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采血针和静脉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2828发布日期:2018-07-31 22:09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使用采血针和一次性使用静脉针。



背景技术:

现有诸如静脉针之类的采血针和静脉针,其通常为一次性使用。为了方便医务人员在拔针时的操作,会在采血针和静脉针上加设可操作的结构,如专利文献号cn205649700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针刺装置,其包括一针座和一置于所述针座内的针头,所述针座上方滑设有一第一套件,所述第一套件的上方滑设有一第二套件;所述针座的上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第一套件的后端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至少一个弹性限制部,当所述凸起部移动到所述通孔的内壁与所述弹性限制部的自由端之间时,所述弹性限制部限制所述凸起部朝所述弹性限制部的固定端移动;所述第一套件和所述第二套件之间还设有限位结构。所述第二套件的底部设有底部为平整面的垫层。根据上述专利文献的公开可知,当防针刺装置的针头需要与患者皮肤之间呈较小倾斜角度时,垫层的平板型设计可能增大该倾斜角度,继而增大患者针刺部位的痛感;当防针刺装置的针头需要与患者皮肤之间呈较大倾斜角度时,则垫层的平板型设计无法支撑整个针刺装置与皮肤呈较大角度,操作者需要更多依赖经验去选择或者保持针刺角度,使得穿刺失败或者穿破血管的风险很大,并且当所述防针刺装置的针头扎入血管用胶带横贴固定针座时,所述针头的第二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上挑现象,可能引起针头第二侧贴近血管壁甚至可能引起针头紧贴血管壁并带动血管向上移动,不仅使得患者产生痛感,严重的还会影响输液或者采血顺畅性,甚至造成穿刺失败。因此,有需要提出一种改进型的穿刺装置,在方便医务人员的前提下,来减少患者在输液时的痛苦,满足患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的穿刺装置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而提出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的采血针和静脉针。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血针,包括:针座,至少包括安装部,且具有使用时靠近皮肤的第一侧;针头,具有与所述针座连接的第一端,所述针头平行于所述第一侧延伸;第一结构件,所述第一结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外部且与所述安装部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一限位机构,适于限制所述第一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分离;第二结构件,所述第二结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件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二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之间设有第二限位机构,适于限制所述第二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分离;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适于通过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以将所述针头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收纳入所述第二结构件内;

所述安装部为所述针座上在所述第一结构件在滑动配合过程中可被所述第一结构件覆盖的部分;所述第一结构件不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

所述第二结构件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的底部结构上具有用于与皮肤贴合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针头间的垂直距离在所述针头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件在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上敞开。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件为第一套件,所述第一套件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且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上为敞口结构;

所述第二结构件为第二套件,所述第二套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套件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套件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上为敞口结构。

优选地,所述斜面与所述针头延伸方向的夹角为5度~45度。

优选地,所述斜面与所述针头延伸方向的夹角为10度~15度。

优选地,所述斜面设有凸状部。

优选地,所述底部结构为软质结构。

优选地,所述底部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件与所述安装部上分别成型有相互滑动配合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

所述第一结构件与所述第二结构件上分别成型有相互滑动配合的第三连接结构和第四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分别为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滑道和第一滑轨,或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分别为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滑轨和第一滑道;

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分别为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二滑道和第二滑轨,或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为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二滑轨和第二滑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安装部上分别成型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适于通过相互配合限制所述第一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分离;

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上还分别成型有第三限位结构和第四限位结构,适于通过相互配合限制所述第二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分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凸起部;

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限制部;

所述凸起部与所述限制部适于在所述第一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运动到第一锁定位置时通过配合将所述第一结构件相对于所述安装部锁定。

优选地,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为阻挡部;

所述第四限位结构为弹性扣件;

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弹性扣件适于在所述第二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运动到第二锁定位置时通过配合将所述第二结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结构件锁定。

