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8689发布日期:2018-06-08 20:0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作为尿布的一种形式,即套穿式一次性尿布,是已经公知的。这种一次性尿布包括吸收排泄物的吸收性本体和外层片。上述外层片具有前身部和后身部,所述吸收性本体从前身部一直设置到后身部。通过将横向上的前身部的前身侧缘和横向上的后身部的后身侧缘接合起来,形成所述一次性尿布。

引用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61572



技术实现要素:

作为上述一次性尿布,有一种尿布,其中,在外层片中包括位于前身部与后身部之间的裤裆部,前身部和裤裆部被接合起来,后身部和裤裆醋被接合起来。

但是,这种一次性尿布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当穿用该一次性尿布时,裤裆部不能恰当地与大腿内侧相匹配。进而,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在穿用时在裤裆部形成的褶裥会影响前身部,并且,在配合到腹部上时不舒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一次性尿布与大腿内侧和腹部的合身性。

所要解决的课题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一种一次性尿布,所述一次性尿布具有纵向和与纵向交叉的横向,所述一次性尿布包括:

外层片,所述外层片包括前身部、后身部和位于所述前身部与所述后身部之间的裤裆部,所述前身部和所述裤裆部被接合起来,所述后身部和所述裤裆部被接合起来;以及

吸收性本体,所述吸收性本体吸收排泄物,所述吸收性本体从前身部一直设置到后身部,

前身部在横向上的前身侧缘和后身部在横向上的后身侧缘被接合起来,

所述裤裆部设置有裤裆腿部褶皱,所述裤裆腿部褶皱不被接合到吸收性本体上,

前身部和裤裆部的接合部在纵向上位于比所述前身侧缘的端部更靠近裤裆部侧,所述端部位于裤裆部侧。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更加清楚。

发明的有益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改进一次性尿布对大腿内侧和腹部的合身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立体概念图。

图2是处于未折叠的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

图3是处于未折叠状态的尿布1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未折叠状态下的尿布1的筒状的腰部区域24和裤裆嵌片50的位置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在未折叠状态下的尿布1的前侧接合部62、后侧接合部66和本体接合部70的位置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从本说明书和附图的描述中,至少能够明确以下事项。

一种一次性尿布具有纵向和与所述纵向交叉的横向,所述一次性尿布包括:

外层片,所述外层片包括前身部、后身部和位于所述前身部与所述后身部之间的裤裆部,所述前身部和所述裤裆部被接合起来,所述后身部和所述裤裆部被接合起来;以及

吸收性本体,所述吸收性本体吸收排泄物,所述吸收性本体从前身部一直设置到后身部,

前身部在横向上的前身侧缘和后身部在横向上的后身侧缘被接合起来,

所述裤裆部设置有裤裆腿部褶皱,所述裤裆腿部褶皱不被接合到吸收性本体上,

前身部和裤裆部的接合部在纵向上位于比所述前身侧缘的端部更靠近裤裆部侧,所述端部位于裤裆部侧。

根据这种一次性尿布,能够改进所述一次性尿布对大腿内侧和腹部的合身性。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中,优选地,

所述裤裆部在横向上的侧缘包括向内弯曲的弯曲部,并且

各个裤裆腿部褶皱沿着所述弯曲部设置。

根据这种一次性尿布,可以进一步改进一次性尿布对大腿内侧的合身性。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中,优选地,

所述弯曲部与所述前身部重叠。

根据这种一次性尿布,所述裤裆部可以通过所述弯曲部被顺滑地连接到前身部上。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中,优选地

所述接合部被设置在所述前身部和裤裆部重叠的重叠部,在所述重叠部分在横向上的两端部设置非接合部。

根据这种一次性尿布,可以进一步改进一次性尿布对大腿内侧的合身性。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中,优选地,

所述裤裆腿部褶皱与所述非接合部重叠。

根据这种一次性尿布,能够防止裤裆腿部褶皱的可移动区域变小。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中,优选地,

在所述吸收性本体在所述横向上的横向两端部之中的、所述纵向上的纵向端部中,所述吸收性本体被接合于所述外层片,并且

在所述横向两端部之中的、作为所述纵向上的纵向非端部而与所述接合部重叠的部分中,所述吸收性本体不被接合于所述外层片。

根据这种一次性尿布,对于吸收性本体的在横向上的横向两端部,能够使吸收性本体的不应当固定的部分不被固定,而应当固定的部分被牢固地固定。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中,优选地,

