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管单元以及抽吸送液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2445发布日期:2019-01-05 08:50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管、管单元以及抽吸送液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处置器具的轴的外侧而使用的管和管单元、以及具有管的抽吸送液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44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抽吸路径的处置器具。

在将该处置器具的处置部配置在体腔内的状态下进行抽吸时,存在在抽吸路径中发生堵塞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为了消除抽吸路径的堵塞,进行将处置器具的处置部暂时取出到体外等从而确保抽吸路径的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取出处置器具的处置部而易于确保抽吸路径的、与处置器具一同使用的管和管单元、以及具有与处置器具一同使用的管的抽吸送液单元。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安装在处置器具的轴的外侧而使用的管具有:管主体,其沿着由顶端和基端限定的长度轴线延伸,该管主体具有内周面;以及突部,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设置,该突部具有自所述管主体的所述内周面朝向所述管主体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面,并利用所述突出面抵接于所述轴的外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概略图。

图2a是表示欲将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安装于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末端执行器的第1把持部的状态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2b是表示从沿着图2a中的2b-2b线的位置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的状态的概略的局部剖视图。

图2c的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的、沿着图2a中的2c-2c线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将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安装于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末端执行器的第1把持部而构成处置器具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3b是从沿着图3a中的3b-3b线的位置观察将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安装于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末端执行器的第1把持部而构成处置器具单元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c是从沿着图3a和图3b中的3c-3c线的位置观察将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安装于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末端执行器的第1把持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将抽吸送液单元安装于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第1把持部而构成处置器具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的顶端部附近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6a是从沿着图1中的6a-6a线的位置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的管主体的概略图。

图6b是表示将轴贯穿于图6a所示的管单元的管主体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a是表示欲使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的连结部的固定臂嵌合于处置器具的旋钮的凹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b是表示使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的连结部的固定臂嵌合于处置器具的旋钮的凹部而构成处置器具单元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8a是表示使轴贯穿于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的管主体和连结部的状态的、连结部内的概略图。

图8b是从沿着8b-8b线的位置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的图8a中的管主体和连结部内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在将轴贯穿于图6a所示的管单元的管主体的状态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内施加了负压而使管主体的内周面接近或者密合于轴的外周面时在与各突部邻接的位置形成空间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在处置器具安装有送液单元的状态的概略图,是表示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能够相对地移动且使各种处置设备贯穿于轴的外周面和管的内周面之间的腔管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1a是表示欲将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安装于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末端执行器的第1把持部的状态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1b是表示是从沿着图11a中的11b-11b线的位置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的状态的概略的局部剖视图。

图11c是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的、沿着图11a中的11c-11c线的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将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安装于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末端执行器的第1把持部而构成处置器具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2b是从沿着图12a中的12b-12b线的位置观察将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安装于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末端执行器的第1把持部而构成处置器具单元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2c是从沿着图12a和图12b中的12c-12c线的位置观察将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安装于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末端执行器的第1把持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将抽吸送液单元的送液器具安装于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处置器具的末端执行器的第1把持部而构成处置器具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4a是从沿着图1中的6a-6a线的位置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的管主体的概略图。

图14b是表示将轴贯穿于图14a所示的管单元的管主体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5a是从沿着图1中的6a-6a线的位置观察第5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的管主体的概略图。

图15b是表示将轴贯穿于图15a所示的管单元的管主体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6是从沿着图1中的6a-6a线的位置观察将轴贯穿于第6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抽吸送液单元的管单元的管主体的状态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9说明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具有处置器具(外科手术用设备)12、与后述的开关48a、48b、48c的操作相配合地输出适当的电力和/或信号的能量源(控制器)14、抽吸送液单元(抽吸送液辅助器具)16、流体源18及抽吸器20。抽吸器20具有抽吸源(抽吸泵)20a和抽吸箱20b。处置器具12连接于能量源14而用作能量处置器具。

抽吸送液单元16安装于处置器具12而使用。把将抽吸送液单元16安装于处置器具12的状态设为处置器具单元100。此外,抽吸送液单元16连接于流体源18和抽吸器20而使用。在此,对流体源18用作送液源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用作送气源。

另外,在能量源14连接有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未图示的输入部等。

在该实施方式中,处置器具12具有手柄32、轴34及末端执行器36。手柄32、轴34及末端执行器36限定处置器具12的长度轴线l。由于长度轴线l是沿着轴34和/或末端执行器36限定的,因此既可以笔直,也可以弯曲。

