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4431发布日期:2018-07-17 23:16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夜用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者躺卧的状态下被使用,与日用的吸收性物品相比被长时间地使用。因此,在使用夜用的吸收性物品时,容易发生后漏。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防止后漏的夜用的吸收性物品。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着者的体液排泄部相对地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以及配置于比排泄部相对部靠后背侧的位置的后方部。在后方部的吸收体形成有多条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对于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而言,在体液流向后方时,由密度较高的高密度部保持体液,并且密度较低的低密度部柔软地变形,从而抑制后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6900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的发明人对穿着者的身体的变形进行了各种调查。其结果,发现:吸收性物品根据穿着者的身体的动作承受各种外力,吸收性物品的一部分有时与身体紧贴,有时与身体分离。发明人还发现:当吸收性物品的紧贴着的一部分与身体分离时,特别会给予穿着者不适感、体液是否渗漏这样的不安感。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穿着者进行动作时也易于持续地紧贴于穿着者的身体并且穿着舒适感良好的吸收性物品。一个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与穿着者的排泄口相对的排泄口抵接区域;位于所述排泄口抵接区域的后侧的后侧区域;以及吸收体,该吸收体至少配置于所述排泄口抵接区域和所述后侧区域,并且具有包含吸收材料的吸收芯,其中,该吸收性物品设有在所述排泄口抵接区域的后方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第1弯曲部以及在比所述第1弯曲部靠后方的位置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第2弯曲部,所述第1弯曲部和所述第2弯曲部构成为能够使所述吸收性物品在厚度方向弯曲,该吸收性物品设有在所述第1弯曲部的前方与所述第1弯曲部相邻的第1区域、在所述第2弯曲部的后方与所述第2弯曲部相邻的第2区域以及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弯曲部与所述第2弯曲部之间的第1中间区域,所述第1中间区域的所述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小,所述第1弯曲部、所述第2弯曲部和所述第1中间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从所述中心线越过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与所述中心线之间的中间点地延伸,所述第1中间区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为10mm以上40mm以下。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一侧观察到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3a-3a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俯视图。图5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图6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图1的6a-6a线的示意剖视图。图7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图1的7a-7a线的示意剖视图。图8是在站立姿势时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图。图9是在躺卧姿势时穿着者的臀部未变形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图。图10是在躺卧姿势时穿着者的臀部变形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图。图11是说明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变形方式的示意图。图12是说明吸收性物品的另一变形方式的示意图。图13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1)吸收性物品的整体结构参照图1~图4,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其中,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注意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因而,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此外,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相互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图1是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吸收性物品的后视图。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3a-3a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图4是吸收性物品所具备的吸收体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是夜用的生理用卫生巾。吸收性物品1具有:向穿着者的前侧(腹侧)和后侧(背侧)延伸的前后方向l;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宽度方向w;以及向穿着者的皮肤相对面侧t1和非皮肤相对面侧t2延伸的厚度方向t。吸收性物品1具有排泄口抵接区域s1、前侧区域s2以及后侧区域s3。排泄口抵接区域s1是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对的区域。在吸收性物品被穿着于内裤时,排泄口抵接区域s1位于内裤的裆下部。即,排泄口抵接区域s1是配置于穿着者的裆下,即穿着者的两腿之间的区域。前侧区域s2位于比排泄口抵接区域s1靠前侧的位置。前侧区域s2的前端缘限定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91。后侧区域s3位于比排泄口抵接区域s1靠后侧的位置。后侧区域s3的后端缘限定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92。后侧区域s3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可以比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长。吸收性物品1包括:吸收体30,其具有由吸收材料层叠而成的吸收芯;皮肤面片10,其位于比吸收体30靠皮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以及非皮肤面片20,其位于比吸收体30靠非皮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皮肤面片10具有:透液性的表面片11,其覆盖吸收体30的至少宽度方向的中央;以及侧片12,其覆盖表面片11的外侧缘(宽度方向的外端)并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非皮肤面片20是不透液性的片。