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4485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应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蛇毒是毒蛇从毒腺中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毒性较大的蛇毒能够致使人类死亡,在遭遇被毒蛇咬伤时,送医院救治前的应急处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人们选择的应急处理方式是捆扎伤部、挤压伤口、用嘴吸伤口毒液以及用清水清洗。使用绳状或带状物体将伤口的近心端捆扎住,降低血液中的蛇毒向全身扩散,同时挤压伤口将伤口处的蛇毒挤出,或者用嘴吮吸伤口将伤口处的蛇毒吸出。但通过以上的方式排除的蛇毒毒液的量非常有限,效果较差,且用嘴吮吸伤口的风险较大,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主要用于受到毒蛇咬伤后,作为一个应急操作处理,可将伤口处的毒液吸出的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装置本体以及与所述装置本体的开口相匹配的端盖;装置本体,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以及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为密闭空间;所述外壳体未开口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固设有鼓膜,所述鼓膜的下端面固设有锥形块,所述锥形块自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所述内壳体未开口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固设有薄膜;所述内壳体与所述端盖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内设有可沿所述内壳体的内侧滑动的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内壳体与所述端盖之间的密闭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且密闭的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本体呈圆筒状倒“凹”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呈倒“T”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的开口处设有内螺纹,所述端盖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对应的外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的一面固设有刀片,所述刀片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存放有对橡胶不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存放的液体为水,所述第三腔体内存放的液体为过氧化氢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腔体内充注有氯化氢气体或者氨气。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本体与所述端盖之间设有垫圈,所述垫圈与所述装置本体的开口匹配对应且固设于所述装置本体的开口处,所述垫圈由硅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鼓膜均由橡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薄膜为塑料薄膜或者铝制薄膜。

使用本发明的一种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时,将端盖所在的一端朝上放置,拧开端盖,将第三腔体内存放的过氧化氢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直接倒在蛇咬的伤口上。由于刀片长期浸泡在过氧化氢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中,刀片不需要再额外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刀片将经过消毒处理的伤口切开,然后将装置本体的开口罩在伤口上,装置本体的开口处固设的由硅胶制成的垫圈可以充分贴合皮肤,使第三腔体相对密闭,按压鼓膜,锥形块在鼓膜的推动下戳穿薄膜致使第二腔体内充注的气体逸出至第一腔体内并溶于第一腔体内存放的液体,此时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联通,且由于第二腔体内充注的气体逸出至第一腔体内并溶于第一腔体内存放的液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气压会小于第三腔体内的气压,活塞向靠近第二通孔的方向移动从而将伤口内的毒液吸入到第三腔体内,最终达到较好的紧急处理的效果。

因此上述应急装置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排毒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优点,易于大范围推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11、装置本体;111、外壳体;1111、第一通孔;1112、鼓膜;1113、锥形块; 112、内壳体;1121、第二通孔;1122薄膜;1123、活塞;1124、第二腔体;1125、第三腔体;113、第一腔体;12、端盖;121、刀片; 13、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一种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1包括装置本体11、端盖12。

装置本体11,一端开口,装置本体11呈圆筒状倒“凹”字形。由外壳体111、内壳体112以及外壳体111与内壳体112之间的第一腔体113构成。

外壳体111,包括第一通孔1111,鼓膜1112和锥形块1113。

第一通孔1111,开设于外壳体111未开口的一端。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11,开设于外壳体111未开口一端的中央,自上而下开设。

鼓膜1112,固设于第一通孔111内。鼓膜1112由橡胶制成。

锥形块1113,固设于鼓膜1112的下端面中央。锥形块1113自第一通孔1111延伸至第一腔体113内。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锥形块1113固设于鼓膜1112的下端面中央。

内壳体112,包括第二通孔1121、薄膜1122、活塞1123、第一密闭空间1124和第二密闭空间1125。内壳体112的开口处设有内螺纹。

第二通孔1112,开设于内壳体112未开口的一端。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112,开设于内壳体112未开口的一端的中央,自上而下开设。

薄膜1122,固设于第二通孔1121。薄膜1122为塑料薄膜或者铝制薄膜。

活塞1123,设于内壳体112与端盖12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内,且可沿内壳体112的内侧滑动。活塞1123由橡胶制成。

活塞1123将内壳体112与端盖12之间的密闭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且密闭的第二腔体1124和第三腔体1125。

第二腔体11244内充注有气体。第二腔体1124内充注的气体易溶于第一腔体113内的液体。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二腔体1124内充注的气体为氯化氢气体或者氨气。

第三腔体1125内存放有对橡胶不具有腐蚀性的液体。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三腔体1125内存放的液体为过氧化氢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

第一腔体113为外壳体111与内壳体112之间的空间。第一腔体113为密闭空间。第一腔体113内存放有对橡胶不具有腐蚀性的液体。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3内存放的液体为水。

端盖12,呈倒“T”字形,与装置本体11的开口匹配。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端盖12的T”字形的小端上设有与内壳体112的开口处所设的内螺纹匹配对应的外螺纹。

刀片121,固设于端盖12 的端面,置于装置本体11内。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装置本体11的开口处还固设有一垫圈13,设于装置本体11与端盖12的T”字形的大端之间。垫圈13由硅胶制成,便于全封闭固定吸住人体任何部位。

使用本发明的一种蛇咬伤口应急处理装置时,将端盖12所在的一端朝上放置,拧开端盖12,将第三腔体1124内存放的氧化氢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直接倒在蛇咬的伤口上。由于刀片121长期浸泡在过氧化氢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中,刀片121不需要再额外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刀片121将经过消毒处理的伤口切开,然后将装置本体11的开口罩在伤口上,装置本体11的开口处固设的由硅胶制成的垫圈13可以充分贴合皮肤,使第三腔体1124相对密闭,按压鼓膜1112,锥形块1113在鼓膜1112的推动下戳穿薄膜1122致使第二腔体1123内充注的气体逸出至第一腔体113内并溶于第一腔体113内存放的液体,此时第一腔体113和第二腔体1123内联通,且由于第二腔体1123内充注的气体逸出至第一腔体113内并溶于第一腔体113内存放的液体,第一腔体113和第二腔体1123内的气压会小于第三腔体1124内的气压,活塞1125向靠近第二通孔1121的方向移动从而将伤口内的毒液吸入到第三腔体1124内,最终达到较好的紧急处理的效果。

因此上述应急装置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排毒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优点,易于大范围推广。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