优选地,所述限制部包括弹性限制部和固定限制部,

所述弹性限制部包括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设置的滑槽和分别设于所述滑槽远离所述针头第二端的一端且位于所述滑槽两侧壁上的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所述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在原始状态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起部沿所述滑槽的槽宽方向的直径,其中,所述凸起部在所述第一结构件运动至所述第一锁定位置以前,始终位于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滑槽呈滑动配合,所述凸起部适于当所述第一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至所述第一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在所述滑槽中滑动并撑开所述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滑出所述滑槽,且所述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适于通过弹性恢复来限制所述凸起部回退;

所述固定限制部包括阻止件,位于所述第二套件上,并靠近所述滑槽的具有所述一对弹性限制片的一侧,与所述弹性限制片间具有适于容纳所述凸起部的间隙,所述阻止件适于与所述凸起部进行配合以阻止所述第一结构件朝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方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在安装部靠近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为与所述安装部外表面接合的斜面,所述凸起部顶部具有凹槽;所述限制部在第一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为弹性限制部,具有弹性限制部卡头;所述凸起部的斜面适于与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通过滑动配合使所述弹性限制部发生弹性形变,且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适于通过所述弹性限制部的弹性恢复被卡入所述凹槽。

优选地,所述阻挡部为成型在所述第一结构件上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在靠近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为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外表面接合的斜面,所述凸起结构顶部具有凹槽;所述弹性扣件在第二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具有弹性扣件卡头;

所述阻挡部的斜面适于与所述弹性扣件卡头通过滑动配合使所述弹性扣件发生弹性形变,且所述弹性扣件卡头适于通过所述弹性扣件的弹性恢复被卡入所述凸起结构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阻挡部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阻挡部、第三阻挡部,

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为设于第一结构件在靠近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外表面接合的垂直面,

所述第三阻挡部为设于第二结构件在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内表面接合的垂直面,

所述弹性扣件设于所述二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

当所述弹性扣件沿针头延伸方向移动超过第一阻挡部的垂直面时,所述弹性扣件回弹,所述第一阻挡部限制所述弹性扣件反向移动,所述第二阻挡部限制所述第三阻挡部继续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结构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设有一按压部。

优选地,所述采血针和静脉针包括若干第一结构件,若干第一结构件层叠设置且相互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配合,相互配合的第一结构件之间设有限制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分离的限位机构,位于最内部的所述第一结构件与所述安装部滑动配合,位于最外部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滑动配合。

一种一次性使用静脉针,包括:针座,至少包括安装部,且具有使用时

靠近皮肤的第一侧;

针头,具有与所述针座连接的第一端,所述针头平行于所述第一侧延伸;

第一结构件,所述第一结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外部且与所述安装部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一限位机构,适于限制所述第一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分离;

第二结构件,所述第二结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件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二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之间设有第二限位机构,适于限制所述第二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分离;

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适于通过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以将所述针头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收纳入所述第二结构件内;

所述安装部为所述针座上在所述第一结构件在滑动配合过程中可被所述第一结构件覆盖的部分;所述第一结构件不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

所述第二结构件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的底部结构上具有用于与皮肤贴合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针头间的垂直距离在所述针头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件在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上敞开。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件为第一套件,所述第一套件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且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上为敞口结构;

所述第二结构件为第二套件,所述第二套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套件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套件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上为敞口结构。

优选地,所述斜面与所述针头延伸方向的夹角为5度~45度。

优选地,所述斜面与所述针头延伸方向的夹角为10度~15度。

优选地,所述斜面设有凸状部。

优选地,所述底部结构为软质结构。

优选地,所述底部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件与所述安装部上分别成型有相互滑动配合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

所述第一结构件与所述第二结构件上分别成型有相互滑动配合的第三连接结构和第四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分别为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滑道和第一滑轨,或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分别为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滑轨和第一滑道;

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分别为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二滑道和第二滑轨,或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为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二滑轨和第二滑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安装部上分别成型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适于通过相互配合限制所述第一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分离;

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上还分别成型有第三限位结构和第四限位结构,适于通过相互配合限制所述第二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分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凸起部;

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限制部;

所述凸起部与所述限制部适于在所述第一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运动到第一锁定位置时通过配合将所述第一结构件相对于所述安装部锁定。

