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裂隙灯,尤其涉及一种眼科检查用的白内障筛查用便携式数码裂隙灯。
背景技术:
裂隙灯是利用“丁达尔现象”的常用眼科检查设备,将光束照射至人眼,形成光学切面,观察眼部位的健康状况。传统的裂隙灯体积较大,造价较高,且需要固定在某一位置上,才能使用。而且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操作上,都比较复杂,使用者需要通过长期的培训,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给患者做出准确和详细的诊断结果,并且以往都是病人到医院进行检查,但很多眼病患者,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到医院就诊,这就使很多患者,因为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影响正常的诊断和治疗。而采用远程医疗技术,来采集眼部图片,就可完成检查,事半功倍。因此需要一种能与网络配合使用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白内障筛查用便携式数码裂隙灯,目的是方便患者使用,方便患者采集眼部图片。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白内障筛查用便携式数码裂隙灯,壳体的上部设有空腔,在空腔内设有裂隙灯,在壳体的中部设有微距镜头,在壳体的下部内设有供电组件,在壳体的底部设有USB接口,在壳体的后壳外部设有转接组件接口。
空腔为椭圆形,空腔两侧的腔壁上设有长条形凹槽,裂隙灯的两侧设有供电铜柱,供电铜柱穿过凹槽与调节旋钮连接。
裂隙灯结构如下:裂隙灯前壳,裂隙灯前壳上设有螺旋方式固定的摄像头,在裂隙灯前壳的后部设有螺旋方式固定的裂隙灯后盖,在裂隙灯后盖内设有裂隙灯电路板,在裂隙灯前壳与裂隙灯后盖旋紧处的内部设有狭缝片,在裂隙灯前壳的两侧设有供电铜柱,供电铜柱通过导线与弥散光电路板连接。
中部壳体上设有开关,微距镜头的上方和下方设有弥散光LED灯。
弥散光LED灯焊接固定在弥撒光电路板上。
微距镜头连接部分穿过弥撒光电路板通过螺旋方式与壳体的后壳连接。
开关分为四个档位,焊接于弥散光电路板。
弥散光电路板中间为空心,设在壳体的前壳和后壳之间,用螺丝固定在壳体的前壳上,通过导线与供电组件连接。
壳体的前壳和后壳通过卡扣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效果:本发明轻便,传统设备体积较大,且不易携带。价格便宜,是传统方式成本的1/100。由于本发明的结构比较轻便,可以随处可拍,不受地域上限制。应用网络实现远程功能。服务器端自动给出结果,节约人力。以普通人能使用为目标,加强社区推广,解决农村无眼科医生的困境。
本发明用在远程医疗技术中:1、使用者使用设备将图像传递给社区医生。2、社区医生将图片上传至服务器端。其中服务器端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数据的接受、处理、返回、存储;图像的处理。并且与社区医生进行交互。3、服务器端会自动分析图形,将患有眼病使用者的图像,传递给医院医生。4、医院医生会联系使用者,医院就诊。
通过以上四步,形成整个移动医疗技术的闭环,构建完整的诊疗体系。
裂隙灯的主要工能在于,为晶状体疾病筛查,提供一个光学切面。通过狭缝片的作用,将光源变窄,照射到人眼的晶状体处,方便医生进行观察、服务器端的图像自动识别与处理。
弥散光的主要功能在于,用于眼表的检查,如角膜的疾病、虹膜疾病,胬肉的检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裂隙灯装配示意图。
图3是壳体和微距镜头装配示意图。
图中:1、裂隙灯;2、调节旋钮;3、弥散光LED灯;4、开关;5、微距镜头;6、壳体;7、USB接口;8、裂隙灯电路板;9、空腔;10、弥散光电路板;11、供电组件;12、摄像头;13、裂隙灯前壳;14、供电铜柱;15、裂隙灯后盖;16、后壳;17、狭缝片;18、转接组件接口;19、凹槽;20、前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一种白内障筛查用便携式数码裂隙灯,壳体6的上部设有空腔9,在空腔9内设有裂隙灯1,在壳体6的中部设有微距镜头5,在壳体6的下部内设有供电组件11,在壳体6的底部设有USB接口7,在壳体6的后壳16外部设有转接组件接口18。
空腔9为椭圆形,空腔9两侧的腔壁上设有长条形凹槽19,裂隙灯1的两侧设有供电铜柱14,供电铜柱14穿过凹槽19与调节旋钮2连接。
裂隙灯1结构如下:裂隙灯前壳13,裂隙灯前壳13上设有螺旋方式固定的摄像头12,在裂隙灯前壳13的后部设有螺旋方式固定的裂隙灯后盖15,在裂隙灯后盖15内设有裂隙灯电路板8,在裂隙灯前壳13与裂隙灯后盖15旋紧处的内部设有狭缝片17,在裂隙灯前壳13的两侧设有供电铜柱14,供电铜柱14通过导线与弥散光电路板10连接。
中部壳体6上设有开关4,微距镜头5的上方和下方设有弥散光LED灯3。
弥散光LED灯3焊接固定在弥撒光电路板10上。
微距镜头5连接部分穿过弥撒光电路板10通过螺旋方式与壳体6的后壳16连接。
开关4分为四个档位,焊接于弥散光电路板10。
弥散光电路板10中间为空心,设在壳体6的前壳20和后壳16之间,用螺丝固定在壳体6的前壳20上,通过导线与供电组件11连接。
壳体6的前壳20和后壳16通过卡扣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