所述接合部是前侧接合部,

所述后身部和所述裤裆部在后侧接合部被接合起来,以及

从裤裆部的最窄部分到所述前侧接合部的分隔距离小于从最窄部分到所述后侧接合部的分隔距离。

根据这种一次性尿布,可以预先阻止在前侧接合部产生褶裥,可以减轻在后侧的僵硬感。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中,优选地,

在所述吸收性本体在所述横向上的横向中央部分中,所述吸收性本体,除了与所述后身部的在所述裤裆部侧的端部重叠的部分之外,沿着所述纵向被接合于所述外层片。

根据这种一次性尿布,对于在吸收性本体在所述横向上的横向中央部,能够使吸收性本体的不应当固定的部分不被固定,而应当固定的部分被牢固地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图1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下面,简单地称之为尿布1)的立体概念图。图2是在未折叠状态下的尿布1的平面图。图3在未折叠状态下的尿布1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未折叠状态下的尿布1的筒状的腰部区域24和裤裆嵌片50的位置的平面图。图5是表示在未折叠状态下的尿布1的前侧接合部62、后侧接合部66和本体接合部70的位置的平面图。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下面,也简单地称之为尿布1)是主要由成年人穿用的套穿型一次性尿布,。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尿布的横向可以简单地称为“横向”。在图1的状态(当穿用时的状态)下的尿布1的纵向可以被简单地称为“纵向”。在图2的状态(未折叠状态)下的尿布1的长度方向可以简单地称为“长度方向”。与穿用者接触的一侧被称为“皮肤侧”,其相反侧被称为“非皮肤侧”。在下面的描述中,“横向”也被称为“宽度方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被称为内外型,包括两个部件。换句话说,尿布1包括:作为第一部件的吸收性本体10,所述吸收性本体10被推压到穿用者的裤裆部,用于吸收诸如尿等排泄物(即,内部构件);以及作为第二构件的外层片20(即,外部构件),所述外层片20位于吸收性本体10的外侧(非皮肤侧)。

吸收性本体10配合到穿用者的腹股沟(胯部),用于吸收诸如尿等排泄物。该吸收性本体10如图2(未折叠状态)所示,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并且被设置成长的一侧的方向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

该吸收性本体10设置有吸收体11。该吸收体11是通过将液体吸收性材料(吸收芯)层积而构成的构件,并且可以吸收诸如尿等排泄物。该吸收体11包括纸浆(纸浆纤维)和吸收性聚合物(SAP)。

吸收体11被透液性片(无纺织物)制成的芯包裹片(图中未示出)包裹,并且在厚度方向上被顶部片构件12和背面片构件14夹着。顶部片构件12是由无纺织物制成的透液性片。背面片构件14是由不透液性防漏片和透液性外部片制成的双层结构片,所述不透液性防漏片由聚乙烯或者聚丙烯制成,所述透液性外部片由无纺织物制成。

所述外层片20是具有三部分结构的片,所述三部分结构包括:前身部30、后身部40、以及位于前身部30和后身部40之间的裤裆部(被称为裤裆嵌片50。在图4中,用朝向右斜下方的阴影线表示)。换句话说,外层片20被划分成前身部30、后身部40和裤裆嵌片50,前身部30和裤裆嵌片50被接合(固定),并且,后身部40和裤裆嵌片50被接合(固定),以便形成外层片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合通过热熔性粘结剂来实现。

前身部30是覆盖穿用者的腹部的部分,后身部40是覆盖穿用者的背部(臀部)的部分,裤裆嵌片50是覆盖穿用者的裆部的部分。从而,如图2所示,裤裆嵌片50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前身部30与后身部40之间。吸收性本体10从前身部30一直设置到后身部40。即,吸收性本体10被设置成与前身部30、后身部40和裤裆嵌片50重叠。如图2所示(在未折叠状态),尿布1的外观在平面视图中基本上成H形。