优选地,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为阻挡部;

所述第四限位结构为弹性扣件;

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弹性扣件适于在所述第二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运动到第二锁定位置时通过配合将所述第二结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结构件锁定。

优选地,所述限制部包括弹性限制部和固定限制部,

所述弹性限制部包括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设置的滑槽和分别设于所述滑槽远离所述针头第二端的一端且位于所述滑槽两侧壁上的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所述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在原始状态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起部沿所述滑槽的槽宽方向的直径,其中,所述凸起部在所述第一结构件运动至所述第一锁定位置以前,始终位于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滑槽呈滑动配合,所述凸起部适于当所述第一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至所述第一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在所述滑槽中滑动并撑开所述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滑出所述滑槽,且所述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适于通过弹性恢复来限制所述凸起部回退;

所述固定限制部包括阻止件,位于所述第二套件上,并靠近所述滑槽的具有所述一对弹性限制片的一侧,与所述弹性限制片间具有适于容纳所述凸起部的间隙,所述阻止件适于与所述凸起部进行配合以阻止所述第一结构件朝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方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在安装部靠近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为与所述安装部外表面接合的斜面,所述凸起部顶部具有凹槽;所述限制部在第一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为弹性限制部,具有弹性限制部卡头;所述凸起部的斜面适于与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通过滑动配合使所述弹性限制部发生弹性形变,且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适于通过所述弹性限制部的弹性恢复被卡入所述凹槽。

优选地,所述阻挡部为成型在所述第一结构件上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在靠近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为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外表面接合的斜面,所述凸起结构顶部具有凹槽;所述弹性扣件在第二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具有弹性扣件卡头;

所述阻挡部的斜面适于与所述弹性扣件卡头通过滑动配合使所述弹性扣件发生弹性形变,且所述弹性扣件卡头适于通过所述弹性扣件的弹性恢复被卡入所述凸起结构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阻挡部包括第一阻挡部、第二阻挡部、第三阻挡部,

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为设于第一结构件在靠近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外表面接合的垂直面,

所述第三阻挡部为设于第二结构件在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内表面接合的垂直面,

所述弹性扣件设于所述二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

当所述弹性扣件沿针头延伸方向移动超过第一阻挡部的垂直面时,所述弹性扣件回弹,所述第一阻挡部限制所述弹性扣件反向移动,所述第二阻挡部限制所述第三阻挡部继续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结构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设有一按压部。

优选地,所述采血针和静脉针包括若干第一结构件,若干第一结构件层叠设置且相互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配合,相互配合的第一结构件之间设有限制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分离的限位机构,位于最内部的所述第一结构件与所述安装部滑动配合,位于最外部的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滑动配合。

采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采血针和静脉针,包括:针座,至少包括安装部,具有使用时靠近皮肤的第一侧;针头,具有与所述针座连接的第一端,所述针头平行于所述第一侧延伸;第一结构件,所述第一结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外部且与所述安装部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安装部之间设有第一限位机构,适于限制所述第一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分离;第二结构件,所述第二结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件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二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之间设有第二限位机构,适于限制所述第二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分离;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适于通过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以将所述针头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收纳入所述第二结构件内;所述第一结构件不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以上设计,由于所述第一结构件不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从而第一结构件不会影响安装部到患者皮肤的距离,从而第一结构件不会增加针头与患者皮肤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而所述第一结构件不会影响患者在输液时舒适度。

2.本发明的采血针和静脉针,所述第二结构件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的底部结构上具有用于与皮肤贴合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针头间的垂直距离在所述针头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患者由于具有年龄、性别、采血部位等因素可能进行不同的针刺角度,和/或当需要固定针座时,所述针头的第二端不可避免的会向上移动,而本申请中底部结构更好的适应这些特点,其独有的形状最大程度契合了针刺角度以及采血针与静脉针固定角度,采血针或者静脉针在工作时,支撑整个针刺装置与皮肤呈一定角度,操作者不必过多依赖经验完成穿刺,可以直接借助特定角度完成穿刺,减少穿刺失败或者穿破血管的风险,并且当所静脉针的针头扎入血管用胶带横贴固定针座时,防止所述针头的第二端向上移动,避免针头第二侧贴近血管壁或者带动血管向上移动,减轻患者产生痛感或者造成穿刺失败,同时方便了医务人员的操作,尽量避免了穿破血管等风险。