轴34支承于手柄32,并沿着长度轴线l向手柄32的顶端侧突出。末端执行器36沿着长度轴线l配设在相对于轴34的顶端靠顶端侧的位置。

手柄32被容许是各种形状。在此,以手枪型(枪型)为例进行说明。手柄32包括具有固定手柄(把手)42a的外壳42和设于外壳42且能够在远离固定手柄42a的位置和接近固定手柄42a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手柄44。手柄32在外壳42的顶端部具有用于使轴34和末端执行器36绕其长度轴线l旋转的旋钮46。由于旋钮46与轴34和末端执行器36之间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另外,旋钮46具有凹状的固定部(凹部)46a,该固定部46a用于接受后述的管单元(液体供给路径)94的连结部204的固定臂254。在管单元94的连结部204的固定臂254卡合于固定部46a时,随着旋钮46的操作,管单元94与轴34和末端执行器36一同旋转。

手柄32在外壳42具有开关48a、48b。例如在按压第1开关48a时,从能量源14向流体源18输出信号,从流体源18向后述的管单元94供给例如生理食盐水等液体,并且从能量源14向后述的电极72、82之间供给电力、即能量(高频能量)。例如在按压第2开关48b、第3开关48c、未图示的脚踏开关中的任一个开关时,从能量源14向抽吸源20a输出信号。此时,抽吸源20a进行工作,并借助管单元94的管主体212在管主体212的顶端侧进行抽吸,将抽吸物积存在抽吸箱20b中。在消除第2开关48b、第3开关48c、未图示的脚踏开关中的按压着的开关的按压时,向抽吸源20a输出信号,使抽吸源20a的工作停止。

在上述说明中,对通过电控制流体源18来进行液体的供给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也可以采用在从流体源18供给液体时不利用能量源(控制器)14进行控制的方式。在该情况下,能量源14和流体源18不必连接。

例如将储存有生理食盐水等液体的液体袋(流体源18)吊挂在悬架台上,利用管、连接器等将液体袋和管主体212之间连结起来。而且,利用对液体袋施加的大气压、重力与点滴同样地滴下生理食盐水。

在上述说明中,设为电开启关闭控制由抽吸源20a进行的液体的抽吸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利用抽吸源20a进行抽吸的开启关闭控制的方式。例如既可以在继续从液体袋滴下生理食盐水的同时继续由抽吸源20a进行抽吸,也可以在处置过程中不利用抽吸源20a进行抽吸而在处置完成后进行液体的抽吸。

如图2a所示,轴34具有杆52和覆盖杆52的外周面的管道54,该杆52的顶端部用作末端执行器36的后述的第2把持部64。杆52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l相对于管道54的顶端向顶端侧突出。即,管道54留出杆52的顶端部地覆盖杆52的外周面。另外,杆52的基端在手柄32内被支承。

如图1所示,末端执行器36具有1对把持部62、64。在此,作为1对把持部62、64中的一者的第1把持部62形成为可动式。由于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省略说明,但在手柄32的可动手柄44远离固定手柄42a的位置时可动式的第1把持部62在与可动手柄44的操作连动的连杆机构66(参照图2a)的作用下远离另一者的第2把持部64而处于打开位置(参照图1)。在手柄32的可动手柄44接近固定手柄42a的位置时可动式的第1把持部62在连杆机构66的作用下接近另一者的第2把持部64而处于闭合位置(参照图2a)。

如图2a所示,在此,对在处置器具12的末端执行器36具有1对电极72、82、利用双极型的高频能量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例如生物体组织的密封)的例子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利用双极型的高频能量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例如生物体组织的密封),在第1把持部62具有第1电极72,在第2把持部64具有第2电极82。杆52的顶端部中的、至少与第1电极72相对的位置具有导电性。第2电极82具有用于与第1电极72的把持面62a协作地把持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把持面(电极面)82a。把持面82a可以被使用者视觉识别。

如图2a所示,第1把持部62具有与第2把持部64的第2电极82相对的第1电极72和覆盖第1电极72中的远离第2电极82的一侧的可动构件74。第1电极72和可动构件74形成为其沿着长度轴线l的方向上的长度长于与长度轴线l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在此,可动构件74具有用于固定第1电极72的凹部74a、形成在凹部74a的外侧的边缘部74b(参照图3b)、以及与边缘部74b连续且与固定有第1电极72的一侧(凹部74a)相反的那一侧的背面74c。通常,可动构件74的凹部74a不会被使用者视觉识别。

如图2a和图3b所示,第1电极72具有与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接触的电极面72a。可动构件74的边缘部74b和第1电极72的电极面72a协作地形成用于把持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把持面62a。把持面62a可以被使用者视觉识别。

优选的是,图2a所示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形成为抑制了对于生物体组织的勾挂的光滑的曲面状。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形成为越是朝向附图标记76a所示的顶端则相对于把持面62a的高度越小且宽度越窄的曲面状。另外,通常,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形成第1把持部6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可以被使用者容易地视觉识别,而且更容易被使用者触摸。