表面片11是能透过体液等液体的透液性的片。表面片11至少覆盖吸收体30的表面。表面片11只要是无纺布、织布、有孔塑料片、网眼片等能透过液体的构造的片状的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织布、无纺布的材料,能够使用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中的任一者。侧片12能够从与表面片11相同的材料中选择。但是,为了防止经血越过侧片12向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流出,侧片12优选具有疏水性或拒水性。侧片12配置于后述的主体部2的外侧缘、侧翼3和臀部翼片4。非皮肤面片20具有与皮肤面片10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对于非皮肤面片20而言,能够使用聚乙烯片、以聚丙烯等为主体的层叠无纺布、通气性的树脂膜、在纺粘或水刺等无纺布接合通气性的树脂膜而成的片等。吸收体30具有:由吸收材料层叠而成的吸收芯31;以及覆盖吸收芯31的芯包体32。对于吸收材料而言,例如,能够例举出亲水性纤维、浆料以及sap。芯包体32至少在比吸收芯31靠皮肤面侧的位置覆盖吸收芯31即可。作为具体的一个例子,芯包体32可以具有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皮肤面侧的位置的第1包覆部以及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非皮肤面侧的位置的第2包覆部。皮肤面片10在后述的第1中间区域41具有与芯包体32不接合的非接合区域。该非接合区域沿着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该非接合区域也可以至少从第1中间区域4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此外,皮肤面片10在后述的第1折曲引导部40也可以具有与芯包体32不接合的非接合区域。该非接合区域沿着前后方向l连续地延伸。吸收性物品1具有主体部2、侧翼3以及臀部翼片4。主体部2位于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并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侧翼3和臀部翼片4比主体部2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是在后侧区域s3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凸出的部分。在宽度方向w上,主体部2的外侧缘2e与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一致。主体部2具有皮肤面片10、非皮肤面片20以及吸收体30。更详细地,主体部2包含表面片11、侧片12的一部分、非皮肤面片20以及吸收体30。侧片12从皮肤面片10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区域向宽度方向w外侧延伸。侧片12的内侧缘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并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折回。在侧片12的该折回的部分之间配置有在前后方向l伸缩的伸缩性构件90。侧片12的内侧缘与表面片11不接合。伸缩性构件90在以预定长度伸长了的状态下与侧片12接合。由此,侧片12的内侧缘在自然状态下沿前后方向l收缩。这样一来,侧片12的内侧缘和伸缩性构件90构成立起性的防漏翻边。伸缩性构件90在前后方向l的端部与侧片12接合。该伸缩性构件90与侧片12的接合部是显现伸缩性构件90的伸缩力的部分。伸缩性构件90在前后方向l的两端部具有与侧片12不接合的非接合部分。伸缩性构件90的非接合部分成为不能显现伸缩性构件90的伸缩力的部分。在本说明书中,将除去了不能显现该伸缩性构件90的伸缩力的部分的、伸缩性构件90的部分称为伸缩性构件90的“有效长度部分le”。显现伸缩性构件90的伸缩性的有效长度部分le在前后方向l上跨第1中间区域41地从第1区域r1延伸至第2区域r2。伸缩性构件90的有效长度部分le的后侧缘可以配置于比后述的臀部翼片粘接区域64的后侧缘靠前侧的位置。侧翼3设于排泄口抵接区域s1,是比吸收体30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部分。侧翼3的前端缘由侧翼3的根部限定,相当于最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凹陷的两个部分中位于前侧的部分。在具有侧翼3的吸收性物品中,侧翼3的前端缘限定排泄口抵接区域s1与前侧区域s2的边界。侧翼3的后端缘由侧翼3的根部限定,相当于最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凹陷的两个部分中位于后侧的部分。侧翼3的后端缘可以位于排泄口抵接区域s1与后侧区域s3之间。此处,有时将前后方向l上的侧翼3的前端缘与侧翼3的后端缘之间的区域称为“侧翼区域”。在具有侧翼的吸收性物品中,排泄口抵接区域s1成为与侧翼区域实质上相同的区域。侧翼3具有侧片12以及非皮肤面片20。侧翼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与穿着者的排泄口相对地配置。侧翼3构成为能够向非皮肤面片20侧折回,在使用时向内裤的裆部的非皮肤相对面侧折回。臀部翼片4位于侧翼3的后方。臀部翼片4构成为在使用时不向内裤的非皮肤相对面侧折回地配置于内裤的皮肤相对面侧。臀部翼片4的前端缘由臀部翼片4的根部限定,相当于最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凹陷的部分。臀部翼片4的前端缘可以与侧翼3的后端缘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如图2所示,在非皮肤面片20的非皮肤相对面,设有涂布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固定于内裤s的粘接剂的粘接区域。粘接区域具有配置于主体部2的第1主体粘接区域61和第2主体粘接区域62、配置于侧翼3的侧翼粘接区域63以及配置于臀部翼片4的臀部翼片粘接区域64。第1主体粘接区域61与第2主体粘接区域62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第1主体粘接区域61配置于比第2主体粘接区域62靠前方的位置。粘接区域61~64在使用前的状态下被剥离片覆盖。剥离片防止在使用前粘接剂劣化。剥离片在使用时由穿着者剥离。另外,在不具有剥离片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由将吸收性物品独立地包装的包装片来防止在使用前粘接区域劣化。在吸收性物品的非皮肤面片具有未设有粘接剂的非粘接剂区域。非粘接剂区域在至少局部与第1中间区域41重叠的区域,从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w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参照图2)。在吸收性物品1设有第1弯曲部41a和第2弯曲部41b。第1弯曲部41a和第2弯曲部41b位于比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侧并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第1弯曲部41a和第2弯曲部41b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构成为能够使吸收性物品1在厚度方向t弯曲。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30而言,吸收芯的后端缘与吸收体的后端缘大致一致。吸收性物品1具有在第1弯曲部41a的前方与第1弯曲部41a相邻的第1区域r1、在第2弯曲部41b的后方与第2弯曲部41b相邻的第2区域r2以及在前后方向l位于第1弯曲部41a与第2弯曲部41b之间的第1中间区域41。第1区域r1是从吸收体30的前端缘30f到第1弯曲部41a为止的区域。