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骨折牵引设备,具体是一种胫腓骨骨折三维闭合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术中下肢复位器主要是利用牵引床,缺点是只能对骨折行轴向线性牵引复位,无法对旋转/成角/粉碎型等复杂骨折进行闭合三维复位。实际使用中,病人的骨折情况往往并不单一,通过不同设备矫治容易导致拖长治疗时间,增大病人痛苦,而如果同时矫治则要求多重设备相互配合,但现有设备中不同的矫治设备之间通常难以通用配合,因此只能通过治疗人员用手工器械徒手操作,增大了手术难度和体力消耗,依靠医护人员的经验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胫腓骨骨折中复杂骨折难以通过一次手术进行复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提供一种胫腓骨骨折三维闭合复位装置,包括固定架和牵引架,所述固定架通过在骨折部位的一端进行穿孔固定,所述牵引架通过在骨折部位的另一端进行穿孔固定,所述固定架与牵引架相互固定,所述牵引架包括用于穿孔固定骨骼的牵引针I、用于牵拉牵引针I的牵引弓、固定栓杆和牵引底座,所述牵引底座上表面开设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弧面上开设用于插入固定栓杆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轴线及开口方向均处于所处弧面局部法线上;所述牵引弓上对称固定有用于穿插固定栓杆的牵引环I和牵引环II,牵引弓的两端固定安装牵引针I的两端。
所述装置朝向矫正骨骼的方向为上,固定架和牵引架连线方向的两侧分别称为左、右侧面,连线朝向固定架的方向为前,连线朝向牵引架的方向为后。所述弧形槽的轴线方向与装置的前后方向相同,从而符合人体腿部曲线。
优选的,所述固定孔分别沿弧形槽的轴线方向和弧形周向等间距分布。
优选的,所述牵引弓中部连接有用于穿插固定栓杆的牵引环III。
优选的,所述牵引弓与牵引环III通过扣环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底座、支架和用于穿孔固定骨骼的牵引针II,所述支架的一端固定于固定底座,另一端固定牵引针II;所述固定底座为台体外形,所述固定底座的前侧面同底面和上表面形成符合牵拉抬腿角度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支架分为两根支架杆,所述支架杆分别将一端固定于固定底座的左、右侧面,并将另一端与牵引针II的端头固定。
优选的,还包括矫正用台座和顶杆;所述矫正用台座固定于固定架和牵引架之间,所述矫正用台座上表面开设用于固定顶杆的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顶杆包括软质杵状垫和杆体,所述软质杵状垫和杆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孔沿前后方向在矫正用台座上表面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安装孔沿左右方向在矫正用台座上表面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矫正用台座和牵引底座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使之能配合X光实现精确定位。
牵引底座上弧形槽的设置,使得牵拉的同时,将固定栓杆插入不同的固定孔,让牵引弓能够形成旋转。比如将固定栓杆全部插入右侧的固定孔中,即可实现对骨折段施加向左旋转力的目的。
固定孔分别沿弧形槽的轴线方向和弧形周向等间距分布,对固定孔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多个固定孔之间形成标准间距,便于使用时对固定栓杆的精确调整。
牵引环III的设计,配合牵引环I和牵引环II,当骨折段需要加大牵引时,先将牵引环III通过固定栓杆固定,然后调整牵引环I和牵引环II到更远离骨折端的位置并通过固定栓杆固定,即可增加牵引力。需要时可多次操作,即能形成渐进式的牵引力增加。
扣环连接的方式,对牵引环III在牵引弓上的拆卸提供了便利,得以降低x光拍摄等情况下产生的干扰。
固定底座前侧面的夹角,符合腿部抬升角度,提供了腿部穿孔操作准备平台,使得穿孔前可以将腿部放置在相应位置,降低传统穿孔时需要操作人将患处抬起并维持的体力消耗。
支架分为两根支架杆,所述支架杆分别将一端固定于固定底座的左、右侧面,并将另一端与牵引针II的端头固定。配合传统的牵引标准方法,为支架的适配传统的牵引针提供便利,并且受力均匀,支架不容易发生翻转。
矫正用台座和顶杆的配合,在针对向后成角畸形时将顶杆插在成角处正下方,通过下压产生的折叠力即可使其复位。在针对侧方移位时,将顶杆插在侧方移位旁,通过对骨折成角端的侧方施加顶压力就可复位侧方移位。