从这种状态将吸收性本体10和裤裆嵌片50以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尿布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中央)作为折叠位置(在图2中,用附图标记CL表示)折叠成两折。在这种两折状态下,当彼此相对的前身部30和后身部40被接合并且连接起来时,这些部分形成环状(参照图1)。换句话说,前身部30在横向上的前身侧缘31和后身部40在横向上的后身侧缘41被连接(接合)起来,形成筒状的腰部区域24(图4中,该区域被表示为向上倾斜的阴影线部分)。因此,如图1所示,将要被穿用的状态下的尿布1形成有腰部开口1a和一对腿部开口1b。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前身侧缘31的上端31A在纵向上的位置与后身侧缘41的上端41A在纵向上的位置相一致,并且,前身侧缘31的下端部31b(即,裤裆嵌片50侧的端部)在纵向上的位置与后身侧缘41的下端41B(即,裤裆嵌片50侧的端部)在纵向上的位置相一致的状态,将前身侧缘31与后身侧缘41从上端31A(上端41A)一直接合至下端31b(下端41B)(在图2中,接合部用附图标记J表示)。

如图3所示,前身部30由两个无纺织物形成,其中一个无纺织物(非皮肤侧无纺织物)是伸缩性的无纺织物。

为了方便起见,前身部30可以被划分成上述的筒状的腰部区域24(前身部30的筒状的腰部区域24。下面,称之为前侧腰部区域32)和比前侧腰部区域32更靠近裤裆嵌片50侧(裤裆侧)的区域(下面,称之为前身裤裆侧区域34)。

如图2和图4所示,前侧腰部区域32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其长边的方向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其短边的方向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纵向)(换句话说,上述前身侧缘31沿着长度方向(纵向))。另一方面,前身裤裆侧区域34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类似于等腰梯形的形状。该形状与等腰梯形不同之处在于,侧边不是直的而是向内侧弯曲。进而,下底(较长的的底。即,与前侧腰部区域32的边界)的长度形成得比前侧腰部区域32的长边的长度小。

从而,不同于上述前身侧缘31(在前侧腰部区域32的在横向上的两端的两个部位),作为前身部30的周缘,设有沿着横向的前身上端缘35和前述下端缘36。上述前身下端缘36由沿着横向的一个第一前身下端缘36a和两个第二前身下端缘36b、向内弯曲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前身下端缘36a与所述第二前身下端缘36b之间的两个第三前身下端缘36c构成。所述前身侧缘31、所述前身上端缘35和所述第二前述下端缘36b设置在前侧腰部区域32,所述第一前身下端缘36a和所述第三前身下端缘36c设置在所述前身裤裆侧区域34。

所述前身部30(前侧腰部区域32)安装有多个沿着横向拉伸的弹性构件(具体地说,为弹性带。为了方便起见,称为前身弹性带30a)。所述前身弹性带30a沿着前身上端缘35从所述前身上端缘35的一端部设置到另一端部。这些前身弹性带30a介于两个无纺织物之间,并且被接合并固定于所述两个无纺织物。这样,前身部30在横向上被加有弹性,将弹性赋予尿布1的腰部开口1a。

前身部30设有所谓的腿部褶皱26(腿部拉伸部)。如后面将要描述的那样,腿部褶皱26不仅设置于前身部30,而且也设置于后身部40和裤裆嵌片50。从而,为了将它们加以区分,将它们的每一个分别称为前侧腿部褶皱37、后侧腿部褶皱47、以及裤裆腿部褶皱54。前侧腿部褶皱37、后侧腿部褶皱47和裤裆腿部褶皱54结合起来赋予尿布1的腿部开口1b(外层片20的腿部部分)以弹性。

多个弹性构件(具体地说,为弹性带。为了方便起见,称为LG弹性带。)被配置(接合并固定)于两个无纺织物之间,并且LG弹性带赋予无纺织物以弹性,以便形成前侧腿部褶皱37。这些前侧腿部褶皱37(LG弹性带)沿着上述第二前身下端缘36b和第三前身下端缘36c从所述端缘的一个端部设置到另一端部。