第2区域r2是从吸收体30的后端缘30r到第2弯曲部41b为止的区域。第1中间区域41是第1弯曲部41a与第2弯曲部41b之间的区域。第1中间区域4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第1区域r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小,并且比第2区域r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小。另外,第1中间区域41既可以是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吸收材料中的纤维材料(例如纸浆纤维)为0的区域,也可以是虽然设计上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但配置有从第1区域r1、第2区域r2混入的微量的吸收材料的区域。第1中间区域4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与第1弯曲部41a相邻的第1区域r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的1/3以下。此外,第1中间区域4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与第2弯曲部41b相邻的第2区域r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的1/3以下。由此,第1中间区域41易于显现吸收如后述那样施加于吸收性物品的外力的功能,此外,易于与穿着者的身体的动作相配合地变形。为了更显著地发挥该效果,第1中间区域4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与第1弯曲部41a相邻的第1区域r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的1/5以下,更优选为1/10以下。此外,也可以是,吸收材料不存在于第1中间区域41的整体,而是局部地分散的状态。第1弯曲部41a成为刚度变化的边界。比第1弯曲部41a靠前侧的区域的刚度与比第1弯曲部41a靠后侧的区域的刚度不同。更详细地,比第1弯曲部41a靠前侧的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高于比第1弯曲部41a靠后侧的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由此,比第1弯曲部41a靠前侧的区域的刚度高于比第1弯曲部41a靠后侧的区域的刚度。第2弯曲部41b位于比第1弯曲部41a靠后方的位置。第2弯曲部41b是刚度变化的边界。比第2弯曲部41b靠前侧的区域的刚度与比第2弯曲部41b靠后侧的区域的刚度不同。更详细地,比第2弯曲部41b靠前侧的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于比第2弯曲部41b靠后侧的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由此,比第2弯曲部41b靠前侧的区域的刚度低于比第2弯曲部41b靠后侧的区域的刚度。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比第1区域r1的、与第1弯曲部41a相邻的部分的吸收体30和第2区域r2的、与第2弯曲部41b相邻的部分的吸收体30中最厚的部位长。此外,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优选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另外,在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变化的结构中,第1中间区域4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处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即可。此外,更优选的是,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为10mm以上且30mm以下。第1弯曲部41a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之间的距离x优选为25mm以上。此外,第1弯曲部41a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之间的距离x优选为80mm以下。另外,在第1弯曲部41a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的结构中,第1弯曲部41a的前端缘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5mm以上80mm以下即可。第1弯曲部41a和第2弯曲部41b在俯视时向后方呈凸状弯曲。在该情况下,第1中间区域41也在俯视时向后方呈凸状弯曲。更详细地,第1弯曲部41a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于比第1弯曲部41a的外侧缘靠后方的位置。第1弯曲部41a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向后方的凸状。第2弯曲部41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于比第2弯曲部41b的外侧缘靠后方的位置。第2弯曲部41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向后方的凸状。另外,第1弯曲部41a与第2弯曲部41b的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第1弯曲部41a、第2弯曲部41b和第1中间区域41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粘接区域60重叠。第1主体粘接区域61配置于第1区域r1内,第2主体粘接区域62配置于第2区域r2内。第1主体粘接区域61的后端缘61r位于比第1弯曲部41a靠前方的位置,第2主体粘接区域62的前端缘62f位于比第2弯曲部41b靠后方的位置。第1弯曲部41a、第2弯曲部41b和第1中间区域41在宽度方向w上从中心线cl越过吸收芯的外侧缘30e与中心线cl之间的在宽度方向w上的中间点地延伸。即,在宽度方向w上,第1弯曲部41a、第2弯曲部41b和第1中间区域41的长度为吸收芯31的长度的一半以上。而且,第1弯曲部41a的外侧缘和第2弯曲部41b的外侧缘优选位于吸收芯31的外侧缘。即,第1弯曲部41a和第2弯曲部41b也可以形成于吸收芯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在该情况下,吸收芯31被第1弯曲部41a和第2弯曲部41b在前后方向l上断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吸收体30而言,吸收芯31的外侧缘与吸收体30的外侧缘大致一致。由此,第1弯曲部41a的外侧缘和第2弯曲部41b的外侧缘与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一致。吸收性物品1在后侧区域s3具有沿着连接宽度方向w的中心的中心线cl延伸,并构成为能够使吸收性物品弯曲的第1折曲引导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折曲引导部40由第3弯曲部42a、第4弯曲部42b以及第2中间区域42构成。取而代之,第1折曲引导部40也可以由压缩吸收芯而形成的压缩部构成。第3弯曲部42a和第4弯曲部42b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构成为能够使吸收性物品1在厚度方向t弯曲。第2中间区域4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于比第1折曲引导部40靠宽度方向w外侧的位置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第2中间区域4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第2区域r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的1/3以下。