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康复训练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肢体功能康复的水疗康复训练系统。
背景技术:
水疗早在古希腊时代,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就使用温泉做治疗,此外古代中国、日本亦有温泉疗法的记载。直到18世纪-19世纪,德国水疗之父Sebastian Kneipp等人发表,将水疗作为正式医疗用途。
水疗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类,用各种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以不同形式和方法(浸、冲、擦、淋洗)作用于人体全身或局部进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水的比热和热容量均很大,携带热能较易。水疗的传热的方式有传导和对流两种。水除传热作用外,并有机械作用,如浮力、压力和水流、水射流的冲击作用。水又可溶解各种物质、药物,这些溶质也可起治疗作用。水疗法可以单独应用或用于综合治疗。
水疗简便易行,不像药物疗法那样副作用较多,也不像矿泉疗法受疗养地点、环境、条件的限制。水疗时应按病情需要决定所浴的温度、方法及药物,如高温全身淀粉浸浴。临床常用浸浴治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官能症、全身性皮肤病、关节炎等,漩涡浴水中运动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淋浴、喷射浴、冷水浴多用于增强体质。
水中运动法是指运用水中的温度、浮力及水静压作用来进行各种功能锻炼,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水中运动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水中辅助运动、水中支托运动及水中抗阻运动三种。以下介绍几种现有的水疗结合运动的训练方法:
1、水中步行训练:让患者进入水中,站立在步行双杠内,水面齐颈部,双手抓住双杠,应用浮力作用,可减轻下肢对身体的承受重量,也可以安装水下跑步机练习行走;
2、固定体位:在水的浮力下,保持肢体固定体位。患者可以躺在水中的治疗床上或常用的治疗托板上、坐在水中椅子上或凳子上或让患者抓住栏杆或池的边沿,必要时可用带子固定肢体;
3、利用器械辅助训练:利用橡皮手掌或脚掌增加水的阻力;利用水中肋木训练肩和肘关节功能;利用双杠在水中进行训练,以练习站立、平衡和行走;利用水球训练臂的推力。
上述技术方式的主要缺陷与不足在于:
1、其主要缺陷与不足在于增加固定设备(平衡杠、治疗床、椅子等)占用有限的水疗空间及受到水疗设备体积、长度影响且步行训练受限不能长距离练习行走;
2、设置水下跑步机进行行走训练,增加固定设备,工程施工复杂,成本及设备故障率高;
3、适用范围受限:比如平衡能力差、不能矫正身体异常姿态或者一些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
4、产品功能不足:原有水疗设备只是单纯利用水的物理特性的单一康复治疗技术不能替代陆地上OT、PT、悬吊训练等综合康复训练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功能多样、康复效果好、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的水疗康复训练系统。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包括水下悬吊训练系统和水疗装置,水下悬吊训练系统包括天轨,天轨下方安装有若干个滑车机构,所述滑车机构下方安装有悬吊器,悬吊器上设置有挂钩,所述水疗装置包括位于天轨下方的水疗池,水疗池包括水疗室和过渡室,水疗室与过渡室之间设置有第二推拉门或储水箱,水疗室内底面上设置有气泡板,气泡板上开设有多个气泡喷嘴,水疗室侧面置有冲击喷头和大阻力喷头,水疗池内壁四周设置有多个挂点,水疗池还连接有循环泵组,循环泵组包括大阻力泵、过渡水泵、左冲击泵、右冲击泵、循环加热泵和气泡泵,大阻力泵通过管路连接大阻力喷头和水疗室底面、侧面上设置的出水口,过渡水泵通过管路连接过渡室底面上设置的出水口和水疗室底面上设置的出水口,左冲击泵和右冲击泵分别通过管路连接冲击喷头,循环加热泵与水疗室底面上设置的出水口相连通,气泡泵通过管路与气泡喷嘴相连通。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其中所述天轨安装在屋顶下方或通过立柱安装在底面上方。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其中所述天轨为H型轨道,包括两根并列的固定轨道,两根固定轨道之间连接有若干根平行设置的悬吊轨道,悬吊轨道与两条固定轨道垂直设置。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滑车机构包括电动滑车,电动滑车内置有电机和测重模块,电机能够带动电动滑车在悬吊轨道下方运动并定位,所述悬吊器安装在电动滑车下方。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其中所述冲击喷头和大阻力喷头安装在侧面板上,侧面板安装在水疗室侧壁上。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其中所述侧面板为钢化玻璃、有机玻璃或不锈钢板。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水疗室侧壁上设置有夹板,夹板用于固定侧面板,侧面板通过螺丝安装在夹板上,所述夹板外侧涂有密封胶。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挂点为单独挂钩式结构固定在侧壁上,或者呈网状结构铺设在内壁上。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其中循环加热泵的管路上连接有加热器和消毒过滤器。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水疗室内安装有若干个高度可调的平衡杆。
