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1783发布日期:2018-12-22 08:12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介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进行被介助者的起立介助和就座介助等的介助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高龄化社会的进展,介助装置的需求不断增大。介助装置对被介助者进行移乘介助、移动介助、排泄介助等,具备作为介助的一环的起立介助和就座介助的功能。通过介助装置的导入,能减轻介助者的身体的负担而实现腰痛等的预防,并且也能缓和看护人员的人手不足。专利文献1公开了与这种介助装置相关的一技术例。

专利文献1的介助装置具备向被介助者的腋下插入的左右一对的臂部,通过该臂部上升而对被介助者的起立动作进行辅助。该介助装置的特征在于,臂部的前端部分向内侧自如地弯折,对被介助者的后背进行支撑。介助装置还具备与被介助者的胸部抵接的胸托(保持部件)、被介助者握持的握柄、在移动时介助者使用的把手等。由此,在对被介助者的起立进行辅助时,能够给予被介助者与被人抱着的状态相同的安心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63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介助装置中,为了提高被介助者的使用舒适性而采用了容许胸托的左右及上下方向上的倾斜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被介助者能够适当变更姿势,因此能进行自然的起立动作及就座动作,也不会感觉到拘束。然而,在这样的容许胸托的倾斜的介助装置中,对于胸托的握柄或把手等在配置方面还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作出,课题是在对被介助者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能够自由倾转的结构中,通过对把手的配置设法改良而提供一种实用性较高的介助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介助装置具备:基台,能够载着被介助者移动;升降部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撑于上述基台;升降驱动部,对上述升降部件的上下移动进行驱动;摆动部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于上述升降部件;摆动驱动部,对上述摆动部件的摆动进行驱动;保持部件,以能够自由倾转的方式支撑于上述摆动部件并保持上述被介助者的上半身;第一把手,设于上述摆动部件;及第二把手,设于上述保持部件,与上述保持部件一体地倾转。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介助装置中,保持部件与第一把手被设为分体,因此即使保持部件进行自由倾转,第一把手也不会进行自由倾转。因此,介助者在使用第一把手使介助装置移动时,能够稳定地进行移动操作。另外,第二把手与保持部件一体地倾转,因此保持部件与第二把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因此,被介助者能够使保持部件安全地自由倾转。这样,本发明的介助装置通过对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的配置设法改良而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介助装置的结构及处于坐姿的被介助者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介助装置的结构及处于站姿的被介助者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的形状及安装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的形状及安装结构的从图4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图。

图6是例示保持部件向前方进行了倾转后的状态的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1的结构)

以图1~图6为参考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1。图1是从斜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1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表示介助装置1的结构及处于坐姿的被介助者m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介助装置1的结构及处于站姿的被介助者m的侧视图。以图2及图3所示的被介助者m为基准,如图1所示的那样规定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另外,在图2及图3中,固定罩23、升降罩33及控制部6省略图示。

介助装置1进行被介助者m的从坐姿向站姿的起立介助及从站姿向坐姿的就座介助。此外,介助装置1在载着站姿的被介助者m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介助者的操作而进行移动。由此,介助装置1能够进行被介助者m的移乘介助及移动介助。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站姿”是指被介助者m的下半身站立的姿势,上半身的姿势任意。介助装置1由基台2、升降部3、摆动部4、保持部件5及控制部6等构成。

基台2由框架21、支柱22、固定罩23、脚载置台24、小腿贴靠部25及六个车轮26~28等构成。框架21大致水平地设置在地板面f附近。支柱22从框架21的靠前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向上方立设。在支柱22的大致矩形截面的内部空间中配置有后述的升降驱动部32。固定罩23覆盖支柱22及后述的升降部件31的下部周围而进行保护。

脚载置台24固定于框架21的上表面后方并大致水平地设置。在脚载置台24的上表面描绘的脚形的接地标记241对被介助者m放脚的位置进行引导。基台2具有足以载着被介助者m的机械强度。在脚载置台24的后部中央形成有凹部242。小腿贴靠部25通过左右一对的支撑臂251而配置在比接地标记241稍靠前侧的上方处。左右一对的支撑臂251从框架21的上表面的支柱22的两侧分别向后方延伸,在中途弯曲而向上方延伸。小腿贴靠部25遍及左右的支撑臂251的直立的部分地配置,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小腿贴靠部25是被介助者m的小腿接触的部位,由缓冲材料形成。小腿贴靠部25的配置高度能够调整。