3.本发明的采血针和静脉针,所述第一结构件为第一套件,所述第一套件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且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上为敞口结构;所述第二结构件为第二套件,所述第二套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套件上。以上设计,由于所述第一套件不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从而第一套件不会影响安装部到患者皮肤的距离,从而第一套件不会增加针头与患者皮肤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而所述第一结构件不会影响患者在输液时舒适度,另外,采用套件可以将针头很好地包裹于其中,避免操作人员与针头进行接触,导致误伤。

4.本发明的采血针和静脉针,所述底部结构的斜面与所述针头延伸方向的夹角为5度~45度,该设计可以使该底部结构配合不同的针刺角度使用,当针头需要与患者皮肤之间呈较小倾斜角度时,采用较小夹角的底部结构,当针头需要与患者皮肤之间呈较大倾斜角度时,则采用较大夹角的底部结构支撑整个采血针与皮肤呈较大角度,从而避免造成穿刺失败或者穿破血管,增加患者舒适度。

5.本发明的采血针和静脉针,所述底部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滑动配合,该设计可以消除安装部到第二结构件所述底部结构的内壁的距离,最大限度减少安装部到患者皮肤间的距离,从而更加有效地减少针头与皮肤间的倾斜度,提高患者输液的舒适度。

6.本发明的采血针和静脉针,所述底部结构为软质结构,可以使得装置与患者皮肤更加贴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装配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套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套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套件的仰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使用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使用后的仰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使用后未安装底部结构时的仰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操作柄套接于安装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可弯折操作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如图1-9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血针和静脉针,其包括针座、针头20,所述针头20具有第一端201和与所述第一端201相对的第二端202,所述第一端置于所述针座内与针座连接,所述针座至少包括安装部10且具有使用时靠近皮肤的第一侧1,和与第一侧1相对的第二侧2,所述安装部10为针座的一部分可与针座一体设置也可分体设置,使用时第二侧2远离皮肤,所述安装部10可为长条形结构,所述采血针和静脉针还包括:第一结构件,所述第一结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10的外部且与所述安装部10沿所述针头20延伸方向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安装部10上还分别成型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适于通过相互配合限制所述第一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2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10分离;所述第一结构件不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即所述第一结构件在沿所述第二侧到所述第一侧的方向不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这样第一结构件不会增加安装部10第一侧和位于安装部第一侧的第二结构件之间的距离,最大程度上减小安装部第一侧和第二结构件之间的距离,最大程度上降低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回缩状态时安装部部分的直径,最大程度降低针头与皮肤的倾斜角度,提高输液时患者的舒适度。

第二结构件,所述第二结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件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二结构件沿所述针头20延伸方向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上还分别成型有第三限位结构和第四限位结构,适于通过相互配合限制所述第二结构件沿着所述针头2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分离。

其中,所述第二结构件具有超出所述安装部的第一侧的底部结构,即所述第二结构件具有沿所述第二侧到所述第一侧的方向上超出所述安装部10的第一侧的底部结构;向外抽拔针头20时,按住第二结构件,第二结构件的底部结构与患者皮肤接触,形成支撑,可以很容易的向外拔出针头20,底部结构使安装部第一侧与皮肤之间成一定夹角,这一夹角可以配合不同的针刺角度支撑整个针刺装置与皮肤呈特定夹角,或者配合胶带进行针座固定,避免针头第二侧贴近血管壁或者带动血管向上移动,方便了义医务人员的操作,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穿破血管等风险。

所述第一结构件和所述第二结构件适于通过沿所述针头20延伸方向滑动以将所述针头20的第二端202收纳入所述第二结构件内。以保护针头20的第二端202,避免针头20的第二端202刺伤医护人员。