另外,在第1把持部62相对于第2把持部64处于闭合位置的情况下,第1电极72接近第2电极。优选的是,第1电极72和第2电极82构成为即使第1把持部62相对于第2把持部64处于闭合位置,第1电极72接近第2电极,该第1电极72和第2电极82也互相分开。

图1所示的抽吸送液单元16具有用于与处置器具12的末端执行器36的第1把持部62协作地限定通向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流路f的处置器具12用的送液器具92和用于向送液器具92供给液体的管单元94。即,送液器具92安装于能够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处置器具12的第1把持部62而用作处置器具单元100。

若是仅向送液器具92送液,则使用小径的挠性管作为管单元94即可。在该实施方式中,管单元94作为具有能够送液和抽吸的多个腔管(通道)的结构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管单元94安装于处置器具12的轴34和手柄32的旋钮46而使用。送液器具92和管单元94组合起来使用。送液器具92和管单元94在安装于处置器具12时既可以一体化,也可以互相分离。

如上所述,图1~图4所示的送液器具92安装于处置器具12而用作处置器具单元100。如图2a和图2b所示,送液器具92具有能够安装于第1把持部62的主体(安装体)102和以安装于轴34的顶端部的状态支承的支承部104。主体102能够借助销106相对于支承部104转动。即,支承部104安装于处置器具12,将后述的罩112以能够随着第1把持部62的转动而转动的方式轴支承。另外,优选的是,送液器具92的支承部104相对于主体102转动的转动中心即销106与处置器具12的末端执行器36的第1把持部62相对于轴34转动的转动中心一致。

如图2a~图4所示,主体102具有覆盖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部76的杯状的罩112和用于从外部接受流体的端口(通道)114。罩112与端口114连续,限定从送液器具92的外部供给的液体等流体的流路f。罩112与第1把持部62协作地形成自端口114连续的流路f,使从端口114接受的液体从罩112中的与把持面62a邻接的后述的边缘部112b和把持面62a的边缘部74b之间流出。

主体102具有借助1对销106连结于支承部104的1对连结部116。连结部116沿着长度轴线l形成在比罩112靠基端侧的位置。连结部116处于与端口114的基端邻接的位置。1对连结部116互相分开。在连结部116设有以环抱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基端部附近的方式保持的保持臂(保持部)118。保持臂118能够弹性变形,为了使第1把持部62的背面74c和端口114的后述的边缘部114a密合而施力。

如图3a、图3b及图4所示,在送液器具92安装于处置器具12的状态时,通过保持臂118环抱可动构件74的基端部附近,从而主体102安装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因此,随着第1把持部62向打开位置(参照图1)移动,主体102借助销106相对于支承部104转动。同样,随着第1把持部62向闭合位置(参照图3a)移动,主体102借助销106相对于支承部104转动。即,保持部118保持罩112和端口114与第1把持部62一起转动的状态。另外,销106既可以一体地形成于主体102,也可以一体地形成于支承部104。

另外,优选的是,如图2a和图2b所示,这些罩112、端口114、1对连结部116以及1对保持臂118一体地形成。

如图2a、图2b、图3a~图4所示,罩112具有内周面112a,该内周面112a覆盖处置器具12的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包含顶端76a的顶端部76的附近。如图2a和图2b所示,罩112形成为大致1/4球面状。如图2b所示,罩112在与第2把持部64相对的位置具有大致字母u形的边缘部112b。

如图3a和图3b所示,边缘部112b中的、附图标记112c所示的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76a相对的位置自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76a分开。因此,在罩112的内周面112a和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部76之间形成有间隙g。

如图2a~图2c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端口114形成为与长度轴线l正交的截面为大致字母u形的、大致字母u形等的半管道状。如图3a和图4所示,作为管单元94的送液管的后述的第1导管214嵌合于端口114。例如优选的是,端口114的宽度随着从其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而逐渐变小。因此,易于维持管单元94的后述的第1导管214嵌合于端口114的嵌合状态。

另外,如图1、图3a及图4所示,在1对连结部116之间配设有管单元94的后述的第1导管(送液管)214。

如图3a和图3c所示,端口114利用其与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之间的间隙g形成流体的流路f。优选的是,端口114的边缘部114a中的基端侧的部位与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密合。也优选的是,在图2a~图2c所示的端口114的边缘部114a固定有橡胶材料等密封材料。

如图3a所示,在第1把持部62安装有送液器具92的状态下,端口114的基端维持在密合于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状态,端口114的顶端维持在自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分开的状态。因此,端口114的顶端与罩112和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之间的间隙g连通。