由此,第2中间区域42易于像后述那样地向穿着者的臀部突出。为了更显著地发挥该效果,第2中间区域4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第2区域r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的1/5以下,更优选为1/10以下。此外,也可以是,吸收材料不存在于第2中间区域42的整体,而是局部地分散的状态。即,也可以是,第2中间区域42是虽然设计上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但配置有从第2区域r2混入的微量的吸收材料的区域。取而代之,第2中间区域42也可以是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的区域。第3弯曲部42a是刚度变化的边界。隔着第3弯曲部42a的两侧的区域的刚度彼此不同。第4弯曲部42b是刚度变化的边界。隔着第4弯曲部42b的两侧的区域的刚度彼此不同。第2中间区域42沿着中心线cl延伸。第1折曲引导部40优选到达比后侧区域s3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第1折曲引导部40也可以与第1中间区域41连接。在该情况下,构成第1折曲引导部40的第2中间区域42也可以与第1中间区域41连接。如后述的穿着状态的说明所述,第1折曲引导部40沿着臀部引导朝向穿着者的凸状的弯曲变形。因此,沿着前后方向l弯曲变形的前侧端部的吸收材料易于聚集为凸状并变硬。若第1折曲引导部40与第1中间区域41连续地连接,则由于沿着前后方向l弯曲变形的前侧端部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较小,因此弯曲变形的前侧端部难以变硬。因而,能够给予穿着者舒适的穿着感。另外,第1折曲引导部40也可以不与第1中间区域41连接。吸收性物品也可以具有在后侧区域s3从第1折曲引导部40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并构成为能够使吸收性物品弯曲的第2折曲引导部43。第2折曲引导部43可以由具有单位面积重量比第2区域r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小的吸收材料的区域构成。在该情况下,构成第2折曲引导部43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第2区域r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的1/3以下。此外,第2折曲引导部43既可以是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的区域,也可以是虽然设计上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但配置有从第2区域r2混入的微量的吸收材料的区域。吸收体30具有位于比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中高部33。中高部33位于第1区域r1内,并位于比第1区域r1的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中高部33的厚度比第1区域r1的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的厚度厚。中高部33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第1区域r1的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大。中高部33位于第1区域r1内的后侧,与第1弯曲部41a相邻。另外,在吸收体具备两层的吸收层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吸收体的中高部具有两层的吸收层,吸收体的中高部以外的部分具有仅一层的吸收层。此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吸收体的中高部具有用于引入体液的辅助片,吸收体的中高部以外的部分不具有辅助片的结构。吸收性物品1具有至少对吸收芯31在厚度方向t上进行压缩而形成的压缩部。该压缩部可以具有前侧压缩部81以及长度压缩部82(参照图1和图4)。前侧压缩部81至少设于排泄口抵接区域s1。前侧压缩部81也可以从排泄口抵接区域s1向前侧区域s2延伸。前侧压缩部81也可以是在厚度方向t上压缩表面片11、吸收芯31和芯包体32而形成的。前侧压缩部81具有设于中高部33的宽度方向w两侧的、沿着前后方向l的区间。前侧压缩部81可以限定中高部33的宽度方向w的侧缘。前侧压缩部81在吸收芯31的前端缘附近向宽度方向w弯曲,以u字型连续地连接。取而代之,前侧压缩部81也可以独立地设置在中高部33的宽度方向w两侧。即,也可以是,一对前侧压缩部81以彼此断开的方式独立地设置。长度压缩部82在后侧区域s3,隔着中心线cl,更具体地,隔着第1折曲引导部40设于其两侧。长度压缩部82是至少对吸收体30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形成的。长度压缩部82也可以是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吸收体30和表面片11而形成的。长度压缩部82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长度压缩部82既可以沿着前后方向l直线地延伸,也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l倾斜地曲线延伸。长度压缩部82可以形成于比臀部翼片4的最大宽度的位置p1靠前侧的位置。长度压缩部82优选为不到达第1中间区域41。一对长度压缩部82也可以在第2折曲引导部43的位置在前后方向l上空开间隔地形成。本说明书的“吸收体的厚度”的测量通过以下的测量方法来进行。在吸收性物品1被封入包装等的情况下,将吸收性物品1从包装取出,使用以该状态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环境下放置了12小时的样品。测量位置为吸收体的产品宽度方向中央部。在测量时,不以吸收性物品收缩的状态而是以使吸收性物品的伸缩性构件伸长了的状态进行测量。此外,除去吸收体以外的皮肤面片和非皮肤面片等吸收体以外的部分。使用尾崎制作所(株)制造的千分表peacock,采用直径10mm的测头,准备大小为30mm×30mm的试片来测量该试片的厚度。将测量器对于试片的测量压力调整为3g/cm2。此处,对于10个样品,以各自的状态进行上述的测量,将其平均值作为长度。此外,本说明书的“吸收体的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测量通过以下的测量方法来进行。在吸收性物品1被封入包装等的情况下,将吸收性物品1从包装取出,使用以该状态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环境下放置了12小时的样品。对于由包装体包装起来的吸收性物品,将包装体开封,将折叠的吸收性物品展开,测量要测量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的厚度和面积。接着,从吸收性物品切取要测量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测量切取出来的部分的重量。接着,从切取出来的部分去除表面片和背面片等吸收体以外的部分,测量吸收体的重量。根据吸收体的重量以及要测量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的面积来计算出单位面积重量。根据单位面积重量和厚度来计算出密度。此外,本说明书的“长度”的测量通过以下的测量方法来进行。在吸收性物品1被封入包装等的情况下,将吸收性物品1从包装取出,使用以该状态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环境下放置了12小时的样品。接着,使用亲和测定株式会社制造的弹性卷尺(尺带:以玻璃纤维为基材,以聚氯乙烯为覆盖层),沿着测量对象部位测量测量对象部位的该状态的长度。此处,对于10个样品,以各自的状态进行上述的测量,将其平均值作为长度。在第1中间区域41的位置,芯包体32的第1包覆部与芯包体32的第2包覆部可以隔着吸收芯31或不隔着吸收芯31地以相互被压缩的状态接合。以下,将该接合部称为“第1压接部51”(参照图4)。