所述第一结构件在所述安装部10的第一侧1上敞开,同时所述第一结构件不超出所述安装部10的第一侧1,第一结构件不会增加安装部10第一侧1和第二结构件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构件为第一套件30,所述第一套件30套设在所述安装部10上,所述第一套件可为板状结构或者任何形状的槽型结构优选为n形或c形,最大范围的包裹住针头20,同时不会增加安装部10到皮肤的距离。且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上为敞口结构;敞口结构的第一套件30在向针头10方向抽拉后能将针头10的周向的部分覆盖,能够更好的保护针头不与医护人员接触,避免病菌的传播。即只将第一套件的能增加安装部第一侧与第二结构件之间的距离的部分去除,能够减小安装部的第一侧与皮肤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结构件为第二套件40,所述第二套件40套设在所述第一套件30上。当采血针和静脉针使用时,第一套件30和第二套件40设置在安装部10上,当采血针和静脉针使用完成后按压住第二套件40将针座、针头20向外抽拔,安装部10从第一套件30中抽出,第一套件30从第二套件40中抽出,直至第二套件40将针头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覆盖住,可避免针刺回收过程中对回收人员的伤害,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所述第二套件40可为任何形状的槽型结构,所述第二套件40和底部结构45配合可为圆筒形或者截面为多边形的筒形。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件40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上为敞口结构;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结构为安装在所述第二套件40底部的底部结构45;所述底部结构45支撑在所述皮肤上安装部与皮肤有一隔挡,底部结构45上具有用于与皮肤贴合的斜面,该斜面与所述针头间的垂直距离在所述针头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的结构,更好的配合了患者由于具有年龄、性别、采血部位等因素可能进行不同的针刺角度,和/或当需要固定针座时,所述针头的第二端不可避免的会向上移动,而本申请中底部结构更好的适应这些特点,其独有的形状最大程度契合了针刺角度以及采血针与静脉针固定角度,采血针或者静脉针在工作时,支撑整个针刺装置与皮肤呈一定角度,操作者不必过多依赖经验完成穿刺,可以直接借助特定角度完成穿刺,减少穿刺失败或者穿破血管的风险,并且当所静脉针的针头扎入血管用胶带横贴固定针座时,防止所述针头的第二端向上移动,避免针头第二侧贴近血管壁或者带动血管向上移动,减轻患者产生痛感或者造成穿刺失败,同时方便了医务人员的操作,尽量避免了穿破血管等风险。所述底部结构45增大了第二套件40与皮肤的接触的面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避免按压时,第二套件40滚动造成患者的痛感。所述底部结构45与所述第二套件40将第一套件30围设在内,优选所述第二套件40上设有一卡接部401,所述底部结构45卡接于所述卡接部401。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结构为所述第二套件40的底部部分。

所述第二套件40的所述底部结构的斜面设有凸状部。凸状部的设置可以使第二套件不易贴近粘连在皮肤上。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结构为所述第二套件40的底部部分。所述斜面与所述针头延伸方向的夹角可以为5度至45度之间任一角度,以便适应不同的采血角度。常见地,所述斜面与所述针头延伸方向的夹角为10度~15度。优选所述底部结构为软质结构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10的两侧部各设有一第一滑道/轨,所述第一套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道/轨相配合的第一滑轨/道;所述第一套件的两侧部各设有一第二滑道/轨,所述第二套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道/轨相配合的第二滑轨/道。设置滑道/轨可保证安装部、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之间相对滑动时的平稳性。该处的两侧部为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沿滑动方向的两侧部。优选安装部10的两侧各设有第一滑道12,第一套件30设有与第一滑道12相配合的第一滑轨36;第一套件30的两侧各设有第二滑道37,第二套件40设有与第二滑道37相配合的第二滑轨43。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凸起部,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限制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限制部适于在所述第一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运动到第一锁定位置时通过配合将所述第一结构件相对于所述安装部锁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制部包括弹性限制部和固定限制部。