如图3所示,后身部40由两个无纺织物形成,这些无纺织物中的一个无纺织物(非皮肤侧无纺织物)是可拉伸的无纺织物。

为了方便起见,后身部40可以被分成上面描述的筒状的腰部区域24(后身部40的筒状的腰部区域24。下面,称之为后侧腰部区域42)和比后侧腰部区域42更靠近裤裆嵌片50侧(裤裆侧)的区域(下面,称之为后身裤裆侧区域44)。

如图2和图4所示,后侧腰部区域42在平面视图中为矩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沿着宽度方向,其短边方向沿着长度方向(纵向)(也就是说,上面描述的后身侧缘41沿着长度方向(纵向))。另一方面,后身裤裆侧区域44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类似于等腰梯形的形状。该形状与等腰梯形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边不是直线,而是向外侧弯曲。进而,下底(较长的边的底。也就是说,与后侧腰部区域42的边界)的长度被形成得比后侧腰部区域42的长边的长度稍小。

从而,不同于上面描述的后身侧缘41(后侧腰部区域42在横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两个部位),作为后身部40的周缘,设置有沿着横向的后身上端缘45、以及后身下端缘46。后身下端缘46由一个第一后身下端缘46a和沿着横向的两个第二后身下端缘46b、向外侧弯曲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后身下端缘46a与所述第二后身下端缘46b之间的两个第三后身下端缘46c形成。后身侧缘41、后身上端缘45和第二后身下端缘46b设置于后侧腰部区域42,并且,第一后身下端缘46a和第三后身下端缘46c设置于后身裤裆侧区域44。

后身部40(后侧腰部区域42)设有多个沿着横向拉伸的弹性构件(具体地说,弹性带。为了方便起见,称之为后身弹性带40a)。这些后身弹性带40a沿着后身上端缘45从后身上端缘45的一端部设置到另一端部。这些后身弹性带40a介于两个无纺织物之间,并且被接合并且固定于所述两个无纺织物。利用这种方法,后身部40在横向上被赋予弹性,并且,将弹性赋予尿布1的腰部开口1a。

LG弹性带被安装(接合并且固定)在两个无纺织物之间,并且,所述LG弹性带赋予无纺织物以弹性,以便形成后侧腿部褶皱47。这些后侧腿部褶皱47(LG弹性带)沿着上面描述的第二后身下端缘46b和第三后身下端缘46c从这些端缘的一端部连续地设置到另一端部。

如图3所示,裤裆嵌片50由两个无纺织物形成。该裤裆嵌片50在平面视图中具有大致沙漏的形状。换句话说,在裤裆嵌片5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具体地说,比中央更靠近前身部30侧)裤裆嵌片50具有在横向上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52(被凹入的凹入部)。即,裤裆嵌片50在横向上的两侧缘具有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52。因此,裤裆嵌片50的宽度在中央部分(弯曲部52)最窄(为最窄部53)。另一方面,在裤裆嵌片50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不设置弯曲部52,裤裆嵌片50的宽度在两端部处最宽(为最宽部)。

LG弹性带被设置(接合并且固定)在两个无纺织物之间,该LG弹性带赋予所述无纺织物以弹性,以便形成裤裆腿部褶皱54。这些裤裆腿部褶皱54(LG弹性带)沿着上面所述的弯曲部52连续地设置。所述裤裆腿部褶皱54(LG弹性带)跨越弯曲部52延伸至位于裤裆嵌片50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最宽部。

如上所述,对于前身部30、后身部40和裤裆嵌片50,前身部30与裤裆嵌片50被接合起来,后身部40与裤裆嵌片50被接合起来。下面,依次描述前身部30与裤裆嵌片50的接合部(称为前侧接合部62)、以及后身部40与裤裆嵌片50的接合部(称为后侧接合部66)。

如图2和图3所示,前身部30与裤裆嵌片50被重叠起来,以便使得前身部30位于比裤裆嵌片50更靠近非皮肤侧的位置。裤裆嵌片50在纵向上的上端部重叠于前身部30在纵向上的下端部。更具体的说,不仅裤裆嵌片50的最宽部(超过最宽部),而且直到弯曲部52,都与前身部30重叠。另一方面,对于前身部30,只有前侧腰部区域32及前身裤裆侧区域34之中的前身裤裆侧区域34重叠于裤裆嵌片50。