软质杵状垫的设置降低与人体硬接触的不适。软质杵状垫和杆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使软质杵状垫能够升降,能够统一适配向后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操作。
安装孔沿前后方向在矫正用台座上表面均匀分布及沿左右方向在矫正用台座上表面均匀分布,形成标准间距,配合X光和外观骨折外观检查能实现对骨折段的精确施加应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对下肢,特别是胫骨/腓骨多重综合的复杂移位骨折类型进行复位,得到了骨折一次性三维综合复位效果,省力、高效的同时降低病人的多次手术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下肢牵引床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胫腓骨骨折三维闭合复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固定架 11-固定底座 12-支架
13-牵引针II 2-牵引架 21-牵引针I
22-牵引弓 221-牵引环I 222-牵引环II
223-牵引环III 2231-扣环 23-固定栓杆
24-牵引底座 241-弧形槽 242-固定孔
3-矫正用台座 31-安装孔 4-顶杆
41-软质杵状垫 42-杆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根据图2所示的一种胫腓骨骨折三维闭合复位装置,包括固定架1和牵引架2,所述固定架1通过在骨折部位的一端进行穿孔固定,所述牵引架2通过在骨折部位的另一端进行穿孔固定,所述固定架1与牵引架2相互固定,所述牵引架2包括用于穿孔固定骨骼的牵引针I21、用于牵拉牵引针I21的牵引弓22、固定栓杆23和牵引底座24,所述牵引底座24上表面开设弧形槽241,所述弧形槽241的弧面上开设用于插入固定栓杆23的固定孔242,所述固定孔242的轴线及开口方向均处于所处弧面局部法线上;所述牵引弓22上对称固定有用于穿插固定栓杆23的牵引环I221和牵引环II222,牵引弓22的两端固定安装牵引针I21的两端。
所述装置朝向矫正骨骼的方向为上,固定架1和牵引架2连线方向的两侧分别称为左、右侧面,连线朝向固定架1的方向为前,连线朝向牵引架2的方向为后。所述弧形槽241的轴线方向与装置的前后方向相同,从而符合人体腿部曲线。
所述固定孔242分别沿弧形槽241的轴线方向和弧形周向等间距分布。
所述牵引弓22中部连接有用于穿插固定栓杆23的牵引环III223。
所述牵引弓22与牵引环III223通过扣环2231连接。
所述固定架1包括固定底座11、支架12和用于穿孔固定骨骼的牵引针II13,所述支架12的一端固定于固定底座11,另一端固定牵引针II13;所述固定底座11为台体外形,所述固定底座11的前侧面同底面和上表面形成符合牵拉抬腿角度的夹角。
所述支架12分为两根支架杆,所述支架杆分别将一端固定于固定底座11的左、右侧面,并将另一端与牵引针II13的端头固定。
还包括矫正用台座3和顶杆4;所述矫正用台座3固定于固定架1和牵引架2之间,所述矫正用台座3上表面开设用于固定顶杆4的安装孔31。
所述顶杆4包括软质杵状垫41和杆体42,所述软质杵状垫41和杆体4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安装孔31沿前后方向在矫正用台座3上表面均匀分布。
所述安装孔31沿左右方向在矫正用台座3上表面均匀分布。
所述矫正用台座3和牵引底座2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使之能配合X光实现精确定位。
更具体地,固定架1采用中空钢架制成,矫正用台座3为长方体,上表面皆水平。
如图2所示的骨折复位操作过程:
1、将患肢如图2所示搁置在装置上,注意对膕窝/足跟等处用软棉垫保护;
2、按股骨髁上牵引标准方法打入斯氏针(牵引针II13),斯氏针(牵引针II13)两端用卡扣固定于支架12上的相应位置;
3、按跟骨牵引标准方法打入另一枚斯氏针(牵引针I21),其两端用螺栓连接至牵引弓22上;
4、在牵引环I221和牵引环II222中穿入固定栓杆23,并使固定栓杆23插入预定的固定孔242中;
5、当骨折段需要加大牵引时,将固定栓杆23穿过牵引环III223后插入弧形槽241尽可能远离骨折段的固定孔242,将固定栓杆23穿过牵引环I221和牵引环II222后固定在更远一个固定孔242,此过程反复,可不断加大牵引力量;
6、当需要施加旋转力量,将固定栓杆23穿过牵引环I221和牵引环II222后固定在弧形槽241倾斜的固定孔242中,即可提供旋转力;
6、当需复位向后成角畸形,将软质杵状垫41旋低并将杆体42插至成角处正下方,通过下压足踝部产生折叠力就可复位;
7、当需复位侧方移位,将软质杵状垫41旋高并将杆体42插至侧方移位处,通过对骨折成角端的侧方顶压力就可复位侧方移位。
以上已对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