置能够具有止挡元件,所述止挡元件与四连杆机构的耦联件或与第一导杆固定连接。在第二子部段相对于第一子部段绕所述另外的枢转轴线调节时,那么接触元件与突出部置于接触中,并且由此截止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沿一个方向的枢转。

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接触元件能够包括细长的突出部。

此外可以规定,旋转截止装置在绕所述另外的枢转轴线的调节的75°至90°的角度范围中起作用并且截止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由此,即便当小腿板相对于大腿板枢转了略小于90°时,也已经能够防止小腿板绕第二枢转轴线的不期望的外旋转的截止。

在旋转截止装置的截止状态中,能够在此将第二枢转轴线借助于四连杆机构继续绕第一枢转轴线能够枢转,从而支承面部段的位置可以继续借助于四连杆机构来调整。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和优点由下面的描述得知,所述描述按照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能够与没有示出的手术台的支柱连接的患者支承面的透视图;

图2示出带有根据图1的患者支承面的大腿板和小腿板的调节装置的透视图;

图3示出根据图2的调节装置的固定元件和四连杆机构的透视图;

图4示出根据图2和3的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5示出用于相对于四连杆机构枢转支承面部段的元件和用于截止支承面部段和四连杆机构的枢转运动的元件的透视图;

图6示出四连杆机构的第一导杆的分解图和与第一导杆作用连接的第一和第二锁定单元以及切换元件和操纵元件的元件;

图7示出调节装置的元件的俯视图;

图8示出沿着根据图7的剖切面a-a的调节装置的剖视图,在该剖视图中,第一锁定单元、第二锁定单元和操纵元件的元件是可见的;

图9示出第一锁定单元的凸轮盘的透视图;

图10示出第二锁定单元的凸轮盘的透视图;

图11示出第一锁定单元的关节元件的透视图;

图12示出第一锁定单元的第一截止元件的透视图;

图13示出调节装置的元件的另外的俯视图;

图14示出沿着根据图13的剖切面b-b的剖视图;

图15示出带有垂直于大腿板布置的小腿板的调节装置的主视图,

图16示出沿着根据图15的剖切面c-c的剖视图;

图17示出在图16中表征的区域d的放大图;

图18示出调节装置的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所述元件的与根据图16的图示视角对置的侧;

图19示出在图18中示出的元件的主视图;

图20示出沿着根据图19的剖切面e-e的剖视图;

图21示出患者支承面的透视图,其中,大腿板和小腿板相对于在图1中示出的位置枢转;

图22在俯视图中示出四连杆机构和第一连接元件的示意图;

图23示出四连杆机构和第一连接元件的在另外的位置中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其中,大腿板和小腿板相对于在图22中示出的位置枢转;

图24示出四连杆机构和第一连接元件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其中,第一连接元件相对于在图22中示出的位置已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

图25示出患者支承面的透视图,其中,大腿板和小腿板相对于在图21中示出的位置枢转到另外的位置中;

图26示出四连杆机构和第一连接元件的在图25示出的大腿板和小腿板的位置中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27示出患者支承面的透视图,其中,患者支承面的支承面部段布置在适用于患者的膝肘位的位置中;

图28示出患者支承面的透视图,其中,大腿板和小腿板相对于在图27中示出的位置平行移动;

图29示出四连杆机构和第一连接元件的在图28示出的位置中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30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截止元件的组件的透视图;

图31示出根据调节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凸轮盘的透视图;

图32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由凸轮盘和操纵销钉构成的组件的透视图,其中,操纵销钉位于第二操纵位置中;

图33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由凸轮盘和操纵销钉构成的组件的透视图,其中,操纵销钉位于第三操纵位置中;

图34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第一导杆、第一连接元件和操纵元件的侧视图;

图35示出穿过根据图34的剖切面f-f的剖视图;

图36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轴的透视图;

图37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第一螺纹环的透视图;

图38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39示出沿着根据图38的剖切面g-g的剖视图;

图40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俯视图;

图41示出根据图40的在四连杆机构的不同位置中的调节装置的视图;

图42示出根据图41的调节装置的视图,在该视图中附加地已将连接元件相对于四连杆机构枢转到支承面部段;

图43示出根据图40的调节装置的视图,在该视图中,已将连接元件相对于四连杆机构枢转到支承面部段;

图44示出根据图40的调节装置的视图,其中,连接元件被隐去,从而仅四连杆机构的构件可见;

图45示出根据图40的调节装置的透视图;

图46示出组合的锁定单元的断开的透视图,所述锁定单元能够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得到使用,其中,锁定单元是在第一切换位置中;

图47示出根据图46的在第二切换位置中的锁定单元;

图48示出根据图46的在第三切换位置中的锁定单元;

图49示出根据图46的在第四切换位置中的锁定单元;

图50示出根据图46的锁定单元的联接件的视图;

图51示出根据图50的联接件的另外的实施方案;

图52示出调节装置的以腿板对为例的另外的实施方式;

图53示出在图52中示出的腿板对的腿板;

图54示出根据图53的腿板,在该腿板中大腿支托件被去除,以便使得位于其下的调节装置可见;

图55示出根据图54的调节装置的透视图;

图56示出根据图54的腿板的透视图,其中,小腿板已相对于大腿板枢转;

图57示出根据图56的在不同的角度位置中的腿板;

图58示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透视图,其中,构件被隐去,以便示出进入接触中的作用面;以及

图59从其它方向示出根据图58的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固定在没有示出的手术台的接口10处的患者支承面12的透视图,所述患者支承面能够多样化地在(尤其要求患者的膝肘位的)手术时进行使用。患者支承面12具有头部板14、背部板16、躯干板18、关节模块板20、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小腿板24和大腿板22经由调节装置26彼此连接并且与关节模块板20连接。在关节模块板20上在患者仰卧时布置所述患者的骨盆。

图2示出带有根据图1的患者支承面12的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的调节装置26的透视图。调节装置26包括固定元件28和四连杆机构30,所述固定元件28和四连杆机构30单独地在图3的透视图中示出。

四连杆机构30具有第一导杆32、第二导杆34、耦联件36和基础元件,其中,固定元件28用作四连杆机构30的基础元件。第一导杆32的第一端部经由第一转动支承件38绕第一枢转轴线a1能够枢转地与固定元件28连接。第一导杆32在其第二端部处经由第二转动支承件40与耦联件36的第一端部绕与第一枢转轴线a1平行的第二枢转轴线a2能够枢转地连接。此外,平行于第一导杆32布置的第二导杆34在其第一端部处经由第三转动支承件42与固定元件28绕与第一枢转轴线a1平行的第三枢转轴线a3能够枢转地连接并且在其第二端部处经由第四转动支承件43与对置于耦联件36第一端部的耦联件36的第二端部绕与第一枢转轴线a1平行的第四枢转轴线a4能够枢转地连接。