在该重叠区域,设置有前侧接合部62(参照图5中向上倾斜的阴影线部分)(该前侧接合部62是具有比周围的非接合部的刚性高的刚性的高刚性部)。从而,前侧接合部62被设置于裤裆嵌片50在纵向上的上端部。所述前侧接合部62不仅延伸到裤裆嵌片50的最宽部(超过最宽部),而且还延伸至弯曲部52。如图5所示,在位于裤裆嵌片50的弯曲部52中的最窄部53与所述前侧接合部62之间的距离D1,比最窄部53与后面将要描述的后侧接合部66之间的距离D2小。

前侧接合部62设置于前身部30在纵向上的下端部。前侧接合部62只包含在前侧腰部区域32及前身裤裆侧区域34之中的前身裤裆侧区域34中。换句话说,前侧接合部62在长度方向(纵向)上位于比前侧腰部区域32(下端)更靠近裤裆嵌片50侧的位置。即,前侧接合部62在长度方向(纵向)上位于比前身侧缘31的在裤裆嵌片50侧的端部(下端31b)更靠近裤裆嵌片50侧(下侧)的位置。

如图5所示,前侧接合部62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所述矩形形状的长边方向沿着所述横向,并且,在横向上的两端部中,在纵向(长度方向)上的裤裆嵌片50侧(下侧)设置有切口A。也就是说,前身部30和裤裆嵌片50不被接合成矩形,而是在矩形中具有没有被接合起来的部分。与切口A相对应的未接合部分64在前身部30与裤裆嵌片50的重叠部分中,位于横向上的两端部。也就是说,在重叠的部分的横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未接合部分64。如图5所示,上面所述的裤裆腿部褶皱54(LG弹性带)在所述未接合部分64上延伸,并且裤裆腿部褶皱54(LG弹性带)与未接合部分64重叠。

如图2和图3所示,后身部40和裤裆嵌片50被相互重叠,使得后身部40位于比裤裆嵌片50更靠近非皮肤侧的位置。裤裆嵌片50在纵向上的上端部重叠于后身部40在纵向上的下端部。更具体地说,裤裆嵌片50的所述最宽部重叠于后身部40(与前身部30不同,不重叠于弯曲部52)。另一方面,对于后身部40,只有所述后侧腰部区域42及后身裤裆侧区域44之中的后身裤裆侧区域44重叠于裤裆嵌片50。

在上述重叠部分中,设置有后侧接合部66(参照图5的向上倾斜的阴影部)(该后侧接合部66具有比周围的未接合部分的刚性高的硬度的高刚性部)。因此,后侧接合部66被设置于裤裆嵌片50在纵向上的上端部。后侧接合部66被包含在裤裆嵌片50的所述最宽部中。

后侧接合部66被设置在后身部40在纵向上的下端部。该后侧接合部66只被包含在后侧腰部区域42及后身裤裆侧区域44之中的后身裤裆侧区域44中。换句话说,后侧接合部66在长度方向(纵向)上位于比后侧腰部区域42(的下端)更靠近裤裆嵌片50侧(下侧)的位置。即,后侧接合部66在长度方向(纵向)上位于比所述后身侧缘41的位于裤裆嵌片50侧的端部(下端41B)更靠近裤裆嵌片50侧(下侧)的位置。

如图5所示,后侧接合部66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所述矩形形状的长边方向沿着横向(不设置存在于前侧接合部62中的切口A)。

如上所述,外层片20(前身部30、后身部40、裤裆嵌片50)与吸收性本体10重叠。换句话说,如图2及图3所示,外层片20和吸收性本体10被重叠起来,使外层片20位于比吸收性本体10更靠近非皮肤侧。不是吸收性本体10的所有部分都重叠于外层片20。例如,在裤裆嵌片5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52,从而,在中央部分中,矩形的吸收性本体10在横向上延伸到该弯曲部52之外。延伸出去的部分不与外层片20(裤裆嵌片50)重叠。

在外层片20与吸收性本体10重叠的重叠部分中,外层片20与吸收性本体10在接合部被接合起来(参照图5的向右下倾斜的阴影线部分。为了方便起见,称之为本体接合部70)。外层片20与吸收性本体10不是在所有的重叠部分中都被接合起来。例如,如图5所示,外层片20的裤裆腿部褶皱54(LG弹性带)不与吸收性本体10接合。也就是说,本体接合部70被设置成避免与裤裆腿部褶皱54(LG弹性带)的重叠。