此外,在第1折曲引导部40的位置,芯包体32的第1包覆部与芯包体32的第2包覆部也可以隔着吸收芯31或不隔着吸收芯31地以相互被压缩的状态接合。以下,将该接合部称为“第2压接部52”(参照图4)。而且,在第2折曲引导部43的位置,芯包体32的第1包覆部与芯包体32的第2包覆部也可以隔着吸收芯31或不隔着吸收芯31地以相互被压缩的状态接合。以下,将该接合部称为“第3压接部53”(参照图4)。在第1中间区域41、第1折曲引导部40、第2折曲引导部43不具有构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的情况下,压接部51、52、53成为第1包覆部与第2包覆部不隔着吸收芯31而是相互直接接合的部分。在第1中间区域41、第1折曲引导部40、第2折曲引导部43具有构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的情况下,压接部51、52、53成为第1包覆部与第2包覆部隔着吸收芯31地相互间接接合的部分。第1压接部51的前后方向l的宽度优选为比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l的宽度小。此外,第1压接部51优选为沿着宽度方向w连续地延伸。第2压接部52沿着第1折曲引导部40向前后方向l延伸。第2压接部52的宽度方向w的宽度优选为比第1折曲引导部40的宽度方向w的宽度小。第2压接部52也可以与第1压接部51连接。第3压接部53沿着第2折曲引导部43延伸。第3压接部53的前后方向l的宽度优选为比第2折曲引导部43的前后方向l的宽度小。第3压接部53也可以与第2压接部52连接。第1压接部51、第2压接部52和/或第3压接部53优选为不形成于皮肤面片10。更具体地,第1压接部51、第2压接部52和/或第3压接部53优选为仅压接芯包体32而形成,或仅将吸收芯31与芯包体32压接而形成。另外,压接部51、52、53能够通过压花加工而形成。(2)吸收性物品的穿着状态接着,说明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状态。图5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图6是吸收性物品1被穿着者穿着的状态的以图1的6a-6a剖面为基准的剖视图。图7是吸收性物品1被穿着者穿着的状态的以图1的7a-7a剖面为基准的剖视图。在穿着作为生理用卫生巾的吸收性物品1时,吸收性物品1固定于内裤s。吸收性物品1的排泄口抵接区域s1被穿着者的两腿夹住,从而受到从宽度方向w的外侧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力。在该力的作用下,排泄口抵接区域s1以贴合于穿着者的排泄口附近的方式抬起(参照图6)。肛门、股沟位于穿着者的比位于大阴唇的后方的会阴部靠后方的位置。比该会阴部靠后方附近的身体的剖面形状是宽度方向的中心凹陷的形状。吸收性物品的后侧区域s3与该穿着者的臀部相对地配置。在后侧区域s3,形成有沿着中心线cl向前后方向l延伸的第1折曲引导部40。因此,在从吸收性物品的外侧向内侧的力的作用下,后侧区域s3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易于向穿着者的身体突出(参照图5和图7)。由此,在后侧区域s3,吸收性物品1能够与穿着者的股沟的形状相配合地变形。其结果,穿着者在臀部也能得到与吸收性物品1的舒适的贴合感。即使像这样第1折曲引导部40沿着股沟突出,由于多个第2折曲引导部43沿着宽度方向w形成于后侧区域s3,因此吸收性物品的后侧区域s3也能够沿着穿着者的臀部的圆度弯曲。由此,穿着者在臀部能够得到更舒适的贴合感。图8表示穿着了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者站立的状态。吸收性物品1的第1区域r1借助第1主体粘接区域61固定于内裤的裆部(与穿着者的裆下区域相对的部分)。吸收性物品1的第2区域r2借助第2主体粘接区域62固定于内裤的裆部的后方部分(与穿着者的臀部相对的部分)。在穿着者站立的状态下,穿着者的臀部是鼓起的状态。图9是使图8所示的剖视图旋转90度而成的状态,表示穿着者仰卧的状态。在穿着者仰卧的状态下,穿着者的身体被寝具按压,但为了便于说明,图9中表示穿着者的身体不被寝具按压的假想的状态。图9中图示了表示寝具的线lb。寝具的线lb与身体重叠的区域是身体被寝具按压的、在身体躺卧的状态下变形的区域。图10表示仰卧的穿着者的身体因被寝具按压而变形的状态。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图9中身体与寝具的线重叠的区域变形。更详细地,穿着者的臀部的鼓起变形,穿着者的臀部的一部分为平坦的形状。臀部的变形的部分向裆下侧(图10的左方向)移动,从腿的根部向脚尖侧鼓起。第2弯曲部41b配置于臀部的变形部分的臀部侧的端部,第1弯曲部41a配置于臀部的变形部分的裆下侧的端部。因此,吸收性物品的第1中间区域41沿着臀部的鼓起变形的部分变形,沿着臀部的变形部分配置。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成为与穿着者的排泄口相对的位置。在与比穿着者的排泄口靠后方的臀部接触的位置,形成有第1弯曲部41a的变形起点和第2弯曲部41b的变形起点。由此,在臀部的鼓起变形时,吸收性物品1随着臀部的变形而柔软地变形。由此,在躺卧的姿势时,能够维持吸收性物品1贴合于身体的状态。(3)作用效果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设有在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后方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第1弯曲部41a以及在比第1弯曲部41a靠后方的位置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第2弯曲部41b。第1弯曲部41a和第2弯曲部41b构成为能够使吸收性物品在厚度方向上弯曲。设有在第1弯曲部41a的前方与第1弯曲部41a相邻的第1区域r1、在第2弯曲部41b的后方与第2弯曲部41b相邻的第2区域r2以及在前后方向l上位于第1弯曲部41a与第2弯曲部41b之间的第1中间区域42。第1中间区域4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小。第1弯曲部41a、第2弯曲部41b和第1中间区域41从中心线cl越过吸收芯的外侧缘与所述中心线之间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点地延伸。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为10mm以上40mm以下。由于第1中间区域41是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较小的区域,因此能够吸收(释放)被施加于吸收性物品的外力。这样的区域隔着吸收性物品的中心线cl在其左右延伸至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的一半以上,从而在吸收性物品受到向左右旋转的力或向左右移动的力时,第1中间区域41能够以释放被施加于吸收性物品的外力的方式变形。而且,在穿着者躺卧的姿势时,第1中间区域41也能够以释放因伴随穿着者的臀部变形的臀部的突出而按压吸收性物品的力的方式变形。此外,由于能够柔软地变形的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较长,因此即使是在穿着者运动过程中,吸收性物品受到来自各种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排泄口抵接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也能够独立地变形,从而能够维持排泄口抵接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各自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的状态。图11表示吸收性物品受到沿前后方向l收缩的力时的情形。如上所述,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大,因此能够以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重叠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吸收芯之上的方式变形。