此外,第一导杆32如在图2中示出的那样在其第二端部处与调节装置26的叉形构造的第一连接元件44绕第二枢转轴线a2能够枢转地连接。第一连接元件44具有第一叉臂46和第二叉臂48,所述第一叉臂和第二叉臂包围第一导杆32的第二端部和耦联件36的第一端部。此外,大腿板22与第二叉臂48固定连接。此外,第一叉臂46和第二叉臂48相对于耦联件36绕第二枢转轴线a2能够枢转,从而第一连接元件44相对于第一导杆32和相对于耦联件36能够枢转。

此外,调节装置26具有在图2中示出的操纵元件50,所述操纵元件与调节装置26的集成到第二转动支承件40中的第一锁定单元和集成到第二转动支承件40中的第二锁定单元连接。第一锁定单元在图8中以附图标记78并且第二锁定单元以附图标记80表示。操纵元件50不仅相对于第一连接元件44而且相对于第一导杆32绕枢转轴线a2能够转动。第一连接元件44经由第五转动支承件52与调节装置26的第二连接元件54绕第五枢转轴线a5能够枢转地连接。第五枢转轴线a5正交地倾斜于第二枢转轴线a2。第五转动支承件52包括快速张紧装置56,所述快速张紧装置选择性地截止或释放第五转动支承件52。

快速张紧装置56包括锁定杠杆57,所述锁定杠杆在大腿板22的图17示出的相对于小腿板24绕第五枢转轴线a5枢转的位置中除了脱开快速张紧装置56之外还必须被操纵以用于绕第五枢转轴线a5来枢转第二连接元件54。锁定杠杆57的功能和构建在下面尤其结合图17进一步阐述。

调节装置26包括横梁60,所述横梁经由第六转动支承件58与第二连接元件54绕第六枢转轴线a6能够枢转地连接并且能够锁定在期望的角度位置中。小腿板24固定地与横梁60连接。备选的实施方式与其的区别在于横梁60与第二连接元件54固定连接。

在图4中示出根据图2和3的调节装置26的侧视图,在其中示出调节装置26的第一导杆32、第一连接元件44和第二连接元件54。第一连接元件44的第一叉臂46与第一关节元件62并且第二叉臂48与第二关节元件64固定连接。第二关节元件64绕第二枢转轴线a2相对于耦联件36能够枢转地布置。锁定杠杆57绕与第一连接元件44连接的销钉65绕第七枢转轴线a7能够枢转地支承。

图5示出第一连接元件44连同第一关节元件62和第二关节元件64的透视图,它们分别与第一连接元件44经由螺钉固定连接,在图5中可看出所述螺钉之中的将第二关节元件64与第二叉臂48连接的螺钉76a至76d。

第一关节元件62具有支承栓68并且第二关节元件64具有支承栓70,它们的纵轴线分别与第二枢转轴线a2一致并且它们分别具有柱形的并且同心地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构造的通孔。构造在支承栓68中的通孔的壁部具有第一凹处72a和第二凹处72b。构造在支承栓70中的通孔的壁部的对置于凹处72a和72b的端部具有两个相应与第一关节元件62的支承栓68的凹处对置的凹处,在图5中示出这些凹处之中的第一凹处74a以及在图8中示出这些凹处之中的第二凹处74b。第一关节元件62在对置于第二叉臂48的侧上具有构造为冠形轮的支承和接合元件63,在所述支承和接合元件的端侧处构造有齿部66并且所述支承和接合元件用作第一接合元件。

在图6中示出四连杆机构30的第一导杆32的分解图和与第一导杆32作用连接的第一和第二锁定单元78、80的元件以及切换元件82。在图7中示出第一导杆32和第一连接元件44的俯视图。图8示出沿着根据图7的剖切面a-a的调节装置26的剖视图,其中,示出了第一锁定单元78和第二锁定单元80的元件。

如在图6中示出的那样,第二转动支承件40包括构造在第一导杆32的第二端部中的柱形的通孔77,第二枢转轴线a2延伸通过所述通孔的纵轴线。

第一锁定单元78包括第一关节元件62、第一截止元件84、第一凸轮盘86、第一螺旋压力弹簧88、第一波形弹簧90和第一支承环92。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与第一锁定单元78间隔开距离布置的第二锁定单元80包括第二关节元件64、耦联件36、第二截止元件124、第二凸轮盘126、第二螺旋压力弹簧128、第二波形弹簧130和第二支承环132。

切换元件82包括轴96、操纵销钉112、第一滚子114、第二滚子116、第三滚子118和第四滚子120,其中,各滚子114、116、118和120相应环形地构造并且分别包围操纵销钉112的一个区段。轴96引导通过第一关节元件62的通孔并且在所述通孔中绕第二枢转轴线a2能够枢转地支承。轴96在其第一端部处与操纵元件50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此外,在轴96的与轴96的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端部处构造有突出部97,所述突出部布置在第一关节元件62与第二关节元件64之间并且经由所述突出部使得轴96轴向地得到支承。

如在图8中示出的那样,第一支承环92以其周面的区域来接触通孔77的在其第一开口94处的壁部。第一关节元件62的支承和接合元件63在内部在支承环92中相对于该支承环滑动地布置。此外,在通孔77中,环形的第一截止元件84同心地绕第二枢转轴线a2布置。第一关节元件62的支承栓68在内部引导穿过第一截止元件84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截止元件能够转动地布置。第一截止元件84在其外部的周面处具有根据正齿轮的类型的细齿部100。细齿部100与互补地构造在通孔77的内壁处的细齿部102处于接合中,所述细齿部102的齿面平行于第二枢转轴线a2取向。

此外,第一截止元件84在其与第一关节元件62的齿部66对置的端侧处具有与第一关节元件62的齿部66互补构造的齿部98。各齿部66和98在第一锁定单元78的在图8中示出的锁止状态中嵌入彼此,从而第一关节元件62和第一截止元件84此后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

围绕第一关节元件62的支承栓68地布置有第一螺旋压力弹簧88。第一螺旋压力弹簧88在第一关节元件62与第一截止元件84之间预紧地布置,从而第一螺旋压力弹簧88的弹簧力将第一关节元件62和第一截止元件84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挤压离开彼此。

与第一截止元件84间隔开距离地围绕支承栓68布置有环形构造的第一凸轮盘86,并且所述第一凸轮盘经由布置在第一截止元件84与第一凸轮盘86之间的第一波形弹簧90与第一截止元件84如下地弹性连接,使得第一波形弹簧90将第一凸轮盘86和第一截止元件84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挤压离开彼此。

第一凸轮盘86经由伸入到支承栓68的第一凹处72a中的第一销钉103和伸入到支承栓68的第二凹处72b中的第二销钉104不可相对转动地但是沿第二枢转轴线a2的方向能够移动地相对于支承栓68布置。