当在横向上观察尿布1时,分五个部位设置本体接合部70。本体接合部70的一个部分(称为第一本体接合部71)设置于吸收性本体10在该横向上的横向中央部分,本体接合部70的两个部分(称为第二本体接合部72和第三本体接合部73)设置于吸收性本体10在该横向上的横向两端部部分,剩下两个部分(称为第四本体接合部74和第五本体接合部75)在横向上设置于第一本体接合部71与第二本体接合部72(第三本体接合部73)之间。

第一本体接合部71沿着纵向从吸收性本体10的一端设置到另一端部。但是,在与后身部40的位于裤裆嵌片50侧的端部(下端部)重叠的部分,在接合部中包含有间隙B(未接合部分)。换句话说,在吸收性本体10在横向上的横向中央部分中,吸收性本体10,除了重叠到后身部40的位于裤裆嵌片50侧的端部(下端部)的部分之外,沿着纵向被接合于外层片20。

第二本体接合部72和第三本体接合部73被设置在吸收芯本体10在纵向上的纵向端部。也就是说,第二本体接合部72及第三本体接合部73起到将吸收性本体10的四角接合到外层片20上的作用。所述第二本体接合部72及第三本体接合部73不设置于(不达至)作为吸收性本体10在纵向上的纵向非端部且与上述前侧接合部62或者后侧接合部66重叠的部分。换句话说,在吸收性本体10在横向上的横向两端部之中的、在纵向上的纵向端部处,吸收性本体10被接合于外层片20,另一方面,在作为所述横向两端部之中的、在纵向上的纵向非端部且与前侧接合部62或后侧接合部66重叠的部分处,吸收性本体10不被接合于外层片20。

第四本体接合部74和第五本体接合部75与上述的本体接合部70不同,沿着纵向从吸收性本体10的一端部连续地设置到另一端部。也就是说,吸收性本体10在第四本体接合部74和第五本体接合部75沿着纵向被连续地接合于外层片20。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有纵向和与纵向交叉的横向,该一次性尿布1包括:外层片20,所述外层片20包含有前身部30、后身部40、以及位于前身部30与后身部40之间的裤裆嵌片50,前身部30与裤裆嵌片50被接合起来,后身部40与裤裆嵌片50被接合起来;以及吸收性本体10,所述吸收性本体10从前身部30一直设置到后身部40,用于吸收排泄物,所述前身部30在横向上的前身侧缘31和后身部40在横向上的后身侧缘41被接合起来。所述裤裆嵌片50设有裤裆腿部褶皱54,裤裆腿部褶皱54不被接合于吸收性本体10。前身部30与裤裆嵌片50的前侧接合部62在纵向上位于比前身侧缘31的位于裤裆嵌片50侧的端部(下端31b)更靠近裤裆嵌片50侧的位置。因此,可以改进尿布1相对于大腿内侧和腹部的合身性。

比较例中尿布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类似地包括:外层片,所述外层片包含有前身部、后身部、以及位于前身部与后身部之间的裤裆嵌片,前身部与裤裆嵌片被接合起来,后身部与裤裆嵌片被接合起来;以及吸收性本体,所述吸收性本体从前身部一直设置到后身部,用于吸收排泄物,前身部在横向上的前身侧缘与后身部在横向上的后身侧缘被接合起来。但是,比较例中的尿布在下面所述的各个方面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不同。

换句话说,对于比较例中的尿布,裤裆嵌片的裤裆腿部褶皱被接合于吸收性本体。因此,存在着下面的问题。

换句话说,在穿着尿布时,当吸收性本体位于两大腿之间时,吸收性本体变形,其宽度变窄。由于裤裆嵌片的裤裆腿部褶皱被接合于吸收性本体,因此会产生这样的状况:裤裆腿部褶皱受到吸收性本体的该变形(宽度变窄)的影响,不能恰当地沿着大腿配置。因此,存在着裤裆嵌片不能恰当地与大腿内侧配合的问题。