在框架21的下侧的靠前处设有左右一对的前车轮26。前车轮26具备对移动方向进行转换的转向功能及限制移动的锁定功能。在脚载置台24的下侧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附近设有左右一对的中间车轮27。此外,在脚载置台24的下侧的靠后处设有左右一对的后车轮28。中间车轮27及后车轮28具备对移动方向进行转换的转向功能。通过六个车轮26~28,框架21及脚载置台24从地板面f稍离开地维持为水平。通过六个车轮26~28的转向功能,介助装置1不仅能够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及方向转换,而且能够进行横向移动(向正侧面的移动)或原地旋转(当场旋转)。

升降部3由升降部件31、升降驱动部32及升降罩33等构成。升降部件31是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条部件,以能够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柱22的后表面。升降部件31的上部向后方突出,在突出的靠后端处设有摆动支撑部34。在升降部件31的上部的内部空间中配置有后述的摆动驱动部42。配置于支柱22的内部空间的升降驱动部32对升降部件31的上下移动进行驱动。升降罩33覆盖升降部件31及支柱22的周围及上方而进行保护。升降罩33结合于升降部件31,与升降部件31一起进行上下移动。进行上下移动的升降罩33的下部始终重叠于固定罩23的外周侧。

摆动部4由摆动臂部件41及摆动驱动部42等构成,附设有第一把手43。摆动臂部件41相当于本发明的“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于升降部件的摆动部件”。摆动臂部件41的一端41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于升降部件31的摆动支撑部34。配置于升降部件31的上部的内部空间中的摆动驱动部42以摆动臂部件41的一端411为摆动中心,使另一端412向前后方向进行摆动驱动。摆动臂部件41的摆动范围由省略图示的限动部件限制。在摆动臂部件41的另一端412设有倾转支撑轴44(参照图5)。第一把手43一体地附设于摆动臂部件41的另一端412(详情后述)。

保持部件5由被支撑部件51、躯体承受部52及左右一对的腋下承受部53等构成,并附设有第二把手54。被支撑部件51的前下侧以能够自由倾转的方式支撑于摆动臂部件41的倾转支撑轴44(详情后述)。在被支撑部件51的后上侧设有躯体承受部52。躯体承受部52使用缓冲材料形成为接近于被介助者m的躯体形状的面状,能够进行灵活的变形。躯体承受部52的与被介助者m的从胸部至腹部接触的面是支撑面521。支撑面521从下方支撑被介助者m的躯体。

左右一对的腋下承受部53设于躯体承受部52的左右。腋下承受部53形成为朝向上方的圆弧状,从下方支撑被介助者m的两腋。由此,躯体承受部52及腋下承受部53能够稳定地保持被介助者m的上半身。第二把手54一体地附设于被支撑部件51的前下侧(详情后述)。

控制部6设于框架21的上侧靠右处。控制部6基于来自被介助者m或介助者的指令,对升降驱动部32及摆动驱动部42进行控制。控制部6能够使用通过软件而进行动作的计算机装置。计算机装置也可以具备接收来自被介助者m或介助者的指令的省略图示的遥控装置。作为软件,以能够执行的方式存储有进行起立介助的起立介助程序和进行就座介助的就座介助程序。在控制部6的下侧附属有能够反复进行充放电的省略附图标记的蓄电池电源。蓄电池电源也附属于框架21的上侧靠左处。蓄电池电源也在升降驱动部32及摆动驱动部42中共用。

(2.第一把手43及第二把手54的形状及安装结构)

接下来,详细说明第一把手43及第二把手54。图4是表示第一把手43及第二把手54的形状及安装结构的局部侧视图。另外,图5是表示从图4的箭头a方向观察第一把手43及第二把手54的形状及安装结构的图。