送液器具92从端口114的顶端到罩112的边缘部112b的顶端112c地相对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部76形成间隙g。因此,从端口114的顶端到罩112的边缘部112b的顶端112c地限定流路f。

也可以如图1~图4所示,支承部104具有与轴34的外周面35嵌合的筒状部132。筒状部132的一部分形成容许管单元94的第1导管214的移动并且用于引导移动的引导部134。利用该引导部134防止了在第1把持部62和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转动时对管单元94的管202的第1导管214和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的端口114之间施加负荷。因而,维持了管单元94的第1导管214和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之间的嵌合。此外,维持了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嵌合于第1把持部62的状态。

另外,只要能保证在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安装于第1把持部62的状态下在生物体组织的处置过程中送液器具92不自处置器具12的第1把持部62脱落,支承部104就不一定是必需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无意地自第1把持部62脱离,也可以维持支承部104安装于处置器具12(轴34)的状态,因此能保证送液器具92(主体102)不自处置器具12脱落。

如图1所示,管单元94具有安装在轴34的管道54的外侧而使用的管202和固定在管202的基端且连结于旋钮46的连结部204。管202例如由硅材料、聚氨酯材料、聚乙烯材料等具有挠性的原材料形成。

如图5所示,管202具有筒状的主体(外管)212和自主体212的顶端212a向顶端侧突出的第1导管(顶端侧导管)214。主体212沿着由顶端212a和基端212b(参照图8a)限定的中心轴线(长度轴线)c延伸。优选的是,主体212和第1导管214一体地形成。如图5、图6a及图6b所示,主体212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在此是4个)突部(肋)222、224、226、228。突部222、224、226、228沿着中心轴线c设置。

突部222、224、226、228具有突出面222a、224a、226a、228a和各1对侧面222b、224b、226b、228b。突出面222a、224a、226a、228a处于相对于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朝向管主体212的径向内侧突出的位置。突出面222a、224a、226a、228a抵接于轴34的外周面35。各1对侧面222b、224b、226b、228b形成在突出面222a、224a、226a、228a和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之间。各1对侧面222b、224b、226b、228b的法线互相朝向大致相反的方向。

优选的是,主体212和多个突部222、224、226、228一体地形成。优选的是,突部222、224、226、228相对于主体212的中心轴线c在周向上形成为适当的间隔。在此,突部222、224、226、228相对于主体212的中心轴线c在周向上形成为90°的间隔。优选的是,突部222、224、226、228从管202的主体212的顶端212a(参照图5)到基端212b(参照图8a)连续地形成。另外,管202的主体212的顶端212a用作抽吸开口。管202的主体212的基端212b用作在连结部204内与第2端口258连通的抽吸引导部。

如图5~图6b所示,在多个突部222、224、226、228中的1个突部222形成有流路(送液管路)232。突部222的流路232能够使从管主体212的基端212b(参照图8a)流入且从顶端212a流出的液体流过。流路232与自管202的顶端向顶端侧突出的第1导管214的流路214a连通。

如图8a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管202具有自主体212的基端212b向基端侧突出的作为送液管的第2导管(基端侧导管)216。优选的是,主体212和第2导管216一体地形成。流路232与第2导管216的流路216a连通。因此,能够使液体等流体从第2导管216的流路216a经由主体212的流路232流到第1导管214的流路214a。因而,能够使液体等流体从第1导管214的流路214a的顶端流出。

另外,如图6b所示,在管202的内侧配设有处置器具12的轴34的状态下,在突部222和突部224之间形成腔管223,在突部224和突部226之间形成腔管225,在突部226和突部228之间形成腔管227,在突部228和突部222之间形成腔管229。即,管单元94的主体212与处置器具12的轴34协作地形成多个腔管223、225、227、229。

突部222与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和轴34的外周面35协作地在周向上邻接的位置形成腔管223、229。突部224在周向上邻接的位置形成腔管223、225。突部226在周向上邻接的位置形成腔管225、227。突部228在周向上邻接的位置形成腔管227、229。

如图5所示,管主体212在顶端212a的附近具有贯穿内周面213a和外周面213b的贯通孔223a、229a。在图5所示的各腔管223、229的顶端发生了堵塞的情况下,从形成在主体212的侧面的贯通孔223a、229a进行抽吸。另外,当然优选的是,在腔管225、227也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

如图7a~图8b所示,连结部204具有筒状的主体(外壳)252、固定臂(固定部)254、第1端口(送液端口)256、以及第2端口(抽吸端口)258。在主体252的顶端形成有供管主体212插入的第1贯通孔252a,在主体252的另一端形成有供轴34贯穿的第2贯通孔252b。在第1贯通孔252a的边缘部作为第1密封构件配设有o形密封圈260a,在第2贯通孔252b的边缘部作为第2密封构件配设有o形密封圈260b。顶端侧的o形密封圈260a密合于管202的主体212的外周面213b。即,第1密封构件260a将管主体212的外周面213b和连结部204的主体252之间密封。基端侧的o形密封圈260b密合于处置器具12的轴34的外周面35。即,第2密封构件260b将轴34的外周面35和连结部204的主体252之间密封。