对于比较例中的尿布1,前身部与裤裆嵌片的前侧的接合部在纵向上位于比前身侧缘的位于裤裆嵌片侧的端部(下端)更靠近与裤裆嵌片侧相对侧(上侧)的位置。换句话说,前侧接合部包含在前侧腰部区域中。因此,存在着下面所述的问题。

即,在穿着尿布时,当裤裆嵌片位于两大腿之间时,在裤裆嵌片上沿着纵向(长度方向)形成褶裥。所述褶裥也会影响到前身部,存在着褶裥一直延伸到前侧腰部区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褶裥,存在着向腹部的配合不舒服的问题。

相反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裤裆嵌片50的腿部褶皱54不被接合于吸收性本体10,所以,裤裆腿部褶皱54不受吸收性本体10的上述变形(宽度变窄)的影响,可以避免不能恰当地沿着大腿配置。也就是说,即使当吸收性本体10变形时,裤裆腿部褶皱54也可以独立于吸收性本体10而运动,裤裆褶皱54能够恰当地沿着大腿内侧配置。因此,可以抑制裤裆嵌片50不能恰当地配合到大腿内侧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身部30与裤裆嵌片50的前侧接合部62在纵向上位于比前身侧缘31的位于裤裆嵌片50侧的端部(下端31b)更靠近裤裆嵌片50侧(下侧)的位置,因此,可以抑制沿着纵向(长度方向)形成在裤裆嵌片50上的褶裥对前身部30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形成在裤裆嵌片50上的该褶裥到达前侧腰部区域32之前,作为高刚性部的前侧接合部62起到在比前侧腰部区域32(下端31b)更靠下侧处阻止褶裥向前侧腰部区域32的传播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褶裥延伸到前侧腰部区域32,以及由于所述褶裥而造成向腹部的配合不舒服的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可以改进将尿布1向大腿内侧和腹部的配合。因为可以抑制裤裆嵌片50不能恰当地配合到大腿内侧的问题,所以可以抑制排泄物从尿布1与大腿内侧之间泄漏。进而,因为可以抑制褶裥延伸至前侧腰部区域32的问题,所以前侧腰部区域32处的尿布1的形状可以被保持在恰当的状态(具有良好的外观)。

在本实施方式中,裤裆嵌片50在横向上的侧缘具有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52,沿着该弯曲部52设置有裤裆腿部褶皱54。

因此,通过弯曲部52的弯曲形状沿着大腿内侧,裤裆嵌片50可以更适当地配合到大腿内侧。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尿布1向大腿内侧的配合。可以进一步抑制排泄物从尿布1与大腿内侧之间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52重叠于前身部30。

假设只有裤裆嵌片50的所述最宽部重叠于前身部30,弯曲部52不重叠于前身部30,则从裤裆嵌片50到前身部30的侧缘的线变得凹凸不平。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裤裆嵌片50能够通过弯曲部52顺滑地连接于前身部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接合部62被设置与前身部30与裤裆嵌片50重叠的重叠部分,而在该重叠部分在横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非接合部64(对应于切口A的部分)。

前身部30与裤裆嵌片50重叠的重叠部分在横向上的两端部,是在穿着尿布1时与大腿接触的可能性高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计成在整个该重叠部分中不设置前侧接合部62(高刚性部),而在两端部不进行接合,由此使得刚性高的部分不与大腿接触。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尿布1对大腿内侧的合身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裤裆腿部褶皱54重叠于设置在两端部的非接合部64。

假定裤裆腿部褶皱54不与非接合部64重叠,则由于接合,裤裆腿部褶皱54的弹性不能令人满意地起作用,裤裆腿部褶皱54的可移动区域减小。相反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裤裆腿部褶皱54在该两端部不被接合于前身部30(与非接合部64重叠),因此,可以避免裤裆腿部褶皱54的可动区域减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收性本体10在横向上的横向两端部分之中的、在纵向上的纵向端部中,吸收性本体10被接合于外层片20,而在横向两端部分之中的、作为在纵向上的纵向非端部且与前侧接合部62重叠的部分中,吸收性本体10不被接合于外层片20。