如在图6中示出的那样,第一凸轮盘86在其与第一截止元件84背离的一侧具有围绕轴96布置的带有第一凹部105、第一斜坡108和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10的凸轮曲线106。凸轮曲线106还被称为凸轮轨道。在操纵元件50转动时使得切换元件82转动,从而绕操纵销钉112布置的滚子114和116沿着凸轮曲线106运动。滚子114、116、118和120相应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操纵销钉112处。

如在图8中示出的那样,第二支承环132布置在第一导杆32的通孔77的第二开口134处。在第二支承环132的内侧处布置有与耦联件36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的柱形的栓135,通过所述栓使得耦联件36经由支承环132绕枢转轴线a2相对于第一导杆32能够转动。在栓135的端侧处同心地围绕第二枢转轴线a2地布置有齿部136。栓135与齿部136形成第二接合元件。耦联件36和栓135具有同心地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构造的圆形通孔138,第二关节元件64的支承栓70引导通过所述通孔并且绕第二枢转轴线a2能够枢转地支承。

此外,支承栓70引导通过第二截止元件124的同心地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构造的通孔140,从而第二截止元件124沿第二枢转轴线a2的方向相对于支承栓70能够移动。第二截止元件124是环形的并且在其外周面处具有细齿部142,所述细齿部142以互补于构造在通孔77的内侧处的细齿部102的方式构造并且与所述细齿部处于接合中。由此,第二截止元件124相对于第一导杆32不可相对转动。

此外,第二截止元件124具有与耦联件36的栓135的齿部136对置的齿部144,所述齿部144互补于齿部136。在第二锁定单元80的在图8中示出的锁止状态中,第二截止元件124经由处于接合中的齿部136和144与耦联件36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

围绕第二关节元件64的支承栓70地布置有第二螺旋压力弹簧128。第二螺旋压力弹簧128在第二关节元件64与第二截止元件124之间预紧地布置,从而第二螺旋压力弹簧128的弹簧力将第二关节元件64和第二截止元件124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挤压离开彼此。

与第二截止元件124间隔开距离地将环形构造的第二凸轮盘126围绕支承栓70布置并且经由布置在第二截止元件124与第二凸轮盘126之间的第二波形弹簧130与第二截止元件124如下地弹性连接,使得第二波形弹簧130将第二凸轮盘126和第二截止元件124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挤压离开彼此。

第二凸轮盘126经由伸入到支承栓70的第一凹处74a中的第一销钉148和伸入到支承栓70的第二凹处74b中的第二销钉150不可相对转动地但是沿第二枢转轴线a2的方向能够移动地相对于支承栓70布置。

与支承栓70处于接合中的第二凸轮盘126在其面向切换元件82的操纵销钉112的一侧具有围绕第二枢转轴线a2布置的凸轮曲线152,所述凸轮曲线152还被称为凸轮轨道。凸轮曲线152具有第一凹部157、第一斜坡154和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56。如在图8中示出的那样,第三滚子118和第四滚子120接触凸轮曲线152,在所述凸轮曲线上所述第三滚子和第四滚子在相对运动时滚动。

图9示出第一锁定单元78的第一凸轮盘86的透视图。第一凸轮盘86的凸轮曲线106除了已经提及的第一凹部105、第一斜坡108和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10之外还具有第二凹部107、第二斜坡109和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11,它们分别关于第一凸轮盘86的与第二枢转轴线a2一致的纵轴线轴向对称于第一凹部105、第一斜坡108和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10地布置。第二凹部107在此布置在第二斜坡109的脚点处。

图10示出第二凸轮盘126的透视图。第二凸轮盘126的凸轮曲线152类似于第一凸轮盘86的凸轮曲线106地具有第二凹部161、第二斜坡163和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65,它们分别关于第二枢转轴线a2轴向对称于第一凹部157、第一斜坡154和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56。

图11示出第一关节元件62的透视图。在支承栓68与带有齿部66的支承和接合元件63之间构造有空隙158,在所述空隙中布置有第一螺旋压力弹簧88的第一端部。

在图12中示出第一截止元件84的透视图。在此可看出突出部160,在所述突出部上贴靠有第一螺旋压力弹簧88的第二端部。

图13示出调节装置26的元件的另外的俯视图,在该俯视图中示出第一导杆32、第一连接元件44、快速张紧装置56和第二连接元件54,该第二连接元件在第五转动支承件52的区域中具有齿部162。此外,第一连接元件44具有卡锁元件167,所述卡锁元件绕第五枢转轴线a5不可相对转动地并且沿着第五枢转轴线a5能够移动地支承。卡锁元件167具有与齿部162互补构造的齿部164,所述齿部164在快速张紧装置56的在图13中示出的锁止状态中与齿部162如下地处于接合中,使得连接元件44和54相对彼此不可相对转动。此外,第一连接元件44与第二连接元件54的连接与在文献de102005054175a1中描述那样地设计,所述文献的内容借此通过参考被引用。

在图14中示出沿着根据图13的剖切面b-b的剖视图,在该剖视图中第一锁定单元78和第二锁定单元80沿纵向方向被剖切。由此,轴96的突出部97显露,操纵销钉112引导穿过所述突出部。第二关节元件64的支承栓70在其对置于第一侧的第二侧接触突出部97。

此外,第一连接元件44具有旋转截止元件168,所述旋转截止元件引导通过第一连接元件44的细长的凹处170并且在所述凹处中沿着所述凹处的纵轴线能够移动地支承。优选地,旋转截止元件168在其面向第二连接元件54的一侧从凹处170中突出。

在示出的剖视图中此外示出带有截止面174的第二连接元件54的截止体172和锁定杠杆57的突出部176。突出部176和截止体172形成形状配合的截止机构,所述截止机构在第二连接元件54相对于第一连接元件44绕第五枢转轴线a5枢转时能够被锁定,从而形成反压力面的截止面174和突出部176彼此接触。在第一连接元件44相对于第二连接元件54的示出的相对位置中,截止机构没有被锁定。

图15示出调节装置26的主视图,在该主视图中,小腿板24垂直于大腿板22布置。相对于在图2中示出的位置,固定元件28相对于关节模块板20绕第八枢转轴线a8并且小腿板24相对于大腿板22绕第五枢转轴线a5枢转。

在图16中示出沿着根据图15的剖切面c-c的剖视图。大腿板22如下地构造,使得其端侧的一部分在为此设置的区域中接触小腿板24。

图17示出在图16中表征的区域d的放大图。如果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相对于第一连接元件44绕第五枢转轴线a5枢转了90°,那么旋转截止元件168的第一端部178接触第二连接元件54。旋转截止元件168的对置于第一端部178的第二端部180接触耦联件36。由此,小腿板24绕第二枢转轴线a2相对于耦联件36的枢转在该位置中不再可能,从而小腿板24无关于锁定单元78和80的激活地位于对于患者的膝肘位止动的位置中。