第1端口256设于连结部204的主体252,并与管202的第2导管216连通。第1端口256在该实施方式中应用于送液。第1端口256借助管22a连接于图1所示的流体源18。另外,也可以将第1端口256应用于送气。

第2端口258设于连结部204的主体252,使主体252的内侧和外侧连通。管202的主体212的基端212b和第2端口258在连结部204的主体252的内侧连通。即,第2端口258与管主体212的基端212b连通。第2端口258在该实施方式中应用于抽吸。第2端口258借助管22b连接于图1所示的抽吸箱20b。

如图7a和图7b所示,固定臂254固定于旋钮46的凹状的固定部46a。例如在固定臂254是1个、与固定臂254相对应的固定部46a是1个时,决定抽吸送液单元16的方向。此时,固定臂254在沿着长度轴线l的方向和绕长度轴线l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固定于旋钮46。因而,若在固定臂254固定于旋钮46的状态下使旋钮46绕长度轴线l旋转,则轴34的外侧的管202也一起旋转。

如图1所示,处置器具12、能量源14、流体源18以及抽吸源20a能够发送接收电信号。因此,通过开关48a的按压,从能量源14向流体源18传送信号,流体源18被驱动,并且从能量源14输出高频能量。此外,通过开关48b的按压,从能量源14向抽吸源20a传送信号,抽吸源20a被驱动。

适当地向能量源14输入按压处置器具12的开关48a时从流体源18供给的流体的流量、管单元94的流路216a、232、214a的长度、流路216a、232、214a的截面积等,计算从开关48a的按压到从能量源14输出高频电流为止的时间。因此,能够调整使液体流出到末端执行器36的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时机和高频电流的输出时机。此外,也可以在利用传感器等认识到液体流过了管单元94的适当位置的状况之后输出高频电流。

在利用不对液体的供给进行电控制的由液体袋构成的流体源18进行液体的供给的情况下,将储存有生理食盐水等液体的液体袋吊挂在悬架台上。利用管、连接器等将液体袋和管主体212之间连结起来,并利用对液体袋施加的大气压、重力与点滴同样地滴下生理食盐水。虽未图示,但在管上安装有用于按压管而使管变形来调节流到管中的液体的流量的调节器具,手术操作者通过调节该调节器具来适当地调节滴下的液体的流量。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对使用生理食盐水作为从流体源18供给的液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此,对使用高频电流(高频能量)作为处置生物体组织的能量而进行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凝固/密封的例子进行说明。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以血管为例进行说明。

从图2a所示的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的端口114的基端侧嵌合管单元94的第1导管214,制作图1所示的抽吸送液单元(辅助器具)16。此时,管单元94的第1导管214穿过送液器具92的支承部104的内侧。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熔接而将管单元94的第1导管214固定于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来制作抽吸送液单元16。

如图1所示,使处置器具12的末端执行器36与管单元94的连结部204的基端侧贯通孔252b对峙。使手柄32的可动手柄44接近固定手柄42a而使第1把持部62相对于第2把持部64移动到闭合位置。在该状态下,使处置器具12的末端执行器36穿过管单元94的连结部204和管主体212而向管主体212的顶端212a的顶端侧突出。此时,处置器具12的长度轴线l与管单元94的中心轴线(长度轴线)一致。而且,如图3a~图4所示,使送液器具92的罩112的内周面112a与末端执行器36的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部76相对。此时,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的保持臂118利用卡扣装配而环抱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基端部附近。因此,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安装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

在使送液器具92的罩112的内周面112a与末端执行器36的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相对时,管单元94的第1导管214以配设在送液器具92的端口114内的状态相对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固定。此时,端口114的顶端和第1导管214的顶端之间分开。在端口114的顶端附近和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之间形成有间隙g、即流路f。

手术操作者适当地操作可动手柄44,确认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追随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追随动作。

管单元94的连结部204的主体252的基端抵接或者接近旋钮46的顶端。在该状态下,图7a和图7b所示,将连结部204的固定臂254嵌入到旋钮46的固定部46a,将固定臂254固定于旋钮46。因此,在使旋钮46旋转时,管单元94的连结部204追随旋钮46的旋转而旋转。

