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动脉瘤封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5274发布日期:2018-11-24 11:38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颅内动脉瘤封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神经介入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颅内动脉瘤封颈装置。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颅内动脉壁结构破坏、管壁异常膨出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约5%-8%。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不同国家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发病率在2/100000至22.5/100000不等。在美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住院患者的年花费成本约5亿美元,而对于sah患者,年花费成本约17亿多美元。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0天的死亡率高达45%,存活者中3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包括开颅夹闭和微创介入栓塞两种手段。随着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栓塞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式。

目前临床上用于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主要是弹簧圈栓塞术及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对于宽颈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面临着弹簧圈脱出瘤体外等问题,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栓塞效果。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是在支架辅助下栓塞动脉瘤。该技术解决了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支架释放于颅内正常血管中,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会识别这一异物,会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此,对于使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支架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增加了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临床用药需要个体化,这也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颅内动脉瘤封颈装置,通过瓣状支架放于宽颈动脉瘤瘤颈处,可辅助弹簧圈栓塞,避免了支架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颅内动脉瘤封颈装置,包括中空推送杆以及连接在中空推送杆端部的瓣状支架,所述瓣状支架包括连接环和多个具有弹性的瓣状体,所述连接环与所述中空推送杆连接,所述瓣状体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环上,所述连接环与所述中空推送杆之间设置有解脱部,所述瓣状支架由铂金、镍钛合金或者钴铬合金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送管用于引导输送作用,在中空推送杆的作用下能够将瓣状支架输送至宽颈动脉瘤瘤颈处,并且此输送过程中瓣状支架被输送管压缩呈收缩状态,进入宽颈动脉瘤内后脱离输送管呈张开状态,再通过中空推送杆来输送弹簧圈至宽颈动脉瘤内部,在瓣状支架的作用下能够实现辅助弹簧圈栓塞的作用,弹簧圈不会脱出宽颈动脉瘤。瓣状支架由连接环和瓣状体组成,且瓣状支架具有一定的弹性,瓣状体之间能够收缩,便于输送,当宽颈动脉瘤内植入的弹簧圈达到一定数量时,能够将对瓣状体进行支撑,使瓣状支架张开,瓣状体抵触在宽颈动脉瘤的内壁上实现固定,瓣状支架不会从宽颈动脉瘤上脱落。且瓣状支架由铂金、镍钛合金或者钴铬合金制成,不会与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不会产生血栓,患者不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在连接环和中空推送杆之间设置有解脱部,在手术完成后,通过解脱部实现连接环和中空推送杆之间的分离,从而能够将中空推送杆取出,将瓣状支架留在宽颈动脉瘤的瘤颈处,保持稳定的辅助弹簧圈栓塞作用,并且能够降低弹簧圈被压缩的风险。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瓣状体连接在所述连接环的外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瓣状体连接在连接环的外壁上,从整体上降低了瓣状支架的高度,在瓣状支架释放于宽颈动脉瘤处时,减小瓣状支架进入到动脉内的部分,极大地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患者不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瓣状体斜向设置,所述瓣状体靠近所述连接环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连接环一端之间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瓣状体斜向设置,且靠近连接环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连接环一端之间的距离,瓣状体与连接环结合呈打开的莲花状,从而能够与宽颈动脉瘤形成稳定的连接,不易脱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解脱部为熔断环,所述中空推送杆上设置有连接所述熔断环的加热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丝连接电源,与熔断环结合形成回路,对熔断环进行加热从而使熔断环熔断,实现中空推送杆和连接环之间的分离,操作方便快捷。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熔断环的厚度小于所述中空推送杆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熔断环的厚度小于中空推送杆的厚度,使熔断环易于熔断,降低了熔断时间,提升了效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空推动杆内滑移设置有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中空推送杆内滑移设置有支撑杆在支撑杆的作用下,使中空推送杆在进行移动的时候不易发生形变弯曲,提升了中空推送杆运动的稳定性,能够稳定地移动至宽颈动脉瘤处,减小患者的痛苦,当中空推送杆到达一定的位置时,可以将支撑杆移除,使中空推送杆内部形成通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相邻的所述瓣状体之间相互交叉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瓣状体之间相互交叉设置,从而提升了瓣状体结合的密封性,弹簧圈不易从瓣状体的空隙中或者瓣状体之间的空隙中掉出,提升了封闭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中空推送杆内径为0.012in~0.015in,中空推送杆的外径为0.017in~0.020in。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送管的内径为0.021in~0.027in。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解脱部的长度为0.1mm~1mm,直径为0.001in~0.004in。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中空推送杆内设置有支撑杆,用于提升中空推送杆的强度,在输送时不易发生弯曲,能够稳定地到达颅内动脉瘤内部,从而将瓣状支架输送至宽颈动脉瘤内且与输送管分离后张开,实现对颅内动脉瘤颈部的封闭,然后将支撑杆移除,即能通过中空推送杆输送弹簧圈至瘤内,并且在瓣状支架的作用下辅助弹簧圈栓塞,然后通过直流电流在体液或血液中解脱,即能将中空推送杆与瓣状支架分离,瓣状支架能够进行持续地限定作用,保持弹簧圈的稳定。