第二连接元件54的截止体172与构造在锁定杠杆57处的突出部176处于形状配合的接合中,从而通过突出部176和截止体172形成的截止机构被锁定并且锁定杠杆57的操纵对于第二连接元件54绕第五枢转轴线a5相对于第一连接元件44的枢转是必要的。锁定杠杆57在为此所要求的操纵时如下程度地绕第七枢转轴线a7枢转,直到突出部176不再接触截止体172并且截止机构的锁定被取消。在第二连接元件54绕第五转动轴线a5的枢转通过快速张紧装置56释放之后,能够接下来将第二连接元件54绕第五枢转轴线a5枢转。

图18示出调节装置26的元件的侧视图,在该侧视图中,从与图17相反的方向示出在其在图17中示出的枢转状态中的第一导杆32、操纵元件50、第一连接元件44和第二连接元件54。操纵元件50布置在相同的操纵位置中。

图19示出在图18中示出的元件的主视图。从在图2中示出的状态出发,第二连接元件54连同没有示出的小腿板24相对于与没有示出的大腿板22连接的第一连接元件44绕第五枢转轴线a5枢转90°。为了相对于第一连接元件44来枢转第二连接元件54,要将位于锁止状态中的快速张紧装置56脱开。齿部162和164在快速张紧装置56的锁止状态中处于接合中。

图20示出沿着根据图19的剖切面e-e的剖视图,在该剖视图中示出操纵销钉112相对于凸轮曲线106和152的相对位置。操纵销钉112在第一操纵位置113中不仅贴靠在凸轮曲线106的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10和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11上而且贴靠在凸轮曲线152的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56上和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65上。在操纵销钉112的第一操纵位置113中,第一锁定单元78和第二锁定单元80相应处于锁止状态中。

在图21中示出患者支承面12的透视图,其中,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相对于在图1中示出的位置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小腿板24没有相对于大腿板22枢转,从而小腿板24和大腿板22的纵轴线一致。在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枢转时,第二枢转轴线a2通过四连杆机构30的运动在圆形道路上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

为了将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从其在图1中示出的位置出发定位于图21示出的位置中,要将第二锁定单元80从其锁止状态置于解锁状态,由此,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一起绕第一枢转轴线a1能够枢转。

为了将第二锁定单元80从其锁止状态置于其解锁状态,使操纵元件50绕第二枢转轴线a2转动。在第二锁定单元80的在图8中示出的锁止状态中,操纵销钉112位于第一操纵位置113中,在所述第一操纵位置中,第三滚子118贴靠在凸轮曲线152的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56上并且第四滚子120贴靠在凸轮曲线152的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65上。

从操纵销钉112的第一操纵位置113出发,所述操纵销钉在操纵元件50转动时绕第二枢转轴线a2转动。在此,第三滚子118从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56沿着第一斜坡154滚动到第一凹部157中并且第四滚子120从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65沿着第二斜坡163滚动到第二凹部161中。

在操纵销钉112的通过这种转动到达的第二操纵位置中(在所述第二操纵位置中,第三滚子118接触第一凹部157并且第四滚子120接触第二凹部161),第二锁定单元80位于其解锁状态中。

在从第二锁定单元80的锁止状态到解锁状态的过渡中,第二螺旋压力弹簧128将第二截止元件124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挤压离开通孔77的第二开口134,直到所述通孔的齿部144不再与栓135的齿部136处于接合中。通过第二螺旋压力弹簧128的弹簧力使得第二凸轮盘126连续地压靠第三滚子118和第四滚子120。

在第二锁定单元80的解锁状态中(在所述解锁状态中,齿部136和144没有处于接合中),耦联件36能够相对于第一导杆32、第二截止元件124和操纵元件50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从而能实现在图22中进一步阐述的、第二枢转轴线a2绕第一枢转轴线a1的枢转。

此外,第一滚子114在操纵销钉112从第一操纵位置113转动时沿着第一斜坡108运动到第一凹部105中并且第二滚子116沿着第二斜坡109运动到第二凹部107中,在所述第二凹部中,操纵销钉112位于第二操纵位置中。

在操纵销钉112从第一操纵位置113向第二操纵位置中转动时,第一截止元件84通过第一螺旋压力弹簧88被挤压离开第一关节元件62的齿部66,直到第一截止元件84的齿部98不再与第一接合元件63的齿部66处于接合中。在此,第一截止元件84、第一波形弹簧90和第一凸轮盘86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运动离开通孔77的第一开口94,从而第一凸轮盘86的凸轮曲线106继续接触第一滚子114和第二滚子116。

在第一锁定单元78的解锁状态中(在所述解锁状态中,齿部66和98没有处于接合中),第一连接元件44、第一关节元件62、第二关节元件64、第一凸轮盘86、第二凸轮盘126、操纵销钉112、轴96和操纵元件50能够相对于第一导杆32一起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

如果操纵元件50位于在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第一操纵位置中,则销钉112是在第二操纵位置中,在所述第二操纵位置中,第一锁定单元78被解锁。此外,如果操纵元件50位于在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第二操纵位置中,则销钉112是在第一操纵位置113中,在所述第一操纵位置中,第一锁定单元78被锁止。

在图22中在俯视图中示出四连杆机构30和第一连接元件44的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元件44的取向通过箭头p1示出。图23示出四连杆机构30和第一连接元件44的在图21中占据的位置中的示意性俯视图。第一连接元件44连同第一导杆32相对于在图22中示出的位置如下地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的通过箭头p1示出的取向相对于第一导杆32没有发生变化。在第二枢转轴线a2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时,第一导杆32绕第一枢转轴线a1并且第二导杆34绕第三枢转轴线a3分别以相同的角度枢转。耦联件36在该枢转时如下地移动,使得耦联件保持其相对于基础元件28的取向。耦联件36与此相应地在该枢转时平行移动。在此,耦联件36相应相对于第一导杆32绕第二枢转轴线a2并且相对于第二导杆34绕第四枢转轴线a4枢转。

图24示出四连杆机构30和第一连接元件44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第一连接元件44相对于在图22中示出的位置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在该枢转时,第一连接元件44的通过箭头p1示出的取向相对于第一导杆32变化,与在图23中示出的第二枢转轴线a2绕第一枢转轴线a1的枢转相反。

图25示出患者支承面12的透视图,在该透视图中,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相对于在图21中示出的位置继续绕第一枢转轴线a1和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为了将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的位置从在图21中示出的位置改变到在图25中示出的位置,使第一连接元件44连同大腿板22相对于第一导杆32和耦联件36绕第二枢转轴线a2并且第二枢转轴线a2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操纵元件50在该枢转时保持其相对于大腿板22的定向。