手术操作者在将抽吸送液单元16安装于处置器具12的状态下将末端执行器36配置在体腔内。例如使用未图示的内窥镜确认末端执行器36的位置和姿态。

手术操作者适当地操作可动手柄44,使用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中的顶端部(顶端侧的区域)来把持血管。而且,在手术操作者按压第1开关48a时,从流体源18经由管22a、第1端口256、管202向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供给液体,并且从能量源14向把持部62的电极72和把持部64的电极82之间供给高频电气能量。

液体从第1导管214的顶端朝向送液器具92的端口114的顶端喷出。端口114的顶端与罩112的内周面112a和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部76之间的间隙g连通。

在此,送液器具92从端口114的顶端到罩112的边缘部112b的顶端112c地相对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部76形成间隙g、即流路f。因此,流体流到流路f(间隙g)。特别是,由于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越朝向附图标记76a所示的顶端则相对于把持面62a的高度越小,因此液体易于朝向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部76的顶端76a流动。液体经由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部76和送液器具92的罩112的内周面112a之间而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76a和罩112的边缘部112b之间被排出到把持面62a。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生理食盐水从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顶端流向处置对象的血管。换言之,在该实施方式的抽吸送液单元16和处置器具单元100中,将流向血管的生理食盐水的位置设为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顶端。这样,罩112和处置器具12的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之间的流路f形成在罩112中的与把持面62a邻接的边缘部112b中的顶端112c和把持面62a的边缘部74b之间。因此,使液体从罩112的顶端112c和把持面62a的边缘部74b之间流出。

这样,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在使生理食盐水等液体流出到生物体组织的处置对象进行涂敷的同时使用高频能量处置生物体组织的处置对象。生理食盐水仅流到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中的、把持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顶端。因此,可以有效率地向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中的、涂敷有生理食盐水的部位供给能量。

把持的血管在生理食盐水和高频能量的作用下使蛋白质改性而进行密封。此时,在生理食盐水的作用下,可以防止把持的血管粘贴于把持面62a。因此,例如在放开可动手柄44而使第1把持部62相对于第2把持部64移动到打开位置时,可以维持血管的密封状态。此外,在对血管施加了高频能量时,利用生理食盐水的作用防止把持的血管碳化。

然后,在生理食盐水流到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整个面时,在未把持生物体组织的部位也会使用能量。通过像该实施方式这样使生理食盐水从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顶端(可动构件74的顶端)76a流到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从而能够有效率地对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因此,即便使用相同的能量,与在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整个面涂敷生理食盐水相比,仅在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顶端76a涂敷生理食盐水的方式也能够有效率地使用能量。因而,即便使用相同的能量,与在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整个面涂敷生理食盐水相比,仅在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顶端76a涂敷生理食盐水的方式也能够提前且可靠地进行血管的止血。

另外,在此,对在边缘部112b中的顶端112c相对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的顶端部76形成间隙g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在边缘部112b的任一个位置形成附图标记112c所示的位置、即间隙g的开口。即,附图标记112c所示的位置优选处于罩112的顶端,但也可以形成在罩112的边缘部112b的任一个位置。此外,在肝细胞等其他生物体组织中进行止血的情况下,也与将血管密封的情况同样使用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中的、顶端部(顶端侧的区域)把持作为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此外,肝脏的血管密度较高,且细血管以高密度分布。在难以利用第1把持部62和第2把持部64把持在对肝脏细胞施加处置的中途出现的细血管的情况下,首先使第1把持部62相对于第2把持部64打开而以处置对象位于第1把持部62和第2把持部64之间的方式抵接于生物体组织。接着,使生理食盐水从第1把持部62的把持面62a的顶端(可动构件74的顶端)76a流向处置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借助生理食盐水使第1把持部62和第2把持部64之间电连接。而且,能够输出高频电流并借助生理食盐水使高频电流流向处置对象而将血管止血。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轴34的外周面35和管单元94的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之间形成有4个腔管223、225、227、229。在对连结部204的第2端口258作用由抽吸器20的抽吸源20a进行的抽吸时,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和轴34的外周面35之间减压。此时,轴34的外周面35例如由不锈钢材料等硬质原材料形成。管主体212如上所述例如由硅材料、聚氨酯材料、聚乙烯材料等具有挠性的软质原材料形成。因此,在对轴34的外周面35和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之间作用抽吸力时,管主体212中的突部(肋)222和突部224之间、突部224和突部226之间、突部226和突部228之间、以及突部228和突部222之间的内周面213a分别接近或者抵接轴34的外周面35。随着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接近或者抵接轴34的外周面35,突部222、224、226、228的突出面222a、224a、226a、228a密合于轴34的外周面35。此时,突部222、224、226、228维持其形状。即,在向管主体212的内侧施加了负压的状态下突部222、224、226、228维持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和突出面222a、224a、226a、228a之间的距离(即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长度)。