所述弹性限制部包括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设置的滑槽35和分别设于所述滑槽35远离所述针头20第二端的一端且位于所述滑槽35两侧壁上的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32,所述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32在原始状态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起部11沿所述滑槽35的槽宽方向的直径,其中,所述凸起部11在所述第一结构件30运动至所述第一锁定位置以前,始终位于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滑槽呈滑动配合,所述凸起部适于当所述第一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至所述第一锁定位置的过程中,在所述滑槽35中滑动并撑开所述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32滑出所述滑槽35,且所述至少一对弹性限制片适于通过弹性恢复来限制所述凸起部回退;

所述固定限制部包括阻止件38,位于所述第二套件40上,并靠近所述滑槽的具有所述一对弹性限制片32的一侧,与所述弹性限制片32间具有适于容纳所述凸起部的间隙31,所述阻止件38适于与所述凸起部11进行配合以阻止所述第一结构30件朝所述针头20的所述第二端方向运动。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在安装部靠近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为与所述安装部外表面接合的斜面,所述凸起部顶部具有凹槽;所述限制部在第一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为弹性限制部具有弹性限制部卡头;所述凸起部的斜面适于与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通过滑动配合使所述弹性限制部发生弹性形变,且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适于通过所述弹性限制部的弹性恢复被卡入所述凹槽。

当所述第一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时,所述弹性限制部通过所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与所述凸起部的斜面进行滑动配合,并使所述弹性限制部产生弹性形变,当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滑动至所述凸起部的凹槽内时,所述弹性限制部通过弹性恢复将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卡入所述凹槽,从而使得所述凹槽阻止所述弹性限制部卡头从所述凹槽内退出。

本发明中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为阻挡部;所述第四限位结构为弹性扣件;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弹性扣件适于在所述第二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运动到第二锁定位置时通过配合将所述第二结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结构件锁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为成型在所述第一结构件上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在靠近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为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外表面接合的斜面,所述凸起结构顶部具有凹槽;所述弹性扣件在第二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具有弹性扣件卡头;所述阻挡部的斜面适于与所述弹性扣件卡头通过滑动配合使所述弹性扣件发生弹性形变,且所述弹性扣件卡头适于通过所述弹性扣件的弹性恢复被卡入所述凸起结构的凹槽。

当所述第二结构件沿所述针头延伸方向滑动时,所述弹性扣件通过所述弹性扣件卡头与所述凸起结构的斜面进行滑动配合,并使所述弹性扣件产生弹性形变,当所述弹性扣件卡头滑动至所述凹槽内时,所述弹性扣件通过弹性恢复将所述弹性扣件卡头卡入所述凹槽,从而使得所述凹槽阻止所述弹性扣件卡头从所述凹槽内退出。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包括一第一阻挡部33、一第二阻挡部34、一第三阻挡部42,所述第一阻挡部33和所述第二阻挡部34为设于第一结构件在靠近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外表面接合的垂直面,所述第三阻挡部42为设于第二结构件在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与所述第一结构件内表面接合的垂直面,所述弹性扣件41设于所述第二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上。

当所述弹性扣件沿针头延伸方向移动超过第一阻挡部的垂直面时,所述弹性扣件回弹,所述第一阻挡部限制所述弹性扣件反向移动,所述第二阻挡部限制所述第三阻挡部继续移动。

本发明中所述安装部10的位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二侧的表面为上表面;所述凸起部11设于所述安装部的上表面上;且位于所述安装部10靠近所述针头20的第二端的一端上;

所述第一结构件30的位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二侧的表面为上表面,所述限制部设于所述第一结构件30的上表面上,且位于远离所述针头的第二端的一端上。

所述阻挡部设于所述第一结构件的上表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结构件30靠近所述针头20的第二端的一端上;