在图26中示出四连杆机构30和第一连接元件44的在腿板22和24的在图25中示出的位置中的示意性俯视图。第一连接元件44在此相对于其在图23中示出的位置如下程度地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使得第一连接元件44与其在图22中示出的取向相反地取向,如箭头p1示出那样。

通过第一锁定单元78的解锁状态能实现的绕第二枢转轴线a2的枢转无关于通过第二锁定单元80的解锁状态能实现的第二枢转轴线a2绕第一枢转轴线a1经由四连杆机构30的枢转。

图27示出患者支承面12的透视图,其中,患者支承面12的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布置在适用于患者膝肘位的位置中,所述位置示意性地在图22中示出。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用于跪式地支托患者的右腿。另外的没有示出的大腿板和另外的没有示出的小腿板相应以相同方式在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旁边布置并且用于跪式地支托患者的左腿。小腿板24、大腿板22和调节装置26的在固定元件28绕第八枢转轴线a8和小腿板24绕第五枢转轴线a5枢转时实现的位置相应于在图15至20中示出的位置。如在上面描述的那样,在该位置中,旋转截止元件168的第二端部180与耦联件36和第二连接元件54的面式接触防止了第一连接元件44、小腿板24和大腿板22绕第二枢转轴线a2的枢转。如果第一锁定单元78和第二锁定单元80相应位于未锁止状态中,则在该位置中仅可实现第二枢转轴线a2绕第一枢转轴线a1的枢转,因为在此耦联件36相对于第一连接元件44和第二连接元件54的相对取向没有变化。

图28示出患者支承面12的透视图,其中,大腿板22和小腿板24相对于在图27中示出的位置平行移动。平行于小腿板24取向的第二枢转轴线a2在此相对于在图27中示出的位置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从而第一连接元件44和第二连接元件54连同耦联件36平行移动并且小腿板24相对于关节模块板20保持平行取向。

图29示出四连杆机构30和第一连接元件44的在图28示出的位置中的示意性俯视图。第一连接元件44在图29中相对于固定元件28具有与在图22中一样的取向,如通过箭头p1表明的那样。

在图30中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切换元件的组件的透视图。代替第二锁定单元80的第二凸轮盘126设置有第二凸轮盘182,所述第二凸轮盘带有与第二凸轮盘126的凸轮曲线152不同的凸轮曲线184。第一凸轮盘86和与没有示出的操纵元件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的操纵销钉112的结构、凸轮曲线和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结构和功能一致。操纵销钉112在此位于相对于第一凸轮盘86和第二凸轮盘182的第三操纵位置198中。

在图31中示出根据调节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凸轮盘182的透视图。第二凸轮盘182具有凸轮曲线184,所述凸轮曲线具有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86、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90、第三无斜坡的区域192、第四无斜坡的区域196、第一斜坡188和第二斜坡194。不同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凸轮盘126,布置有第二凸轮盘182的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90代替第二凸轮盘126的联接到凸轮曲线152的第一斜坡154处的第一凹部157。第三无斜坡的区域192、第二斜坡194和第四无斜坡的区域196关于第二凸轮盘182的纵轴线相对于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86、第一斜坡188和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90相应轴向对称地构造。

在图30示出的组件中,操纵销钉112的滚子114和116在第三操纵位置198中相应在第一凹部105和第二凹部107中接触第一凸轮盘86的凸轮曲线106。此外,第三滚子118在其与第一斜坡188背离的端部上接触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90并且第四滚子120在其与第二斜坡194背离的端部上接触第四无斜坡的区域196。在第三操纵位置198中,锁定单元78和80相应处于未锁止状态中。

在图32中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由第一凸轮盘86、第二凸轮盘182和操纵销钉112构成的组件的透视图,其中,操纵销钉112位于第四操纵位置199中。为此,操纵销钉112相对于在图30中示出的位置绕第二枢转轴线a2相对于凸轮盘86和182转动。

第一凸轮盘86的凸轮曲线106在操纵销钉112的第四操纵位置199中由操纵销钉112的第一滚子114在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10处并且由第二滚子116在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11处接触。此外,第二凸轮盘182的凸轮曲线184由第三滚子118在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90的面向第一斜坡188的端部处并且由第四滚子120在第四无斜坡的区域196的面向第二斜坡194的端部处接触。

第二凸轮盘182在操纵销钉112从第三操纵位置198向第四操纵位置199中转动时保持在其位置处。第一凸轮盘86在此沿着其纵轴线移动。与此相应地,第一锁定单元78在操纵销钉112的第四操纵位置199中位于锁止状态中并且第二锁定单元80保留在解锁状态中。

在图33中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由第一凸轮盘86、第二凸轮盘182和操纵销钉112构成的组件的透视图,其中,操纵销钉112位于第五操纵位置201中。为此,操纵销钉112相对于在图32中示出的位置继续绕第二枢转轴线a2相对于凸轮盘86和182转动。

第一凸轮盘86的凸轮曲线106由第一滚子114在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10处并且由第二滚子116在第二无斜坡的区域111处接触。此外,第二凸轮盘182的凸轮曲线184由第三滚子118在第一无斜坡的区域186处并且由第四滚子120在第三无斜坡的区域192处接触。

第二凸轮盘182在操纵销钉112从第四操纵位置199到第五操纵位置201中转动时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移动。第一凸轮盘86在此保持在其位置处。与此相应地,第一锁定单元78和第二锁定单元80在操纵销钉112的第五操纵位置201中相应位于它们的锁止状态中。

此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的功能和构建相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功能和构建。

在图34中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200的第一导杆32、第一连接元件44和操纵元件50的侧视图。代替调节装置26的第二转动支承件40设置有第二转动支承件202。调节装置200的另外的结构和功能与调节装置26的结构和功能一致。

图35是调节装置200的在图34中示出的元件的沿着画入的剖切面f-f的剖视图,在该剖视图中,示出第二转动支承件202的元件。代替切换元件82设置有切换元件203,所述切换元件203包括带有第一外螺纹206和第二外螺纹207的轴204。此外,第二转动支承件202具有第一锁定单元234和第二锁定单元236,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和第二锁定单元代替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锁定单元78和第二锁定单元80。

在第一锁定单元234方面,代替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凸轮盘86设置有带有互补于第一外螺纹206构造的内螺纹210的第一螺纹环208,所述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206处于接合中。第一螺纹环208经由伸入到支承栓68的第一凹处72a中的第一销钉216和伸入到支承栓68的第二凹处72b中的第二销钉218不可相对转动地然而沿第二枢转轴线a2的方向能够移动地相对于支承栓68布置。