此外,也能够以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重叠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吸收芯之下的方式变形。图12表示吸收性物品的后侧区域s3受到大致以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中心为轴线向左右旋转的力时的情形。在该状态下,由于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大,因此后侧区域s3能够以将排泄口抵接区域s1作为基点,向左右旋转预定的角度的方式变形。而且,由于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大,因此吸收性物品1的后侧区域s3也能够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独立地以围绕图5的旋转轴线cl旋转的方式变形。在穿着者翻身或者步行中的情况下,根据腿、臀部的动作,后侧区域s3受到相对于排泄口抵接区域s1旋转的力或向左右移动的力。根据上述结构的吸收性物品,与该力相对应地,后侧区域s3能够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独立地自由运动。其结果,即使在穿着者正在运动的期间,也能够使排泄口抵接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这两者持续地贴合于穿着者。由此,能够给予穿着者安心感、较好的穿着舒适感。由于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为10mm以上,因此吸收性物品在第1中间区域41的位置,能够充分地吸收臀部的鼓起变形的部分。此外,由于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足够长,因此在穿着者动作过程中,排泄口抵接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易于独立地变形,即使在穿着者动作过程中也易于维持排泄口抵接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各自贴合于身体的状态。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为40mm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对于吸收性的不安感,能够提供穿着舒适感优异的吸收性物品(也参照后述的比较评价)。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比第1区域r1的、与第1弯曲部41a相邻的部分的吸收体和第2区域r2的、与第2弯曲部41b相邻的部分的吸收体中最厚的部位长。由此,能够更易于以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重叠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吸收芯之上的方式变形。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1弯曲部41a、第2弯曲部41b和第1中间区域41在宽度方向w上从吸收芯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由此,易于以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重叠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吸收芯之上的方式变形(参照图11)。此外,后侧区域s3易于以将排泄口抵接区域s1作为基点,向左右旋转预定的角度的方式变形(参照图12)。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1弯曲部41a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之间的距离x为25mm以上80mm以下。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各种调查的结果是,臀部的裆下侧的变形起点大多位于比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靠后方25mm以上的位置。由此,若第1弯曲部41a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之间的距离x为25mm以上,则第1弯曲部41a或第1中间区域41位于臀部的裆下侧的变形起点。此外,为了使第1弯曲部41a、第1中间区域41不位于被施加的臀部的体压最大的部分,优选的是第1弯曲部41a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之间的距离x为80mm以下。由此,能够减少穿着者的不适感。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1弯曲部41a和第2弯曲部41b在俯视时向后方呈凸状弯曲。向后方呈凸状弯曲的部分在仰卧时与内裤一起向后方呈凸状鼓起,被向从身体分离的方向压出。在第1弯曲部41a、第2弯曲部41b和第1中间区域41从身体分离时,能够由第1弯曲部41a、第2弯曲部41b和第1中间区域41吸收仰卧时的变形。由此,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维持跟随身体的圆度的形状,吸收性物品整体沿着身体的圆度配置。此外,如图5和图11所示,在后侧区域s3相对于排泄口抵接区域s1立起的状态(穿着状态)下,第1弯曲部41a和第2弯曲部41b在俯视时向后方呈凸状弯曲,从而后侧区域s3易于进行绕图5的中心轴线cl旋转那样的变形。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吸收性物品1具有设于比吸收体靠非皮肤面侧的位置的非皮肤面片20。在非皮肤面片20设有具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固定于内裤的粘接剂的粘接区域61、62、63、64。未设有粘接剂的非粘接剂区域在至少局部与第1中间区域41重叠的区域,从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w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粘接区域61与粘接区域62之间的区域)。由此,即使穿着者的臀部突出而向第1中间区域41施加有来自臀部的力,第1中间区域41也能够与内裤独立地变形来吸收该力。因而,因穿着者的臀部的变形而突出的力难以传递至内裤,也易于维持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在侧片12接合有至少沿前后方向l伸缩的伸缩性构件90,显现伸缩性构件90的伸缩性的有效长度部分le在前后方向l上跨第1中间区域41地从第1区域r1延伸至第2区域r2。由于第1中间区域41的刚度较低,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因伸缩性构件90的收缩作用而使第1中间区域41成为沿前后方向收缩的状态。而且,由于在第1中间区域41的位置具有不存在粘接剂的非粘接区域,因此作为结果,吸收性物品以第1中间区域41沿前后方向l收缩的状态安装于内裤。之后,在穿着者提起内裤时,该第1中间区域41的收缩部位随着内裤的拉伸而一起拉伸。由此,在穿着者穿着内裤时,第1中间区域41成为拉伸的状态(因收缩而导致的褶皱较少的状态),从而能够给予穿着者良好的穿着舒适感。此外,通常,在内裤穿着过程中或穿着后,也有因内裤的拉伸而对粘接区域产生负荷,从而导致吸收性物品从内裤剥离的情况。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存在粘接剂的非粘接区域成为缓冲与内裤的拉伸相对应的力的区域,因此抑制了吸收性物品因内裤的拉伸而从内裤剥离。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吸收性物品具有臀部翼片粘接区域64,该臀部翼片粘接区域64设于臀部翼片并具有用于将臀部翼片固定于内裤的粘接剂。伸缩性构件90的有效长度部分le的后侧缘配置于比臀部翼片粘接区域64的后侧缘靠前侧的位置。由此,伸缩性构件90的伸缩力不会较强地施加于臀部翼片粘接区域64。