因此,即便在抽吸力的作用下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的一部分密合于轴34的外周面35,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中的与突部222、224、226、228的1对侧面222b、224b、226b、228b邻接的位置也分别维持有空间s。即,在向管主体212的内侧施加了负压时,利用1对侧面222b、224b、226b、228b和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在其与轴34的外周面35之间分别形成空间s。因此,空间s作为抽吸路径被维持,生理食盐水、血液、生物体组织在抽吸的作用下被从管主体212的顶端212a朝向基端212b引导,并经由第2端口258、管22b被排出到抽吸箱20b。

此时,在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与轴34的外周面35之间形成了多个腔管223、225、227、229。因此,管主体212为了形成腔管223、225、227、229而仅具有内周面213a即可,能够抑制壁厚变厚。

此外,即使在例如1个腔管223发生堵塞,剩余的腔管225、227、229也能确保顶端212a和基端212b之间的连通。因此,管主体212能够确保抽吸路径。

在体腔内,例如使用钳子将切下来的生物体组织从体腔内取出、或者抽吸生理食盐水和血液等将其除去。此外,若如上所述地使用生理食盐水,则有时产生雾沫,妨碍利用内窥镜视觉识别末端执行器36。此时,通过操作第2开关48b进行抽吸,从而能够无需利用钳子把持生物体组织并将其从体腔内取出到体腔外的作业。此外,能够迅速地除去因处置等而产生的雾沫。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该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0,可以说以下的内容。

通过使用在处置器具12安装有送液器具92的处置器具单元100,从而能够利用形成于送液器具92和处置器具12的第1把持部62之间的流路f向第1把持部62中的期望的位置滴下生理食盐水等液体。因此,能够使用能量处置生物体组织。因此,能够在使液体流出的同时降低能量损失并有效率地对处置对象作用能量而进行处置。

此外,能够与处置器具12协作地使用管单元94进行抽吸。此时,管单元94能够与处置器具12协作地形成多个腔管。特别是,即使利用突部222、224、226、228对管主体212内施加负压,也能维持突部222、224、226、228的形状,因此能够在与突部222、224、226、228邻接的位置形成空间s。能够将空间s用作抽吸路径。因此,为了消除抽吸路径的堵塞,不需要将处置器具的处置部暂时取出到体外等从而确保抽吸路径的作业。因而,通过使用该实施方式的管单元94,从而能够有效率地将抽吸物储存在抽吸箱20b。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以第1把持部62相对于第2把持部64移动的类型的末端执行器36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对第1把持部62能够相对于固定的第2把持部64移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也优选的是,如图10所示,使用第1把持部62和第2把持部64这两者移动的类型的末端执行器36。即,也优选的是第1把持部62和第2把持部64这两者能够相对地接近和远离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送液器具92可以安装于第1把持部62和第2把持部64中的任一者来使用。此外,也可以将送液器具92安装于第1把持部62和第2把持部64这两者。

此外,也优选的是,在轴34的外周的腔管223、225、227、229的一部分配置适当的设备。即,如图10所示,多个腔管223、225、227、229能够用作各种处置设备的贯穿路径。在多个腔管223、225、227、229中的1个腔管223贯穿有送液导管304。在另一个腔管225中贯穿有圈套器302。而且,这些处置设备(送液导管304和圈套器302)能够与处置器具12一同使用。

送液导管304相对于第2导管216的流路216a、主体212的流路232及第1导管214的流路214a独立地配置在例如腔管223。而且,送液导管304例如能够将药液等涂敷在期望的位置。圈套器302例如配置在腔管225。圈套器302例如能够紧缚息肉等切除对象物将其切除。能够使用同一个腔管225或者其他的腔管223、227、229抽吸切除对象物并将切除对象物储存于抽吸箱20b。

此外,对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12使用高频能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高频能量一同使用加热器的热量、或者替代高频能量而使用加热器的热量。例如在与高频能量一同使用热量的情况下,在电极72和可动构件74之间配置加热器即可。例如在电极72的背面配置加热器即可。例如在替代高频能量而使用热量的情况下,将电极72替换为导热板或者加热器即可。

此外,对第2把持部64与第1电极72协作地使用高频能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此外,也可以向轴34的杆52传递超声波振动。在第1把持部62和第2把持部64之间把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使用高频能量,并且向杆52传递超声波振动时,能够将生物体组织一边密封一边切割。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1a~图12c说明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包含变形例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尽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a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的端口114并不是半管道状,而具有筒状的管道114b。管道114b的外周面抵接或者密合于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端口114的顶端与间隙g连通。另外,管道114b既可以由与管主体212相同的具有挠性的软质原材料形成,也可以由硬质塑料材料、金属材料等硬质原材料形成。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为了将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固定于处置器具12的第1把持部62而在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的连结部116设有保持臂(保持部)11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此,对在罩112设有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边缘部74b嵌合的嵌合部112d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也优选的是,在送液器具92的主体102形成有保持臂118和嵌合部112d这两者。