第一把手43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框形形状。第一把手43由左右一对的第一把手基轴部431、左右一对的第一把手部432及移动把手部433(参照图1)构成。如图5所示,左右一对的第一把手基轴部431固定于摆动臂部件41的分支成两叉的另一端412的两侧面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第一把手部432分别与第一把手基轴部431的前端连续并弯曲90°,而向前上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第一把手部432相互并行,并向后上方向弯曲。移动把手部433将左右一对的第一把手部432的前端彼此连接而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在摆动臂部件41的另一端412的两叉之间设有倾转支撑轴44。倾转支撑轴44位于左右一对的第一把手基轴部431之间。保持部件5的被支撑部件51具有外嵌于倾转支撑轴44的倾转部件511。因此,保持部件5以倾转支撑轴44为倾转轴线而自由倾转,换言之,以第一把手基轴部431为倾转轴线而自由倾转。保持部件5的倾转范围由省略图示的限动部件限制,处于图4~图6(后述)所示的范围内。

第二把手54由第二把手基轴部541、左右一对的第二把手部542、及左右一对的第二把手前端部543构成。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把手基轴部541固定于从被支撑部件51延伸的一对把手安装座512。第二把手基轴部541在保持部件5的与保持面521相反一侧的背面通过,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第二把手部542与第二把手基轴部541的左右的前端连续并弯曲90°,相互并行地向前上方向延伸。

左右一对的第二把手前端部543与第二把手部432的两方的前端分别连续并弯曲90°,朝着摆动臂部件41的另一端412延伸至中途。在第二把手54与躯体承受部52之间确保有一定的分离距离d1。分离距离d1为了避免产生被介助者m的身体被夹的情况而考虑安全地适当地设定。

被介助者m在起立动作时及就座动作时,把持第一把手43的第一把手部432。介助者能够通过把持第一把手43的移动把手部433并进行牵引,而使介助装置1向前方移动。此外,介助者用单手把持第一把手43的移动把手部433或第一把手部432,并用另一单手把持第二把手54的第二把手部542,能够使介助装置1横向移动或原地旋转。

(3.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1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1的使用方法及作用。以后,以坐在椅子c上的被介助者m进行起立动作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假设介助装置1处于远处时,介助者预先使介助装置1移动至被介助者m的附近。坐姿的被介助者m首先将介助装置1拉近。然后,如图2所示,被介助者m的两脚进入保持部件5的下侧。在此,在保持部件5成为干扰的情况下,被介助者m用手抬起保持部件5的下端部,或者用膝部抬起保持部件5的下端部或第二把手54的第二把手基轴部541。由此,保持部件5向前方倾转。被介助者m接下来将两脚放在接地标记241上。被介助者m的小腿与小腿贴靠部25接触或接近。

接下来,被介助者m使控制部6的起立介助程序的初期动作例程启动。由此,对应于被介助者m的体格而自动调整升降部件31的高度。接下来,被介助者m使上半身靠在躯体承受部52上,将两臂从腋下承受部53的上方向前方伸出。此外,被介助者m用两手分别把持第一把手43的左右的第一把手部432。由此,成为图2所示的被介助者m的坐姿状态。在坐姿状态下,被介助者m的上半身成为稍前倾的姿势。此时的保持部件5的姿势为就座时的姿势。

接下来,被介助者m使起立介助程序的起立介助例程启动。由此,升降部件31的上下移动与摆动臂部件41的向前方的摆动协作进行。在起立介助程序结束的时点,升降部件31上升,摆动臂部件41向前方摆动,而成为图3所示的被介助者m的站姿。在站姿下,被介助者m的上半身成为较大地前倾的姿势。此时的保持部件5的姿势为移乘时的姿势。第一把手43配置在移乘时的姿势下的保持部件5的前侧,第二把手54配置在移乘时的姿势下的保持部件5的下侧。

关于被介助者m的就座动作,大致成为起立动作的相反的动作,因此省略说明。另外,上述被介助者m的一系列的起立动作的一部分可以由介助者介助,或者可以由介助者代替进行。

介助者能够使图3所示的站姿的被介助者m与介助装置1一起移动,并使被介助者m向椅子c以外移乘。此时,即使被介助者m改变姿势而保持部件5进行自由倾转,第一把手43也不会自由倾转。因此,介助者在使用第一把手43使介助装置1移动时,能够稳定地进行移动操作。另外,对图2及图3进行比较可知,移乘时的姿势下的躯体承受部52的支撑面521与就座时的姿势下的支撑面521相比接近于水平。因此,被介助者m将体重托付给保持部件5,能够以轻松的姿势移动。