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本发明无障碍逆流步行训练系统采用无障碍设计,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设计产品,占用地面面积小使用效率高。本发明在池壁周边上设有多个挂点,使用不同磅数的长度弹力绳,将手腕、脚踝、胸部、腰部固定带上的挂环连接完成对肢体牵拉、矫正异常姿势,强化肌肉力量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及跪位、跪立位、站立平衡、减重行走等功能训练。本发明通过对水流方向、速度及控制水位、水温调节,完成在水下原地行走训练。水流方向的可以选择性对患侧肢体重点强化训练,水流速度控制行走步幅及行走频率,水位控制可以利用水的阻力或者浮力可以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障碍部位选择性训练、水温控制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痉挛。本发明设计是将原有的多种形态水疗方法的集合重组(气泡浴,涡流浴,步行浴,蝶形浴等)与陆地蜘蛛网训练、悬吊训练等方法有机结合创造为新的水疗康复新概念,即利用了水疗的物理特性又极大的丰富了水疗康复训练手段,即使是重症瘫痪的患者也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加上矫正姿态的装具进行水疗训练。
本发明水下悬吊训练系统将陆地悬吊训练技术通过轨道转移到水中完成水下悬吊训练,有效的创造性的发挥了水疗物理特性及悬吊训练的技术优势,成为一种全新的水疗康复训练新模式。本发明利用轨道的高度及移动性可以将多组悬吊训练装置在水疗池上方任意组合应用,一人或多人同时使用,也可以安装吊机完成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做转移护理。本发明可以完成的训练项目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行走训练,也可以在陆地上、水下交叉训练,更可以从床旁进行康复训练直接到水疗室完成水疗康复训练。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水疗康复训练系统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中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中水疗室侧壁的局部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包括水下悬吊训练系统和水疗装置,水下悬吊训练系统包括天轨,天轨可以固定安装在屋顶下方或者设置两根立柱做成活动式轨道。天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H型轨道,包括两根并列的固定轨道35,两根固定轨道35之间连接有若干根平行设置的悬吊轨道34,悬吊轨道34与两条固定轨道35垂直设置。悬吊轨道34下方安装有若干个滑车机构。滑车机构包括电动滑车33,电动滑车33内置有电机和测重模块,电机能够带动电动滑车33在悬吊轨道34下方运动并定位,电动滑车33下方安装有悬吊器32,电动滑车33内置的测重模块可以测量悬吊器32上的传来的拉力值,从而得到悬吊重量及变化,这一数值可以用于康复训练前后变化对比及量化训练,能够进一步增强训练效果。电动滑车33也可以采用手动控制。悬吊器32的挂钩上安装有悬吊绳带36,悬吊绳带36两端设置有滑索弹力绳钩37,悬吊绳带36上端的滑索弹力绳钩37与悬吊器32的挂钩相连,悬吊绳带36下端的滑索弹力绳钩37与人体身上穿着的姿态调整装具上的挂环相连接。
水疗装置包括水疗池1,水疗池1位于天轨下方,水疗池1包括水疗室4和过渡室6。水疗室4与过渡室6之间设置有第二推拉门5,过渡室6上设置有第一推拉门5`。水疗室4内底面上设置有气泡板8,气泡板8上开设有多个气泡喷嘴7。水疗室4侧面置有冲击喷头11和分层排列的大阻力喷头9,大阻力喷头9选用万向喷头,可以随意调整喷头的朝向,适应不用方向受力的需求。冲击喷头11和大阻力喷头9安装在侧面板3上,侧面板3安装在水疗室4侧壁上。侧面板3可以选为有机玻璃、钢化玻璃或不锈钢板。如图3所示,水疗室4侧壁上设置有夹板23,夹板23用于固定侧面板3,侧面板3通过螺丝24安装在夹板23上。夹板23外侧涂有密封胶22。水疗室4内壁四周设置有多个挂点,用于固定弹力绳,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挂点既可以为单独挂钩式结构固定在侧壁上,也可以呈网状结构铺设在内壁上,进行蜘蛛网训练项目。进行蜘蛛网训练项目时,患者根据需要穿戴胸部固定带、腰部固定带、腿部固定带、踝关节固定带或腕关节固定带等,这些固定带上均设置有挂环,然后选择磅数不同的弹力绳(10磅、15磅、20磅等)将挂环与挂点连接,再选择不同的悬挂方式(上位挂法:在身体的挂点的上方;下位挂法:低于身体挂点;放射性挂法:在身体挂点四周)进行肢体的训练,不同的悬挂方法可以起到助力、施加阻力的作用,蜘蛛网训练最大的特点是既可以训练相关的肢体功能也可以起到让患者保持平衡功能,不会使患者摔倒。