由此,能够抑制因臀部翼片粘接区域64与内裤的粘接力小于伸缩性构件90的伸缩力而导致臀部翼片粘接区域64从内裤剥离的情况。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吸收体在排泄口抵接区域s1具有位于比吸收体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中高部33。中高部33的厚度比第1区域r1的吸收体的外侧缘的厚度厚。中高部33在第1区域r1内与第1弯曲部41a相邻。在第1区域r1的中高部33与第1弯曲部41a相邻时,第1区域r1与第1中间区域41之间的刚度差和厚度差变大,从而形成更明确的变形起点。由此,能够将第1中间区域41和第1区域r1以不同的形状沿着身体配置。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吸收性物品具备对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第1压缩部81。第1压缩部81沿着中高部33的外侧缘配置。由此,来自穿着者的腿的力施加于第1压缩部81。第1压缩部81成为变形的基点,中高部33以贴合于穿着者的裆下的方式变形(参照图6)。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在第1中间区域41,皮肤面片10与芯包体32不接合的非接合区域沿着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由此,即使第1中间区域41柔软地变形,由于皮肤面片10相对于第1中间区域41的吸收体的自由度较高,因此也能够抑制给予穿着者的不适感。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芯包体32具有比吸收芯31靠皮肤面侧的第1包覆部以及比吸收芯31靠非皮肤面侧的第2包覆部。第1包覆部与第2包覆部在第1中间区域41的位置,隔着吸收芯31或不隔着吸收芯31地以相互被压缩的状态接合(参照图4)。第1中间区域41是伴随穿着者的动作柔软地变形的部分。因此,第1中间区域41及其附近成为吸收芯31易于随穿着者的动作而变形、扭曲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中间区域41的位置,第1包覆部与第2包覆部隔着吸收芯31或不隔着吸收芯31地以相互被压缩的状态接合。因此,能够长时间维持芯包体32的形状,能够持续地确保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吸收性物品具有比吸收体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在使用时能够折回的侧翼3以及在后侧区域s3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凸出的臀部翼片4。第1中间区域41的至少一部分设于侧翼3的后侧端部与臀部翼片4的前侧端部之间。侧翼3之间的区域(排泄口抵接区域s1)和臀部翼片4的区域是期望能持续紧贴于穿着者的皮肤的区域。由于第1中间区域41设于侧翼3之间的区域(排泄口抵接区域s1)与臀部翼片4的区域之间,因此能够在使排泄口抵接区域s1和臀部翼片的区域这两者紧贴于穿着者的皮肤的状态下使吸收性物品在第1中间区域41的位置变形。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设有在后侧区域s3沿着中心线cl延伸并且构成为能够使吸收性物品弯曲的第1折曲引导部40。后侧区域s3是与穿着者的臀部相对的位置,后侧区域s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与穿着者的股沟相对。在后侧区域s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具有第1折曲引导部40,从而在对吸收性物品施加有宽度方向内侧的力时,第1折曲引导部40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股沟突出。由此,能够提供更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臀部的吸收性物品。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1折曲引导部40与第1中间区域41连接。由此,第2区域r2隔着中心线cl分为左右两侧。因而,第2区域r2的左侧的部分和第3区域r3的左侧的部分易于独立地变形,这关系到贴合性的提高。此外,由于抑制了第2区域r2的吸收材料越过中心线cl地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吸收材料的局部的集中。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1折曲引导部40到达比后侧区域s3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在穿着过程中,第1折曲引导部40向穿着者的皮肤侧突出。由于第1折曲引导部40在后侧区域s3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因此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股沟贴合。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芯包体32具有比吸收芯31靠皮肤面侧的第1包覆部以及比吸收芯31靠非皮肤面侧的第2包覆部。在第1折曲引导部40,皮肤面片10与芯包体32不接合的非接合区域沿着前后方向连续地延伸。第1包覆部与第2包覆部在第1折曲引导部40的位置,隔着吸收芯31或不隔着吸收芯31地以相互被压缩的状态接合。第1折曲引导部40及其附近是易于像上述那样变形的部分。因此,第1折曲引导部40及其附近成为吸收芯31易于随穿着者的动作而变形、扭曲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折曲引导部40的位置,第1包覆部与第2包覆部隔着吸收芯31或不隔着吸收芯31地以相互被压缩的状态接合。因此,能够长时间维持芯包体32的形状,能够持续地确保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设有隔着第1折曲引导部40在其两侧向前后方向l延伸的、对吸收体进行压缩而成的一对长度压缩部82。一对长度压缩部82由于刚度较高,因此成为吸收芯31的变形的基点。夹在一对长度压缩部82之间的第1折曲引导部40更易于向穿着者的身体侧隆起。由此,能够提供与穿着者的身体更加亲和的、能够给予穿着者更舒适的贴合感的吸收性物品。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一对长度压缩部82未到达第1中间区域41。一对长度压缩部82成为刚度较高的部分。由于该刚度较高的部分未形成于第1中间区域41,因此吸收性物品在第1中间区域41的位置更易于变形。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吸收体具有在后侧区域s3从第1折曲引导部40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并且构成为能够使吸收性物品弯曲的第2折曲引导部43。第2折曲引导部43形成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变形基点。由于后侧区域s3的吸收芯31能够以第2折曲引导部43为基点来变形,因此吸收性物品1更易于沿着身体的前后方向l的圆度贴合。特别是,在如图5所示那样第1折曲引导部40沿着股沟突出的情况下,有时难以使后侧区域s3沿着身体的前后方向l的圆度变形。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成为变形基点的第2折曲引导部43使后侧区域s3易于沿着身体的前后方向l的圆度变形。由此,能够提供与穿着者的身体更加亲和的、能够给予穿着者更舒适的贴合感的吸收性物品。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设有隔着第1折曲引导部40在其两侧向前后方向l延伸的、对吸收体进行压缩而成的一对长度压缩部82。一对长度压缩部82在第2折曲引导部43的位置在前后方向l上空开间隔地形成。一对长度压缩部82成为刚度较高的部分。如此,刚度较高的部分在第2折曲引导部43的位置空开间隔地形成,因此吸收性物品在第2折曲引导部43的位置更易于变形。