所述第二结构件40的位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二侧的表面为上表面,所述弹性扣件设于所述第一结构件的上表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结构件远离所述针头的第二端的一端上。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安装部10和第一套件30之间的限位机构包括安装部10的上表面设有的一个凸起部11,第一套件30的后端设有的限制部,限制部内设有一弹性限制片32,所述凸起部11挤压弹性限制片32,弹性限制片32发生形变允许所述凸起部11通过弹性限制片32移动到所述限制部的内壁与所述弹性限制片32之间,所述弹性限制片32回缩限制所述凸起部11朝所述针头20方向移动,限制部的内壁限制所述凸起部11朝远离所述针头20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套件30和第二套件40之间的限位机构包括一第一阻挡部33、一第二阻挡部34、一第三阻挡部42和一弹性扣件41,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设于所述第一套件的上表面,所述弹性扣件设于所述第二套件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阻挡部设于所述第二套件的下表面,当所述弹性扣件移动到第一阻挡部的前方时,所述第二阻挡部限制所述第三阻挡部继续移动,所述第一阻挡件限制所述弹性扣件反向移动。

本发明中滑槽35连通于限制部,滑槽35位于凸起部11的上方。弹性限制片32为两个,两弹性限制片32分别位于滑槽35的两侧。两弹性限制片32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两弹性限制片32的固定端之间的距离。

弹性限制片和凸起部可以均为两个,两弹性限制片均位于滑槽的一侧,两凸起部分别与两弹性限制片相配合。这样可以提高对凸起部的限制,防止第一套件的回弹。

弹性限制片也可以为四个,两个弹性限制片位于滑槽的一侧,另外两个弹性限制片位于滑槽的另一侧。弹性限制片的增多,进一步提高了对凸起部的限制。

第一阻挡部33还可包括两个条状部331,条状部331设于第一套件30的上表面,两条状部331平行设置,条状部331作为第三阻挡部42的滑行轨道。

所述底部结构45的内壁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滑动配合,所述底部结构45斜面延伸方向与所述针头的延伸方向呈一夹角,支撑整个采血针或静脉针与皮肤呈对应角度,从而使用采血针时,患者更为舒适。进一步的,所述针头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靠近所述第一侧,以使得针头与底部结构的距离较小,所述针头20尽量靠近所述底部结构的表面设置,甚至可以贴合在所述底部结构的表面上,从而提高采血针和静脉针使用时的舒适度,优选针头20与底部结构45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0.05mm,且所述针头与所述底部结构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小于0.1mm。

安装部10的长度大于2mm,第一套件30的长度大于2mm,第二套件40的长度大于2mm。

第二套件40的上表面设有按压部44。这样,采血针和静脉针使用完毕后,使用者可以按压第二套件上的按压部,轻松将第二套件滑动。

为使用时更方便,针座的远离所述针头的第一端的一端上设有操作柄50,操作柄50设有至少一个翼状部51。翼状部51可以为一个,其位于针座的一侧。翼状部51也可以为两个,两翼状部分别设于针座的两侧。操作柄50与针座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操作柄50也可以一体成型于针座;或者如图6所示,操作柄50卡接于针座;或者如图9所示,操作柄50套接于针座。如图10所示,操作柄50还可以包括弯折部52,弯折部52设于翼状部51与针座之间。可弯折的操作柄便于操作。

采血针和静脉针使用完毕后,按压第二套件,将针座由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方向抽拉,使得针头离开人体皮肤。针座由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方向移动过程中,第一套件随针座滑动,第二套件贴在皮肤上不动。当弹性限制部将凸起部限制于限位部内时,安装部与第一套件卡合;当第二阻挡部将第三阻挡部挡住,第一套件不再朝后滑动,而第一阻挡部将弹性扣件阻挡住,防止第一套件朝前滑动。而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将针座上的针头盖住。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不会回弹,将针头遮住,防止针头伤害人或物。底部结构的斜面,直接与人体皮肤紧密接触,使得在操作过程中,患者人体皮肤不会出现不舒适感,从而提高了使用过程的舒适度。

本发明的采血针和静脉针具有使用时操作者操作方便、患者皮肤舒适的优点,使用后可以快速地使安装部上方的套件将针头盖住,而且套件及安装部之间连接牢固,不会发生套件回弹情况,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以上采血针所有具体实施方式及结构特征均适用于静脉针,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