此外,在第二锁定单元236方面代替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的第二凸轮盘126而设置有带有互补于第二外螺纹207构造的内螺纹214的第二螺纹环212,所述内螺纹与轴204的第二外螺纹207处于接合中。第二螺纹环212经由伸入到支承栓70的第一凹处74a中的第一销钉220和伸入到支承栓70的第二凹处74b中的第二销钉222不可相对转动地然而沿第二枢转轴线a2的方向能够移动地相对于支承栓70布置。

在图36中示出轴204的透视图。轴204的第一外螺纹206具有第一斜坡224并且第二外螺纹207具有第二斜坡226,所述第二斜坡的方向与第一斜坡224相反,从而外螺纹206、207中的一个右旋并且另一个左旋。斜坡224和226的数值优选地相同,从而外螺纹206和207相应每转引起相同的行程。

在图37中示出第一螺纹环208的透视图。第一螺纹环208具有第一通孔228和第二通孔230,相应地第一销钉216或第二销钉218引导到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经由销钉216和218绕第二枢转轴线a2不可相对转动地布置的第一螺纹环208在轴204转动时相应于第一外螺纹206的斜坡224地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移动。此外,第二螺纹环212在轴204这样转动时相应于第二外螺纹207的斜坡226地沿着第二枢转轴线a2沿与第一螺纹环208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通过第一螺纹环208和第二螺纹环212在操纵元件50转动时的移动使得第一锁定单元234和第二锁定单元236如通过调节装置26的第一凸轮盘86或第二凸轮盘126的移动那样被解锁。

此外,第二转动支承件202的结构和功能相应于第二转动支承件40的结构和功能。

在图38中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240的侧视图。代替调节装置26的第二转动支承件40而设置有第二转动支承件242并且代替操纵元件50而设置有星形的操纵元件243。

在图39中示出在图38中示出的调节装置240的沿着剖切面g-g的剖视图。代替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锁定单元78设置有第一锁定单元244,代替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锁定单元80而设置有第二锁定单元246并且代替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切换元件82而设置有切换元件248。

切换元件248包括带有第一外螺纹252和第二外螺纹254的轴250。第一外螺纹252和第二外螺纹254的斜坡是相反的。外螺纹252和254的斜坡的数值优选地相同,从而仅仅是斜坡的方向不同。

第一锁定单元244与第一锁定单元78的区别在于代替第一关节元件62设置的第一关节元件256,在于代替第一截止元件84和波形弹簧90设置的第一截止元件258。

第一截止元件258具有带有内螺纹262的通孔,所述内螺纹互补于第一外螺纹252地构造。此外,第一截止元件258如下地绕轴250布置,使得所述第一截止元件的内螺纹262与第一外螺纹252至少部分地处于接合中。此外,第一截止元件258具有如在第一截止元件84方面那样构造的端侧的齿部。

第一关节元件256具有如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关节元件62中那样构造的齿部,所述齿部与第一截止元件258的端侧的齿部在第一锁定单元244的示出的锁止状态中处于接合中。不同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关节元件62,第一关节元件256具有较短构造的支承栓264,所述支承栓没有相应于凹处72a和72b的凹处。在其它方面,第一关节元件256和第一截止元件258的结构和布置相应地相应于调节装置26的结构和布置。

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锁定单元246与第二锁定单元80的区别在于,代替第二截止元件124而设置的第二截止元件266和代替第二关节元件64和波形弹簧130而设置的第二关节元件268。

第二关节元件268具有支承栓270,所述支承栓没有相应于凹处74a和74b的凹处。

第二截止元件266具有通孔,在所述通孔中构造有互补于第二外螺纹254的内螺纹267并且所述内螺纹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外螺纹处于接合中。第二截止元件266的内螺纹267能够不仅实施为细螺纹而且如第二螺纹环212的内螺纹214那样粗地实施。在第二截止元件266的端侧处构造有相应于第二截止元件124的齿部,所述齿部与耦联件36的齿部136在第二锁定单元246的示出的锁止状态中处于接合中。在其它方面,第二截止元件266和第二关节元件268的结构和布置相应地相应于调节装置26的结构和布置。

锁定单元244和246能够通过操纵元件243的转动而相应被解锁。在操纵元件243转动时,轴250连同操纵元件243绕第二枢转轴线转动,由此第一截止元件258和第二截止元件266朝彼此运动。在截止元件258和266的到达的最终位置中,它们的端侧的齿部相应不再与第一关节元件256或耦联件36的齿部处于接合中,从而锁定单元244和246相应是在其未锁止状态中。

此外,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240的结构和功能相应于调节装置26的结构和功能。

在图40至51中示出调节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所述第五实施方式与在前面描述的实施方式尤其在锁定单元的设计方案方面有所区别。第五实施方式的四连杆机构30在此与针对在前面的实施方式描述的那样相同地构建。如在图40至45中示出的那样,第五实施方式的四连杆机构30由此还具有与在前面描述的那样相同的运动的自由度,其中,第二枢转轴线a2能够借助于四连杆机构30绕第一枢转轴线a1枢转,并且附加地,第一连接元件44(支承面部段固定在其处)能够绕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

只要对于四连杆机构30而言,对置的各构件的轴向间距一样长,则所述四连杆机构是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利用所述平行四边形传动机构能够实现这两个联接几何结构的平行错开。四连杆机构30的在此描述的并且在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相应具有这种轴向间距比。然而备选地,能够在一些情况中有利的是,实现不一样长的轴向间距,这引起这两个位于端部的元件在四连杆机构运动时的旋转和侧向错开的叠加。

在图40至45示出的四连杆机构30中,用于固定配件的弓形件33与第一导杆32构造成一体或固定在所述第一导杆处。这种弓形件33也能够根据其它在前面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应设置在第一导杆32处。

为了有效锁住四连杆机构传动机构,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可行性。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如下解决方案,在该解决方案中,四连杆机构的与共同的轴连接的两个导杆相对彼此成角度地被锁住。轴的位置在此能够自由选择。

根据在前面描述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四连杆机构30的锁住借助于冠形制齿的构件实现。待锁住的元件于是在相对彼此面向的侧上具有相应的冠形齿部,所述冠形齿部能够借助于偏心传动机构或借助于锁紧螺钉来接合以及分离。第五实施方式涉及四连杆机构30的有效锁住的问题的备选解决方案。

在此,待锁住的构件代替冠形齿部相应具有处于内部的正齿轮齿部、也就是说所谓的空心轮。在此视为有利的是键轴或细齿轴齿部,这是因为所述键轴或细齿轴齿部能够在特别经济的方法中简单地制造并且不必使用专门工具。如果相应的正齿轮(其与第一导杆32的空心轮处于接合中)如下地轴向移动,使得所述正齿轮还与作为四连杆机构30第二转向元件的耦联件36的空心轮处于接合中,因此四连杆机构30在第一导杆32与耦联件36之间有效地得到锁住。正齿轮的宽度应该有利地至少如下地宽,使得所述正齿轮在这两个空心轮中能够可靠地接纳和传导力。