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1折曲引导部40具有沿着中心线cl延伸的第2中间区域42以及隔着第2中间区域42向前后方向l延伸的第3弯曲部42a和第4弯曲部42b。第3弯曲部42a和第4弯曲部42b构成为能够使吸收性物品在厚度方向弯曲。第2中间区域4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于比第1折曲引导部40靠宽度方向w外侧的位置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由此,第1折曲引导部40易于以第3弯曲部42a和第4弯曲部42b为基点,在第2中间区域42的位置弯曲。由此,后侧区域s3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股沟。(4)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接着,使用图13来对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另外,在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具有至少对吸收体30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压缩部是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表面片11和吸收体30而成的。变形例的压缩部具有配置于第1区域r1的第1压缩部81、配置于第2区域r2的第2压缩部82以及配置于比第2压缩部82靠后侧的位置的后侧压缩部84。长度压缩部82在后侧区域s3,隔着中心线cl,更具体地,隔着第1折曲引导部40设于其两侧。长度压缩部82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长度压缩部82既可以沿着前后方向l直线地延伸,也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l倾斜地曲线延伸。长度压缩部82可以形成于比臀部翼片4的最大宽度的位置p1靠前侧的位置。长度压缩部82优选为不到达第1中间区域41。一对后侧压缩部84在后侧区域s3隔着中心线cl设于其两侧。后侧压缩部84可以是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吸收体30和表面片11而形成的。一对后侧压缩部84隔着通过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的中心线cl相互分离地设置。一对后侧压缩部84可以位于比臀部翼片4的最大宽度的位置p1靠后侧的位置。(5)其他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是夜用的生理用卫生巾,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日用的生理用卫生巾。此外,生理用卫生巾也可以不具备臀部翼片。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主旨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在于例示说明,而不是对于本发明具有任何限制的意思。(6)比较评价接着,对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的比较评价进行说明。表1表示第1中间区域41的长度的比较评价结果。在比较评价的试验中,比较实施例1~5的吸收性物品与比较例1~3的吸收性物品,对贴合性的维持状态和外观上的对于吸收性的不安感进行评价。对于实施例1~4的吸收性物品与比较例1~3的吸收性物品而言,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不同,其他结构均相同。【表1】问题1“与平时使用的卫生巾相比,能够维持贴合性吗”。对于该问题1回答“能够维持”的人数的比例为65%以上的样品的感官评价为良好,评价为○。此外,对于问题1回答“能够维持”的人数的比例不足65%的样品的感官评价为不好,评价为×。问题2“与平时使用的卫生巾相比,穿着舒适感良好吗(感受到不适感吗)”。对于该问题2回答“非常好、较好”的人数的比例为65%以上的样品的感官评价为良好,评价为○。此外,在评价为○的样品中,回答非常好的人数的比例超过整体人数的20%的样品由于评价为穿着舒适感更优异,因此评价为◎。问题3“与平时使用的卫生巾相比,外观上的对于吸收性的不安感少吗(或不会产生不安感吗)”。对于该问题2回答“不安感较少”或“没有不安感”的人数的比例为65%以上的样品的感官评价为良好,评价为○。此外,对于问题1回答“不安感较少”或“没有不安感”的人数的比例不足65%的样品的感官评价为不好,评价为×。实施例1~4的吸收性物品的第1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为10mm~50mm,其能够得到贴合性的维持评价、穿着舒适感的好坏、以及对于吸收性的不安感的评价均为良好的结果。而且,能够得到实施例1~3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舒适感更优异这样的结果。根据该结果,可知第1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优选为10mm以上4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30mm以下。更详细地,可知在第1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为10mm以上时,关于贴合性能得到良好的结果。此外,可知在第1中间区域的长度为40mm以下时,能够抑制对于吸收性的不安感并且穿着舒适感优异。而且,可知在第1中间区域的长度为30mm以下时,穿着舒适感更加优异。另外,可知在第1中间区域的长度为50mm时,后侧区域的中心突出的长度过长,从而会给予穿着者不适感。接着,测量仰卧的穿着者的臀部的变形部分向裆下侧的突出量。突出量是仰卧状态的穿着者的臀部的变形部分的裆下侧的端部(图4(c)的p1)与臀部的突出的腿侧端部(图4(c)的p2)之间的距离。测量了5名试验者的突出量。将测量结果示于表2。【表2】突出量(mm)试验者120试验者215试验者325试验者430试验者510根据测量结果可知臀部的突出量为10mm~30mm。由此,可知在第1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为10mm以上时,能够覆盖从穿着者的臀部的变形部分的裆下侧的端部到臀部的突出的腿侧端部的鼓起。此外,若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为30mm左右,则能够利用第1折曲引导部40更可靠地进一步释放因臀部的突出而施加于吸收性物品的力。若还考虑吸收性物品的穿着位置的个人差异,则如上述试验结果所示,第1中间区域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优选为40mm以下。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主旨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在于例示说明,而不是对于本发明具有任何限制的意思。另外,以2015年11月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发明专利申请第2015-219128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将其编入本说明书。产业上的可利用性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穿着者进行动作时也易于持续地紧贴于穿着者的身体的、穿着舒适感良好的吸收性物品。附图标记说明1、吸收性物品;3、侧翼;4、臀部翼片;10、皮肤面片;20、非皮肤面片;30、吸收体;31、吸收芯;32、芯包体;33、中高部;40、第1折曲引导部;41、第1中间区域;41a、第1弯曲部;41b、第2弯曲部;42、第2中间区域;42a、第3弯曲部;42b、第4弯曲部;43、第2折曲引导部;61、第1主体粘接区域;62、第2主体粘接区域;81、前侧压缩部;82、长度压缩部;l、前后方向;w、宽度方向;t、厚度方向;s1、排泄口抵接区域;s2、前侧区域;s3、后侧区域;cl、中心线。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