如图12c所示,嵌合部112d从罩112的边缘部朝向内侧突出。罩112的内周面112a支承可动构件74的顶端部76中的、接近边缘部74b的位置。此外,嵌合部112d能够保持可动构件74的边缘部74b。因此,嵌合部112d嵌合于把持面62a的边缘部74b。即,嵌合部112d保持罩112和端口114与第1把持部62一起转动的状态。

此时,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形成有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间隙g(流路f)。

在该状态下,若按压开关48a,则流体源18进行工作,从流体源18经由管22a、管单元94的第1端口256、连结部204的筒状的主体252、管单元94的第2导管216的流路216a、管主体212的突部222的流路232、第1导管214的流路214a向送液器具92的端口114和第1把持部62的背面74c之间的流路f供给液体。因此,液体从第1把持部62的可动构件74的顶端和送液器具92的顶端之间被供给到血管的外周。在该状态下,能量源14向第1电极72和第2电极82之间通入高频电流(高频能量),适当地密封处置血管。

此时,在向血管供给生理食盐水等液体时,生理食盐水主要向把持面62a的顶端侧流动,生理食盐水不易向基端侧流动。因此,能够有效率地使用能量而进行血管的密封。通过将生理食盐水供给到把持面62a,从而能够抑制在相对于第2把持部64打开第1把持部62时等情况下暂时密封、接合的血管粘贴于第1把持部62而消除血管的密封。

(第3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3说明第3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尽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对第1电极72相对于可动构件74固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此,如图13所示,可动构件74使把持面62a与生物体组织相配合地呈雨刷器状或者跷跷板状转动。具体地讲,转动体(电极保持构件)78利用销78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可动构件74。转动体78保持电极72。

可动构件74的背面74c在此与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同样地形成。因此,能够像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使液体流动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处置。此外,当然也优选的是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口114。

(第4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4a和图14b说明第4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尽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此,对管单元94的管20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4a所示,突部222、224、226相对于中心轴线c每隔60°地形成。如图14b所示,在管202贯穿有轴34的状态下,突部222形成腔管223、227。突部224形成腔管223、225。突部226形成腔管225、227。在该状态下,若对管202内施加负压,则如图14b中虚线所示,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可以抵接或者密合于轴34的外周。在该情况下,突部222、224、226也在向管主体212的内侧施加了负压的状态下维持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和突出面222a、224a、226a之间的距离(即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长度)。而且,在突部222的周向上邻接的位置、突部224的周向上邻接的位置、突部226的周向上邻接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空间s。因此,空间s维持为抽吸路径。

(第5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5a和图15b说明第5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尽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此,对管单元94的管20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5a所示,在管单元94的管202的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仅形成有1个突部222。如图15b所示,在管202贯穿有轴34时,轴34的外周抵接于突部222的突出面222a,并且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中的、与突出面222a相对的位置抵接于轴34的外周。在该状态下,突部222形成腔管223、225。此时,与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不同,管202的中心轴线c与轴34的长度轴线l不一致,而处于偏离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若对管202内施加负压,则如图15b中虚线所示,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密合于轴34的外周。突部222在向管主体212的内侧施加了负压的状态下维持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和突出面222a之间的距离。在该情况下,在突部222的周向上邻接的位置也形成有空间s。因此,空间s维持为抽吸路径。

(第6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6说明第6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尽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此,对管单元94的管20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此,在管202的主体212的突部222、224、226、228具有与突部222、224、226、228一体地形成的内管218。突部222、224、226、228的突出面222a、224a、226a、228a与内管218的内周面219a是同一个面。因此,突出面222a、224a、226a、228a和内管218的内周面219a协作地形成内周曲面。而且,内管218处于比管主体212靠内侧的位置,其覆盖轴34的外周面35。内管218在突部222和突部224之间形成腔管223,在突部224和突部226之间形成腔管225,在突部226和突部228之间形成腔管227,在突部228和突部222之间形成腔管229。

突部222、224、226、228在向管主体212的内侧施加了负压的状态下维持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与突出面222a、224a、226a、228a和内管218的外周面219b之间的距离。而且,在对管主体212的内侧和内管218的外周面219b之间施加了负压时,利用突部222、224、226、228各自的1对侧面222b、224b、226b、228b及管主体212的内周面213a在1对侧面222b、224b、226b、228b和内管218的外周面219b之间分别形成空间(间隙)s。因此,空间s维持为抽吸路径。

至此,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能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