第五实施方式的锁定单元300基于制齿的轴元件,所述轴元件作为联接件在相应的内制齿的孔中沿着孔轴线能够移动地支承。内制齿的孔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相对于待锁住的四连杆机构的轴在中央地实施。在图40至45中相应可看出在四连杆机构30的第二转动支承件40中的相应的齿部的布置。

图46至49相应示出在不同切换位置中的锁定单元300。在此,在四连杆机构30的第二转动支承件40中,同心于第二枢转轴线a2地布置有锁定单元300的联接件302。

联接件302在此包括带有外齿部302a的区段并且沿轴向方向联接到该区段上地包括定心突起部302b。外齿部302a接合到在第一导杆32、耦联件36处和在第一连接元件44处的相应内齿部中,在图46至49中相应仅仅有所述相应内齿部之中的在第一导杆处的内齿部32a可见。借助于操纵元件304能使得联接件302轴向地移动。

在锁定单元300的在图46中示出的第一切换位置中,定心突起部302b用于将四连杆机构的耦联件36和连接元件44保持于在第二转动支承件40中的位置中,而这些元件能够自由转动地能够绕关节轴线a2旋转。在第一切换位置中因此使得四连杆机构30的运动和第一连接元件44绕第二枢转轴线a2的运动的附加自由度不受限。

图47示出第二切换位置,在该第二切换位置中,联接件302沿轴向方向已如下地移动,使得外齿部302a不仅与第一导杆32的内齿部32a而且与耦联件36的内齿部处于接合中。由此,四连杆机构30的运动被锁住。然而第一连接元件44能够继续在联接件302的定心突起部302b上自由旋转,从而支承面部段绕第二枢转轴线a2相对于四连杆机构30的运动的附加自由度继续是被释放的。

图48和49示出锁定单元300的第三或第四切换位置。在第三和在第四切换位置中,联接件302的齿部302a与第二转动支承件40的所有三个可运动的元件的齿部处于接触中并且有效锁住第一连接元件44的附加自由度的和四连杆机构30的旋转运动。所示出的第一导杆32于在此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以有利的方式实施,在该有利的方式中,齿部32a在第二转动支承件40中布置在第一导杆32的上方区段中和下方区段中。由此使得能够经由锁定单元300传递的力矩在示出的第四切换位置中(参见图49)能够比在第三切换位置中(参见图48)高。同样,在第四切换位置中,在待锁住的各导杆之间的间隙显著减少,因为通过联结元件(齿部)相对彼此的必要的间隙配合使制齿的联接件的可能倾斜呈现得较小。同时,联接件的受负荷的齿的可供使用的剪切面得到增大。

图50和51示出用于联接件302的示例,所述联接件能够在锁定单元300的在前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如在前面描述的那样,联接件320包括带有外齿部302a的第一区段和联接到第一区段上的第二区段,所述第二区段用作定心突起部302b。在联接件302在图46至49示出的第一至第四切换位置之间切换时会出现如下问题,即,根据角度(在所述角度下第一导杆32、耦联件36和/或第一连接元件44正相对彼此被调整),联接件302的齿302a没有与相应待联结的元件的内齿部的齿隙对齐。四连杆机构传动机构30及其附加自由度的截止此后不再提供,并且仅当用户/操纵者将导杆相对彼此定位以使得提供齿与齿隙的对齐时才能实现。但因为用户看不到这种联结的这些元件,而是仅仅能够操纵操作元件,所以这种类型的取向必须在看不到的情况下进行。在图50和51示出的示例中因此示出多个如下可行性,即实现联接件302的外齿部302a相对于相应内齿部的可靠取向。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在联接件302的定心突起部302b处在孔302d中布置有相应的卡锁元件306(参见图46-49)、例如球形的卡锁元件306。球306能够弹性预紧地被挤压到相应待切换的元件的空心轮的内齿部中。在此出现特别的情况,即,卡锁元件306相应锁入到待联结的导杆的内齿部的齿隙中并且由此给用户提供触觉的和必要时听觉的信号,从而所述用户能够简单地在看不到的情况下操纵这种联结。在图46-49的断开的图示中示例性地将在孔302d中的在柱状的定心突起部302b中的这种卡锁球306剖切地示出。备选地,卡锁元件还能够布置于在待联结的各元件之间的其它部位处,并且此后例如锁入到附加地安置的卡锁结构中。

根据其它实施方式,能够完全放弃卡锁元件306,以便实现较简单地装配锁定单元300。在此,能够将联接件302的正齿轮部段的齿顶到侧面的过渡的几何结构的设计方案如下进行设计,使得形成一类捕获漏斗,从而空心轮的齿被容纳于在联接件302的外齿部302a的齿之间的逐渐变细的槽中。由此显著减少如下可能性:制齿的联接件320的齿的侧向限制部与待联结的元件的齿的侧向限制部碰上彼此并且由此锁住切换过程。在图50和51中将这种捕获漏斗在联接件302的区域302c中示出,所述区域沿轴向方向联接到外齿部302a上。

因为在最后提及的实施方式中没有为使用者提供触觉的反馈以便将待耦联的元件的内齿部到联接件302的外齿部中的成功引入进行信号报告,所以根据一些实施方式还可实现由用于从齿到齿隙的简单定心的这两个解决方案构成的组合。由此,用户能够快速找到元件相对彼此的理想取向并且无缺陷地截止四连杆机构30的运动和/或绕第二枢转轴线a2的运动的附加自由度的运动。

起截止作用的几何结构的实施方案优选基于轴细齿部。其它的齿部类型例如:渐开线、摆线、圆弧、维尔德哈贝尔/诺维科夫齿部或允许小的分度的起截止作用的几何结构也是可行的。轴细齿部(kerbwellenverzahnung)的优点在于,在此利用小的齿基于大的小齿轮宽度能够传递高的力矩并且另一方面为了切换过程能够构建在几何结构方面非常小的与患者体重无关的装置。因为在此利用小的齿能够工作,所以关节联结的可预料的直径小于带有相同角分度的冠形轮解决方案。

此外视为有利的是,正齿轮的一部分在至少一个侧上具有柱状的突起部,利用所述突起部,在没有锁住的状态中相对于轴定心地支承第二导杆。当然能够将定心销也以球状的、桶形的、锥状的或不同几何结构的成形元件的组合来实现。

通过制齿的联接件的这种优选实施方案能够将待切换的杠杆元件的支承较简单地实施。

在借助于轴向能移动的正齿轮部段实现联结时的另外的优点在于,除了锁住四连杆机构传动机构的这两个元件之外,还能够同样非常容易地锁住附加的元件、例如第一连接元件44。

因为腿板不仅应理想地在患者之下的空间中进行调节,而且患者的处于腿板上的身体部分的质量必须可靠地得到支持,所以适宜的是,将这两个功能彼此耦联。因此,带有附加自由度的四连杆机构传动机构的结构元件如下实施,使得各个导杆能够可靠地传导通过患者体重施加的力和力矩。