在上述被介助者m的起立动作中及移动中的任意的时刻,保持部件5能够相对于摆动臂部件41进行自由倾转。图6是例示保持部件5向前方进行了倾转后的状态的局部侧视图。例如在被介助者m将介助装置1拉近时,当抬起保持部件5的下端部时,产生图6的状态。

如图6所示,当保持部件5向前方进行倾转时,保持部件5接近于第一把手43。即便如此,在躯体承受部52与第一把手43之间也确保有分离距离d2。分离距离d2为了避免产生被介助者m的身体被夹而安全地考虑来适当地设定。此外,第一把手43的第一把手部432与躯体承受部52相比也向左右分离地配置,因此不接近躯体承受部52。因此,被介助者的身体不会夹在保持部件5与第一把手43之间,比较安全。

另外,第二把手54与保持部件5一体地倾转。因此,保持部件5与第二把手54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始终维持分离距离d1。因此,被介助者的身体不会夹在保持部件5与第二把手54之间,比较安全。此外,保持部件5及第二把手54以第一把手43的第一把手基轴部431为倾转轴线而自由倾转。因此,第二把手54与第一把手基轴部431之间保持为一定的分离距离,比较安全。

(4.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1的形态及效果)

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1具备:基台2,能够载着被介助者m移动;升降部件31,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撑于基台2;升降驱动部32,对升降部件31的上下移动进行驱动;摆动臂部件4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于升降部件31;摆动驱动部42,对摆动臂部件41的摆动进行驱动;保持部件5,以能够自由倾转的方式支撑于摆动臂部件41并保持被介助者m的上半身;第一把手43,设于摆动臂部件41;及第二把手54,设于保持部件6,与保持部件6一体地倾转。

在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1中,保持部件5与第一把手43被设为分体,因此即使保持部件5进行自由倾转,第一把手43也不会进行自由倾转。因此,介助者在使用第一把手43使介助装置1移动时,能够稳定地进行移动操作。另外,第二把手54与保持部件5一体地倾转,因此保持部件5与第二把手5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因此,被介助者m能够使保持部件5安全地自由倾转。[0]这样,实施方式的介助装置1通过对第一把手43及第二把手54的配置设法改良来提高实用性。

此外,第二把手54具有:第二把手基轴部541,在保持部件5的不与被介助者m接触的背面通过,沿着保持于保持部件5的被介助者m的左右方向延伸;及第二把手部542,设于第二把手基轴部541的两端。由此,能够通过被介助者m的膝部抬起第二把手基轴部541,因此保持部件5的自由倾转变得容易。另外,介助者能够把持第二把手部542,因此介助装置1的移动变得容易。

此外,第一把手43具有:第一把手基轴部431,固定于摆动臂部件41,沿着保持于保持部件5的被介助者m的左右方向延伸;及第一把手部432,设于第一把手基轴部431的两端,保持部件5以第一把手基轴部431为倾转轴线而自由倾转。由此,第二把手54与第一把手基轴部431之间保持有一定的分离距离,因此安全。

此外,第一把手43能够由被介助者m及介助者把持,第二把手54能够由介助者把持。由此,介助者能够用单手把持第一把手43,用另一单手把持第二把手54,而在两处对介助装置进行操作。因此,介助装置1的移动操作性变得良好。另外,第一把手43由被介助者m及介助者共用,因此能削减介助装置1的结构部件个数。

此外,保持部件5通过从就座时的姿势向前方摆动而成为移乘时的姿势,第一把手43配置在移乘时的姿势下的保持部件5的前侧,第二把手54配置在移乘时的姿势下的保持部件5的下侧。由此,介助者能够从被介助者m的腋下的下方把持第二把手54,容易接近。另外,介助者能够把持在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的第一把手43及第二把手54,因此介助装置1的方向转换、横向移动、原地旋转等的操作性极为良好,且位置的控制也变得容易。

(5.实施方式的变形及应用)

另外,也可以省略在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摆动部4而使保持部件5为进行上下移动及倾转的简易的结构。此外,第一把手43及第二把手54的形状能够适当变更。本发明除此之外也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介助装置2:基台

3:升降部31:升降部件32:升降驱动部

4:摆动部41:摆动臂部件42:摆动驱动部

43:第一把手431:第一把手基轴部

432:第一把手部5:保持部件54:第二把手

541:第二把手基轴部542:第二把手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