瓣状支架由铂金和镍钛合金制成,不会与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并且瓣状支架上的瓣状体连接在瓣状支架的侧壁上,降低了瓣状支架的高度,减小进入到凸出于颅内动脉瘤部分的大小,不易形成血栓。

附图说明

图1是瓣状支架在输送管内部的示意图;

图2是瓣状体打开的示意图。

图中:1、输送管;2、中空推杆;3、瓣状支架;31、连接环;32、瓣状体;4、解脱部;5、加热丝;6、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颅内动脉瘤封颈装置,包括输送管1、中空推送杆2以及瓣状支架3,在股动脉穿刺至鞘,输送管1通过鞘输送至颅内动脉瘤近端并且接近瘤颈处,形成稳定的支撑通道。

中空推送杆2内径为0.012in~0.015in,中空推送杆2的外径为0.017in~0.020in,所述输送管1的内径为0.021in~0.027in。

瓣状支架3由铂金和镍钛合金制成,包括连接环31和多个瓣状体32,瓣状体32一体设置在连接环31的侧壁上,减小了瓣状支架3的高度,且瓣状体32打开时呈倾斜状,瓣状体32靠近连接环31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连接环31一端之间的距离,类似于莲花状,瓣状体32的数量根据颅内动脉瘤的大小进行选择,一般为三瓣或者四瓣,瓣状体32具有一定的弹性,使瓣状体32之间能够向中间收拢。在瓣状体32打开时,瓣状体32之间呈相互交叉的状态,从而提升瓣状支架3的封闭效果。

瓣状支架3通过连接环31连接在中空推送杆2上,连接环31的内径等于中空推送杆2的内径,将瓣状支架3收拢后塞入输送管中1,通过中空推送杆2的作用能够实现对瓣状支架3在输送管1中的推送,使瓣状支架3能够进入到颅内动脉瘤内,当瓣状支架3脱离输送管1后会在本身弹性作用下张开,将颅内动脉瘤的颈部封闭。

中空推送杆2的内部滑移设置有支撑杆6,在支撑杆6的作用下提升中空推送杆2在移动过程中的结构强度,不易发生弯曲,中空推送杆2能够稳定地在输送管1内滑移,不易发生弯曲,提升操作效率。在中空推送杆2到达所需位置后,将支撑杆6移除即可。接下来通过中空推送杆1将弹簧圈输送至颅内动脉瘤内,直至致密栓塞,而在瓣状支架2的封闭作用下,弹簧圈不会从颅内动脉瘤内掉出。

瓣状支架3的连接环31和中空推送杆2之间设置有解脱部4,解脱部4为熔断环,并且在中空推送杆2内设置有连接在熔断环上的加热丝5,当加热丝5通电后能够将熔断环熔断,使瓣状支架3和中空推送杆2分离,能够将中空推送杆2移除。所述解脱部4的长度为0.1mm~1mm,直径为0.001in~0.004in。

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先将患者全身麻醉,股动脉穿刺至鞘,全身肝素化,行常规旋转dsa检查并进行3d重建后,测量动脉瘤直径,据此选择合适瓣数的瓣状支架3。将输送管1通过鞘输送至颅内动脉瘤并接近瘤颈处,形成稳定的通道。接下来将瓣状支架3中的瓣状体32收拢并塞入到输送管1内,并且通过带有支撑杆6的中空推送杆2推送瓣状支架3进入到颅内动脉瘤内,当瓣状支架3进入到颅内动脉瘤内后,瓣状体32在其本身的弹性作用下释放,再向反方向拉动中空推送杆2,使瓣状支架3将颅内动脉瘤的瘤颈处封闭,此时将中空推送杆2内的支撑杆6移除,通过中空推送杆2能够输送弹簧圈至颅内动脉瘤内,直至形成致密栓塞。接下来将加热丝5连接电源,将熔断环熔断,使中空推送杆2和瓣状支架3分离,将中空推送杆2和输送管1移除即可。

通过瓣状支架3释放于颅内动脉瘤瘤颈处,可辅助弹簧圈栓塞,避免弹簧圈脱离出颅内动脉瘤外,同时降低了弹簧圈被压缩的风险,无需使用支架,不会轻易形成血栓等问题,患者不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