根据一些实施方式,能够将这两个处于端部的元件以及第一导杆32特别稳定地实施,因为由此弯曲和扭转力矩能够可靠地传递,而耦联件36和第一连接元件44仅须接纳和传导如下的力,所述力固定了腿板在空间中的成角度的取向。

概括而言,在前面描述的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由此实现了尽可能减少对于患者和用户的危险。带有绕四连杆机构传动机构30轴线a2的附加自由度的四连杆机构传动机构30在此能实现将支承面部段调整到大量不同的位置和方位中,以便满足对患者的针对不同外科手术的支承的相应要求。

在此,能够此外将机械的止挡部针对调节装置进行设置,所述止挡部有效防止腿板相叠的调整。此外可以规定,附加自由度的自动锁住在腿板的专门调整中进行,确切来说无关于腿板传动机构的能够手动操纵的锁止。四连杆机构30和附加自由度的锁住能够借助于操作元件304实现,其中,能够实现连续释放各个运动。

在前面描述的实施方式的调节装置中,仅需要一个操作元件用于脱开和锁住多关节传动机构。即便在打开多关节传动机构的情况下在此也仅仅发生平行移动,患者即使在误操作的情况下也没有跌落。前面描述的锁定单元300在此能实现锁住装置的几乎无力的操纵以及与患者体重无关的关闭力。此外,锁定单元300是装配友好的,因为相较于冠形轮锁住装置不需要公差均衡的耗费调整。

通过联接件302的外齿部到待锁住的元件的相应内齿部中的接合使得齿部在过载时的跳跃得到有效防止。此外,锁定单元300能够在小的结构空间中实现:包含少的构件并且具有小的总重量。

传动机构和装置的在上面描述的性质示例性地针对多环节的腿板描述。但这种装置能够还在其它的支承可行方案中、例如在臂支承中得到应用。

图52至59针对第六实施方式,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借助于旋转截止装置400能够将在四连杆机构的轴线处的附加自由度在腿板的限定的调整中有效截止和释放。

如在图52至57中示出的那样,在前面描述的调节装置优选在腿板22、24中得到应用。除了仅能侧向地伸开并且绕一个或多个轴线侧向枢转的简单腿板之外,还存在有如下腿板,在该腿板中,在用于支承大腿的部分22与用于支承小腿的部分24之间布置有关节52,利用所述关节能够使板成角度地绕轴线a5调节,所述轴线优选平行于支承面的垫子表面进行取向。

在患者在支承面上的所谓的膝肘支承中,小腿板在已知的调节装置中通过四连杆机构传动机构强制引导并且因此总是几乎如下取向,使得患者的大腿几乎垂直于小腿板的表面取向。由此,跪着的患者从小腿板处的滑落是不太可能的。

通过在前面描述的调节装置26中的在四连杆机构30的轴线处的新的附加自由度能够将可用作小腿板的部分24以所述附加自由度运动。(参见图56,其示出了用于利用如在前面描述那样的调节装置26实现的膝肘位的小腿板24)。这能够引起如果用户无意地打开第二转动支承件40的关节锁住,则小腿板24的垫子表面会旋转并超过60°且患者不再能够可靠地跪在所述垫子表面上。

结合在图13至20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已经描述了一种用于以将小腿板相对于大腿板调整一定的角度的方式将该自由度锁住的有效解决方案。但这种解决方案的缺点是,这种锁住仅在极端的调整中在遵守非常精细的制造和装配公差的情况下有效起作用。

在下面参考图52至59描述的第六实施方式提供有效的并且相对于几何结构的公差不太敏感的用于该自由度的旋转截止装置400。

例如在图55中示出的那样,在此在相对于第一连接元件44(其能实现相对于四连杆机构30的第二枢转轴线a2的运动的附加自由度)运动的关节52的部分上构造有接触元件402、例如作为以鸡冠形式的细长突出部402。这种接触元件402在关节52的一定的调整中绕第五枢转轴线a5有效地与四连杆机构传动机构30的一部分如下地进入接触中,使得绕第二枢转轴线a2的旋转的附加自由度有效地得到防止。

如在图58中示出的那样,在绕第二枢转轴线a2的旋转被截止时,例如能够构造在四连杆机构30的耦联件36处的止挡部404与突出部402进入接触中。如果此时用户应该将用于四连杆机构30的锁住装置脱开,则四连杆机构30本身能够枢转。在此,小腿板的所述部分于是相应于导杆和耦联件的长度比地在空间中枢转。然而,小腿板24绕第二枢转轴线a2借助于附加自由度的附加旋转通过旋转截止装置400有效地防止。

在图58中此外可看出的是,接触元件402作为以鸡冠形式的细长突出部的设计方案确保:接触元件402即使在大腿板22与小腿板24之间的较小调整的角度的情况下也与止挡部404进入接触中。因此,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旋转截止装置400针对构件的公差特征特别不敏感。

附图标记列表

10接口

12患者支承面

14头部板

16背部板

18躯干板

20关节模块板

22大腿板

24小腿板

26、200、240调节装置

28固定元件

30四连杆机构

32第一导杆

32a第一导杆的内齿部

33弓形件

34第二导杆

36耦联件

38第一转动支承件

40、202、242第二转动支承件

42第三转动支承件

43第四转动支承件

44第一连接元件

46、48叉臂

50、243操纵元件

52第五转动支承件

54第二连接元件

56快速张紧装置

57锁定杠杆

58第六转动支承件

60横梁

62、64、256、168关节元件

63支承和接合元件

65、103、104、

112、148、150、

216至222销钉

66、98、102、136、

144、162、164齿部

68、70、264、270支承栓

72a、72b、74a、

74b、170凹处

76a至76d螺纹连接

77、138、140、

228、230通孔

78、80、234、236、

244、246、300锁定单元

82、203、248切换元件

84、124、258、266截止元件

86、126、182凸轮盘

88、128螺旋压力弹簧

90、130波形弹簧

92、132支承环

94、134开口

96、204、250轴

97突出部

100、142细齿部

106、152、184凸轮曲线

108、109、154、

163、188、194、

224、226斜坡

110、111、156、

165、186、190、

192、196无斜坡的区域

105、107、157、161凹部

113、198、199、201操纵位置

114至120滚子

135栓

160、176突出部

158空隙

167卡锁元件

168旋转截止元件

172截止体

174、178、180面

206、207、210、

214、252、254、

262、267螺纹

208、212螺纹环

302联接件

302a外齿部

302b定心突起部

302c捕获漏斗

302d孔

304操纵元件

306卡锁元件

400旋转截止装置

402突出部

404止挡元件

a1至a8枢转轴线

p1箭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