因此,在该横向两端部分之中的纵向端部,也就是吸收性本体10的四角,吸收性本体10可以被牢固地固定于外层片20。

另一方面,在与该横向两端部分之中的前侧接合部62重叠的部分(纵向的非端部),吸收性本体10不被接合于外层片20。假定吸收性本体10被接合于外层片20,则包含有刚性高的吸收体11的吸收性本体10被固定到前侧接合部62,因此,由于该高刚性,在前侧接合部62容易形成褶裥。在这种情况下,在起着阻止褶裥传播的作用的前侧接合部62中可能形成褶裥,而这是不可取的。相反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起着阻止褶裥传播的作用的前侧接合部62中,能够难以形成由吸收性本体10引起的褶裥。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吸收性本体10在横向上的横向两端部分,能够不将吸收性本体10不应固定的部位固定,而将其应当固定的部位牢固地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裤裆嵌片50的最窄部53到前侧接合部62的距离D1形成得比从最窄部53到后侧接合部66的距离短。

对于尿布1,在裤裆嵌片50的该最窄部53,最容易形成褶裥。因此,当将从最窄部53到接合部的距离形成得小时,可以在接合部预先阻止褶裥。但是,由于接合部是高刚性部,因此,在穿用尿布1时,在该接合部产生僵硬感。在后侧(臀部侧、背部),当使得从最窄部53到接合部的距离大(也就是说,接合部位于比臀部更靠近背部的位置)时,可以减轻僵硬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鉴于以上事实,不将从最窄部53到前侧接合部62的距离D1与从最窄部53到后侧接合部66的距离D2制造得相同,而是将它们制造得相互不同。换句话说,在后侧(距离D2),与前侧相比,褶裥在位置上不显眼(不容易进入视野),并且,由于僵硬感的问题,因此认为僵硬问题的重要性超过褶裥,将距离D2制造得大于距离D1。另一方面,对于前侧(距离D1),在由僵硬感的位置造成的缓和程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并且,由于与后侧相比,褶裥在位置上更显眼(容易进入视野),因此认为褶裥问题的重要性超过僵硬性,将距离D1制造得比距离D2大。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利用前侧接合部62预先阻止褶裥,在后侧,可以缓和僵硬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本体10在横向上的横向中央部分中,吸收性本体10,除了与后身部40的位于裤裆嵌片50侧的端部(下端部)重叠的部分之外,沿着纵向被接合于外层片20。

作为吸收性本体10的横向中央部并且与后身部40的下端部重叠的部分,是在穿着尿布1时覆盖臀部的臀沟的部分。假定该部分也被接合于外层片20,则倾向于进入臀部的臀沟内的吸收性本体10的弯折变形对外层片20造成不利的影响(外层片20也将受到该变形的影响,并被拉向臀部的臀沟)。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部分不被接合于外层片20,吸收性本体10得弯折变形尽可能地被制造得不对外层片20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关于吸收性本体10在横向上的横向中央部分,能够使吸收性本体10的不应固定的部位不被固定,而应当固定的部位被牢固地固定。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对本发明进行理解,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改变或变型。毋庸赘言,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由成年人穿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诸如由新生儿、婴儿或者幼儿穿用。

附图标记

1 尿布,1a 腰部开口,1b 腿部开口

10 吸收性本体,11 吸收体

12 顶部片构件,14 背面片构件

20 外层片

24 筒状腰部区域

26 腿部褶皱

30 前身部,30a 前身弹性带

31 前身侧缘,31a 上端,31b 下端

32 前侧腰部区域,34 前身裤裆侧区域

35 前身上端缘

36 前身下端缘,36a 第一前身下端缘,

36b 第二前身下端缘,36c 第三前身下端缘,

37 前侧腿部褶皱

40 后身部,40a 后身弹性带

41 后身侧缘,41a 上端,41b 下端

42 后侧腰部区域,44 后身裤裆侧区域,

45 后身上端缘,

46 后身下端缘,46a 第一后身下端缘,

46b 第二后身下端缘,46c 第三后身下端缘,

47 后侧腿部褶皱

50 裤裆嵌片,52 弯曲部,53 最窄部

54 裤裆腿部褶皱

62 前侧接合部,64 非接合部,66 后侧接合部

70 本体接合部,71 第一本体接合部

72 第二本体接合部,73 第三本体接合部

74 第四本体接合部,75 第五本体接合部

A 切口,B 间隙

CL 正中位置

J 接合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