如图2所示,水疗池1还连接有循环泵组,循环泵组包括大阻力泵14、过渡水泵15、左冲击泵17、右冲击泵16、循环加热泵20和气泡泵21。大阻力泵14通过管路连接大阻力喷头9和水疗室4底面、侧面上设置的出水口10,大阻力喷头9设置在第二推拉门5相对的一侧,大阻力泵14用于提供患者运动时的阻力,使水在水疗室4内实现可调水流强度、水流速度、水流方向、可调水位的逆流形态,这样就可以让使用者在无跑步机的情况下完成原地行走的训练;过渡水泵15通过管路连接过渡室6底面上设置的出水口10`和水疗室4底面上设置的出水口10,过渡水泵15用于实现水在过渡室6和水疗室4之间的转移;左冲击泵17和右冲击泵16分别通过管路连接冲击喷头11,冲击喷头11设置在水疗室4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左冲击泵17和右冲击泵16可以完成可调强度、水流冲击的涡流浴;循环加热泵20与加热器18和消毒过滤器19连接,实现水温的调节和水质的净化,循环加热泵20还与水疗室4底面上设置的出水口10相连通;气泡泵21通过管路与气泡喷嘴7相连通,用于向水疗室4内充入气泡,完成强度可调的气泡浴。
水疗室4内还安装有高度可调的平衡杆2,既可以作为扶手也可以作为保持动作方向的调节杆,平衡杆2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多组,既可以水面安装也可以水下安装,材质为不锈钢或ABS工程塑料均可。
本发明水下悬吊训练系统在使用时,使用者首先选择穿戴好水下姿态调整装具,治疗师根据需要配置相应数量的悬吊器32,利用可以调整弹力的悬吊绳带36找好挂点位置,将姿态调整装具上设定位置的挂钩与悬吊绳带36下端的额滑索弹力绳钩37相扣,以能调整好异常姿态为目的。当患者需要进入水疗池1时,过渡室6中的水首先通过水泵和进排水口转移到水疗室4中,此时打开第二推拉门5,患者可以进入没有水的过渡室6;之后将水疗室4中的水逐渐转移到过渡室6中,当两个腔体内水位等高时,打开第二推拉门5,患者可以进入水疗室4中进行治疗;当患者需要退出水疗池1时,先将过渡室6中的水位调整到与水疗室4中水位相同,患者进入过渡室6后再排空过渡室6的水,患者即可从第一推拉门5`退出水疗池1。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单推拉门设计,省去第二推拉门5,在水疗室4与过渡室6之间设置有储水箱,利用储水箱储存水疗池的水,当排空水疗池水后便可以打开第一推拉门5`使患者进出水疗池,患者进入水疗池后再将储水箱内的水回流到水疗池内。
本发明无障碍逆流步行训练系统采用无障碍设计,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设计产品,占用地面面积小使用效率高。本发明在池壁周边上设有多个挂点,使用不同磅数的长度弹力绳,将手腕、脚踝、胸部、腰部固定带上的挂环连接完成对肢体牵拉、矫正异常姿势,强化肌肉力量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及跪位、跪立位、站立平衡、减重行走等功能训练。本发明通过对水流方向、速度及控制水位、水温调节,完成在水下原地行走训练。水流方向的可以选择性对患侧肢体重点强化训练,水流速度控制行走步幅及行走频率,水位控制可以利用水的阻力或者浮力可以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障碍部位选择性训练、水温控制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痉挛。本发明设计是将原有的多种形态水疗方法的集合重组(气泡浴,涡流浴,步行浴,蝶形浴等)与陆地蜘蛛网训练技术、悬吊训练技术等方法有机结合创造为新的水疗康复新概念,即利用了水疗的物理特性又极大的丰富了水疗康复训练手段,即使是重症瘫痪的患者也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加上矫正姿态的装具进行水疗训练。
本发明水下悬吊训练系统将陆地悬吊训练技术通过轨道转移到水中完成水下悬吊训练,有效的创造性的发挥了水疗物理特性及悬吊训练的技术优势,成为一种全新的水疗康复训练技术新模式。本发明利用轨道的高度及移动性可以将多组悬吊训练装置在水疗池1上方任意组合应用,一人或多人同时使用,也可以安装吊机完成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做转移护理。本发明可以完成的训练项目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行走训练,也可以在陆地上、水下交叉训练,更可以从床旁进行康复训练直接链接到水疗室完成水疗康复训练。
本发明使用者的年龄从几个月的婴幼儿到老年人均适宜,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如脑瘫、发育迟缓、中风患者、创伤性脑损伤、脊髓损伤、神经肌肉及运动功能障碍失调或障碍、烧伤等。同时本发明增加被动与主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较弱的单一肌肉或肌群,以增强肌力与肌耐力;提高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及改善身体的功能及活动技巧,使功能性活动增强,最终达到自主运动的目的。本发明可以替代以往康复中心(科,社区)由多种单一功能康复设备组成的康复系统,克服了现有康复系统的弊端,现有康复系统多为一对一手法训练,人力资源消耗多、效率低、治疗师劳动强度大、设备种类繁多、占用空间大、受众有限,经济效益比欠佳,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占主导地位,患者的参与性及积极性明显不足,属于个体化治疗及康复,没有团队,没有交流,也没有必要的训练氛围,患者的内心体验差、训练过程的趣味性不足。
本发明的水疗康复训练系统可以做到按需配置:按客户需求(资金预算、房屋面积结构、技术要求、康复治疗病种、治疗数量、产品形态、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等)提供个性化方案及服务。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